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丁維新,『警察勤務新論』,中央警察大學,民87年10月修訂版第6頁。
2.王景槐,『建立合理的陞遷法制以激勵士氣增進行政效率之研究』,人事行政月刊,第133期,民國74年8月。3.王德馨,『現代人事管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4年8月。
4.吳明隆,『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知城數位科技有限公司,民國94年2月。
5.余昭,『我國治安政策執行之研究-以撿檢肅流氓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6.李序僧,『人格心理學』,台北:台灣書店,民國61年。
7.李明德,『人格特質、團隊運作、資源產出績效與組織成長之關聯性研究-以都市排水人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8.李湧清,『警察勤務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民84年9月增訂版第12頁。
9.李湧清,警察績效考核之理論與實務,警學叢刊,第24卷第2期,頁20。10.李福順,『我國現有警察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6月,頁15。11.邱建輝,『我國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12.林文治,『警察人力資源績效評估及台灣警察效能指標體系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13.林清山,『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69年。
14.林欽榮,『人事管理』,民國85年4月。
15.林震岩,『多變量分析』,智勝書局,民國95年1月。
16.吳瓊恩,『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
17.周武雄撰,『臺灣省民選機關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刊於臺灣省政府人事處編,研究發展優良作品第10輯,民國77年,頁63。
18.施教讚,『公務人員陞遷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9年,頁5。19.翁興利,『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1期,民國88年,頁121-140。
20.許文傑,『建立策略性的陞遷制度』,人事發展月刊,第60期,民國88年1月。21.莊富美,『我國地方警察機關外事警察專業能力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22.梅可望,『警察學原理』,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國83年3月,頁230。
23.陳立中,『警察行政法』,修訂版,台北:裕文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6年4月,頁267)
24.陳立中,『如何建全警察人事制度(含風紀、待遇、福利)提振工作士氣』健全警政體制提升組織效能省政業務研討會研討子題三,民國81年1月17日。25.陳富祥、施源欽、章光明,『論警察績效指標』,警光雜誌,第589期,民國94年8月,頁4-6。26.陳國恩,『臺灣地區警察人員陞職訓練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頁5。27.陳耀祖等,『我國中央部會人事問題研究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55年10月初版,頁67。
28.黃啟賓,『警察人事陞遷制度改革新論』,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0期,民國92年8月。29.張金鑑,『行政學典範』,台北:中國行政學會,民國64年4月,頁505。
30.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83年。
31.張翊祥,『團隊成員人格特質組合對團隊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團隊互動過程為中介變項』,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32.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SPSS For Window上、下冊』,台北:松崗書局,民國89年。
33.張潤書、施能傑、蔡秀涓、蕭鈺,『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銓敘部專案委託研究計畫報告,民國85年,未出版。
34.曾國雄,『現代統計學』,鴻儒堂出版社,民國74年11月。
35.傅肅良,考銓制度,三版訂初版,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6年6月,頁255。
36.董鴻宗,『介評公務人員陞遷法』,人事月刊,第31卷3期,民國89年9月。37.趙其文,人事行政學,台北:華泰書局,民國82年8月。
38.楊清江,『警察勤務新論-兼論當前警政缺失與改進』,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國81年,頁13-15。
39.賈樂吉,『從組織文化理論探討我國警察職業人格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40.黎文明,『我國警察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41.鄭宗琳、吳宇真譯(Alan Agresti,Barbara Finlay),『社會統計學』,台北:五南書局,民國91年。
42.廖志明,『我國警察人員陞職制度之研究-兼論特殊功績陞職之問題,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頁26。』43.蔡秀涓、施能傑等,政府部門陞遷政策設計之思考架構:公平性與策略性觀點之整合,公務人力月刊,第一期,民國85年7月,頁36。44.蔡秀涓,『政府部門陞遷的政治現象』,東海社會科學學報,第18期,民國88年8月。45.蔡明秀,『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金錢倫理觀與工作生活品質重視度對生涯導向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93年6月。46.蔡庭榕、蔡進閱,警察人員行政,收錄於警察行政專題,李湧清等編著,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民國87年,頁72─80。
47.賴富源,『我國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48.謝鴻傳,『我國警察機關陞遷體系之研究-中級以上幹部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49.銓敘部,『警察人事法制相關問題之檢討研究』,民國90年10月,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1.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s and Ac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ill, 92-113.
2.Costa, P.T. Jr., & McCrae, R.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professional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 Factor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3.Ferris,G.R,Buckley,M.R.and Allen,G.M,(1992)Promotion System in Organizations.Human Resources Planning,15
4.Foiger,R and Greenberg,J.(1985)Procedural Justice:An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Personel System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3.
5.Forbes,j.B.and Wertheim,S.E.(1995)Promotion,Succession,and Career System.in G.R.Ferris,s.D.Rosen,and D.t.Barnum(eds.),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Cambridge,Mass:Blackwell.
6.Freud, S. (1910). Five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SE, 6(2), 21-28.
7.Gandz,j.and Murray,V.V.(1980)The Experience of Workplace Politic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3.
8.Gatewood R. D. & H. S. Feild. (1998),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4thed.)Forth Worth, TX, The Dryden Press.
9.Gilliland,s.W.(1993)The Perceived Fairness of Selection Systems:A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Perspectiv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8.
10.Kerr,j.L.and Slocum,J.W.(1987)Managing Corporate Cultures Through Reward systen.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
11. Lepine, J. A., Colquitt, J. A., & Erez, A. (2000). “Adaptability of changing task contexts: Effects of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conscientiousness,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Personnel Psychology, 53, 563-593.
12.McCrae, R. R., & Costa, P. T. (1987). “Vad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81-90.
13.Mcenrue,M.P.(1989)The Perceived Fairness of Managerial Promotion Practices.Human Relation,42.Merriam,C.E.(1945)Systematic Politics.Chicago Press.
14. Skinner, B. F. (1979). The shaping of A Behaviorist. N. Y.: Knopf.
15.StumPf,S.A.and London,Management Promotion: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sion ProcesS.Academy of Public Personne Management Review,6.
16.Willoughby W.F., principl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altimore:john Hopkins press,1927)p.298,轉引自許濱松,論激勵管理與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台北:七友出版傳播事業公司,民國70年)頁149。
17.W. L. French, 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Process ,3rd ed.(MeiyaPublication Inc,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