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600:1f28:365:80b0:2119:b261:d24c:ce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7:5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吳孟昌
研究生(外文):
Meng-chang Wu
論文名稱:
七等生小說研究:自我治療的書寫旅程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Fiction of Qi Deng Sheng:Self-Therapy through Writing
指導教授:
趙天儀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阿德勒
、
佛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七等生
外文關鍵詞:
Qi Deng Sheng
、
psycho-analysis
、
Sigmund Freud
、
Alfred Adler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7
點閱:1337
評分:
下載:318
書目收藏:6
本文主要依據七等生的寫作動機及小說的「自傳」特質,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對其作品進行詮釋。全文共分六章:(一)說明研究動機、問題意識、研究方法與範圍。(二)以七等生生平及其小說之間的緊密關聯,證成研究方法的適切性。(三)以七等生六○年代小說為探討對象,從他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一連串挫折說起,依據佛洛伊德在〈作家與白日夢〉中的觀點,論述他如何在現實世界的壓抑、排擠下,藉由創作,建構一個扭曲、荒誕的「新現實」世界,讓「傷痕累累」的心靈得到滿足和慰安,乃至藉由書寫重返現實。(四)以七等生七○年代小說為探討對象,說明其小說的「囈語」特質,除了是成長過程遭社會拒斥的影響之外,還有阿德勒所謂「自卑情結」的作祟及「優越感」的追求。其次,說明他在小說中如何藉由「記憶陰影」的重現,跨越成長過程的失敗經驗。(五)以七等生八、九○年代小說為探討對象,說明他小說中「社會興趣」的增廣,乃是超越「自卑情結」的象徵。其次,參照其生活札記及書信集,論述他如何在幾近徹底自剖的三篇「書信體」小說中,體現自由意志,及現實中缺乏的愛,達到自我的完成,以撫慰逐漸步入暮年的不安心靈。(六)總結各章論述,說明七等生的小說創作何以名為「自我治療的書寫旅程」。其次,檢視文學史對其定位的論點,以明大論述框架在對作家作品進行收編時,所可能導致的缺失。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問題意識的形成3
一、從前行研究的重要成果說起3
二、問題核心的再說明6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範圍7
一、研究方法概述7
二、研究範圍界定11
第二章七等生生平概述:以其小說為演示主軸13
第一節童年及少年時期14
第二節師範求學時期16
第三節初任教職時期18
第四節婚後居城時期22
第五節返鄉任教時期25
第六節退休安養時期28
第七節小結30
第三章七等生小說析論:1962―196932
第一節 創作背後的身世陰影32
一、與社群疏離的開端:家庭與父親的影響33
二、與社群疏離的延續:求學經歷的影響36
第二節 安頓自我的「新現實」世界38
一、晦暗的反現實之夢39
二、夢中的理想國45
三、「新現實」世界:一條重返現實之路51
第三節 小結54
第四章 七等生小說析論:1970―1979 56
第一節 隱遁者的自卑與優越56
第二節 記憶陰影的重現與出離63
第三節 在離城與入城之間71
一、〈離城記〉:詹生的追尋自我之旅71
二、〈城之迷〉:柯克廉的城市參訪之旅76
第四節 小結78
第五章 七等生小說析論:1980―1997 80
第一節 發現自我之外的他者81
第二節 寫給理想戀人的書信87
一、〈譚郎的書信〉89
二、〈思慕微微〉、〈一紙相思〉94
第三節 小結99
第六章 結論102
第一節 在書寫中走出「火獄的自焚」102
第二節 七等生台灣文學史定位的再檢視105
◎附錄一:1960年代七等生小說內容梗概及版本遞嬗109
◎附錄二:1970年代七等生小說內容梗概及版本遞嬗117
◎附錄三:1980、1990年代七等生小說內容梗概及版本遞嬗123
◎附錄四:七等生專訪126
◎附錄五:參考書目137
一、七等生作品集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一:初見曙光》,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二:我愛黑眼珠》,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三:僵局》,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四:離城記》,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五:沙河悲歌》,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六:城之迷》,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七:銀波翅膀》,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八:重回沙河》,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九:譚郎的書信》,台北:遠景,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十:一紙相思》,台北:遠景,2003。
二、專書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92。
佛洛伊德(廖運範譯):《佛洛伊德傳》,台北:志文,1993,再版。
佛洛伊德(車文博等編譯):《佛洛伊德文集》(共五卷),長春:長春,1998。
呂正惠等:《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
阿德勒(葉頌姿譯):《自卑與生活》,台北:志文,1991,再版。
阿德勒(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1992,再版。
阿德勒(劉泗譯):《超越自卑》,台北:百善書房,2001。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85。
馬森:《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台北:聯合文學,1997。
韋勒克等(王夢鷗等譯):《文學論》,台北:志文,2000,再版。
梅遜:《作家群像》,台北:大江,1968。
張恆豪:《火獄的自焚》,台北:遠行,1977。
張恆豪:《認識七等生》,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
莫達爾(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台北:遠流,1990,再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8,再版。
葉石濤:《葉石濤作家論集》,高雄:三信,1973。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0,再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
三、學位論文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
陳季嫻:《「惡」的書寫:七等生小說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
張雅惠:《存在與欲望:七等生小說主題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葉昊謹:《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廖淑芳:《七等生文體研究》,成功大學史語所碩士論文,1990。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四、期刊
七等生:〈自傳〉,《小說新潮》第1號,1977.6。
心岱:〈七等生記――我確信天使是啞默者〉,《小說新潮》第1號,1977.6。
凱文•巴略特(青春譯):〈七等生早期短篇小說中的哲學、神學與文學理論〉,《台灣文藝》第96期,1985.9。
呂素端:〈佛洛伊德〈作家與白日夢〉之理論檢討與應用――以七等生小說〈我愛黑眼珠〉為例〉,《國文天地》第13卷12期,1998.5。
金恆杰:〈失去了純真的晴子〉,《聯合文學》第53期,1989.3。
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第22卷11期(總263期),1994.4。
梁景峰:〈沙河的夢境與真實:七等生梁景峰對談記錄〉,《台灣文藝》第55期,1977.6。
康來新:〈廣角的關懷〉,《聯合文學》第7期,1985.5。
張信吉:〈七等生論〉,《台灣文藝》第102期,1986.9。
陳國城:〈「自我世界」的追求――論七等生一系列作品〉,《文心》第3期,1975.5。
陳昌明:〈論七等生的〈精神病患〉――賴哲森的心態研究〉,《文心》第5期,1977.6。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未出版)第十五章(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2。
陳文芬:〈文學原鄉――七等生在通霄〉,《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1。
彭瑞金:〈離城小說家與夢幻出版家的邂逅:《七等生全集》出版〉,《台灣文學館通訊》第2期,2003.12。
雷驤:〈芒刺〉,《台灣文藝》第55期,1977.6。
塗靜慧:〈七等生研究資料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3期,2000.1。
廖淑芳:〈七等生作品中的個人觀、群體觀及其形成過程〉,《文學台灣》第3期,1992.6。
齊暖暖等:〈以孤絕自燃的靈魂——七等生專訪〉,《文心》第5期,1977.6。
蔡源煌:〈隱遁者日記〉,《聯合文學》第17期,1986.3。
謝金蓉:〈我不想讓人覺得我有做大事的使命感——訪作家七等生〉,《新新聞》第274期,1992.6。
五、報紙
七等生:〈何必知道我是誰:再見書簡〉,《中國時報》第8版,1981.1.10。
七等生:〈我的文學行程〉,《聯合報》第12版,1985.11.17。
阮慶岳:〈永遠現代的作家――七等生〉,《中央日報》第22版,1998.7.24。
東年:〈迷失的人無法找尋迷失的他人〉,《聯合報》第47版,1997.10.13。
思忘:〈寫作成就了愛戀〉,《中央日報》第22版,1998.7.24。
徐淑卿:〈七等生彈奏一曲蒼邁的戀歌〉,《中國時報》第41版,1997.10.2。
馬森:〈夢與真實之間――七等生的囈語〉,《自由時報》第41版,1998.10.5。
陳萬益:〈七等生與翁鬧〉,《中央日報》第22版,1998.7.24。
彭瑞金:〈離城的隱遁者――剖析七等生現代主義小說〉,《中國時報》第37版,1998.10.11。
廖淑芳:〈自我鞭撻的文學偏執者〉,《自由時報》第41版,1998.10.8。
蘇沛:〈七等生/創作是為了自我排遣〉,《聯合報》第17版,1999.2.10。
六、其他
鍾肇政:〈文學使徒七等生〉,收於七等生:《白馬》,台北:遠行,1977。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
2.
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
3.
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
4.
存在與欲望:七等生小說主題研究
5.
生命綰合的美好-簡媜《紅嬰仔》自我敘事與心靈療癒研究
6.
擺盪於神性與人性之間-阮慶岳小說《東湖三部曲》研究
7.
反抗權威與認同危機─七等生和《文學季刊》文人集團的交往及決裂
8.
傷、廢與書寫:童偉格小說研究
9.
張炎的「創傷與療癒」書寫研究
10.
流動與轉向——文季系列刊物研究(1959-1985)
11.
巴爾蒂斯繪畫中之女性形象研究
12.
精神分析法學之研究
13.
從危機到創傷:『碧廬冤孽』中現代主義者的鬼魂
14.
以精神分析觀點探討《為愛朗讀》中母體空間的延伸及內在賤斥的轉化
15.
分析情境下的醫病關係與建構--傅柯,佛洛伊德與狼人
1.
廖淑芳:《七等生文體研究》,成功大學史語所碩士論文,1990。
2.
心岱:〈七等生記――我確信天使是啞默者〉,《小說新潮》第1號,1977.6。
3.
呂素端:〈佛洛伊德〈作家與白日夢〉之理論檢討與應用――以七等生小說〈我愛黑眼珠〉為例〉,《國文天地》第13卷12期,1998.5。
4.
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第22卷11期(總263期),1994.4。
5.
張信吉:〈七等生論〉,《台灣文藝》第102期,1986.9。
6.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未出版)第十五章(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2。
7.
陳文芬:〈文學原鄉――七等生在通霄〉,《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1。
8.
彭瑞金:〈離城小說家與夢幻出版家的邂逅:《七等生全集》出版〉,《台灣文學館通訊》第2期,2003.12。
9.
廖淑芳:〈七等生作品中的個人觀、群體觀及其形成過程〉,《文學台灣》第3期,1992.6。
1.
存在與欲望:七等生小說主題研究
2.
七等生及其小說作品之生命意義研究
3.
七等生小說中的兩性與愛情研究
4.
教師身分與隱遁者—七等生作品中的恥感、罪感與自我技術
5.
在介入與隱遁之間───七等生文學中的沙河象徵
6.
反抗權威與認同危機─七等生和《文學季刊》文人集團的交往及決裂
7.
「惡」的書寫-七等生小說研究
8.
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
9.
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
10.
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
11.
《小說家七等生的詩風:隱逸與邊緣》
12.
七等生居城時期小說中的孤獨意識
13.
七等生文體研究
14.
不眠:臺灣現代主義小說的夜晚書寫──以白先勇、李渝、七等生作品為例
15.
《小說家七等生的詩風:隱逸與邊緣》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