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文本、古籍
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99。
王士禛:《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12。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98。
吳陳琰:《曠園雜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9。
呂毖輯:《明朝小史》,收於《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十九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頁538。
李昉等編,汪紹楹校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8。
杜鄉漁隱:《野叟閑談》,台北:廣文書局,1970,12。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10。
阮元等譔:《經籍纂詁》,台北:宏業書局,1993,8。
東軒主人:《述異記》,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9。
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事業文化有限公司,1983,10。。
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管,1983。
紀昀著,王賢度校點:《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4。
凌濛初編著,冉休丹點校:《初刻拍案驚奇》,北京:中華書局,2001,10。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4。
張友鶴:《唐宋傳奇選》,台北:明文書局,1998,3。
張泓:《滇南億舊錄》,收於嚴一萍選輯,吳省蘭輯刊,據錢熙祚增輯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第三十五‧藝海珠塵第十一函》,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8。
張潮:《虞初新志》,台北:廣文書局,1968,2。
盛偉編:《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12。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996。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3。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11。
程毅中、石繼昌、于炳文編:《古體小說鈔:清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6。
馮夢龍編:《情史》,收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馮夢龍纂輯:《古今譚概》,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10。
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6。
葛洪撰、周國林譯注:《神仙傳全譯》,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7。
蒲松齡著,任篤行輯校:《全校會評集評聊齋誌異》,濟南:齊魯書社,2000,5。
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里仁書局,1991,9。
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10。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8,9。
魯迅:《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11。
蕭統編,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7。
二、專著
James Phalan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型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5。
M. H. 艾布拉姆斯著,朱金鵬 朱荔譯:《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Renaite Lunwenji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1。
Steven Cohan、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7。
【法】瓦萊特著,陳艷譯:《小說:文學分析的現代方法與技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
【法】托多羅夫著,蔣子華、張萍譯:《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1。
【法】熱奈特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1。
【美】W‧C‧布斯著,華明、胡蘇曉、周審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
【美】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11。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2。
王汝梅、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1。
王恆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5。
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9。
王溢嘉:《聊齋搜鬼》,台北:野鵝俄出版社,1999,3。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6。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10。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10。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11。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0。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山東:齊魯書社,1994,9。
吳俊編校:《魯迅學術論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6。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8。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12。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7。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4。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台北:學生書局,1995,10。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5。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
周積明:《蒲松齡話聊齋—花妖狐魅》,台北:生智書局,1995。
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下》,北京:北京大學,1993。
胡壯麟編著:《理論文體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0。
孫光浩:《聊齋誌異是與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孫菊園:〈「聊齋誌異」對前人作品的加工和改造〉,《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
徐小梅:《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比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中國敘事傳統中的神話語原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
秦秀白:《文體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3,二版八刷。
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6。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99。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誌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9。
馬瑞芳:《神鬼妖狐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10。
馬瑞芳:《馬瑞芳講聊齋》,北京:中華書局,2005,4。
張稔穰:《聊齋誌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12。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2。
盛源、北嬰選編:《名家解讀《聊齋誌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85。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0。
陳文新編:《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中出版社,1995,3。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4。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10。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7。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台北:學生書局,1992。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7。
喬‧艾略特等著‧張玲等譯:《小說的藝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
程國斌:《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7。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9。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新店市:業強出版社,2001,5。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3。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山東:齊魯書社,1996,12。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0。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1。
劉階平:《蒲留仙傳》,台北:學生書局,1970。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
蔣原倫、潘凱雄:《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文學批評文體論》,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7。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1999,3。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台北:里仁書局,1999,1。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03,1。
謝明勳:《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8。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台北:新化圖書,1996。
羅敬之:《傳奇‧聊齋散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10。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
四、論文
(一)學位論文
朴永鍾:《聊齋誌異的再創作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柯淑惠:《《聊齋誌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張燦堂:《《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郭蕙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6,5。劉雪真:《傳統小說中狐妻故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12。
劉惠華:《聊齋誌異女性人物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蔡怡君:《搜「人」記─《聊齋誌異》的「文人」探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二)單篇論文
王平:〈「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兼論《聊齋誌異》敘事的基本特徵〉,《蒲松齡研究‧紀念專號》,2000,4,頁98-109。
王先育:〈論語境的範圍和作用〉,《中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2期,2000年6月,頁171-173。
王慶華:〈論《漢書‧藝文志》小說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11,22卷第6期,頁73-76。
何新文、劉國民:〈「集部」的確立與「文類」的產生〉,《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40-47。
李正偉:〈原型視野中的文學分類〉,《濟南大學學報》,12卷第4期,2002年,頁35-37。
李怡芬:〈《聊齋誌異》中的女性形象析探〉,《國立編譯館館刊》,26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15-137。
李厚基:〈用傳奇的手法而以志怪〉,《天津師院學報》,1978,第1期。
李茂肅:〈蒲松齡對志怪、傳奇小說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文史哲》,1962,第3期。
周貽白:〈「聊齋誌異」來源及其影響〉,《東方雜誌》,第42卷,第10號,1946,10。
段庸生:〈《聊齋誌異》未能入《四庫全書》的文學原因〉,《求索》,2003,1。
皇甫積慶:〈結構 解構 建構-論魯迅文體思想及文體/文類構架〉,《魯迅研究月刊》,1997,第4期,頁6-7。
禹東完:〈《聊齋誌異》中社會指向的變形主題─小翠、鴉頭、巧娘故事的意義及分析〉,《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頁281-304。
涂宗潔:〈《聊齋誌異》夢境故事初探〉,《中國文化月刊》,231期,1999年6月,頁100-120。涂宗潔:〈試論《詩經》中「狐」的意涵〉,《孔孟月刊》37卷11期,1999年7月,頁1-8。
逄增玉:〈志怪、傳奇傳統與中國現代文學〉,《齊魯學刊》,2002年第5期,頁79-80。
張喜洋:〈追源溯流 各有千秋─中西文體論異同比較〉,《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1996年3月,頁67-71。
張靜二:〈中西比較文學中的文類研究-兼論文類移植的問題〉,《中外文學》,19卷11期,1992,頁5。許麗芳:〈試論〈續黃梁〉形式與內容的承襲與創新〉,《大陸雜誌》,91卷,第3期,1996。陳炳熙:〈論《聊齋誌異》對唐代小說的超越〉,《《聊齋誌異》研究》,2004,1。譚興成:〈「聊齋誌異」和唐傳奇比較-從「枕中記」和「續黃梁」說起〉,《中國
新鄉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5。
辜美高:〈《聊齋誌異》與《太平廣記》的關係〉,《書目季刊》,第22卷,第4期,頁12-40。
微言:〈談狐〉,《文藝天地》,1993年4月,頁49-55。
楊林夕:〈試論《聊齋誌異》的小說類型與創作追求〉,《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1年3月,頁65-71。
翟鵬玉:〈死亡焦慮與生存應對《聊齋誌異》對鬼及鬼域的文化思索〉,《柳州師專學報》第14卷第2期,1999年6月,頁19-24。
趙青:〈《聊齋誌異》在題材內容上對唐傳奇的繼承與發展〉,《淮陰師範學院學報》二十五卷,2003,5。
趙維國:〈傳奇體的確立與宋人古體小說的類型意識〉,《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1999年第3期,頁94-97。
劉明琪:〈志怪小說:遙遠的呼應與承接-論中國小說觀念的覺醒和中國小說的真正成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第2期,總146期,頁28。
劉書成:〈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模式的文化內涵及功能〉,《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4卷第3期,1997年5月,頁7-13。
劉書成:〈中國古代小說類型理論的演進之〉,《社科縱橫》,1994年第1期,頁43-50。
劉書成:〈總類‧分類‧子類‧跨類─中國古代小說類型體系新說〉,《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頁55-58。
潘峰、張偉:〈由注重情節之奇到追求人物之真-《聊齋誌異》對唐傳奇敘事重心的切換〉,《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5卷,第2期,2003,4。
潘峰、潘文見:〈文言小說的詩意化-《聊齋誌異》對唐傳奇的超越〉,《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5卷,第3期,2003,9。
蔡國樑:〈點石成金,脫胎換骨-蒲松齡對傳統繼承沿革一覽〉,《河南師大學報》,1980,第4期。
鄭民康:〈聊齋誌異故事來源及影響〉,《民主評論》,1965,第7期。
鄭春元:〈《聊齋誌異》中女鬼形象的文化意蘊〉,《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8-23。
鄭家建:〈小說類型研究:理論與實踐─中國現代小說類型研究引論(之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48-54。
鄭家建:〈小說類型研究:話語方式及其功能─中國現代小說類型研究引論(之二)〉,《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55-61。
鄭家建:〈小說類型與小說詩學─中國現代小說類型研究引論(之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66-70。
鄭家建:〈小說類型與文學傳統─中國現代小說類型研究引論(之四)〉,《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49-53、60。
聶石樵:〈聊齋誌異本事考證〉,《蒲松齡研究期刊》,1989,第1集。
羅敬之:〈聊齋誌異的創作經過及其素材來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