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3: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淑纓
研究生(外文):Shu-Ying Peng
論文名稱: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investigation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Vietnamese spouses’ elementary school-age children
指導教授:蔡盈修蔡盈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ng-Hsiu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
外文關鍵詞:Vietnamese spousesElementary school-age childrenSocial stat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1
  • 點閱點閱:8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為探討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的同儕關係,目的是了解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的同儕關係,並分析影響其同儕關係的因素。首先以社會計量法的同輩提名量表了解五位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的同儕關係;其次採用半結構深度訪談方法對五位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四位越南籍母親、四位班級教師及二十位同班同學訪談,找出影響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的因素。研究結果發現:
一、在社會計量地位方面: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的同儕關係沒有特別的分配傾向,且沒有受母親「族群身份」的影響。
二、影響越南女性配偶子女同儕關係的因素:和過去一般國內相關研究的影響因
素相似,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將影響因素歸納如下:
(一)「個人因素」:包含「個人特質」、「外表」和「性別」,這樣的影響因素
和一般的小孩的影響因素是無差異的。
(二)「家庭因素」:包含:越南女性配偶本身的因素、子女照顧方式、家庭社經地位和父母管教方式及態度,但「家庭氣氛」更形重要。
(三)「學校因素」:包含:「教師喜愛」及「學業成就」,另外本研究發現「親師互動」,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父母或學校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elementary school-age with Vietnamese mothers’ children. The purposes are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Vietnamese spouses’ elementary school-age children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cial status. Firstly,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five Vietnamese spouses’ elementary school-age children by using sociometric nomination. Secondly,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y using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ive Vietnamese spouses’ elementary school-age children, four Vietnamese mothers, four teachers, and twenty classmate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With regard to social statu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cial status subgroups. The social status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ir mothers’ ethnicity.
2.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social status of Vietnamese spouses’ elementary school-age children were mainly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carried out in Taiwan. The factors were as follows:
(1) Individual factors: these included “personal character”, “appearance”, and “gend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iwanese children and those with Vietnamese mothers.
(2) Family factors: these included “the factor of Vietnamese mother”, “child care typ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s’ rearing”. However, “family atmosphere” was most important.
(3) School factors: these included “teachers’ prefer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oreover, the research found out “parent-teachers interaction” was an influencing factor.

Base on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parents,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III
目錄 …………………………………………………………………………………Ⅳ
表次 …………………………………………………………………………………Ⅵ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0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0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兒童同儕關係的理論基礎 ………………………………………………11
第二節 兒童同儕關係之探討………………………………………………………18
壹、兒童同儕關係之探討 ………………………………………………………18
貳、兒童社會計量地位之探討 …………………………………………………24
第三節 影響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的因素……………………………33
壹、兒童本身的因素 ……………………………………………………………33
貳、家庭因素 …………………………………………………………………36
參、學校因素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3
壹、研究方法的選擇 ………………………………………………………… 43
貳、研究架構 ………………………………………………………………….. 4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流程 ……………………………………………………47
壹、研究對象 ……………………………………………………………………47
貳、抽樣流程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壹、量化部份 …………………………………………………………………52
貳、質化部份 …………………………………………………………………52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55
壹、量化部份 …………………………………………………………………..55
貳、質化部份 …………………………………………………………………. 55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性與限制 ….………………………………………………… 57
壹、研究的嚴謹性 ……………………………………………………………..57
貳、研究的限制………………………………………………………………….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61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及相關描述 ...…………………………………………...61
第二節 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的同儕關係 ……………………………………. 69
第三節 影響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的因素 …………………………. 93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 122
第一節 討論 ………………………………………………………………………122
壹、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的同儕關係 ……………………………………122
貳、影響越南女性配偶子女同儕關係的因素…………………………………124
第二節 結論 ………………………………………………………………………138
壹、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的同儕關係 …………………………………….138
貳、影響越南女性配偶子女同儕關係的因素………………………………….138
第三節 建議 ………………………………………………………………………141
壹、越南籍配偶家庭方面 …………………………………………………….141
貳、學校方面 ………………………………………………………………….142
參、政府方面 ………………………………………………………………….143
肆、未來研究方面 ………………………………………………………………14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45
二、英文部分 …………………………………………………………………..152

附錄
附錄一:教師訪談同意書 …………………………………………………………156
附錄二:越南女性配偶訪談同意書 ………………………………………………157
附錄三:同儕提名量表 …………………………………………………………158
附錄四:越南女性配偶訪談大綱 ……………………………………………….159
附錄五: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訪談大綱 …………………………………….163
附錄六:級任老師訪談大綱 …………………………………………………….164
附錄七:學童同班同學訪談大綱 ……………………………………………….165













表次
表1-1-1 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數與台閩地區出生人口數一覽表 ………… 03
表1-1-2 臺閩地區外籍配偶居留統計--按縣市別 …...……………………… 04
表1-1-3 臺閩地區東南亞外籍配偶居留統計--按國籍別 …………………... 05
表1-1-4 就讀國中小之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按父母國籍分………………… 07
表2-2-1 「同儕定義一覽表」………………………………………………….. 18
表2-2-2 社會計量方法一覽表 ……………………………………………… 24
表2-2-3 兒童同儕社會地位分類模式一覽表 ……………………………… 26
表2-2-3-1 Peery(1979)社會計量地位分類 ………………………………….… 27
表2-2-3-2 Coie,Doge和Coppotelli(1982)社會計量地位分類……..……………28
表2-2-3-3 Newcomb和Bukowski(1983)社會計量地位分類 …………………29
表2-2-3-4 Coie和Dodge(1988)之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標準 ..…………………30
表3-3-1 同儕提名量表受測者 .………………………………….…………… 48
表3-3-2 預試階段:訪談對象與人數一覽表 ..……………………………… 49
表3-3-3 正式施測階段:訪談對象與人數一覽表…………………………… 50
表3-3-4 正式施測階段:受訪者訪談時間一覽表 ..………………………… 51
表3-5-1 資料編碼與符號一覽表 .....………………….……………………… 56
表4-1-1 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的基本資料 ………………………………… 61
表4-1-2 越南女性配偶的基本資料 ………………………………………… 64
表4-1-3 班級教師的基本資料 ……………………………………………… 66
表4-1-4 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受訪同儕的基本資料 ..…………………… 68
表4-2-1 社會計量地位統計表-按班級分 .…………………………………. 69
表4-2-2 社會計量地位統計表—按年級分 …………………………………...70
表4-2-3 預試階段:訪談個案社會地位一覽表 …………………………… 70
表4-2-4 正式施測階段: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之社會計量地位 ..……….71
表4-2-5 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被正向提名及負向提名的原因 ………… 75
表4-2-6 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對本身同儕關係的看法 ..………………… 89
表4-2-7 同儕對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的看法 ..………………… 90
表4-2-8 越南女性配偶對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的看法 …….………………91
表4-2-9 班級教師對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的看法 ..…………… 91
表4-3-1 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個人特質」因素整理 ……………………98
表4-3-2 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外表」因素整理 ………………………...100
表4-3-3 C1學期成績表 ..….………………………………………………….116
表4-3-4 C2-1學期成績表 ……………………………………………………117
表4-3-5 C2-2學期成績表 ……………………………………………………117
表4-3-6 C3學期成績表 ………………………………………………………118
表4-3-7 C4學期成績表 ………………………………………………………118














圖次
圖2-2-1 Perry模式友伴關係圖 ………………………………………………27
圖2-2-2 Coie,Doge和Coppotelli(1982)模式友伴關係圖.……………………28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5
圖3-2-1 研究流程圖..………………………………………………………… 46
圖4-2-1 C1同儕關係圖..……………………………………..……………… .72
圖4-2-2 C2-1同儕關係圖..….…………………………..…………………… 72
圖4-2-3 C2-2 同儕關係圖..………………………………………..………… 73
圖4-2-4 C3 同儕關係圖..………………………………………………..…... 73
圖4-2-5 C4 同儕關係圖..………………………………………………….. ...7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 (1995)。國小兒童人際關係與學校輔導策略。學生輔導雙月刊,36,52-55。
內政部戶政司 (2006)。臺閩地區結婚人數按新郎新娘國籍分。戶籍人口統計月報。2006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4-9402.xls。
內政部統計資訊網 (2006)。育齡婦女生育率。2006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警政署全球資訊網 (2006)。臺閩地區外籍配偶居留統計─按國籍及縣市別。2006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npa.gov.tw/stats.
王光宗 (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宏仁 (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工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柏壽 (1989)。國小學童壽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珮玲 (1995)。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
王珮玲 (1999)。六位氣質類型幼兒的同儕關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415-430。
朱玉玲 (2002)。澎湖縣本間美穗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0NCYU0658024。
余思靜 (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小學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3-154。
利翠珊 (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28,31-46。
吳秀照 (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芝儀、李奉儒 (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雲 (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 。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9WCJC065500。
呂美紅 (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9PCCU0115016。
李佳玲 (2000)。幼兒社會計量地位與寂寞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8PU000216006。
李雅芬 (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1NPTT1576013。
沈倖如 (2002)。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1NTHU0208001。
車達 (200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2YUNT5677006。
林生傳 (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君諭 (2003)。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觀察與省思。社教雙月刊,2,46-53。
林振隆 (2004)。外籍配偶親職勝任感及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3NHCT5142005。
林翠湄 (譯) (1995)。Shaffer, D. 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林璣萍 (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2NTTTC576020。
邱琡雯 (1999,12月)。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嘉義地區國小補校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台灣社會問題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推動委員會,台北。
邱琡雯 (2001)。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當代,164,92-103。
洪儷瑜,涂春仁 (1996)。Coie & Dodge 社會計量地位分類公式之修正。測驗年刊,43,103-114。
胡幼慧 (編)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文慧、蔡雅玉 (2000)。全球化下的台灣越南新娘現象初探。「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夏曉鵑 (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夏曉鵑 (2001)。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 (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孫敏芝 (1996)。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83-217)。台北:漢文。
孫淑琴 (1999)。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8NTNU0328015。
徐宗國 (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慶娟 (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4PCCU0164021。
高淑清 (2001a)。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 (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517-576)。台北:學富。
高敬文 (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婦女新知基金會 (2003)。我不是永遠的新娘。女性電子報,145。2005年4月11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44-0.htm
張春興 (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1991)。教育心理學。 台北:東華。
張書銘 (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0TKU00606002。
張翠娥 (1986)。同儕關係與兒童社會發展之探討。國教天地,67,49-51。
張慧芝 (譯) (2001)。D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 Ruth Duskin Feldman(著)。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
教育部統計處 (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93學年度)。2006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統計處 (2006)。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人數。2006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
畢恆達 (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31-91)。台北:三民。
許雅惠 (2004)。台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度的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05,176-196。
陳忠傑 (2000)。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及同儕互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8PU000216001。
陳青青 (1992)。社會行為的發展與輔導。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兒童發展-兒童發展與輔導(259-289)。台北:正中。
陳美芬 (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4NTTTC576001。
陳美惠 (2001)。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0NCYU0658017。
陳庭芸 (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0NTNU0136004。
陳淑敏 (1996)。Vygotsky「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503-526。
陳韻如 (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國小兒童人際發展之研究。現代教育,31,142-151。
曾惠敏 (1994)。從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人種誌研究的經驗。載於黃正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於實例 (275-294)。台北:漢文。
黃牧仁 (譯) (1999)。Erwin, P.著。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市:五南。
黃淑苓 (1991)。兒童期的社交能力。嘉義師院學報,5,357-377。
黃凱倫、蘇建文 (1993)。幼兒與母親依附關係及社會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4),29-46。
黃湘武 (1993)。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載於杜祖貽 (編)。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53-62)。台北:遠流。
黃德祥 (1989)。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兒童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的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77NCCU2331005。
黃德祥 (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之研究,測驗年刊,38,53-69。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 (2004,6月)。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部所舉辦「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台灣嘉義。
楊淑萍 (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3NTNU0328011。
葉碧玲、葉玉珠、許錦雲、張國恩 (2001)。國中生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2 (2),45-70。
劉仲冬 (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121-139)。台北:巨流。
劉秀燕 (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091CCU00102082。
劉劭純 (2002)。友誼關係在人際關係教育上的意義。師友月刊,419。48-51。
劉佩榕 (2003)。以生態觀點思考障礙兒父母之親職壓力。諮商與輔導,211,21-35。
劉奕樺 (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4NHLT3576003。
歐用生 (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蔣惠珍 (1985)。學前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74NTNU2261008。
蔡敏玲 (1996)。詮釋性研究的一個可能方式:我們如何建構婷婷和穎的故事。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蔡榮貴、黃月純 (2004)。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5,32-37。
鄭婉妮 (1996)。學齡兒童社會計量地位穩定性及其行為特質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4PCCU0164012。
鄭雅雯 (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8NDHU0577003。
蕭昭娟 (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8NTNU0136004。
賴建達 (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0NTCTC576048。
謝美慧 (譯) (2001)。Patricia G. Ramsey (著)。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台北:桂冠。
謝慶皇 (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2NTNT1284004。 
鍾文悌 (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3NPTT1576024。
簡茂發 (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簡淑真 (1989)。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2,215-267。
顏秀真 (2000)。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教養行為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8PU000216005。
顏錦珠 (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0NCYU0658012。
羅國英 (1998)。青少年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35-78。
嚴祥鸞 (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蘇秋碧 (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8NTCTC576018。
二、英文部分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Hillside, NJ: Erlbaum.
Baumrind, D. (1973).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l Competence Through Socialization. In A. D. Pick (Ed.), 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 (Vol.7, pp.3-46).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elsky, J. (1988). The ‘effect’ of infant day care reconsidered.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3, 235-272.
Belsky, J. (1990b). Development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nfant day care: Attachment insecurity, noncompliance and aggression? In C. Cherazi (Ed.), Balancing Working and Parenting: Psych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Implications of Day Care. New York: American Psuchiatric Press.
Berk, L. 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bston:Allyn & Bacon.
Bonney, M.E. (1971). Assessment of Effects to Aid Socially Isolated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4,345-364.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3: Loss: Sadness and Depression.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Brown, B. B. (1989). The Role of Peer Groups i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econdary School. In T. J. Berndt & G. W. Ladd(Eds), Peer Relationship in
Child development(pp188-215).A Willey-Inter science publication.
Bukowski, W. M., & Hoza, B. (1989). Popularity and friendship: Issu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outcome.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15-45). New York: Wiley.
Cohn, D.A. (1991). Child-mother Attachment of Six-year-old and Social Competence at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1, 152-162.
Coie, J. D., Dodge, K. A., & Coppotelli, H. (1982). Dimens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 A 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 557-570.
Coie, J.D., & Dodge, K.A. (1988).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the School: A Cross-Age Comparison. Child Development, 59 ( 3), 815-829.
Conger,R.D., McCarty,J.A., Yang,R.K., Lahey,B.B., & Kropp,J.(1984). Perception of Child, Child-Rearing Values, and Emotional Distress as Mediating Links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and Observed Matern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55, 2234-2247.
Coomer, D. L. & Hultgren, F. H. (1989). Considering Alternatives: An Invitation to
Dialogue and Question. In F. H. Hultgren & D. L. Coomer (Eds.), Alternative Modes of Inquiry (pp. 15-23). Washington, DC: American Home Economics Associ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ection.
Denton.R.E.,& Kampfe,C.M. (199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Variables and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 Literature Review. Adolescent,29(114),475-495.
DeRosier, M. E., Kupersmidt, J. B., & Patterson, C. J. (1994).Children''s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Chronicity and Proximity of Peer Rejection. Child Development, 65, 1799-1813.
Durrett, M. E., & Davy, A. J. (1970). Racial awareness in young Mexican American,
Negro, and Anglo children. Young Children, 26(1), 16-24.
Erwin, P. (1993).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Hart, C. H., De Wolf, D. M., Wozniak, P., & Burts, D. C. (1992).Maternal and Paternal Disciplinary Styles: Relations with Preschools’Playground Behavioral Orientations and Peer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 63, 879-892.
Hetherington,E. M., Parke, R. D., & Locke, V. O. (1999). Child Psychology: A contemporary viewpoint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llege.
Mize, J., & Pettit, G.. S. (1997). Mothers’ Social Coaching,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Style, and Children’s Peer Competence: Is the Medium the Message? Child Development, 68, 312-332.
Ollendick, T. H., Weist, M. D., Borden, M. C., & Greene, R. W. (1992). Sociometric Status and Academic,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 Fiv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0, 80-87.
Papalia Gross & Feldman.(2005).Child Development. Hardback:CD-ROM.
Pham, Van Bich. (1999) .The Vienamese Family in Change: The Case of the Red River Delta. Richmond, British, Curzon Press.
Roff, M., Sells, S. B., & Golden, M. M. (1972). Social Adjustm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ubin, K. H., Bukowski,W., & Parker, J. G. (1998). 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 and Groups. In K. A. Frankli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New L.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Schaffer, H. R. (1996). Social Development. Oxford: Blackwell.
Scarr, S., and K. McCartney. (1983). How people make their own environments: a theory of genotype -- environmental effects. Child Development. 54,260-267.
Seifert,K. L.,Hoffnung,R. J.(1997).Child and adolescent(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Sroufe, L. A., Bennet, C., England, M., Urban, J., & Shulman, S. (1993).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Boundaries in Preadolescence: Contemporary Correlates and Antecedents of Boundary Violation and Mainten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455-466.
Vasta, R., Haith, M. M. and Miller, S. A. (1995). Child Psychology: The Modern Scienc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Wentzel, K. R., & Asher, S. R. (1995). The Academic Lives of Neglected, Rejected,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6, 754- 763.
Youngblade, L. M, & Belsky, J. (1992). Parent-child Antecedent of Five-year-old Close Friendship: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8, 700-71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井敏珠 (1995)。國小兒童人際關係與學校輔導策略。學生輔導雙月刊,36,52-55。
2. 王光宗 (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3. 王宏仁 (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工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
4. 王柏壽 (1989)。國小學童壽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5. 王珮玲 (1999)。六位氣質類型幼兒的同儕關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415-430。
6. 朱玉玲 (2002)。澎湖縣本間美穗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0NCYU0658024。
7. 余思靜 (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小學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3-154。
8. 利翠珊 (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28,31-46。
9. 邱琡雯 (2001)。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當代,164,92-103。
10. 洪儷瑜,涂春仁 (1996)。Coie & Dodge 社會計量地位分類公式之修正。測驗年刊,43,103-114。
11. 夏曉鵑 (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12. 夏曉鵑 (2001)。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13. 高淑清 (2001a)。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14. 張翠娥 (1986)。同儕關係與兒童社會發展之探討。國教天地,67,49-51。
15. 許雅惠 (2004)。台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度的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05,17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