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1993)。臺灣社會統計指標。臺北:行政院。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6)。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3-01.xls。
內政部(2004)。臺閩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內政部。
內政部戶政司(2006)。http://www.moi.gov.tw/stat/。內政部戶政司。
內政部戶政司(2006)。中華民國臺閩地區民國94年12月戶口統計速報表。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0-1-9412.xls。內政部戶政司。
王淑俐(1985)。台北市縣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市:合記。
王慧琦(1992)。離婚者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容(1995)。女性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及其相關社會政策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耀明(1998)。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生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岑士麟(1993)。社會服務,輯於蔡漢賢等編,社會工作辭典,(259)。台北: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李玉齡(2000)。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的困境與突破之探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實驗方案參與者為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淑容(1998)。單親家庭與貧窮。社會福利雙月刊,139,33-46。
李雅惠(2000)。單親女性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雯雯(1997)。單親家長的社會適應與支持網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瑞金、郭玲惠(1995)。女性福利政策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李嘉莉(2001)。高雄縣市離婚女性生活適應及其復原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1998)。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時英。
林萬億,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127-162。林萬億、秦文力(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社會工作辭典(2000)。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女性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秋月(1987)。單親女性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麗芬(1993)。低收入女性單親的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台北市低收入戶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范書菁(1999)。低收入戶單親家長的問題與社會支持網絡-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11,121-153。
徐良熙、張英陣(1987)。臺灣的單親家庭:問題與展望。中國社會學刊,11,121-153。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6)。次級資料蒐集。臺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楊瑞珠、連廷嘉(2004)。臺灣都會區高危險群青少年流行率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20,105-140。楊錦登(1999)。生活適應探討。國教輔導月刊,39:45-55。
翁毓秀(1998)。單親母親親職壓力團體諮商方案效果研究—Meichenbaum的理論應用。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翁毓秀、郭俊巖(2005)。嘉義市單親婦女家庭生活狀況與需求調查研究。嘉義:嘉義市政府委託研究。
施教裕、宋麗玉(2004)。苗栗縣婦女生活需求調查期末報告。苗栗:苗栗縣政府委託研究。
張秀琴(1998)。單親家庭基本特質及困擾之探討。中國統計通訊,9(1)。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27-272。張清富(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張清富(1997)。貧窮與社會資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清富(1998)。各國單親家庭福利政策比較。社會福利,136 ,51-57。張清富、、薛承泰、周月清(1995) 。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案研究。
張麗芬(1995)。低收入女性單親家庭的形成過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6-39。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正峰(1998)。貧窮的末入、持續與脫離-以嘉義縣低收入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皎眉(2001)。台北市單家庭服務方案與措施。台灣單家庭之現況與政策研討會,24-27,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陳峰瑛(2003)。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靜雁(2003)。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童小珠(1992)。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經濟困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童小珠(1992)。臺灣省女性單親家庭經濟困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香、曾華源(2003)。社區發展季刊。102,162-195。
黃斐莉(1993)。臺北市的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德祥(1996)。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台北市:五南書局。
黃惠如(2002)。影響單親家庭生活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玟萃(2004)。突破逆境-單親子女的危機與轉機。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嘉義。黃乃凡(1995)。臺灣貧窮女性化的探討:女性戶長家戶貧窮現象之貫時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葉玉如(1992)。南港區低收入戶單親家庭問題與需求探討。臺北:南港社區福利服務中心。
葉重新(1999)。 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趙碧華&朱美珍(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臺北:雙葉。
劉美惠(2000)。台灣的單親家庭與其貧窮原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娜(1984)。寡婦家庭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彥君(1998)。離婚男性生活適應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蔡春美(1975)。兒童智慧心理學。台北:文景書局。
蔡惠華(2002)。2000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之弱勢族群探究-單親家庭、原住民族群及老年人口概況。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婉琳(2004)。單親媽媽的居住經驗與居住需求-以臺北市安康、福民、延吉平價住宅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惠修(1999)。台北市女單親家庭社會網絡與福利使用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麗珍(1988)。低收入單親女性家長的角色負荷和社會支持網絡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鄭麗珍(2001)。「卡苦也是阮一人」-論單親家庭經濟安全。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
鄭麗珍(2001)。貧窮女性化與社會救助政策。社會教育年刊,49,13-18。薛承泰(1992)。再論單親家庭。社區發展季刊,58,306-310。薛承泰(2001)。臺灣單親戶及其貧窮之趨勢分析。臺灣單親家庭之現況與政策研討會,1-18,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薛承泰(2004)。變遷社會中的「臺灣之子」:兼論貧窮兒少化。臺灣人口學會年會,2004年4月23日。
薛承泰(2004)。臺灣地區貧窮女性化現象之探討:以1990年代為例。人口學刊,29:95-121。謝秀芬(1995)。臺灣已婚婦女的問題與家庭福利政策。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第一期。謝秀芬、馬宗潔(1989)。臺北市離婚喪偶婦女福利需求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社會局委託專案研究。
謝秀芬、鄭麗珍(1997)。女性單親家庭世代效應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
謝美娥(1996)。女性單親家庭之比較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
謝美娥(1998)。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的類型、人力資源與居住安排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8,118-152。謝麗紅(1990)。多重模式團體諮商對父母離異兒童家庭關係信念、自我觀念及行為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麗紅(1992)。團體諮商對離異者自我觀念、親子關係、社會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輔導學報,15,233-286韓貴香(2000)。離婚女性之社會資源與適應。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書目
Allen, B. P.(1990). Personality soci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djustment. California : Wadsworth.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 McGraw Hill.
Atwater, E.(1979).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Inc.
Amato,P.R.(2000)Predictors of divorce adjustment:stressors,resources,and definition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62:655-668.
Coleman, J. C.(1976).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 (5th ed.). Glenview, Illinois :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Day, P. R.(1981).Social Work and Social Control.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Demo, D.H. & Acock, A. C.(1988). The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pp.619-648.
Doherty, William J.,Susan Su, & Richard Needle(1989).Marital Descrip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 Panel Study.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0,72-85.
Dolgoff Ralph and Feldstein Donald(2000). Understanding Social Welfare. Allyn and Bacon.
Goodstein, J. T.(1979). Explorations in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ddison- Wesley.
Hill,R.(1986)Life cycle stage for types of single parent families:Of family development theory. Family Relations,35,19-29.
Kaplan, P. S., & Stein, J.(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 McGraw Hill.
Krson,G. C., & Morgan, L.A.(1990). The Multiple Consequences of Divorcw: A Decade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913-924.
Lazarus, R. S., & Folkman, S.(1984). Coping and Adaption, In W.D. Gentry(Eds.), The handbook of behavioral medicine. New York: Guiford.
Mendes, Helen A.(1979). Single-parent families: A typology of life-styles. Social Work, 24, 193-200.
Milardo,R.M.,(1987) Changes in social networks of women and men following divorc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8, 78-96.
Mary,E.Duffy.,Carolyn,T.Claudia,T.(2002)Women,s reflections on divorce 10 years later.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23:550-560.
Newman, P. R., & Newman, B. M.(1981). Living: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Illionis : The Dorsey Press.
Sheu, Y-H.(1998). Women’s Poverty In Taiwan: The Conflicting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Policy. Ph.D. Thesis. Unpublished.
Scarboough,J.W.(2001).Welfare mother’s reflections on personal responsibility.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7(2):261-276.
Tallent, N.(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Van Nostrand Co.
Thorpe, L. P. et.(1953). California Test of Personality Manual. California Test Bureau.
Unger, D. G., & Nelson, P.(1990-1991). Evaluating community-based parenting support programs: Successf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empowering parents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15,125-152. U.S.
Wang, H. & Amato, P. R.(2000). Predictors of Divorce Adjustment: Stressors, Resources, and Defini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655-668.
Worchel, S., & Goethals, G. R.(1989).Adjustment : Pathways to personal growth.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Youngblut,M.J.,Brady,N.R.,Brvoten,D.& Thomas,D.J.(2000).Factors influencing single mother’s employment.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21:12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