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立平(2003),公司治理、會計資訊與公司價值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丁光武(2005),供應商代管存貨機制中供應商選擇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王榮祖、馮正民(2000)。國內上市海運公司財務績效評估之研究,交通運輸,第19期,頁1-13。4.王繼和(2004),公司治理機制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上市櫃電子公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5.世界銀行(1999),聯合國世界銀行報告。
6.白振義(1993),灰色關聯分析研究綜述,灰色系統理論與實踐,第3卷,第1期,頁119-122。
7.江金山等(1998),灰色理論入門,台北:高立圖書,1月。
8.江健成(2002),公司治理對目標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9.余雪明(2002),台灣新公司法與獨立董事(上),萬國法律第123期(11月),63頁。10.吳芝嫻(2005),以公司治理角度探討企業財務危機相關因素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11.吳娟娟(2002),財務績效指標之重要性分析研究-以台灣化學工業上市公司為例,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2.吳漢雄、鄧聚龍、溫坤禮(1986),灰色分系入門,台北:高立圖書。
13.宋文傑(2003),評估台灣通訊產業的財務績效-多變量區別分析法及灰關聯度整體性分析法之應用,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4.周夢柏(2002),應用財務比率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獲利能力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15.林志田(2002),電信業購併策略之效益分析-以台灣大哥大購併泛亞電信為例,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6.林玓(2005),財務危機企業公司治理效果之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7.林佳穎(2002),財務危機公司特性與公司治理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8.林勤倫(2005),企業購併之財務績效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19.柯承恩(2000),我國公司監理體系之問題與改進建議(上)(下),會計研究月刊,第173、174期。20.唐恩甜(2005),類神經網路於企業財務危機之預警應用,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1.唐筱菁(2002),整合財務比率與智慧資本指標建構企業危機預警系統-MARS與類神經網路之應用,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2.夏郭賢、吳漢雄(1998),灰關聯分析之線性數據前處理探討,灰色系統學刊,第一卷,第一期,頁47-53。23.徐若倩(2004),灰關聯分析與TOPSIS方法應用於企業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4.徐銘傑(1997),資產流動性與企業財務危機之理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5.馬秀如(2002),控制至治理之途,主計月刊(10月),頁65-66。
26.高振翔(2000),東南亞金融風暴前、後,本國銀行業經營績效之比較,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7.高蘭芬(2002),董監事股權質押之代理問題對會計資訊與公司績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8.張雅琳(2004),我國企業獨立董事機制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9.許峻源(2001),類神經網路與MARS於資料探勘分類模式之應用,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0.郭伊玶(2003),航空公司合併績效評估與決策模式之建立,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1.陳生祥(2004),運用資料探勘技術建構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式-結合財務與非財務資料,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2.陳佩雯(2004),多準則決策方法之探討-圖書館效率與效能評估,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3.陳怡妃(2003),資料探勘顧客保留分類模式之建構-以健康休閒俱樂部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4.陳建賓(2004),加入公司治理指標的企業財務危機預測研究:Logistic 模型的應用,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35.陳淵楠(2004),中正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系統最適營運機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36.陳曉琪(2001),供應商遴選之決策支援系統之研究,義守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7.陳錦芬(2003),台灣地區銀行業經營績效評估-熵權重方法與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之應用,銘傳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38.陳麗娟(2004),董事會組成、股權結構、關係人交易與企業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紡織業及電子業為實証,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9.曾國雄、胡宜珍(1996),公車系統營運與服務績效指標擷取之研究-灰色關聯分析之應用,模糊系統學刊,第2卷,第1期,頁73-82。40.游昌盛(2005),公司治理之董監事機制、資訊揭露與審計品質之關聯性研究-以我國上市電子業為例,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1.黃俊雄(1994),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在銀行授信決策之應用,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2.楊啟洲(2005),以倒傳遞類神經網路作為授信風險預測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3.楊毓麟(2005),我國上市上櫃電子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4.溫坤禮、張廷政、黃宜豊、張偉哲、游美利、賴家瑞(2003),灰關聯模型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立圖書。
45.葉匡時(2001),公司治理(哈佛商業評論精選20導讀),台北:天下文化,頁1-10。
46.葉怡成(2002),類神經網路模式應用與實作,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3月。
47.葉威麟(2004),台灣公司治理與財務危機-Logit分析及類神經網路模擬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48.葉銀華、柯承恩、李存修(2002),公司治理與評等系統,台北:商智文化。
49.詹振旻(2004),以資料探勘技術探討景氣循環下影響共同基金績效之關鍵因素,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0.詹書銘(2004),演化式類神經網路、灰關聯分析應用於信用卡風險管理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51.靳炯彬(2004),我國大學校院電子圖書館績效評估,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2.趙勃軒(2002),以財務比率分析區別台灣地區上市電子公司經營績效,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53.劉平文(1993),經營分析與企業診斷-企業經營系統觀,台北:華泰書局。
54.劉紹樑(2002),從莊子到安隆-A+公司治理,台北:天下雜誌。
55.劉義夫(2005),公司治理機制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中國大陸上市資訊電子產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56.潘玉葉 (1990),台灣股票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57.蔣昭弘(2004),銀行業績效評估之研究-以信託投資公司改制商業銀行為例,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8.蔡戊鑫 (2003),建構台灣大型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式,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59.蔡相如(1999),台灣地區商業銀行之經營績效評估-灰色關聯度與因素分析法之應用,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0.蔡相如(1999),台灣地區商業銀行之經營績效評估-灰色關聯度與因素分析法之應用,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1.蔡敏川(2001),銀行業服務品質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以玉山銀行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62.蔡篤村(2002),以內部控制強化公司治理之探討,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3.蔡興華(2003),以類神經網路建構上市櫃公司危機預警模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64.鄭瑞美 (2001),股票報酬與財務比率關係之研究-總體經濟因素與產業別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65.鄭瑞楠(1999),財務分析在銀行授信決策上的應用之研究,東華大學企管研究所碩文論文。66.鄭碧月(1997),上市公司營運危機預測模式之研究,朝陽技術學院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67.鄧振源(2000),多評準則決策規劃方法之概念分析,交通運輸,第12期,頁131-164。68.鄧聚龍(1985),灰色系統基本方法,華中理工大學。
69.鄧聚龍(1992),灰色系統理論教程,華中理工大學。
70.鄧聚龍(2000),灰色系統理論與應用,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71.蕭建興(2000),運用多準則評估方法於新銀行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
1.Alkhafaji, A. F. (1990), Effective Board of Directors: An Overview,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 90, pp.18-26.
2.Beasley, M. (1996), An Empirical Analysis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The Accounting Review, 71, pp. 443-466.
3.Beaver, W. H. (1966),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pp.72-102.
4.Campell, J. P. and R. D. Pritchard. (1976), Motivation Theory i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M. D. Dunnette(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Rand McNally, Chicago.
5.Deakin, E. (1972), A Discreminant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business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of Research, pp.166-179.
6.Dechow, P. M., R. G. Sloan, and A. P. Sweeney(1996), Cause and Consequence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e the SEC.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3, pp.1-36.
7.Deng H., et al (2000), Inter-Company Comparison Using Modified TOPSIS with Objective Weights,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7, pp.963-973.
8.Fama, E. and M. Jensen (1983),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pp.301-325.
9.Gertner, R. and Schartfstein D. (1991), A Theory of Workouts and the Effects of Reorganization Law, Journal of Finance, 46(4), September, pp.1,189-1,222.
10.Hill, C. W. L., & Snell, S. A. (1989), Effects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ntrol on Corporate Produc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2(1), pp.25-47.
11.Hopwood, W.Mckeown J.C. and J.F.Mutchler (1994), A reexaminationof Auditor versus Model Accurac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Going-Concern Opinion Decis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0, Spring, pp.409-431.
12.Jain, A., Jones, N. P., and Scanlan, R. H. (1996), Coupled flutter and buffeting analysis of long-span bridges, J. Struct. Eng, ASCE, 122(7), pp.716-725.
13.Jensen, M. C. (1993), 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Journal of Finance, 48, pp.831-880.
14.Kast, F. E. & J. E. Rosenzweig (1974),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pp.57-121.
15.Pastena, V. and W. Ruland (1986), The Merger/Bankruptcy Alternative.The Accounting Review, 61(2), pp. 288-301.
16.Rumelhart, D. E., Hinton, G. E. and Williams, R. J.( 1986), Learning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by error propagation, in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1, pp.318-362.
17.S.P. Robbins (1990), 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3rd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pp.218-220.
18.Shleifer, A., and R. Vishny(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 pp.737-783.
19.Szilagyi(1981),“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p.39.
20.Tanaboriboon, Y., Quium, A. S. M. A. and Changsingha, C. (1993). Performance Indicator Analysis: A Management Too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Bus Transit Operation in Bangkok,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27(2), pp. 207-223.
21.Venkatraman, N., and Ramanuujam, Vasudevan, (1986),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on Stategy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4), pp. 801-814.
22.Wall, A., and R.W. Dunning. (1928), Ratio Analysi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pp.152-165.
23.Wruck, K. H. (1990), Financial distress, re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efficienc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7, pp.419-444.
24.Zahra, S. A., and J.A. Pearce (1989),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Review and Integrated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15(2), pp.291-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