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性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2-9頁。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怡瑄(2002)。主題統整教學、教室氣氛、年級及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二版)。台北:知城。
吳明雄、陳昭儀(1998)。我國發明人發明方法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1,107-111。吳武典(1997)。Gardner與Sternberg智能建構模式的模式的整合及人事智能之探討。資優教育月刊,65,1-7頁。吳清山、林天佑(2001)。學習權。教師天地,113,14。
吳靜吉(1983)。創造性教學研討會問題回答。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紀錄,25頁。
吳靜吉、丁興祥、高泉豐(1992)。建立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常模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訓委會。吳靜吉、高泉豐、陳甫彥、葉玉珠(1993)。建立「拓弄思圖形創造考思考測驗甲式」常模。台北:教育部訓委會。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台北:遠流出版社。吳靜吉、陳嘉成、林偉文(1998)。創造力量表簡介。技術創造力研究方法研討會,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9)。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台北:教育部訓委會。吳靜惠(2005)。台中市私立幼稚園教師自我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世程(2003)。高職機械科「機械加工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絢芬(2003)。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舞
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妙玲(2005)。創造力訓練方案對企業人士成校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廷華(1994)。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林雅玲(2003)。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周文敏(2004)。「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胡宗光(2002)。國小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特質及影響其創造力發展環境因素之研究─以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玉成(1983)。創造性發問技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玉成(1989)。如何有效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p17-28張玉成(1991)。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台北:心理。
張玉成(1995)。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玉娟(2004)。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振松(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 R.O.C.)。台北:教育部。
郭有遹(1977)。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Robert J. Sternberg & Wendy M. Williams(2003)。郭俊賢、陳淑惠,譯。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臺北:心理。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屏東。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昭儀(199 2)。創造力的定義及研究。資優教育季刊,44,頁12-17。陳美惠、高淑清(2001)。啟動幼兒創造力思考:從幼兒家庭教育做起。幼兒教育年刊,13,49-68。
陳振明(2004)。影響高一學生科學創造力的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 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龍安(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告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及其人文教育理念。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專輯。台北:台北市教育局。陳龍安(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智能結構模式在創造思考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龍安(1993)。創造思考教學之省思與展望。教育研究,34,10-12。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五版七刷)。台北:心理。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師大書苑。陳龍安(2002)。創造力開發的理念與實踐。嘉義大學創造力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龍安(2003)。師範學院創造力訓練課程設計與實施(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曾志朗(2005)。原創力之探源,有如摸象?!。科學人月刊,11。湯誌龍(1999)。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黃天枝(2000)。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創造能力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秋玉等譯,2004)
黃榮棋譯(2005)。釋放創意精靈。科學人月刊,11。
黃麗卿(1999)。兒童文學延伸活動---圖畫書方案教學的應用。成長幼教季刊,10:1=37, 52-55頁。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教育心理學報,1,95-97頁。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詹志禹(民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100,117-124。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詹秀美(2003)。國小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現況與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2,149-240頁。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英茂(1974)。托浪斯創造性思考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蔡偉琪(2005)。企業創造力訓練方案實施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美珍(1987)。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態度與學生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簡楚瑛、黃譯瑩、陳淑芳(2001)。)。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成果報告。教育部。
魏秀恬(2002)。高職機械類科學生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魏金發(2001)。國中科技教育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屏東。蕭顯勝、伍建學(2003)。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融入網路遊戲教學模式之建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頁。
英文文獻
Amabile, T. M.(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pp. 123-167.
Amabile, T. M., Conti, R., Lazenby, J., & Herron, M.(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5), pp. 1154-1184.
Amabile(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pp. 39-58.
Chambers, J.A.(1973). Collete teachers: The effects on creativity of student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 26(4), pp. 242-254.
Bonnie Cramond, Juanita Matthews-Morgan, Deborah Bandalos, & Li Zuo.(2005). A Report on the 40-Year Follow-up of the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Gifted Child Quarterly,49(4), pp. 283-357.
Csiksentmihalyi, M.(1999).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 imal experience. NY : Harper Collins.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台北:時報。
David, B.(1982). Can creativity be taugh? Britis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3), pp. 280-294.
Davis, G. A.(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 Iowa: kendall /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Gardner(1993). Creating minds. NY: Basic Books.
Guilford, J. P.(1967). Creativity: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 pp. 3-13.
Guilford, J. P.(1968).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an Diego: Robert R. Knapp.
Hocevar, D. & Bachelor, P.(1989).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 A. Glouer,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53-70. NY: Plenum Press.
Isaksen ,S. G., & Parnes, S. J.(1985).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1), 1-29.
Joyce, B. & Weil, M.(1980). Models of teaching. NJ: Prentice-Hall.
Maker, C. J.(198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gifted. Rockville, MD: Aspen Systems Corporation.
Mansfield, R.S., Busse, T.V. & Krepelka, E.J. (1978, Fall)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4), 517-536.
Maslow, A.(1959). New knowledgism human values. New York.
O’Quin, K, & Besemer, S P. (1989). The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revised Creative Product Semantic Scal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Vol 2(4), 267-278.
Osborn, A. F.(1957). Applied imagination. NY: Scribner.
Parnes, S. J.(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 Chales Scrihner’s sons.
Reis, S.M. & Renzulli, J.S. (1991). 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e products in program for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5(3), 128-134.
Rhodes, M(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pp.305-310.
Runco, M. A. (1993). Divergent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giftednes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7, 16-22.
Sternberg, R. J.(1988). A three-fact model of creativity. In R.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ambri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Y: Simon & Schuster Inc.
Taylor, C. W. (1968). The multiple talent approach. The Instructor, 4, 4.
Taylor, I. A. (1988).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Y: McGraw-Hill.
Torrance, E. P.(1972).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6, pp. 114-143.
Torrance, E. P.(1979). The search of satori & creativity. Buffalo, New York: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Inc.
Torrance, E.P. (1974).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Directions manual and scoring guide (figural test, form A) (revision). Princeton, N.J.: Personnel Press, Inc.
Torrance ,E.P.(1984). Are children becoming more creative?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0,1-13.
Treffinger, D. J. , Renzulli, J. S. and Feldhusen, J. F. (1971). Problems in 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104-112.
Wallas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Y.:Harcourt Brace.
Williams F. E.(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CAP): manual. Buffalo, New York: D.O.K. Publishers Inc.
Wright, C. & Fesler, L.L.(1990). Nurturing creative potentials: model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In C.W. Taylor(ED), Expanding awareness of creative potentials wrodwide. Pp.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