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1: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碧菁
研究生(外文):Bi-jing Shieh
論文名稱:陳維英生平及其詩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Chen Wei-Ying's Life And Poetry
指導教授:歐陽炯歐陽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0
中文關鍵詞:陳維英臺灣文學臺灣古典詩歌臺灣古典文學
外文關鍵詞:Chen Wei-YingTaiw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Taiwanese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6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陳維英,清淡水廳(今臺北市大同區)人,為清宣宗道光、文宗咸豐、穆宗同治時期之重要文人,並執淡北教育界之牛耳。然其生前事蹟,史籍中僅以寥寥數語載之,且有誤說;其文集已散逸無存;其詩集未曾刊行,故少有論述其詩者。本論文以「陳維英生平及其詩歌」為研究主題,針對其生平、詩歌內容、詩歌之藝術成就等探討,試圖呈現陳維英較為完整之生平,與其詩歌之內容、藝術成就等,深入瞭解其人其詩在臺灣歷史與詩歌史上之地位、影響及價值。
本文之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陳維英之生平(上)」,敘述其先世、家族,及其行誼。
第三章「陳維英之生平(下)」,論述其著作與交遊情形。
第四章「詩歌內容分析(上)」,析論陳維英詩歌中關於自然環境、民俗風情及社會事件者。
第五章「詩歌內容分析(下)」,分析陳維英詩歌中抒懷述志、懷古詠史與交往來酬贈之作。
第六章「詩歌之藝術成就」,論述陳維英詩歌創作之風格、技巧與特色。
第七章「結論」。
 陳維英半生任教,故其最重要成就與影響在於推廣文教,弘揚學風,引掖後學,不念勞苦。其教學,雖噶瑪蘭、竹塹,不辭遠阻,辛勤課徒,尤以其居地大龍峒之文風蒸蒸日上,人才輩出,為一時之盛,此維英之遺其教愛於後人也。其立身行事,嚴以律己,率為楷模,為士林所重,人皆歸之。其心志懷抱、思想情感僅能藉其詩歌而略為窺知。此外,其詩歌亦反映當時之自然、社會與詩歌風貌,其風格則稍近宋詩而別具一格,甚具特色與價值,故其人其詩,宜其傳於後世也。
Chen Wei-Ying was born in 1811 and died in 1869. He was an important litterateur and educator of dao-guang ,xian-feng and ton-jyh period. The poetry of Chen Wei-Ying had not been published and his prose works had already disappeared.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 on Chen Wei-Ying's life and poems, discussing about his life, content of poems, and aesthetic method. By this research, we can realize the status, effect and value of he and his poems in Taiwan's history and Taiwan's literature.
This dissertation ha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explains about research motive, purpose and range.
Chapter 2: Chen Wei-Ying's life(partΙ). This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his family and his social relations.
Chapter3: Chen Wei-Ying's life(partⅡ).This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all his life and his oeuvres.
Chapter 4: The analysis of Chen Wei-Ying's poems(partⅠ). This chapter analyzes his poems about the notion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folk custom and social incidents.
Chapter 5: The analysis of Chen Wei-Ying's poems(partⅡ). This chapter analyzes his lyric poetry and his poems about history and rewards.
Chapter 6: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Chen Wei-Ying's poem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styl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 of his poems.
Chapter 7: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Chen Wei-Ying's achievement and effect and the value of his poem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文獻評介••••••••••••••••3
第二章 陳維英之生平(上)••••••••••••••7
第一節 先世與家族•••••••••••••••••••7
一、 先世••••••••••••••••••••••7
二、 家族••••••••••••••••••••••8
第二節 行誼••••••••••••••••••••••15
 一、少年穎悟,敦品勵學••••••••••••••••16
 二、任職廉潔,引掖後進••••••••••••••••18
 三、械鬥殃民,心繫社稷••••••••••••••••20
 四、隱逸山林,痛失親人••••••••••••••••21
 五、立身謹嚴,好廉克己••••••••••••••••22
第三章 陳維英之生平(下)•••••••••••••••23
第一節 著作••••••••••••••••••••••27
一、 偷閒錄•••••••••••••••••••••27
二、 太古巢聯集•••••••••••••••••••34
三、 陳家族譜鈔•••••••••••••••••••41
第二節 交遊••••••••••••••••••••••41
 一、師承•••••••••••••••••••••••41
 二、詩友•••••••••••••••••••••••42
 三、門生•••••••••••••••••••••••45
第四章 詩歌內容分析(上)•••••••••••••••49
第一節 自然環境••••••••••••••••••••49
一、 圓山、劍潭•••••••••••••••••••49
二、 觀音山•••••••••••••••••••••51
第二節 民俗風情••••••••••••••••••••57
一、 民風習俗••••••••••••••••••••57
二、 歲時節令••••••••••••••••••••61
第三節 社會要聞••••••••••••••••••••64
 一、分類械鬥•••••••••••••••••••••64
 二、戴潮春事變••••••••••••••••••••67
 三、太平天國•••••••••••••••••••••68
第五章 詩歌內容分析(下)•••••••••••••••73
第一節 述懷抒志••••••••••••••••••••73
一、 行旅所感••••••••••••••••••••73
二、 平居偶思••••••••••••••••••••76
三、 滄桑之歎••••••••••••••••••••79
第二節 懷古詠史••••••••••••••••••••84
一、 懷古••••••••••••••••••••••85
二、 詠史••••••••••••••••••••••91
第三節 交往酬贈•••••••••••••••••••93
 一、贈答•••••••••••••••••••••••93
 二、祝賀•••••••••••••••••••••••95
第六章 詩歌之藝術成就••••••••••••••••101
第一節 風格••••••••••••••••••••••101
一、 自然平淡•••••••••••••••••••101
二、 詼諧風趣•••••••••••••••••••103
三、雄奇慷慨••••••••••••••••••••••104
第二節 技巧•••••••••••••••••••••107
一、語言特色••••••••••••••••••••••107
二、修辭運用•••••••••••••••••••••••••••110
第三節 特色•••••••••••••••••••••120
 一、議論入詩••••••••••••••••••••120
 二、組詩聯詠•••••••••••••••••••••122
第七章 結論•••••••••••••••••••••125
 第一節 陳維英之成就與影響••••••••••••••125
 第二節 陳維英詩歌之價值•••••••••••••••127
參考書目••••••••••••••••••••••••129
一、陳維英詩歌版本
(一)鈔本
《偷閑錄:太古巢詩抄》,(清)陳維英,鈔本,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二)《臺北文物》本
〈偷閒錄(一)〉,陳維英撰,廖漢臣整理,《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107-117。
〈偷閒錄(二)〉,陳維英撰,廖漢臣整理,《臺北文物》第2卷第4期,民國43年1月,頁100-106。
〈偷閒錄(三)〉,陳維英撰,廖漢臣整理,《臺北文物》第3卷第1期,民國43年5月,頁113-130。
〈偷閒錄(四)〉,陳維英撰,廖漢臣整理,《臺北文物》第3卷第4期,民國44年3月,頁91-100。
(三)全臺詩本
《全臺詩》第五冊,施懿琳等編,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2月。
二、古籍
(一)經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2年9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2年9月。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2年9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2年9月。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2年9月。
(二)史
《晏子春秋》,(周)晏嬰撰,王更生校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
《列女傳》,(漢)劉向編,《聚珍仿宋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民國54年11月。
《史記》,(漢)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2月。
《漢書》,(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5年10月。
《三國志》,(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11月。
《荊楚歲時記》,(晉)宗懍,《聚珍仿宋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4年11月。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6年1月。
《宋書》,(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8月。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8月。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合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4年2月。
《明史》,(清)張廷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10月。
《東瀛紀事》,(清)林豪,《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46年12月。
《裨海紀遊》,(清)郁永河,《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6種,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2年3月。
《臺灣志略》,(清)李元春,臺北:大通書局,民國73年10月。
《臺灣府志》,(清)高拱乾,康熙34年(1695)修,《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9年2月。
《重修臺灣府志》,(清)周元文,康熙49年(1710)修,《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9年7月。
《諸羅縣志》,(清)周鍾瑄,《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1年12月。
《臺灣縣志》,(清)陳文達等,康熙59年(1720)修,《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0年6月。
〔重修〕《臺灣府志》,(清)劉良璧,乾隆6年(1741)修,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6年2月。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清)劉良璧,乾隆6年(1741)修,《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0年3月。
《重修臺灣府志》,(清)范咸,乾隆12年(1747)修,《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0年11月。
《重修臺灣縣志》,(清)王必昌,乾隆17年(1752)修,《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0年11月。
《續修臺灣府志》,(清)余文儀,乾隆29年(1764)修,《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1年4月。
《重修鳳山縣志》,(清)余文儀,乾隆29年(1764),《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1年2月。
《續修臺灣縣志》,(清)謝金鑾,嘉慶12年(1807)修,《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1年6月。
《彰化縣志》,道光10年(1830),《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1年11月。
《雲林縣採訪冊》,(清)倪贊元,《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8年4月。
《安平雜記》,不著撰者,《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8年8月。
《噶瑪蘭廳志》,(清)陳淑均,咸豐2年(1851)修,《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2年3月。
《福建通志臺灣府》,不著撰者,同治7年(1868)修,《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9年8月。
《淡水廳志》,(清)陳培桂,同治10年(1871)修,《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52年8月。
《淡水廳志訂謬》,(清)林豪,收錄於《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52年8月。
《清史稿》,趙爾巽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9月。
(三)子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輯,臺北:華正書局,民國83年8月。
《淮南鴻烈解》,(漢)劉安撰,(漢)高誘解,臺北:河絡圖書出版社,民國65年3月。
《搜神記》,(晉)干寶,《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
《雲谿友議》,(唐)范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3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傳奇》,(唐)裴鉶,收錄於薛用弱編:《世界文學大系》,臺北:啟明書局,民國49年。
《開元天寶遺事》,(五代)王仁裕,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冊8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元月。
《五燈會元》,(宋)釋普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示兒編》,(宋)孫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國學基本叢書》第145、146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6月。
《醒世恆言》,(明)馮夢龍,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8年1月。
《帝京歲時紀勝》,(清)潘榮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
《燕京歲時記》,(清)富察敦崇,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
《京都風俗誌》,(清)讓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
《清嘉錄》,(清)顧祿,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4年。
《小琉球漫誌》,(清)朱仕玠,《臺灣文獻叢刊》第3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6年12月。
《臺海見聞錄》,(清)董天工,《臺灣文獻叢刊》第12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0年10月。
(四)集
《昭明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臺北:華正書局,89年10月。
《文心雕龍讀本》,(梁)劉勰著,王更生譯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2年11月。
《王子安集》,(唐)王勃,《國學基本叢書》第269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9月。
《韓昌黎全集》,(唐)韓愈,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9月。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
《韻語陽秋》,(宋)葛立方,收錄於《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8年8月。
《唐詩紀事》,(宋)計有功,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9年10月。
《弇州四部稿》,(明)王世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冊1281。
《隨園詩話》,(清)袁枚,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小倉山房詩文集》,(清)袁枚,《聚珍仿宋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4年11月。
《說詩晬語詮評》,(清)沈德潛撰,蘇文擢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4年10月。
《北郭園詩鈔》,(清)鄭用錫,《臺灣文獻叢刊》第4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8年5月。
《太古巢聯集》,(清)陳維英撰,田大熊、陳鐓厚編,臺北:無聊齋,昭和12年(民國26年)10月。
《潛園琴餘草簡編》,(清)林占梅,《臺灣文獻叢刊》第20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國53年11月。
《臺陽詩話》,(清)王松,《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3年1月。
《文鏡秘府論校注》,(日)弘法大師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3年7月。
三、今著
(一)專書
《登瀛文瀾度臺始祖族譜》,陳浩然、陳培敬,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民國42年冬月。
《劍花室詩集》,連橫,《臺灣文獻叢刊》第9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49年11月。
《臺灣通史》,連橫,《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1年2月。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51年9月。
《臺灣語典》,連橫,《臺灣文獻叢刊》第16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53年3月。
《雅堂文集》,連橫,《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3年12月。
《臺灣詩鈔》,不著編者,《臺灣文獻叢刊》第28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9年3月。
《臺灣詩錄》,陳漢光,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0年6月。
《太平天國文獻彙編》,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12月。
《三百年來台灣作家與作品》,王國璠、邱勝安,高雄:臺灣時報社,民國66年10月。
《太平天國史事日誌》,郭廷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2月。
《畏廬論文等三種》,林紓,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7年7月。
《臺灣人物誌》,王詩琅,高雄:德馨室出版社,民國68年6月。
《清代科舉》,劉兆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68年10月。
《大屯山房譚薈》,蛻葊老人,見邱秀堂編《鯤海粹編》,《臺灣史蹟叢書》第三種,臺灣史蹟研究中心,民國69年3月。又見《臺北文獻》一至四期合刊本。
《台北市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2年。
《台北市志》,王國藩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76-80年。
《臺海詩珠》前、後編,賴子清,自刊本,民國71年。
《臺灣史上的人物》,楊雲萍,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0年5月。
《臺灣竹枝詞選集》,陳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4月。
《劍花室詩集》,連橫,《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臺北:大通書局,民國73年10月。
《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尚秉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12月。
《字句鍛鍊法》,黃永武,臺北:洪範書店,民國75年2月。
《修辭學》,黃慶萱,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5年12月。
《臺灣民俗》,吳瀛濤,臺北:眾文圖書公司,民國76年11月。
《中國民俗歲時節日》,婁子匡,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6年12月。
《修辭學發凡》,陳望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8年1月。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韓養民、郭興文,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8年2月。
《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日)鈴木清一郎撰,馮作民譯,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8年8月。
《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周振甫等,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78年11月。
《詠史詩註析》,降大任、張仁健,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
《臺灣的歲節祭祀》,劉還月,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80年8月。
《清代考選制度》,楊紹旦,臺北:考選部,民國80年9月。
《臺灣詩薈》,連橫,《連雅堂先生全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1年3月。
《民俗系列講座》,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民國82年1月。
《南明研究與台灣文化》,楊雲萍撰,張炎憲編,臺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年10月。
《臺灣風俗誌》,(日)片岡巖撰,陳金田、馮作民譯,臺北:眾文圖書公司,民國83年5月。
《詩詞例話:卷四、五──風格•文藝論》,周振甫,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3年5月。
《臺灣私法人事編》,《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3年7月。
《修辭學析論》,董季棠,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10月。
《臺北史蹟探源》,洪伯溫,臺北:龍文出版社,民國83年12月。
《修辭學》,沈謙,空中大學,民國84年元月。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楊成鑑,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12月。
《中國節令史》,李永匡、王熹,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12月。
《南宋詠史詩研究》,季明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臺灣的迷信與陋習》,曾景來,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張純甫全集》,張純甫撰,黃美娥編,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民國87年6月。
《台灣詩史》,廖一瑾(即廖雪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8年3月。
《中國陋俗批判》,梁景時、梁景和,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年4月。
《詩詞例話》,周振甫,臺北:五南圖書,民國88年5月。
《台灣的書院與科舉》,林文龍,臺北:常民文化,1999年9月。
《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施懿琳,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劉還月,臺北:常民文化,2000年12月。
《修辭學探微》,蔡宗陽,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 90年4月。
《臺灣古典詩面面觀》,江寶釵,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3月。
《清代台灣八景與八景詩》,劉麗卿,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91年4月。
《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論文集》,東海大學編,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0月。
《明志書院沿革志》,詹雅能編,新竹市政府,民國91年10月。
《臺灣才子》,陳貽庭、張寧、陳慶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8月。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北:國家圖書館,92年12月。
《全臺詩》,施懿琳等,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2月。
(二)學位論文
《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施懿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0年。
《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翁聖峰,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陳維英、林占梅為對象》,謝志賜,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三)期刊
〈臺北市大事年表(一)〉,陳世慶,《臺北文物》第1卷第1期,民國41年12月,頁99-113。
〈一首「漳泉拼」的民謠〉,問樵,《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42年4月,頁17。
〈艋舺街名考源〉,蘇省行,《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民國42年4月,頁18-27。
〈臺北市大事年表(二)〉,陳世慶,《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民國42年4月,頁96-100。
〈大龍峒之沿革〉,黃得時,《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39-46。
〈大龍峒小志〉,黃水沛,《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47-51。
〈龍峒片麟〉,劉篁村,《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52-53。
〈龍峒聞見雜錄〉吳槐,《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54-59。
〈旌節坊〉,友峰生,《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59。
〈大龍峒人物軼事〉,曹東華,《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60-63。
〈大龍峒耆宿座談會〉,《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64-73。
〈劍潭一帶的傳說奇聞〉,黃得時,《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79-84。
〈先曾叔祖維英公事蹟〉,陳培漢,《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88-94。
〈巢名太古尋遺跡——記迂谷陳維英〉,廖漢臣,《臺北文物》第2卷2期,民國42年8月,頁95-100。
〈維英中舉略錄〉,介逸,《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民國42年8月,頁101-105。
〈偷閒錄與偷閒集考〉,圖書館壁角生,《臺北文物》第2卷2期,民國42年8月,頁105-106。
〈稻江選士錄〉,郭海鳴,《臺北文物》第2卷第3期,民國42年11月,頁96-102。
〈稻江人物小誌〉,劉龍岡,《臺北文物》第2卷第3期,民國42年11月,頁103-106。
〈可憐迂谷不知詩〉,師古,《臺北文物》第4卷第4期,民國45年2月,頁26。
〈臺灣文學史談〉,毛一波,《臺北文物》第7卷第3期,民國47年10月,頁45-55。
〈陳迂谷與曹敬〉,一剛,《臺北文物》第9卷第2期,民國49年11月,頁31。
〈張書紳揚名泉州〉,禮謙,《臺北文物》第9卷第2期,民國49年11月,頁31。
〈陳維英遺跡簡介〉,林衡道,《臺灣風物》第15卷第4期,1965年10月,頁27-29。
〈台北市及近郊之文物勝蹟(上)〉,賴子清,《臺北文獻》直字第11、12期合刊,民國59年6月,頁153-189。
〈介紹宜蘭仰山書院暨岳武穆王廟碧霞宮〉,陳長城,《臺北文獻》直字第35期,民國65年3月,頁157-161。
〈秘密結會與清代臺灣民變〉,劉妮玲,《臺灣風物》第33卷第4期,民國72年12月,頁25-42
〈臺北人物傳記〉,邱麟翔,《臺北文獻》直字第84期,民國77年6月,頁65-88。
〈分類械鬥蔓延全臺的分析〉,林偉盛,《臺灣風物》第38卷第3期,民國77年9月,頁17-56。
〈學界山斗鄭用鑑〉,張德南,《臺北文獻》直字第93期,民國79年9月,頁131-139。
〈清代台灣廳制史之研究(一)〉,張勝彥,《臺灣風物》第43卷第2期,民國82年6月,頁37-68。
〈大龍峒陳悅記小史〉,周宗賢,《臺北文獻》直字第105期,民國82年9月,頁29-44。
〈清代台灣廳制史之研究(二)〉,張勝彥,《臺灣風物》第43卷第3期,民國82年9月,頁13-44。
〈清代台灣廳制史之研究(三)〉,張勝彥,《臺灣風物》第43卷第4期,民國82年12月,頁35-112。
〈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許達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頁1-74。
〈明志書院的教育家──鄭用鑑〉,黃美娥《竹塹文獻》,第5期,民國86年10月,頁53-74。
〈「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羅肇錦,《臺灣文獻》第49卷第4期,民國87年12月,頁173-185。
〈北市書院初探──以學海書院為中心〉,楊護源,《臺北文獻》直字第128期,民國88年6月,頁87-106。
〈清代臺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張勝彥,《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1期,民國88年11月,頁1-46。
〈臺灣古典文學研究現況〉,施懿琳,《臺灣文學學報》第1期,民國89年6月,頁1-10。
〈台灣古典詩的蒐集與整理〉,施懿琳,《文訊》第188期,民國90年6月,頁37-39。
〈台灣古典詩的研究概況〉,翁聖峰,《文訊》第188期,民國90年6月,頁40-43。
〈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為中心〉,羅士傑,《臺灣史蹟》,第38期,民國90年6月,頁135-160。
〈台灣古典文學的蒐集、整理與研究〉,施懿琳,《文學臺灣》第40期,民國90年10月,頁28-45。
〈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林偉盛,《臺灣風物》第52卷第2期,民國91年6月,頁17-56。
〈臺灣清代淡水廳之研究〉,張勝彥,《竹塹文獻》第25期,民國91年10月,頁8-35。
〈陳維英之別業:太古巢與棲野巢(一)〉,徐麗霞,《中國語文》第547期,民國92年1月,頁102-114。
〈陳維英之別業:太古巢與棲野巢(二)〉,徐麗霞,《中國語文》第548期,民國92年2月,頁103-114。
〈陳維英之別業:太古巢與棲野巢(三)〉,徐麗霞,《中國語文》第549期,民國92年3月,頁103-114。
〈陳維英之別業:太古巢與棲野巢(四)〉,徐麗霞,《中國語文》第550期,民國92年4月,頁102-114。
四、網站
浩然藝文數位博物館網站「主題人物」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person/inSide8.html
中央研究院台灣歷史地理資源網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oldmap/doc/Taipei/Taipei02.htm
國科會數位博物館臺灣建築史網站http://www.dm.ncyu.edu.tw/content/con04/con04-03-9.htm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網站http://www.northguan-nsa.gov.tw/tw/view_detail.php?id=4。
氣象局「二十世紀前(1604-1897)台灣地區的地震記載」:http://www.cwb.gov.tw/V4/index.htm
遠流博識網「曹操七十二座陵寢之謎」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show2.asp?No=130907&Object=2000&TopNo=44522
半島網http://www.bandaonews.com/news/showdetail.asp?id=86367
國家數字文化網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HundredName/DL/DL-20031203142845
陳姓一家人http://www.prc.net.cn/prc2004/qita/dkxs/chen/chen_02/cxjp/chen_cxjp16.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清代臺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張勝彥,《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1期,民國88年11月,頁1-46。
2. 〈清代台灣廳制史之研究(三)〉,張勝彥,《臺灣風物》第43卷第4期,民國82年12月,頁35-112。
3. 〈「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羅肇錦,《臺灣文獻》第49卷第4期,民國87年12月,頁173-185。
4. 〈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許達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頁1-74。
5. 〈清代台灣廳制史之研究(二)〉,張勝彥,《臺灣風物》第43卷第3期,民國82年9月,頁13-44。
6. 〈臺北市大事年表(二)〉,陳世慶,《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民國42年4月,頁96-100。
7. 〈清代台灣廳制史之研究(一)〉,張勝彥,《臺灣風物》第43卷第2期,民國82年6月,頁37-68。
8. 〈分類械鬥蔓延全臺的分析〉,林偉盛,《臺灣風物》第38卷第3期,民國77年9月,頁17-56。
9. 〈秘密結會與清代臺灣民變〉,劉妮玲,《臺灣風物》第33卷第4期,民國72年12月,頁25-42
10. 〈陳維英遺跡簡介〉,林衡道,《臺灣風物》第15卷第4期,1965年10月,頁27-29。
11. 〈臺北市大事年表(一)〉,陳世慶,《臺北文物》第1卷第1期,民國41年12月,頁99-113。
12. 〈台灣古典詩的蒐集與整理〉,施懿琳,《文訊》第188期,民國90年6月,頁37-39。
13. 〈台灣古典詩的研究概況〉,翁聖峰,《文訊》第188期,民國90年6月,頁40-43。
14. 〈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為中心〉,羅士傑,《臺灣史蹟》,第38期,民國90年6月,頁135-160。
15. 〈台灣古典文學的蒐集、整理與研究〉,施懿琳,《文學臺灣》第40期,民國90年10月,頁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