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22:23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呂金霙
研究生(外文):
Chin-Yin Lu
論文名稱:
解嚴之後朱天文的小說創作傾向研究——以《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為探討對象
論文名稱(外文):
Study of Tian-wun Jhu’s inclination of novel writing after Martial Law lifted - in terms of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ecle” and “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指導教授:
張雙英
指導教授(外文):
Shung-Ying 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朱天文
、
世紀末的華麗
、
荒人手記
、
世紀末
外文關鍵詞:
Tian-wun Jhu
、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ecle
、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
fin de siecl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7
點閱:1958
評分:
下載:513
書目收藏:7
朱天文欲藉由《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兩本小說,與解嚴後的臺灣社會作一對應,展現她對斯土斯民的關懷,與自身情境的省思。本論文遂以朱氏這兩本書為主要探討對象,並依以下章節展開論述: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整理前人的研究,並簡述本論文的論述架構與理論基礎。第二章則從朱天文的文學淵源、文藝活動、時代環境與身分認同三節來論述朱天文的生平背景。第三章以「世紀末」釋義、「世紀末」的社會現象、「華麗」的外象與內涵三節來論述《世紀末的華麗》一書中的社會現象與其內涵。第四章則分節析論《世紀末的華麗》各篇中的主要「人物」。第五章「以臺北天空下」、「異國文化的參照」與「獨漏的那塊灰黃大陸」三節,整合出荒人所處的世界,也就是《荒人手記》一書的背景意涵。第六章深入文本分析《荒人手記》中的主要人物意涵。第七章結論,以《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二書,歸結出解嚴之後朱天文的小說創作傾向。
Tian-wun Jhu wrote the two novels of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ecle” and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in contrast to the society after Martial Law lifted, illustrating her care for this land and self-reflection. The thesis main research subjects are based on these two books of Jhu.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motive and scope of this study, in which previous studies are organized and th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basis are delineated.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Jhu’s background in terms of her origin of writing, literature and art activities, time setting and self-identity. The third chapter, which discusses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its meaning of the book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ecle,” includes the definition of “fin de siecle,”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fin de siecle,” and the visage and meaning of “splendor.” The fourth chapter delineates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ecle.” The fifth chapter, consisted of the three sections of “In the Sky of Taipei,” “ Contrast to Foreign Cultures,” and “the Obliterated Gray Mainland China,” integrates the world where the desolate man exists, in which lies the background implication of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The seventh chapter summarizes Jhu’s inclination of novel writing after Martial Law lifted, in terms of “the Splendors of Fin de Siecle” and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1
第二節 前人的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本論文的論述架構及其理論基礎 8
第二章 作者生平 11
第一節 文學淵源 11
一、家學 11
(一)、軍中作家 11
(二)、手法新穎 12
(三)、從「張」轉「胡」 13
(四)、傳承文學血脈 14
二、師承 15
(一)、胡蘭成 15
(二)、張愛玲 23
第二節 文藝活動 27
一、三三經驗 27
(一)、三三集團 27
(二)、三三理念 28
(三)、胡的嫡系 31
(四)、省籍矛盾 34
(五)、堅守正統 35
二、電影編劇 38
(一)、伊甸不再 38
(二)、轉進電影界 39
(三)、侯孝賢的「詩意」生命觀 41
(四)、進入都會書寫 44
第三節 時代環境與身分認同 46
一、解嚴 46
二、身分認同 53
三、經濟與社會環境 57
第三章 《世紀末的華麗》的社會現象與其內涵 63
第一節「世紀末」釋義 63
第二節「世紀末」的社會現象 68
一、居住環境 68
二、政治氛圍 69
(一)、咀嚼鄉愁 69
(二)、開放探親 70
(三)、也是融合 73
三、社會剪影 75
(一)、色情充斥、心靈枯寂 75
(二)、偷竊、結黨、黑槍、毒品 77
(三)、自立救濟 78
(四)、拜物、注重表象的都會 79
第三節 「華麗」的外象與內涵 84
一、顏色 84
(一)、顏色與記憶 84
(二)、顏色與特質、個性 85
(三)、顏色與現心理狀態 87
(四)、顏色與觀點 88
二、氣味(嗅覺) 92
三、服飾、品牌、物 96
四、物象與內心的關係 100
第四章 《世紀末的華麗》中主要「人物」析論 105
第一節 〈柴師父〉 105
一、內容摘要——柴師父的懷鄉舊夢 105
二、人物——風燭殘年與青春胴體 105
三、關鍵人物分析 106
(一)、柴明儀 106
(二)、青春女孩111
四、小結 113
第二節 〈尼羅河的女兒〉 114
一、內容摘要——外省家庭的邊緣化 114
二、人物——無聲忍者與浪子老鑰 114
三、關鍵人物分析 115
(一)、林曉陽 115
(二)、林曉陽的小哥 118
(三)、林曉陽的老爸 120
四、小結 121
第三節 〈肉身菩薩〉 123
一、內容摘要——慾海浮沉的同志迷思 123
二、人物——慾海木乃伊與爽朗尤物 123
三、關鍵人物分析 124
(一)、小佟 124
(二)、鍾霖 127
四、小結 128
第四節 〈帶我去吧,月光〉 129
一、內容摘要——程家母女頓悟重生 129
二、人物——出軌戀情與尋根之旅 129
三、關鍵人物分析 130
(一)、程佳瑋 130
(二)、程太太 134
四、小結 136
第五節 〈紅玫瑰呼叫你〉 137
一、內容摘要——翔哥的父權崩解 137
二、人物——慾海男人與上進女人 137
三、關鍵人物分析 138
(一)、翔哥 138
(二)、老婆 141
四、小結 143
第六節 〈世紀末的華麗〉 144
一、內容摘要——以嗅覺和顏色存活的現代女巫 144
二、人物——女巫米亞和良人老段 144
三、關鍵人物分析 145
(一)、米亞 145
(二)、老段 150
四、小結 152
第七節 〈恍如昨日〉 153
一、內容摘要——重揭的青春印記 153
二、人物——魔力作家與輕巧素吟 153
三、關鍵人物分析 154
(一)、作家 154
(二)、許素吟 156
四、小結 157
第八節 本章結論——末世族類,追尋自我 158
第五章 荒人的世界 /《荒人手記》的背景意涵 161
第一節 臺北天空下 161
一、摩天城、捷運 162
二、百艷個性店 164
三、空蕩的家 166
四、個人工作室,繭居族 167
五、參禪習佛,保健身體 168
第二節 異國文化的參照 171
一、性別與認同 171
二、婚姻與制度 175
三、陰性與神性 179
四、無基之城與待死客棧 185
第三節 獨漏的那塊灰黃大陸 190
一、大中國夢幻 190
二、以文字開疆闢土 192
第六章 《荒人手記》中主要「人物」析論 195
第一節 荒人的代言者 / 小韶 195
一、《日神的後裔》V.S.《荒人手記》 195
二、神姬之舞 198
三、「荒人」一族 201
第二節 荒人的啟蒙之師 / 阿堯 206
一、亦師亦父的導師 206
二、正片負片的關係 208
第三節 荒人的初戀 / 傑 212
一、慘厲的初戀 212
二、中國情結的幻滅 215
第四節 荒人的新生力量 / 永桔 219
一、從穩定關係中重獲新生 219
二、對秩序與舊世代的嚮往 222
第七章 結論 225
參考書目 231
參考書目:( 以下依照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
一、專書
王克儉《文學創作心理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7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199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2002年。
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臺北:九大,1991年4月。
皮述民等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駱駝,2003年,三版。
朱天文《戀戀風塵》。臺北:三三,1987年。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臺北:遠流,1989年。
朱天文《炎夏之都》。臺北:遠流,1989年。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臺北:遠流,1992年,新版。
朱天文《淡江記》。臺北:遠流,1994年。
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1996年。
朱天文《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2版。
朱天心《擊壤歌》。臺北:遠流,1998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1998年。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2001年。
余光中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北:九歌,1989年。
李金銓《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臺北:圓神,1987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1989年。
周華山《異性戀霸權》。香港:三聯,1993年
林文琪、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2000年。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遠流,1993年9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臺北:元尊,1988年。
金耀基等作《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圖書,1998年。
朋尼維茲 (Patrice Bonnewitz )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2002年。
胡蘭成《今生今世》。臺北:三三,1990年。
胡蘭成《今日何日兮》。臺北:三三,1990年。
胡蘭成《革命要詩與學問》。臺北:遠流,1991年。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臺北:遠流,1991年。
胡蘭成《閒愁萬種》。臺北:遠流,1991年。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初版。
張小虹《物慾微物論》。臺北:大田,1999年。
張小虹《絕對衣性戀》。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2004年,初版。
范銘如《眾�奡M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年,初版。
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南京:譯林,2000年。
張愛玲《流言.更衣記》。臺北:皇冠,1976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圖書,2001年。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臺北:爾雅,2003年。
焦雄屏編《臺灣新電影》。臺北:時報,1988年。
溫瑞安主編《坦蕩神州》。臺北:長河,1978年。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臺北:麥田,1995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的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澤編《七O年代——理想繼續燃燒》。臺北:時報,1994年。
楊澤編《狂飆八O》,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華諾文學編譯組編《文學理論資料匯編》。臺北:華諾,1985年。
董慶炳主編《現代心理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9年。
劉耀中《超越死亡——煉金術與文學藝術》。北京:東方,1995年。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1999年。
蔡美麗《維納斯之變頻》,臺北:允晨,1995年。
二、學位論文
朱嘉雯〈接受觀點下的戰後臺灣作家與紅樓夢〉。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洪素萱〈「在他 / 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7月。
陳國偉〈朱西甯系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廖國寶〈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5月。
三、單篇期刊、論文集及編輯書論文
于治中〈正文、性別、意識形態——克麗絲特娃的解析符號學〉,收於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家理論》。臺北:正中,1991年。
于治中〈從意識形態到商品拜物教〉,《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王怡〈胡蘭成其人其事〉,《傳記文學》,第67卷,第6期。1995年12月。
王佳煌〈商品拜物教與資訊拜物教〉,《思與言》,第36卷,第3期。1998年9月。
王都邑〈男男女女的異質出版〉,《閱讀誠品》,第17期。1994年8月。
王斑〈呼喚靈韻的美學——朱天文小說中的商品與懷舊〉,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年。
王德威〈越過顧影自憐的藩籬——評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1991年。
王德威〈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
尼克.維蒂格著,米蟲譯〈性/別〉,《島嶼邊緣》,第9期。1993年10月。
尼克.維蒂格著,魏淑美譯〈異性戀思維法統〉,《島嶼邊緣》,第9期。1993年10月。
朱天文〈日神的後裔〉,《聯合文學》,第8卷,第11期。1992年9月。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臺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台灣文學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在法國之起源及發展〉,《淡江學報》,第29期。1990年8月。
李永熾〈從江戶到東京〉,《當代》。1988年12月。
李昂〈在小說中記史——朱西甯訪問記〉,《書評書目》,第15期,1974年8月。
李靜玫的〈迷戀?迷惑?——論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主體意識的矛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9期。2004年11月。
林俊穎〈文學因緣——朱西甯與後輩作者〉,《誠品好讀》,2003年5月。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扥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扥邦〉,《聯合文學》,第11卷,第11期。1995年。
紀大偉〈在荒原上製造同性戀聲音——閱讀《荒人手記》〉,《島嶼邊緣》,第4卷,第2期。1995年。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紀》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8月。
封德屏主編《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2005。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
胡蘭成〈給青年〉,《苦竹》,第2期。1944年。
胡蘭成〈告日本人與中國人〉,《苦竹》,第3期。1945年3月。
施淑〈現代的鄉土〉,《從四O到九O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1994年11月。
紅水鮮、紀小尾、蛋糖饃〈小小酷兒百科〉,《島嶼邊緣》,第3卷,第2期。1994年1月。
陳綾琪〈世紀末的荒人美學: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7期,頁107。2000年。
陳綾琪〈顛覆性的模仿與雜匯:由朱天文的《荒人手記》談臺灣文學的後現代〉,《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
陳芳明〈挑戰大敘述: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張志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年。
張啟豐〈我唸著我自個的經——《荒人手記》中荒人形象之探討〉,吳達芸主編《當代小說評論——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2003年。
張瑞芬〈論胡蘭成《今生今世》與《山河歲月》〉,《中興文苑》。1991年6月。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年8月。
張瑞芬〈一枝花話•話一枝花——論張愛玲、胡蘭成與朱天文〉,《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7月。
張誦聖著,高志仁、黃素卿譯〈朱天文與臺灣文化與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
張漢良〈世紀末、頹廢與海峽兩岸〉,《當代》,第6期。1986年10月。
范銘如〈兩岸.女性.酒吧裡的願景〉,《臺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2年12月。
梅家玲〈八、九O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陳義芝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1998年。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臺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梁瓊芳〈影像與性別之曖昧:試論臺灣新電影男性導演電影文本與女性作家小說文本之異同〉,《2005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建立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嘗試〉,《聯合文學》,第148期。1997年,2月。
彭小妍《認同、情慾與語言》,《臺灣現代文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黃錦樹〈從大觀園道咖啡館——閱讀 / 書寫朱天心〉,收於《臺灣社會文論集》。臺北:東大,1995年11月。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中外文學》,第24卷,第10期。1996年3月。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國文天地》,第13卷,第8、9期。1988年1、2月。
莊宜文〈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臺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年,6月。
莊宜文〈朱西甯與胡蘭成、張愛玲的文學因緣〉,2003年3月,朱西甯研討會引錄。
劉紀蕙〈臺灣文化場域內「中國符號」的展演與變異〉,「中國符號與臺灣圖象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1999年11月18日。
劉亮雅〈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5年6月。
劉亮雅〈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5年6月。
劉亮雅〈衍異性與性別〉,《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劉亮雅〈愛欲、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劉亮雅〈世紀末臺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
劉亮雅著,王梅春、廖勇超譯〈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昻、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
劉劍梅〈預言的潰敗——世紀末華麗的空衣架〉,《明報月刊》,1999年3月。
蕭安凱〈朱天文作品中的國族認同〉。( 研究計畫 ),2002年。
四、其他相關短評、採訪記錄、報導與書信
朱天文〈如何與張愛玲劃清界線——朱天文談《張愛玲短篇小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7月17日。
朱天文、舞鶴〈凝視朱天文——小說家舞鶴專訪小說家朱天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期。2003年。
朱天文.蘇偉貞對談〈情慾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11月10日。
朱西甯〈遲覆已夠無理〉,《日月長新花長生》,臺北:皇冠,1978年。
林文珮記錄、整理〈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審會議記實 / 有關〈荒人手記〉的部分〉,《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2版。
袁瓊瓊〈天文種種〉,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序。臺北:三三,1989年。
張娟芬〈朱天文「素」寫同性殘酷物語〉,《中國時報》,1994年12月29日。
張啟疆〈「我」的裡面有個「她」——專訪朱天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6月4日。
張瑞芬〈金童玉女半生緣——胡蘭成與張愛玲〉,載於《中央日報》長河版副刊,1995年10月4日至10月6日。
詹宏志〈一種老去的聲音〉,收於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臺北:遠流,1992年。
鍾雲 (整理記錄) 〈在孤獨的月夜裡歌唱——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荒人手記」、「沉默之島」新書發表會座談記要〉 ( 詹宏志、朱天文、蘇偉真等 ) ,《中國時報.人間週刊》。1994年 11月19日。
五、網路資料
李銀河《女性主義理論》,山東人民出版社。網站資料,網址: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sex/1110349762_nvxingzhuyi/1.shtml
李歐梵〈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2005年7月3日上網。網址: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8/2/class001800004/hwz6488.htm
周美智、鄭掬文(南華大學教社所研究生)〈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網站資料,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5/15-5.htm
陳韻琳〈永遠的世紀末——從孟克、克林姆藝術看世紀末抉擇〉。網址:http://life.fhl.net/Art/end year1.htm
維基百科網站。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6%80%A7%E6%81%8B#.E4.B8.AD.E6.96.87
維基百科網站。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5%B7%E5%85%92%E7%90%86%E8%AB%96
維基百科網站。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5%B7%E5%84%BF%E7%90%86%E8%AE%BA
Gospel〈世紀末預言與文化焦慮〉。網址:http://life.fhl.net/Art/end year1.htm
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tyfu/archive/2005/07/26/141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
2.
朱天文小說研究
3.
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
4.
朱西甯系列小說研究
5.
潛海入底,探驪得珠─朱天文及其長篇小說《荒人手記》研究
6.
朱天文、朱天心小說分期及主題探究
7.
朱天文《巫言》之研究
8.
八、九○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政治書寫
9.
臺灣當代施家朱家姐妹九○年代小說創作風貌
10.
巫憶前身—論朱天文之文學志業
11.
離題與細節──論朱天文《巫言》的巫者美學
12.
疏離困境與自我救贖—朱少麟三部長篇小說研究
13.
虛妄之花──朱天文小說的後現代主義敘事策略
14.
朱天文電影文本研究
1.
張志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年。
2.
陳綾琪〈世紀末的荒人美學: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7期,頁107。2000年。
3.
劉亮雅著,王梅春、廖勇超譯〈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昻、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
4.
范銘如〈兩岸.女性.酒吧裡的願景〉,《臺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2年12月。
5.
劉亮雅〈愛欲、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6.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年8月。
7.
劉亮雅〈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5年6月。
8.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紀》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8月。
9.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扥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扥邦〉,《聯合文學》,第11卷,第11期。1995年。
10.
莊宜文〈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臺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年,6月。
11.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中外文學》,第24卷,第10期。1996年3月。
12.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建立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嘗試〉,《聯合文學》,第148期。1997年,2月。
13.
張誦聖著,高志仁、黃素卿譯〈朱天文與臺灣文化與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
14.
張瑞芬〈一枝花話•話一枝花——論張愛玲、胡蘭成與朱天文〉,《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7月。
15.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第3期。1995年。
1.
潛海入底,探驪得珠─朱天文及其長篇小說《荒人手記》研究
2.
朱天文小說研究
3.
朱天文、朱天心小說分期及主題探究
4.
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
5.
解嚴後十年(1987-1997)女作家的都市書寫--以朱天文、朱天心、成英姝為例
6.
巫言荒語──朱天文的文學歷程及其巫式書寫
7.
朱天文電影文本研究
8.
論朱天文《巫言》啓示錄
9.
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
10.
虛妄之花──朱天文小說的後現代主義敘事策略
11.
「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
12.
離題與細節──論朱天文《巫言》的巫者美學
13.
朱天文的碎形書寫
14.
朱天文《巫言》之研究
15.
外省作家第一代與第二代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