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23: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琦梅
研究生(外文):Chi-mei Chou
論文名稱:元劇題材及其原型理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ies on the Material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Archetypes Theory
指導教授:羅麗容羅麗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Rong L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00
中文關鍵詞:元劇題材元時代背景元劇取材原型理論本事探源原型探究人格面具
外文關鍵詞:the material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the background of the Yuan Dynasty erathe ancient taking-materials method of the dramaArchetypes TheoryInquiry on ArchetypesThe Person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6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以研究現存一百六十二本,元劇之題材分類外,並以瑞士心理學家榮
格的原型論,探研元劇有具體基型者,一百零五本之原型為主體。茲將本論文各章節之提要概述於後:
第一章,元劇題材之分類:分兩部分,討論元劇題材分類,其一,以歸納、比較、參酌的方式,論述前人學者,如何將元劇分類,從元、明代的夏庭芝及朱權,現當代的青木正兒及羅錦堂為探論對象。其二,本論文研究元劇原型的需求下,將元劇分為淵源於歷史、小說、民間通俗、其他等作為元劇原型探析的依據。
第二章,時代背景與元劇取材之關係:以社會學角度,將其分為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四方面,析論元劇時代背景與元劇取材之關係,其下以當代史料記載,呈現元代背景環境,再與劇作取材互相對照方式,觀察劇作情節內容,對其時代的反映。於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四類之下,歸納整理再細分為十五項:仕進劇、仕隱劇、忠臣劇、烈士劇、征戰劇、脫膊劇、公案劇、奴婢劇、家庭劇、謀財劇、爭財敗家劇、貧賤易位劇、妓女劇、愛情劇、宗教劇來論述之。
第三章,元劇之原型探析〈上〉:以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原型理論為基礎:其一,為原型定義下分:原型釋名、原型根源、原型與原始意像;其二,原型發展過程下分: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自覺意識;其三,原型呈現之下分:典型情境、原型呈現例證;其四,原型延伸分析,即人格面具探討。結合一二章分類以本事探源、劇本原型研究、綜論人格面具三項,探論元劇歷史原型。
第四章,元劇之原型探析〈下〉:延用第三章理論,探論元劇之小說、民間
通俗文學、其他著作原型。
結論分四節:第一節:論述元代的時代背景,造就劇作豐富的題材。第二節:論述元劇分類成果。第三節:論述元劇原型研究成果。第四節:論述元劇原型研究啟迪。
This thesis is classified by studying and assorting the topics of existing 162 drama scripts in the Yuan Dynasty.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uses the Prototype Theory of the Switz. psychologist, C.G. Jung ,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162 drama scripts and get the idea that in them 105 drama scripts have concrete basic prototypes as described in the theory of C.G. Jung . Thus, the body of this thesis is the 105 drama scripts. The summaries of every chapter and segment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the category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ly, I use the ways of induction,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to state how the previous scholars assort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previous scholars discussed include Tyng-Jy Shiah and Chyuan Ju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y and contemporary Ching Muh Jenq Erl and Jiin-Tarng Luo. Secondly, due to the need of using prototypes to study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I divid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into originating from history, novels, folk tales and else.
Chapter Two: the relation between age background and the ancient taking-materials method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light of sociology, I divide the relation into four aspects---politics,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e. Under the four aspects, I us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recorded in the Yuan Dynasty to present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s in the Yuan Dynasty. After that, I compare that with the ancient taking-materials method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to observe how the plots and content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reflect the era. According to the four aspects of politics,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e, I further generaliz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into fifteen items to discuss: the dramas about bookmen as officials, the dramas about bookmen as anchorites, the dramas about loyal allegiants, the dramas about martyrs, the dramas about wars, the dramas about flouncing from constraints, the dramas about public unsolved grievance, the dramas about female slaves, the dramas about family, the dramas about thuggery, the dramas about scrambling for family elders’ property and then becoming wastrels, the dramas about the shift between poverty and richness, the dramas about harlots, and the dramas about religion.
Chapter Three: the Inquiry on the Archetype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I): Based on the Archetypes Theory of the Switz. psychologist, C.G. Jung,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nd a discussion: the first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Archetypes --- explaining the name of the Archetypes, the origin of the Archetype, the Archetype and the original image. The second i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rchetypes ---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individual unconsciousness, self-consciousness. The third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Archetypes --- classic situation, Archetypes presentation example. The fourth is the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s --- that is, the explor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Persona. Besides, combining the classification in the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 I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historical Archetype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by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the scripts, studying the Archetype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discussing the Persona synthetically.
Chapter Four: the Inquiry on the Archetype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II): I still use the theory of chapter three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Archetypes of novels, folk literature, and other writing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Conclusion: the chapter of conclus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egments: Segment 1 --- discussing and stating that the epochal background in the Yuan Period contributes to abundant materials for writing dramas at that time. Segment 2 --- discussing and stating the results of classifying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Segment 3 --- discussing and stating that the results of studying the Archetype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Segment 4 --- discussing and stating that the inspiration from studying the Archetypes of the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元劇題材及其原型理論研究

目次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前人研究概 ………………………………………………………………...5

第一章 元劇題材之分 …………………………………………………………... 6

第一節 元、明兩代之分類 ……………………………………………………... 6

一、夏庭芝 ………………………………………………………………...6
(一)、五倫分類 ………………………………………………………………...7
(二)、表演內容分類………………………………………………………………...7
二、朱權 ………………………………………………………………...10
(一)、十二科分類 ………………………………………………………………... 11
(二)、分類影響及戲曲貢獻……………………………………………………... 12

第二節 現、當代之分類 ………………………………………………………...15

一、青木正兒 ………………………………………………………………... 15
(一)、俗稱分類 ………………………………………………………………...15
(二)、分類及例証 ………………………………………………………………...17
二、羅錦堂 ………………………………………………………………... 19
(一)、論其分類 ………………………………………………………………...20
(二)、論分類舉証 ………………………………………………………………... 21

第三節 本論文之分類 ………………………………………………………... 23

一、 參考前人 ………………………………………………………………...23
   (一)、夏庭芝 ………………………………………………………………...23
(二)、朱權 ……………………………………………………………..23
(三)、青木正兒 ……………………………………………………………. 23
(四)、羅錦堂 ………………………………………………………………23
(五)、嚴敦義 ……………………………………………………………….24
二、 本論文需求………………………………………………………………...24
(一)、淵源歷史者………………………………………………………………...24
(二)、淵源小說者 ……………………………………………………………….25
(三)、淵源通俗民間文學………………………………………………………...25
(四)、淵源其他 ………………………………………………………………... 26

第四節 小結 ………………………………………………………………..27

第二章 時代背景與元劇取材之關係 ………………………………………...28

第一節 政治壓制之下所產生的題材 ……………………………………...28

一、 仕進、仕隱劇 ……………………………………………………….28
(一)、史料中記載 ………………………………………………………………28
(二)、劇作中之反映…………………………………………………………… ...29
二、 征戰、脫膊劇 ……………………………………………………...34
(一)、史料中記載 ………………………………………………………………...34
(二)、劇作中之反映 ……………………………………………………………...35
三、 忠臣、烈士劇 …………………………………………………………...44
(一)、史料中記載 ………………………………………………………………...44
(二)、劇作中之反映 ……………………………………………………………...45

第二節 社會戕害之下所產生的題材 …………………………………………...49

一、 公案劇 ……………………………………………………………... 49
(一)、史料中記載 ………………………………………………………………...49
(二)、劇作中之反映………………………………………………………………... 50
二、 奴婢劇 ………………………………………………………………...53
(一)、史料中記載 ……………………………………………………………...53 (二)、劇作中之反映 …………………………………………………………... 54
三、 家庭劇 ………………………………………………………………... 55
(一)、史料中記載………………………………………………………………...55
(二)、劇作中之反映……………………………………………………………...57

第三節 經濟變相之下所產生的題材…………………………………………...63

一、 謀財劇 ………………………………………………………………... 63 (一)、史料中記載………………………………………………………………... 63
(二)、劇作中之反映……………………………………………………………... 64
二、 敗家爭財劇……………………………………………………………... 66
(一)、史料中記載………………………………………………………………...66
(二)、劇作中之反映……………………………………………………………... 67
三、 貧賤易位劇……………………………………………………………... 68
(一)、史料中記 ………………………………………………………………...69
(二)、劇作中之反映 ……………………………………………………………...70

第四節 文化衝擊之下所產生的題材 …………………………………………... 72

一、 妓女劇 ………………………………………………………………... 72
(一)、史料中記載 ………………………………………………………………...72
(二)、劇作中之反映………………………………………………………………...74
二、 愛情劇 ………………………………………………………………... 78
(一)、史料中記載 ………………………………………………………………...79
(二)、劇作中之反映………………………………………………………………...79
三、 宗教劇 ………………………………………………………………... 87
(一)、史料中記載 ………………………………………………………………...87
(二)、劇作中之反映………………………………………………………………...88

第五節 小結 ………………………………………………………………...95

第三章 元劇之原型探析〈上〉………………………………………………...96

第一節 榮格之原型理論………………………………………………………... 96

一、 原型定義………………………………………………………………...97
(一)、原型釋名 ………………………………………………………………...97
(二)、原型根源 ………………………………………………………………... 98
(三)、原型與原始意像 ………………………………………………………... 98
二、 原型發展過程…………………………………………………………... 99
(一)、集體無意識……………………………………………………………... 99
(二)、個人無意識 ……………………………………………………………... 99
(三)、自覺意識 ……………………………………………………………... 99
三、 原型呈現 ……………………………………………………………...100
(一)、典型情境 ………………………………………………………………...100
(二)、原型呈現例證 …………………………………………………………...100
四、 原型延伸—人格面具 ………………………………………………...101
(一)、人格面具 ………………………………………………………………...101
(二)、男女心像 ………………………………………………………………...101
(三)、陰影 ………………………………………………………………...102
(四)、自性 ………………………………………………………………...102
五、 原型論之應用 ………………………………………………………... 102
(一)、原型論 ………………………………………………………………...103
(二)、應用原型論 ……………………………………………………………...103

第二節 元劇之歷史原型………………………………………………………...104

一、 政治類 ………………………………………………………………... 104
(一)、原型溯源 ………………………………………………………………...104
(二)、劇本原型析論…………………………………………………………... 130
(三)、原型延伸―綜論人格面具 ……………………………………………...177
二、社會類 ………………………………………………………………... 196
(一)、原型溯源 ……………………………………………………………... 196
(二)、劇本原型析論 ………………………………………………………... 202
(三)、原型延伸―綜論人格面具…………………………………………... 210
三、經濟類 ………………………………………………………………... 215
(一)、原型溯源………………………………………………………………...215
(二)、劇本原型析論 ………………………………………………………... 216
(三)、原型延伸―綜論人格面具 …………………………………………...217 四、文化類 ………………………………………………………………...217
(一)、原型溯源………………………………………………………………... 218
(二)、劇本原型析論 ………………………………………………………...219
(三)、原型延伸―綜論人格面具……………………………………………...221

第三節 小結 ………………………………………………………………... 224

第四章 元劇之原型探析〈下〉 …………………………………………...225

第一節 元劇之小說原型 ……………………………………………………...225

一、 原型溯源………………………………………………………………... 225
(一)、政治類 ………………………………………………………………...225
(二)、社會類 ………………………………………………………………...229
(三)、經濟類 ………………………………………………………………...234
(四)、文化類 ………………………………………………………………...236
二、 劇本原型析論 ………………………………………………………...246
(一)、政治類 ………………………………………………………………...246
(二)、社會類 ………………………………………………………………...253
(三)、經濟類 ………………………………………………………………... 261
(四)、文化類 ………………………………………………………………...263
三、 原型延伸―綜論人格面具……………………………………………...280
(一)、政治類 ………………………………………………………………...280
(二)、社會類 ………………………………………………………………...283
(三)、經濟類 ………………………………………………………………...286
(四)、文化類 ………………………………………………………………...288

第二節 元劇之通俗民間文學原型 ……………………………………………...295

一、 原型溯源……………………………………………………………... 295
(一)、政治類………………………………………………………………...295
(二)、社會類………………………………………………………………...301
(二)、經濟類………………………………………………………………...302
(三)、文化類………………………………………………………………...304
二、 劇本原型析論………………………………………………………...308
(一)、政治類………………………………………………………………...308
(二)、社會類………………………………………………………………... 320
(三)、經濟類………………………………………………………………...323
(四)、文化類………………………………………………………………...325
三、原型延伸―綜論人格面具…………………………………………... 331
(一)、政治類………………………………………………………………...331
(二)、社會類………………………………………………………………... 335
(三)、經濟類………………………………………………………………...337
(四)、文化類………………………………………………………………...338

第三節 元劇之其他原型—詩文、宗教經典、雜說等………………………342

一、 原型溯源……………………………………………………………... 342
(一)、政治類 ………………………………………………………………...342
(二)、社會類 ………………………………………………………………...344
(三)、經濟類 ………………………………………………………………...346
(四)、文化類 ………………………………………………………………...347
二、 劇本原型析論 ………………………………………………………...352
(一)、政治類 ………………………………………………………………...352
(二)、社會類 ………………………………………………………………...355
(三)、經濟類 ………………………………………………………………...358
(四)、文化類 ………………………………………………………………...359
三、 原型延伸―綜論人格面具…………………………………………...368
(一)、政治類………………………………………………………………...368
(二)、社會類………………………………………………………………...370
(三)、經濟類………………………………………………………………...372
(四)、文化類 ……………………………………………………………...373

第四節 小結………………………………………………………………...378

結論 ………………………………………………………………...379

第一節 時代環境造就元劇………………………………………………...379
第二節 元劇題材分類成果………………………………………………...380
第三節 元劇原型探析成果………………………………………………... 385
第四節 元劇原型研究之啟迪……………………………………………...390

附錄
附件一:元雜劇現存一覽 ………………………………………………... 392
參考書目 ……………………………………………………………….....397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中國著作

春秋•莊子:《莊子》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戰國•孟子:《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印行,1982年二版
漢•劉向:《列女傳》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三國•王粲等:《建安七子》長沙:新華書店,1998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二版
南朝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2002 年
梁•吳均:《續齋諧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1971年
唐• 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印行,1987年二版
唐• 孟棨:《本事詩》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5-1971年
唐• 薛用弱:《集異記》卷二 台北 新文豐,1985年
唐•王度 等:《唐人傳奇小說》台北 世界書局,1993年十版
唐•羅燁:《醉翁談錄》台北: 世界書局,1965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白居易 :《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99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台北: 中華書局,1965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後漢•趙曄 :《吳越春秋》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宋•蘇軾:《東坡志林》武漢:崇文出版社,2004年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
宋•王明清:摭青雜說》台北:新文豐,1985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新華書店,1994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歐陽脩:《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二版
宋•歐陽脩:《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張君房:《 雲笈七籤》台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初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台北:商務文淵閣四庫,1983年
宋•文瑩:《玉壺清話》北京: 中華書局,1984年
宋•皇督風月主人:《綠窗新話》台北:大新出版社,1978年
宋•無名氏:《朝野遺記》台北:新文豐,1985年
金•元好問:《續夷堅志•盜謝王君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柳貫:《柳侍制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元•蘇天爵:《國朝文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元•姚遂:《牧庵集》台北:新文豐,1984年
元•蘇天爵:《國朝文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元•夏庭芝:《青樓集》《歷代詩史長編二輯》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元•孔齊:《至正直記》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5-1971年
元•姚遂:《牧庵集》台北:新文豐,1984年
元•鄭元祐:《 遂昌雜錄》《四庫筆記小說叢書》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元•陳高:《不繫舟漁集•感興詩》《四庫全書珍本十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馬可波羅,張星烺譯《馬哥勃羅遊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元•道者 沙門祥邁:《辯偽錄》台北:大正新修大藏經,2002年
元•無名氏:《元典章》《海王邨古籍叢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0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印行,1982年二版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元•方齡貴:《 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店,2001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四庫筆記小說叢書》上海 :上海古籍,1991年
元•許有壬:《至正集•臨江見大舡宏麗異甚賦賈客樂》卷七,《元人文集珍本叢刊》(七),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明•宋濂、王禕等:《元史》台北:中華書局,1976年
明•臧晉叔:《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8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
明•柯邵忞:《 新元史》台北:二十五史編刊館印行,1955-1956年
明•澹圃主人:《大唐秦王詞話》上海:上海古籍,1976年出土
明•朱有敦 :《香囊怨》吳梅 編《奢魔他室曲叢》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三冊,(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出版,1954年
清•稽璜:《續文獻通》台北:新興書局印,1958年影印本
清•柯邵忞:《新元史》台北:二十五史編刊館印行,1955-1956年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天津古籍,1992 年
清•張廷玉:《明史》陜西:中華書局,1974年
清•乾隆官修:《續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翟顥:《通俗編》卷三,楊家駱編《讀書劄記叢刊》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再版
王季思 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1990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 北京: 文化藝術,1997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台北:中國口傳文學會,2003年
徐征 張月中 張聖潔 奚海 主編:《全元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孫楷第:《小說旁證》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耿湘沅:《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冊 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張庚 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 台北: 丹青出版社,1989台二版
郭英德:《元雜劇與元代社會》 北京市 : 北京師大,1996 年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 長安書局,1980 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討論》台北:學海書局,1999年
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馮川: 《神話人格:榮格》 武漢:長江藝文出版社,1997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書局,1986年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一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二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三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鄭明俐:《通俗文學》台北:楊智書局,1993年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羅錦堂:《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台北:中國文化事業印行,1959年
羅麗容:《曲學概要》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嚴敦易等:《元明清戲曲研究論文集•論元雜劇》第二冊,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1959年
《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

(二)、外國著作譯本

吉川幸次郎 著 鄭清茂 譯:《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青木正兒 著 隋樹森 譯 :《元人雜劇序說》台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
赫爾 著 使德海 蔡春輝 合譯:《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
榮格 著 馮川、蘇克 譯:《心理學與文學》武漢:三聯書店,1987年
榮格 著 劉國彬 楊德友 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榮格 著 葉頌壽 譯:《未發現的自我》台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

(三)、外國著作

C.G. Jung;translated by R.F.C Hall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二、學術論文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臺灣大學 中文所 1999年 碩士
吳秀卿:《元代文人故事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 中文所 1985年 碩士
胡可立:《柳翠劇原型初探》文化大學 藝術所 1976年 碩士
陳佳彬:《元雜劇『公案劇』情節類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 戲劇所2004年碩士
渡邊雪羽:《元雜劇中的道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中文所 1986年 碩士
鄭恩玉:《元代妓女劇所反映之現象》臺灣大學 中文所 2005年 碩士
鄭義源:《元雜劇歷史戲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中文所 1988年 碩士
趙幼民:《元代度脫劇研究》輔仁大學 中文所 1977年 碩士
劉淑爾:《元雜劇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研究》文化大學 中文所 1995年 博士
葉三銘:《元雜劇中復仇之情節與人物》國立成功大學 藝術所 1986年 碩士
蕭憲忠:《現存元人度脫雜劇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中文所 1976年 碩士
譚美玲:《元代仕隱劇研究》輔仁大學 中文所 1988年 碩士

三、期刊論文

許子漢〈論元人戰爭劇與戰爭場面的喜劇精神〉《東華人文學報》 3期 2001.07
曾永義〈有關元人雜劇搬演的四個問題〉《中外文學》十三卷 2期 1984 .07
曾永義〈宋元瓦舍勾欄及其樂戶書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7期 2005 .09
游宗蓉〈元明雜劇官吏形象之比較〉《東華人文學報》 2期 2000.07
葉慧玲〈元雜劇中「夢」的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45期 2001.06
劉淑爾〈情節單元在元雜劇審美批判中的運用意義〉《勤益學報》 15期 1977.1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行恭(2003),翻轉的年代--1945∼2000年的臺灣平面設計現象,臺灣美術,第54期,pp.3-15。
2. 王受之(1997),未來的藝術教育,藝術家,台北。
3. 王秀如、林明男、陳俊宏(2004),城市海報的形象傳達與建構初探,設計研究,第4期,pp. 28-44。
4. 王鴻祥(1997),設計史的再思考一一個台灣設計史論述的假說,設計學報第2卷,第1期,pp. 65-78。
5. 王鼎銘、張恬君(1995),桌上排版系統在設計教育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1 期。
6. 王銘顯(1995),回顧四十年來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工設計的教育方針與理念,藝術學報,第57 期。
7. 朱文浩(2000),媒體技術的發展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第4 期。
8. 杜瑞澤、陳漪珮(1996),設計素養教育之重要性與內涵規劃,工業設計,第94 期。
9. 周文同(1972),十年來廣告事業的發展,廣告時代,創刊號。
10. 林品章、周麗華、蘇文清(1998),台灣前輩美術設計家一廖末林研究,設計學報第3卷,第2期,pp.1-12。
11. 林品章、孫漢傑(1996),台灣早期火柴盒研究,設計學報第1卷,第1期,pp.119~131。
12. 林品章、陳立心(1999),光復初期 (民國35-49年)本土商標的蒐錄及設計研究,設計學報第4卷,第2期,pp.57-72。
13. 林品章、蘇文清(1997),昭和六年(1931)高雄港勢展覽會及其視覺傳達設計相關研究,設計學報第2卷,第2期,pp.109-122。
14. 林品章、蘇文清(1999),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研究:展出背景、規模與宣傳,設計學報第4卷,第2期,pp.73-88。
15. 林品章、蘇文清(2000),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研究: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學報第5卷,第2期,pp.9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