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以下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專書
1.王兆鵬,新刑訴˙新思維,元照出版公司(民國93年初版)。
2.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
3.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公司(民國93年初版)。
4.王兆鵬、陳運財等,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出版公司(民國92年初版)。
5.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下),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2年二版)。
6.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90年初版)。
7.許春金,犯罪學,三民書局(民國89年修訂三版)。
8.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90年初版)。
9.黃朝義,刑事訴訟法制度篇,元照出版公司(民國91年初版)。
10.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證據篇,元照出版公司(民國91年初版)。
11.黃朝義,犯罪偵查論,漢興書局有限公司(民國93年初版)。
12.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三民書局(民國88年第一版)。
13.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民國88年增訂二版)。
14.張麗卿,驗證刑訴改革脈動,五南書局(民國92年)。
15.張甘妹,犯罪學原論,三民書局(民國84年增訂十版)。
16.蔡德輝、楊士隆,犯罪學,五南書局 (民國92年1月修訂再版)。
17.Arthur Best著,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法入門—美國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說(民國92年4月初版)。
18.科威恩˙帕森特著,廖天美譯,美國憲法釋義,結構群文化(民國81年)。
(二)專論、期刊
1.王文,認罪協商與有罪答辯之研究—評析我國刑事訴訟法新增之認罪協商之制度,刑事法雜誌第24卷第5期,頁1-53(民國87年10月)。2.王兆鵬,論刑事訴訟新增訂之協商程序(上),司法周刊第1181期第二、三版(民國93年4月)。3.王兆鵬,論刑事訴訟新增訂之協商程序(中),司法周刊第1182期第二、三版(民國93年4月)。4.王兆鵬,論刑事訴訟新增訂之協商程序(下),司法周刊第1183期第二、三版(民國93年4月)。5.王皇玉,刑事追訴理念的轉變與緩起訴,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頁55-69(民國94年4月)。
6.王梅英,引進認罪協商之質疑,司法周刊第855期第二版(民國88年2月)。7.王梅英、何賴傑、吳東都、林鈺雄、林輝煌、陳瑞仁、楊雲驊,認罪協商制度之立法檢討座談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頁109-133(民國92年9月)。
8.王正嘉,刑事司法上被害人保護及其與犯罪人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頁125-143(民國93年7月)。
9.甘添貴、蔡清遊、張麗卿、余振華等,量刑協商程序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紀實,法學講座第29期,頁38-72(民國93年9月)。
10.朱建男,美國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中之角色及其實務之運作,刑事法雜誌第 24卷第5期,頁55-97(民國87年10月)。11.朱朝亮,檢察官起訴裁量權之各國比較(上),月旦法學雜誌第 19期,頁137-13(民國85年12月)。12.林俊益,二○○四年修正刑事訴訟法簡介,台灣本土法學第57期,頁218-231(民國93年4月)。
13.林俊益,訴訟經濟原則在刑事訴訟法之運用,程序正義與訴訟經濟—刑事訴訟法專題研究,頁87-165(民國86年2月)。
14.林鈺雄,協商程序與審判及證據原則(上),月旦法學教室第25期,頁73-85(民國93年11月)。
15.林鈺雄,協商程序與審判及證據原則(下),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頁82-91(民國93年12月)。
16.林開任,美、加實施認罪協商制度之概況及其利弊得失(上),司法周刊第953期,第二版(民國88年11月)。17.林開任,美、加實施認罪協商制度之概況及其利弊得失(下),司法周刊第954期,第二版(民國88年11月)。18.林朝榮,主義變遷中之我刑事訴訟法(下),台灣本土法學第48期,頁70-89(民國92年9月)。
19.林麗瑩,有關協商程序的幾點看法,法學講座第29期,頁32-37(民國93年9月)。20.余振華,我國新增量刑協商程序之芻議,法學講座第28期,頁62-78(民國93年7月)。21.何賴傑,九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司法院「訂立協商制度」會議記錄何賴傑發言,台灣本土法學第50期,頁134-137(民國92年9月)。
22.吳巡龍,由義大利改革刑事訴訟制度之經驗檢討我國的修法方向,台灣本土法學第39期,頁35(民國91年10月)。
23.吳巡龍,我國協商程序實務問題的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頁106-120(民國93年8月)。
24.吳巡龍,我國宜否擴大採用認罪協商制度以減輕司法負荷,台灣本土法學第50期,頁91-108(民國92年9月)。
25.吳巡龍,我國應如何妥適運用緩起訴制度,台灣本土法學第35期,頁98-11(民國91年6月)。
26.柯爾納、鄭昆山、盧映潔,德國如何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改善被害人地位—以「行為人與被害人調解制度」為討論重點,軍法專刊第49卷第4期,頁21-31(民國92年4月)。27.高金桂,論被害人在刑事訴訟法上之地位,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頁241-164(民國89年4月)。
28.陳運財,美國「有罪答辯」制度之評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6期,頁30-39(民國85年9月)。29.陳運財,協商認罪制度之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頁230-248(民國93年7月)。30.陳運財,刑事訴訟制度之改革及其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頁73-90(民國92年9月)。31.陳運財,論接受辯護人援助機會之保障,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頁371-392,月旦出版社(民國87年9月一版)。
32.陳運財,刑事訴訟之簡易判決程序,台灣本土法學第17期,頁44-58(民國89年12月)。
33.陳運財,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台灣本土法學第35期,頁73-111(民國91年6月)。
34.許迺曼著,許玉秀譯,美國刑事訴訟法在世界上的優勢地位,刑事法雜誌第36卷第3期,頁62-78(民國81年6月)。
35.黃朝義,起訴卷證並送與法庭權責不明下實施交互詰問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66期,頁48-65(民國89年11月)。36.黃朝義,當事人主義與起訴不併送制度,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頁76-81(民國93年6月)。
37.黃朝義,犯罪被害人參與訴訟制度,月旦法於教室第27期,頁93-100(民國94年1月)。
38.黃朝義,簡易訴訟制度——基本概念、簡式審判程序、簡易判決處刑,月旦法學教室第34期,頁(民國94年8月)。39.黃朝義,簡易訴訟制度——協商程序,月旦法學教室第35期,頁86-95(民國94年9月)。40.程明修,基本權拋棄,月旦法學教室第三十五期,頁6-7(民國94年9月)。41.廖尉均,認罪協商之理論與實務—兼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刑事法雜誌第43卷第6期,頁58-109(民國88年12月)。42.楊雲驊,刑事訴訟法新增協商程序之探討(上),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頁83-90(民國93年6月)。43.楊雲驊,刑事訴訟法新增協商程序之探討(下),月旦法學教室第21期,頁99-107(民國93年7月)。44.楊雲驊,協商失敗後不利陳述之禁止使用,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頁24-25(民國93年8月)。45.鄭昆山,我國起訴裁量與刑法損害回復法制改革之研究,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頁183-24(民國89年4月)。
46.蔡清遊,刑事訴訟協商程序實務探討(上),司法周刊第1194期,第二、三版(民國93年7月)。。47.蔡清遊,刑事訴訟協商程序實務探討(下),司法周刊第1195期,第二版(民國93年7月)。48.蔡清遊,簡述刑事訴訟新增訂協商程序之實務運作,法學講座第28期,頁40-50(民國93年7月)。
二、外文部分
1.Albert W. Alschuler, The Prosecutor’s Role in Plea Bargain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36 (1968).
2.Albert W. Alschuler, The Changing Plea Bargaining Debate, California Law Review, 69 (1981).
3.Albert W. Alschuler, The Defense Attorney’s Role in Plea Bargaining,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84, no. 6 (1975).
4.Albert W. Alschuler, The Trial Judge’s Role in Plea Bargaining, Columbia Law Review, vol.76 (1976).
5.Bennett L. Gershman, Prosecutorial Ethics and Victim’s Rights: The Prosecutor’s Duty of Neutrality, 9 Lewis & Clark L. Rev. 559 (2005).
6.Michele G. Hermann, Criminal Procedure Checklists volume 2 Sixth Amendment (2002).
7.Sarah N. Welling,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Plea Bargains, 65 Wash. U. L. Q. 301 (1987).
8.Wayne R. Lafave, Jerold H. Israel, and Nancy J. King, Criminal Procedure (Third Edition,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