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I)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紅心字會編(2003)單親家庭服務實務工作手冊。內政部。
方真真(2004)身體的印記:受虐婦女的生命敘說。高雄:高雄醫學院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金永譯(2000)導論。收錄於張英陣校閱,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1-26。台北:洪葉。
王卓聖(2003)家庭結構變遷與婦女福利思維。社區發展季刊,101,248-255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台北:心理。
王雅各編(1999)性屬關係。台北:心理。
王麗容(2003)台灣地區婚姻暴力問題之調查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王麗容(1999)婦女保護網絡建構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王增勇(2003)台北市原住民家庭暴力現況及影響因素之探討。台北市政府委託研究。
台北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中華民國紅心字會編(2003)單親生活大補帖—單親家庭實用小手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2)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婦女扶助實施計畫。台北市政府。
宋月瑜(2004)婚姻暴力受虐婦女離婚後生活適應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性屬關係。台北:心理。
余漢儀(1997)兒童保護模式之探討—兼論社工策略與家外安置。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李仰欽(2003)離開之後呢?從一個婦保社工員的省思談受暴婦女對於扶養子女的選擇困境。婦女與家庭:誰的最佳利益社工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北區婦女中心。
李仰欽(2000)家庭暴力防治法民事保護令之現況討論。全國律師月刊,4,4-14。李婉萍譯(2000)資料收集。收錄於張英陣校閱,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87-114。台北:洪葉。
李易蓁譯(2000)資料處理和分析。收錄於張英陣校閱,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115-136。台北:洪葉。
何穎怡譯(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
林方皓(1999)婚暴受虐婦女的人質處境。婚姻暴力合併兒童虐待處遇研究會會議手冊。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高雄市婦女新知基金會。
林方皓(1997)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母職。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1): 61-70。
林佳(2004)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在台灣的實踐—從六位女性社會工作者的經驗出發。南投:國際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芬菲(1998)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的正式機構求助歷程探討。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萬億(2002)台灣的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台大社工學刊,6,35-88。
林佩瑾(1997)台灣反婚姻暴力行動的研究-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觀點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秋月(1998)子女之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及共依附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力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周月清(2001)受暴婦女與專業人員對婚暴認知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4,106-133。周月清、高鳳仙(1997)台北市婚姻暴力防治體系之研究—現況及需求評估。台北市政府專題委託研究。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
胡美齡(1998)婚姻暴力受虐婦女主觀知覺其親子關係之分析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紀雅芬(1998)婚姻暴力、依附關係、因應策略與青少年健康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柯麗評(2001)保護令真的保護了遭受到虐待的婦女嗎?律師雜誌,242,58-59。夏以玲(1998)家庭暴力對少年犯罪行為之影響。台中:靜宜大學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維吟(2004)徘徊在傳統父權與女性主義之間—婦女保護價值實踐之衝突探討。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翁毓秀(2003)女性單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1,70-101。現代婦女基金會(2004)現代婦女希望指數調查報告。(未出版)
郭玲妃、馬小萍(2002)雙重家鎖:受虐婦女的母職經驗。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7-90。祝健芳(2002)婚姻暴力防治網絡中地方政府社工人員角色之研究。南投:國際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俞智敏等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許雅惠(2001)家庭暴力防治—性別化的政策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4,277-288。許文娟(1997)受虐婦女暴力因應策略之探討—以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緊急庇護中心為例。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靜雁(2003)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南投:國際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圭如、徐慧英(2003)一位受暴婦女脫離暴力的歷程與社會工作協助。社區發展季刊,101,331-342。陳慧女、黃志中、李秀珠(2002)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後婚姻暴力防治執行現況及需求探討—以高雄地區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0,407-442。陳婷蕙(1996)婚姻暴力中受虐婦女對脫離受虐關係的因應行為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東原(1991)中國的女子教育。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
莊永佳(1998)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梁慧雯譯(2000)進入研究場域及選擇抽樣策略。收錄於張英陣校閱,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71-86。台北:洪葉。
張英陣校閱(2000)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黃群芳(2003)他(她)是怎麼看?怎麼談?談婚姻暴力目睹子女眼中的暴力家庭。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志中(2000a)台灣婚姻暴力之臨床現況與發現。婚姻暴力犯治療輔導模式研討會會議手冊。內政部。
黃志中(2000b)由女性主義看婚姻暴力防治。婚姻暴力人質處境研討會會議手冊。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黃明怡(2001)社會工作者性別觀點對家庭處遇決策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傅立葉(1995)建構女人的福利國。一九九五年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
楊美賞(2003)原住民婦女健康問題—婚姻暴力與心理健康。社區發展季刊,101,343-346。楊大和譯(1995)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
劉玉玲(2004)女性社工員性別意識對專業關係之影響—以婚姻暴力防治社會工作員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齡(2003)公部門婦女保護服務社工之協助效益—從受暴婦女角度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劉毓秀(1997)女性、國家、公民身份:歐美模式、斯堪地那維亞模式與台灣現況的比較。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
劉毓秀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
趙葳(2004)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的依附及習得的無助感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玉蓮(2004)受虐婦女脫離婚姻暴力歷程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麗珍(2000)親屬互助原則與社會救助審查—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113-143。鄭麗珍(2001)「卡苦也是阮一人」-論單親家庭經濟安全。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潘淑滿(2003)婚姻暴力的發展路徑與模式—台灣與美國的比較。社區發展季刊,101,276-292。潘淑滿(2001)婚姻暴力現象與制度的反思。社區發展季刊,93,134-146。賴宜櫻(2004)獨當一面:單親家長親職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薛承泰(2001)弱勢團體之生活困境:一年來民調的觀察。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謝秋香(2003)婚姻暴力受害者經驗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魏英珠(1995)受虐婦女介入方案發展暨評估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北區婦女福利服務中心之受虐婦女團體方案為例。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斐諭(1995)一群被遺忘的受害者:目睹婚姻暴力的子女。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顧燕翎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顧燕翎編、林芳枚等著(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II)英文部分
Barnett, O. W., & LaViolette, A. D., (1993). It could happened to anyone: Why battered women stay. Newbury Park, CA: Sage.
Bilinkoff, J., (1995). Empowering batter women as mother. In E. Peled, P. G., Jaffe & J. L., Edleson (Eds), Ending the cycle of violence: Community response to children of battered women. CA: Sage
Buchbinder, E., (2004). Motherhood of battered women: The struggle of repairing the past.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32:3, 307-327.
Davis, L.V., (1996). Role theory and social work treatment. Social Work Treat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Leria, H. & Krip, M., (1993). Reveal cultural myths on motherhood. In J. Van Mensverhulst, K., Schreurs & L. Woertman (Eds), Daughtering and Mothering: Female subjectivity reanalyzed. Lodon: Routledge.
Loewenberg, F. M. & Dolgoff., R., (1992). Ethical Decis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Itasca, Illinois: Peacock.
O’Connel, J. C., (1983). Children of working mothers: What the research tells us. Young Children, 38:2, 62-70.
Stephens, D. L., (1999) Battered women’s view of their children.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4, 731-746.
Weiss, R. S., (1994). Learning from strangers: The art and method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ies. New York: Free Press.
Westlund, A. C., (1999). Pre-modern and modern-power: Foucault and the case of domestic violence.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24:4, 1045-1066.
(III)網站資料
內政部兒童局網站。下載日期:2004/11/8。網址:http://www.cbi.gov.tw/
內政部社會司網站。下載日期:2004/11/8。網址:http://sowf.moi.gov.tw/03/auxd/rule.htm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下載日期:2004/11/8。網址:http://www.moi.gov.tw/violence/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下載日期:2004/10/22。網址:http://www.ey.gov.tw/planning_old/pa880107-1.htm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網站。下載日期:2006/1/7。網址:http://wrp.womenweb.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77
行政院勞委會九十三年兩性工作平等狀況調查摘要報告。下載日期:2004/10/22。網址:http://dbs1.cla.gov.tw/stat/h0393098.doc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擴大公共工程就業資訊網。下載日期:2004/10/22。網址:http://www.ejob.gov.tw/hotnews3.php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法務統計。下載日期:2004/11/8。網址:http://www.moj.gov.tw/tpms/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