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23: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聖哲
研究生(外文):Shengche Chiang
論文名稱:品牌建構的策略與組織:上海台商巴布豆童裝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Brand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businessman of Shanghai BOBDOG
指導教授:張家銘張家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Ming Ch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品牌策略與組織轉型全球商品鏈兩頭夾殺策略全球競爭中國內銷市場
外文關鍵詞:Global Commodity Chain“Skilled-two point” modelglobal competitivenessthe china marketbrand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of transformati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4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面對大陸市場的開放,台商採取轉移生產基地,為的是以穩定的成本進行專業代工業務,維繫企業的命脈。90年代少數台灣中小企業在此產業變遷的十字路口將自身定位為「就是要做品牌」,同時以區域品牌為經,以在地行銷為緯,編織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現象。據此,本論文選擇上海台商巴布豆童裝公司為例,本文從全球商品鏈觀點考察,以全球在地化為架構,根據歷經四年的深度訪談業主的資料,分析其1994年-2002年及2003-2006年的品牌目標及組織轉型的成功及其限制因素。
研究發現,品牌目標及組織轉型過程中,1994年-2002年上海台商巴布豆的品牌目標是區域性品牌,其組織營運特色為「兩頭夾殺」的模式,其模式包括融資在地化與當地社會階層消費者的認同,以全球商品鏈兩端朝向中間移動,成功夾殺當地複雜的批發式經銷商組織,而此模式支配當地代理商,同時順利完成全球在地化的施為。
為了因應2003-2006年國際品牌蜂擁大上海的挑戰,台商巴布豆品牌目標試圖轉型為世界品牌,2005年品牌決策者運用企業股權結構及人事組織運作來主導整個組織轉型朝向「奇美模式」的企業產權型態轉型,同時其股東會內卻湧出另一種聲音---「微笑曲線模式」的生產及設計部門轉型型態。此股東會衝突在後來展銷會衝突得到印證,證實中國上海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代理商具有選擇代理國際品牌的相對自主性,巴布豆產品品質良率與設計能力與國際品牌相比居劣勢,因此「兩頭夾殺」模式受到鬆動,「三成定金款到出貨」迷思遭到破除,無奈訂單流失而業績下滑,2006年4月巴布豆遭遇前所未有的股東會衝突與其經營危機。
上海台商巴布豆成功的模式說明:1.傳統產業發展品牌及組織轉型成功的條件及限制2.看到同時抓到時機,運用中國市場進行品牌行銷的例子3.以中小企業之姿1994-2002年在台商與台商競爭中品牌成功的個案。理論貢獻在於巴布豆的兩頭夾殺策略證明中小企業具有經營品牌的能力,突顯大陸市場是台商打品牌不可忽視的機會,是身為後進台灣企業學習做為跨國品牌企業的典範,同時反映不可不慎全球競爭及中國內銷市場的變化。
Since it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in the 1980s, Taiwanese businessman have move to china for OEM/ODM of work. In contrast to that, a little businessman have move to china for OBM of work. This is worthy to study. So, I take BOBDOG brand for example. By Global Commodity Chain of view, I based on first-hand data and try to explain why the success sector about brand goal and the organization transform, what limited.
I find secret of organization of BOBDOG is “Skilled-two point” model. It is including loan of localization and brand identity of local society. From two point, BOBDOG use this way to disclose the complex business network of organization of local society successfully.
“Skilled-two point” model of Taiwanese businessman of Shanghai BOBDOG means traditional industry has ability of building brand. Second, this Taiwanese businessman insight and cash the special timing . Most important, medium company also own the ability to build brand.
目錄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1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代工業務與自有品牌之取捨………………………………………...4
第二節 跨國企業的國際化轉型……………………………………………...5
第三節 國內之台商童裝業自有品牌的個案研究…………………………...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觀點與研究架構………………………………………………...12
一、制度論的制度修正機制觀點…………………………………….12
二、全球商品鏈的觀點……………………………………………….15
三、全球在地化的觀點…………………………………………….....1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24

第四章 當巴布豆遇見上海…………………………………………………………25
第一節 上海社會的專利、稅收、市場制度環境…………………………………..25
一、 在地專利制度的演變………………………………………………………..25
二、 投資政策與實質優惠………………………………………………………..28
1. 學習的性格頗重………………………………………………………………....29
2. 具『去管制』性格…………………………………………………………………30
3. 具技術性格………………………………………………………………………30
三、 市場環境:上海童裝市場具半封閉性…………………………………..…..32
1. 相對封閉的市場:中國改革開放下的國有企業轉型…………………………..32
2. 政策開放:零售業外資(百貨公司等等)進入地域與出資額比例的限制…..35
(1) 保守封閉階段(~1992年7月)……………………………………………..36
(2) 漸進開放階段(1992年~1997年5月)…………………………………...36
(3) 整理整頓階段(1997年5月~1999年6月)……………………………..…37
(4) 制度化管理階段(1999年6月~2001年12月)………………………….37
第二節 巴布豆發現上海:業者赴上海投資的原因及其對該地環境的評價……39
一、選擇上海的原因…………………………………………………………………39
(一)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化後:巴布豆積極考察中國市場,發現上海童裝市場只有國際品牌米奇……………………………………………………………..39
(二)就是要打品牌才去上海:先做出成績當地百貨公司主動邀請巴布豆去設櫃……………………………………………………………………………………..40
二、業者對該地環境的評價………………………………………………………..41(一)對專利制度的評價…………………………………………………………..41
(二)對投資環境及稅法制度的評價……………………………………………..41
(三)對市場制度評價……………………………………………………………..42
三、企業邁向依賴中有自主階段……………………………………………………43

第五章 品牌建構…………………………………………………………………....46
第一節 品牌建構的策略:只做上海社會Top5%階層的市場……………………46
一、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分層………………………………………………………46
二、巴布豆七分的努力與實力:抓住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分層之試金石………..50
三、進出結構與行動的巴布豆品牌決策者…………………………………………51
(一) 時機好………………………………………………………………………..51
(二) 意外的活廣告………………………………………………………………..52
第二節 行銷通路的建構:品牌授權商與代理商的互動………………………….53
一、萌芽時期(1994-1996年):以設專櫃為主,採『只做品牌不做批發』的作法,有十個直營點………………………………………………………………………..53
二、茁壯時期(1996-1998年):以『品牌帶通路』的作法,拓展二百多個通路點.54
三、開花結果時期(1999∼2004年):獲『著名商標』及『通路帶品牌(法米尼)』做法,已經有三百零一個點…………………………………………………………55
(一) 第一次通路革命:生活小鋪…………………………………………………59
(二) 第二次通路革命:量販店出現部分商品價格拉低,全部授權收回並回歸巴布豆專櫃通路………………………………………………………………..60
四、 向上再提升時期(2005∼迄今):以自創品牌與世界品牌相互輝映………62
第三節 配銷網絡的建構:品牌作為支配代理商的力量………………………….62
(一) 打破路徑依賴:以兩頭夾殺模式之一--融資在地化………………………62
(二) 當地政府制度變遷:台商以 面料合約 和 加工合約 落實產銷分離….67
(三) 品牌做為支配代理商的力量:………………………………….…………..69

第六章 品牌設計與形象的建構……………………………………………………73
第一節 品牌設計的建構:全球標準 的經營………………………………………73
一、台灣紅林公司與日本巴布豆的關係:品牌授權及其商標權的移轉…………73
1. 品牌授權:1990年代台灣採『先登記主義』,但因台灣沒加入國際巴黎公約,品牌不受保障……………………………………………………………………73
2. 跟日本總公司互動到中國地區總代理終身代理……………………………....75
二、台灣紅林公司與上海巴布豆的關係:平面設計到服裝設計………………..77
第二節 品牌形象的建構:在地慣習的掌握………………………………………..80
一、在地慣習的機制:上海地域文化及其上海人的消費性格……………………..80
(一) 上海地域文化………………………………………………………………..80
(二) 消費性格:精明又不失品味………………………………………………..81
二、 在地慣習的掌握及其行銷手法的搭配………………………………………..84
(一)初期以『日本品牌』設櫃在米老鼠旁邊,卡通品牌巴布豆成氣候之後再自創品味品牌法米尼…………………………………………………………………..84
(二)不打折策略以確保巴布豆品牌價值………………………………………..86

第七章 『就是要做品牌』的條件及社會基礎……………………………………89
第一節 巴布豆經營者的理念與眼光………………………………………………89
第二節 全球力量:上海作為中國沿海城市的龍頭……………………………….92
第三節 在地消費市場的轉變:新富階層對時尚(mode)的追求………………93

第八章 結論:品牌與社會………………………………………………………....96


參考書目……………………………………………………………………………116

附錄……………………………………………………………………………...….125




















圖表目次
一、 圖目錄
圖2-1 廠商能力與策略選擇 4
圖 2-2 研究架構 21
圖4-1計畫經濟下的中國流通體制 32
圖5-1 當前中國社會的消費分層 47
圖5-2當前中國社會的都市消費分層比例 48
圖5-3當前中國社會的農村消費分層比例 49
圖5-4巴布豆行銷通路分佈圖 .56

二、 表目錄
表2-3 麗嬰房所經營之品牌組合與產銷地區 9
表2-4 麗嬰房國際營運的通路選擇 10
表2-5 生產者驅動和買主驅動的全球商品鏈的主要特質 15
表4-1 中國專利制度演進 26
表4-2兩岸專利制度重點比較 27
表4-3上海開放大事紀 125
表4-4中國商業所有制型態與社會消費品市場佔有率的比重 34
表4-5中國上海四大國有商業集團 127
表4-6流通地域限制與外資出資額限制鬆綁 35
表4-7巴布豆發展大事紀 39
表5- 1當地中國社會的家電用品指數消費分層 47
表5-2當前中國社會的都市消費分層比例 48
表5-3 當前中國社會的農村消費分層比例 49
表5-4巴布豆的行銷通路分佈狀況 56
表5-6巴布豆品牌行銷通路點的變化 128
表5-7 中國大陸主要的服裝專業市場 6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大前研一,1993,〈播下全球豐收的種子〉,《無國界的世界:全球一體經濟的權力與策略》,台北市:聯經。
木村福成、丸屋豐二郎、石川幸一編著,林慧如、李弘元譯,2004 ,《經略中國,佈局大亞洲》,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王志卿,1995,《經濟活動的社會基礎:論台灣社會中小企業運作的網絡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珍一,2004,〈由多國籍企業理論探討於中國大陸市場投資及發展之研究─以旺旺集團為例〉,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研討會。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1997,〈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7: 1-36。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的反省與重建〉,《台灣社
學研究季刊》,34: 69-11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王信賢,1996,《中國大陸上海地區對外開放分析─發展社會學的向度》。政治大學東亞研究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孝謙,2003,<關係、制度與中國政企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發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古熾財,1998,《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經營模式之研究—以民生工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02,《2002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台北市:商周編輯顧問。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04,《兩力兩度見商機:2004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台北: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發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李吉仁、陳振祥,1998,〈中小企業與升級經營模式之研究—由OEM轉型為ODM、自有品牌模式〉,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研究期末報告。
李秋慧,1986,《台灣廠商國際化下之品牌策略:產業條件與自創品牌之個案分析》,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思嫻,2003,《組織內外部因素、建立自有品牌決策與廠商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論文。
李春玲,2004,〈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分層〉,《北大商業評論》,p.73-76。
成明,2002,《中小企業入世發展戰略:品牌實務與案例》,北京市:九州出版社。
艾克等著、高登第譯,2001,《品牌管理》(哈佛商業雜誌評論精選),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余秋雨,1992,《文化苦旅》,爾雅出版。
宋國成等編,2002,《21世紀中國: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
林啟東,2001,〈品牌、通路、策略聯盟在中國─淺談中國服裝市場〉,紡織月刊,59:22-32。
周添城、林至誠,1999,《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機制》,台北:聯經。
胡哲生,2001,《台灣企業國際化轉型之國際市場、國際行銷與國際化策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9-90年度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范文、付豔華,2004,〈當代中國社會的消費分層〉,《北大商業評論》:138-143。
夏漢英,2002,台商成衣業在中國大陸市場營銷策略之研究,淡江大陸研究所碩士專班論文。
許英傑 黃慧玲,2004,〈麗嬰房美化中國從小開始〉,《台灣行銷中國:兩岸流通業競和》:363-385。
柯志明,1993,《台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吳介民,1996,〈同床異夢:珠江三角洲外商與地方政府之間假合資關係的個案研究〉,收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李思名、鄧永成、姜蘭虹、周素卿主編,頁176-218。台北:台灣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出版。
施振榮著、蕭富元整理
1996,《再造宏�痋n,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io 聯網組織--知識經濟的經營之道》,台北:天下。
2005,《全球品牌大戰略—品牌先生施振榮的觀點》,台北市:天下雜誌。
高希均、林祖嘉、林文玲、許彩雲合著,1995,《台商經驗:投資大陸的現場報導》,台北:天下文化。
高希均、李誠、林祖嘉,1992,《台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長,2001,〈製造業赴大陸投資經營當地化及其對台灣經濟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7(1): 138-173。
高長、季聲國、吳世英,1995,《台商與外商在大陸投資經驗調查研究-以製造業為例(II)》,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陳明璋,1994,《台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聯經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
陳在勻,1994,《品牌行銷在中國:康師傅方便麵大陸實戰手冊》,台北市:月旦出版。
陳逸南,1995,《大陸專利法解讀》,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市:聯經出版。
陳更生、林唐欲,1989,〈OEM?還是自創品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34:44-48。
陳添枝、顧瑩華,2004,〈全球化下台商對大陸投資策略〉,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研討會。
陳志柔,2002,《市場交易、制度環境、與社會鑲嵌:中國大陸台商的契約關係與產業網絡》。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NSC91-2412-H--001-004)。
陳德昇,2003,〈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變遷與調適〉,發表於「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與兩岸四地互動研討會」,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主辦,5月3日,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陳德昇主編,2003,《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變遷與挑戰》。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德昇主編,2005,《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策略、佈局與比較》。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郭萬達、朱文暉,2003,《中國製造─「世界工廠」正轉向中國》,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黃昱珽,2004,《「金融資本」權力的社會根源:Hilferding理論的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銘章,2002,《影響代工供應商與顧客間夥伴關係因素之研究—以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蕙娟,1990,《台灣企業國際上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凱文•卓鮑(Kevin Drawbaugh)著、葉思迪譯,2002,《品牌定天下:經營品牌的二十個課題》,台灣培生教育。
曾嬿芬,1999,〈跨國投資與族群關係:印尼台商的研究〉,發表於「台商跨國發展:經濟社會學的觀點研討會」,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主辦。
楊友仁、夏鑄九,2004,〈跨界生產網絡的在地化聚集與組織治理模式:以大蘇州資訊電子業台商為例〉,地理學報,36:23-54。
張君玫、黃鵬仁譯, Robert Bocock著,1997,《消費》,巨流。
張家銘,1989,《經濟權力與支配—台灣大型企業組織的制度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02,《全球化與蘇州經濟發展的在地條件:吳江市的個案研究(2/2)》,於上海訪問巴布豆童裝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行銷部經理及郭執行董事,記錄編號2UOB08,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1年度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4,《政企關係:蘇州台商經驗之研究》,於上海訪談巴布豆童裝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商品部的鄭副總,訪談記錄編號GB21,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3年度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5,〈品牌行銷與企業轉型:上海台商巴布豆童裝的個案分析〉,2005年第三屆新世紀優質企業理念與價值創造研討會。
張家銘、徐偉傑,1999,〈全球化概念的發展:一個發展社會學脈絡的考察〉,《東吳社會學報》,8: 79-121。
張家銘、徐偉傑,2000,〈台灣產業與全球化省思〉,發表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張國慶,1998,《全球化與台灣廣告業的依賴發展》,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張維安,2001,〈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聯經台灣經濟論叢。
費爾南.布勞岱爾 著,1999,〈奢侈與普通:住宅、服裝與時尚〉,《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台北: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鄭政秉
2002 <交易成本和外商在大陸尋租行為>,海峽兩岸財經與商學研討會,頁301-311
鄭陸霖,1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 1-46。
劉秀美,1993,〈台灣自行車產業品牌化決策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雅靈,1998,〈中國準世界經濟體系:1949-1990S〉,「國科會 84-86學年度社會組專題計畫補助成果發表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劉麗,1994,《上海地區商業中心階層體系及產品通路之研究─以食品業為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靜怡,1997,《我國廠商國際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裴長洪,1998,《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潘美玲、張維安,2001,〈彈性生產與協力網絡:協力廠觀點的個案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5:201-242。

盧錦芬,1996,《如何申請商標登記》,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謝國雄,1991,〈網絡式生產組織:台灣外銷工業中的外包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1:161-182。
謝國興,1994,《企業發展與台灣經驗—台南幫的個案研究》。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蕭新煌、龔宜君,1998,〈南亞台商與華人之商業網絡關係〉,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研究論文系列,中央研究院。

報紙資料:
張令慧,2004,〈邁向成功的國際品牌之路:如下圍棋般在一個個國家攻城掠地、複製成功經驗,是施振榮品牌國際化的重要策略〉,工商時報,10月12日。
林玲妃,2003,〈最佳國際成就獎:宏�痐膝q堅持自有品牌 揚名全球〉,中國時報,10月24日。
林玲妃,2003,〈宏�眳痧d台灣 放眼世界 值得肯定〉,中國時報,10月24日。
朱博湧,2005,〈超越品牌迷思 大自在〉,經濟日報,10月23日。
電子資料:
王泰銓、林達,2000,〈大陸台商面臨政策變動風險及因應之道〉,http://china.management.org.tw/activity/6th.htm,9月17日。
國科會舊金山科技組,2005,〈楊啟航表示台灣續創奇蹟須推展知識經濟:想發展標準的製造或品牌,必須要擁有市場〉,http://stn.nsc.gov.tw/index.asp,4月22日。

二、英文部份
Alchian,A.A.,1950”Uncertainty,Evolution,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8:211-221.
Arthur, W. Brian,1988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omics,” in Philip W. Anderson,Kenneth J.Arrow, and David Pines(eds.), The Economics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89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 Economic Journal 99: 116-131.
Biggart, Nicole W., 1991,”Explaining Asian Economic Organization: Toward a Weberi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Theory and Society, 20:199-232.
Biggart, Nicole W. & Gary, Hamilton, 1992, “On the limits of a Firm-Based Theory to Explain Business Networks.”, pp.471-490, in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edited by N. Nohria and R.G. Eccle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iMaggio, Paul & Walter,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147-160.
DiMaggio, Paul J.,1998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s:Avenues of Collaboration, ”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54(4):696-705
Gereffi, Gary,1996,”Commodity Chain and Regional Divisions of Labor in East Asia”,Journal of Business12(1),pp.75-112
1996”Global Commodity Chain:New Forms of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Among Nations and Firms i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Competition&Change,pp.427
1999”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48),pp.37-70
Hamilton, Gary,1997,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Processes in Taiwan’s Capitalist Economy.”,pp.237-293, in 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East Asian Capitalism, edited by Marco Orru et al. Thousand Oaks: Sage.
Hamilton, Gary & Nicole W. Biggart, 1988, “Market, Culture, and Authori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Far Eas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52-94.
Hitt, Hoskisson and Irelandm, 1994,”A Mid-range Theory of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and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o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 297-326.
Liebowitz,S.J. and Stephen E. Margolis, 1995 ”Path Dependence,Lock in, and History, ”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1:205-226
Lu-Lin, Cheng(鄭陸霖),1996, Embedded Competitiveness: Taiwan 's Shifting Role in International Footwear Sourcing Networks.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Duke University.
Martinez and Jarillo , 1991,”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Multination Corporation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Mei-Lin, Pan(潘美玲),1998,Local Ties and Global Linkages: Restructuring Taiwan-based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he Apparel and Computer Industries.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Duke University.
Meyer,J. and B. Rowan,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340-363
Nohria Nitin & R. G.Eccles, 1992,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North, Douglass 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Norton.
1900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cmance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Five Proposition about Institutional Change,”in Jack Knight and Itai Sened(eds.),Explaining Social Institutions. Ann Arbor,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pp.15-26
Powell, Walter ,1990,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2:295-336
Uzzi, Brian,1997,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35-67
Williamson, Oliver,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Y.:Free Press.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Y.:Free Press.
1993 “Transaction Coat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107-1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