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 王淑芬,1994,「投資學」,華泰書局,三版。
2. 王衍智、鄭秀玲,2000,「銀行併購風潮及其經濟效益評估」,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
36卷,頁37-48。
3. 王嘉麗,2001,「金融機構合併法淺析」,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4卷第4期。4. 伍忠賢,2002「資本資產模式無用論-論貝他係數的迷思」,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
2002年3月,頁146-155。
5. 朱明玉,2005,「考慮多角化之金融控股公司績效與信用評等相關性之探討」,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經濟學系。
6. 石淼,2004,「台灣地區金融控股公司經營規模、業務整合度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
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7. 李麗蘋,1988,「運用套利定價模式(APT)對台灣上市公司股票報酬率之探討」,碩士論文,中原大學生物學系。
8. 李儀坤,2000,「日本控股公司相關法律與實務」,主要國家經貿政策分析月刊。
9. 李禮仲,2001,「金融機構逾放比持續攀升的警訊」,新台灣新聞週刊,第283期。
10.林維義,2004,「金融預警制度與金融控股公司之風險管理」,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7卷第5期,頁1-36。
11.林達榮、蕭福星,2004,「金融控股公司申設過程宣告效果與短期經營績效分析」,
貨幣市場第8卷第6期。
12.林朝陽,2004,「加入金控的證券商有較高競爭力」,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2004年1
月,頁65-73。
13.林柏宇,2005,「金融控股公司風險報酬績效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56卷第
1期,頁38-53。
14.林中正,2005,「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及其集團之發展與分析:經營規模與效率」,企銀
季刊,第28輯第4期,頁27-41。
15.沈中華,2002,「公控公司的銀行與獨立銀行CAMEL比較:1997~1998」,台灣金融財務
季刊,第3輯第2期,頁73-82。
16.吳榮杉譯,2003,「商用統計學」,麥格羅.希爾公司,初版三刷。
17.洪薇晴,2005,「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整合程度及資訊透明度與經營績效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
18.施書凱,2004,「套利評價模式(APT)經濟因子之實證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19.徐清峻、黃俊誠,2005,「台灣納入金控公司之14家銀行經營績效分析」,台灣銀行季
刊,第56卷第1期,頁27-37。
20.柳文龍,1988,「台灣股市上市公司股權成本之估計--CAPM與APT模型之比較與
應用」,碩士論文,中興大學經濟學系。
21.陳雯雅,2002,「台灣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與報酬率分析」,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經濟系。
22.陳美玲,2002,「金融控股公司法對我國金融業之財富與風險效果分析」,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
23.陳仕偉、黃乃娟,2005,「國際資本資產訂價模型貝它係數的估計與檢定:亞洲四國的
實證研究」,金融風險管理季刊,第1卷第4期,頁43-68。
24.陳佳梅、鍾俊文,2005,「加入金控對金融機構信用評等及市場佔有率之影響」,貨幣
觀測與信用評等,2005年5月,頁18-27。
25.陳佳汶,2005,「台灣地區金控產業經營績效之評估-超效率與信用評等因素考量之效
果」,碩士論文,台北大學合作經驗學系。
26.許美滿、葉菀婷、鍾惠民、許和鈞,2004,「金融控股公司購併之市場反應與套利機會
分析」,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5輯第1期,頁121-139。
27.曾國烈,2003,「我國金融改革及法規制定過程」,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6卷第3期,頁1-6。
28.張文武、陳虹伶,2001,「銀行與保險業整合之模擬分析」,保險專刊,第63輯。29.楊之宜譯,1998,「投資學」,台灣西書出版社,六版。
30.楊國樑,2004,「財務經濟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一刷。
31.詹家昌、王冠婷,2005,「財務限制對公司系統風險影響之研究」,財金論文叢刊,第2期,頁19-52。
32.蔡政憲、王為倩,2001,「銀行跨業兼營保險之模擬分析」,風險管理學報,第3期第1期。
33.鄭瑞真,2001,「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之投資效率與風險評估-以我國銀行為」,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財務管理學系。
34.鄭義、湯雲鶴,2004,「台股市場多因子模型之建構」,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頁76-
86。
35.歐育誠,2001,「公司價值和系統風險關係之實證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
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36.謝劍平,「財務管理」,智勝圖書出版公司,三版。
37.謝劍平,2001,「現代投資學」,智勝圖書出版公司,再版二刷。
38.蘇顯揚,1999,「日本金融再生相關法案等金融改革對日本經濟景氣的影響」,經濟情
勢暨評論季刊,第4卷第4期。
二、英文部份
1. Allen L. and J. Jagtiani,2000,“The Risk Effects of combining Banking,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Activities.”,Journal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52, 485-497.
2. Banz, R.W.,198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3-18.
3. Chong, B. S., M.H. Liu and A. Yener,1996,“The Impact of Universal Banking
on the Risks and Returns of Jape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Picific-
Basin Finance Journal, 4, 181-195.
4. Dr.Ananth Roa,2003,”Analysis of UAE Bank Stocks”, Econ WPA., Finance
0306001.
5. Eugene F. Fama, Kenneth R. French,1997,”Industry costs of equity“,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43,153-193.
6. Gur Huberman Zhenvu Wang, 2005,“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216.
7. Rebecca, S.D. and E.S. Philip, 1997,“Diversification, Size, and Risk at
Bank Holding Companie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9, 300-
313.
8. Nicolo, Gianni De and Myron L. Kwast, 2002,”Systematic Risk and Financial
Consolidation:Are They Related:”,Journal of Baknking and Finance,26,861-
880.
9. Rebecca, S.D. and E.S. Philip, 1995,“Historical Patterns and Recent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 Holding Company Size and Risk”,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in its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Review,
Jul,13-26.
10.Richard Roll and Stephen A. Ross,1980,”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Journal of Finance,35,1073-1103.
11.Roll, R. and Ross, S. A., 1984,”A Critical Rexxanmination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A Reply.”,The Joyrunal of
Finance, Vol 39, Issue 2,34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