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Allen Rubin, Earl Babbie.(2000)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中譯本,趙碧華、朱美珍等譯,2000,台北:學富文化)
王桂珍(1991)。慢性型肝炎患者的因應行為與家庭支持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江亮演(1990)。社會資源。蔡漢賢(編),社會工作辭典,276。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江鴻鈞(1995)。台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大學。朱美珍(2003)。軍隊社會工作的現況與展望。政治作戰學校。
朱小綺(2000)。建構社會資源網絡之研究 : 以臺北市身心障礙者個案管理服務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呂秀玲(1998)。眷村的社會流動與社會資源-一個榮民社區之田野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余鎮軍(1998)。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現況及資源整合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中山大學。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區發展季刊,89,53~61。林碧惠(1992)。台北都會區老人福利組織整合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勝義(1995)。運用社會資源之策略。社教雙月刊,70,8~10。吳啟森(2002)。從醫療團隊人員對軍職病患社會心理問題的認知探討軍隊醫務社會工作。政治作戰學校軍社所社工組碩士論文。台北:政戰學校。
周以筠(1991)。台北市殘障服務相關組織整合途徑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周玲玲(2001)。癌症病逝者其中年配偶悲傷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許如婷(2004)。軍職病患與疾病相關的社會心理面向探討。政治作戰學校軍社所社工組碩士論文。台北:政戰學校。陳瑛怡(2003)。國軍心輔官處遇自殺未遂個案運用社會資源網絡之研究—以南區心理衛生中心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社所社工組碩士論文。台北:政戰學校。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鈴(1994)。社區照顧服務理念與運作。台北:社區照顧推廣研討會會議資料。
陳武宗(1992)。醫院醫療補助運用社會資源分析。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學刊,2,17~23。陳榮宗(2001)。壓力管理與因應方式之探究。研習論壇理論與實務月刊,9,22-32。陳聖芳(1999)。走出挑戰極限的路上-我國運動員生活、學業和出路問題。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陳世堅(2000)。社福與衛生體系平行整合的長期照顧系統模式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姚卓英(1973)。醫務社會工作。正中書局。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合著(1985)。社會個案工作。台北:五南。
曾竹寧(2001)。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曾旭正(1996)。社區資源的整合與運用。宜蘭文獻雜誌,22,165~172。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桂冠。
張笠雲(1982)。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英陣(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市為例。內政部社會司委託。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孫敏華(1995)。軍中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2),59-74。孫碧霞(2000)。我國少年福利措施之研究─以高雄市少年服務網絡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萬育維(1996)。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萬育維(1997)。從資源整合和依存的觀點論祥合計畫的未來。社區發季刊,78,19-27。
鄭惠修(1999)。臺北市女單親家庭社會網絡與福利使用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宏昭(1989)。醫療福利政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蔡純姿(1998)。國小教師覺知教育改革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師大學生輔導中心。
劉弘煌(2000)。社區資源的開拓、整合與分配。社區發展季刊,89,35~52。鍾明鈞(2000)。國軍士官兵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不良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龍紀萱(2001)。社會資源的運用。中國醫藥學院,22,14-17。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羅秀華(1998)。支撐社區照顧的社區資源—評估與運用—如何引導各類資源,為社區照顧注入生命力。社區發展季刊,81,259-269。羅秀華(1996)。社區工作與社區照顧。社區發展季刊,54,9-13。
蘇景輝(1998)。協助社區發展新作法:社區工作方法的運用。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英文書目:
Aldwin, C. M.(1994). 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NY:The Guilford Press.
Arkoff, A.(196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Bennett, D., & Morris, L.(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F.N. Watts & D.H. Bennett(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Let.
Blan, G.(1981).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job stress, social support, survice length and strain. Organiztuonal Behavuor and Human Perfomance, 27, 279-302.
Braye, S. & Preston-Shoot, M.(1995). Empowering Practice in Social Care,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Cox, T.(1978). Stress. Baltimore:University Part Press.
Denzin, N. K., & Lincoln, Y.S. (Ed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Sage.
Fromme, K., & Rivet, K.(1994).Young adults’coping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their alcohol use and response to daily ev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3(1), 85-97.
Hill, R.(1958). Generic Features of Family Under Stress, Social Casework, 49, 139~151.
Lazarus, R. S.(1966).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Orme, J. and Glastonbury, B.(1993).Care management, tasks and workloads. London:MacMillan.
Paykel, E. S.(1974). Life stres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Applications 'of the clinical approach. In B. B. Dohrenwend & B. P. Dohrenwend(Eds.). Stressful life event: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Phelps, S. B., & Jarvis, P. A.(1994). Coping in adolescence:Empirical evidence for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to assessing cop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3(3), 359-371.
Rothman, J., & Sager, J. S. (1998). Case management:Integrating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practice (2nd Ed). Boston:Allen & Bacon.
Tutty, M.L., Rothery, M.A., & Grinnell, R.M.(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social workers. Boston: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