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
白博文(1977)。溝通原理在輔導學上的應用。教師之友115:21-22。
伊慶春、高淑貴(1986)。已婚女性的性別角色態度。中研院三民所專題選刊,1-27。
伊慶春(1987)。已婚職業婦女之雙重角色:期望與衝突與調處。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 11:93-120。
伊慶春(1991)。台北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研究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學科 1,2:151-173。
伊慶春、熊瑞梅(1993)。擇偶過程之網路與社會關係:介紹人、婚姻配對和婚姻滿意度之分析。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資料運用學術研討會,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及國科會主辦。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4:260-321。利翠珊(1997)。婚姻中親密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01-128呂玉暇(1983)。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11-143。
李良哲(1995)。衝突因應行為決定因素。歷程模式之驗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李良哲(2000)。維繫婚姻關係因素的成人期差異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3:3:61-87。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林松齡(1997)。台灣中部地區已婚婦女之婚姻的品質決定因素:一個社會學理論的解釋。台大社會學刊,25:179-220。
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 :209-236唐先梅(1997)。家事分工理論模型-從層級觀點的思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3:63-90唐先梅(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社會文化學報:6 :75-122。唐先梅(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 4:131-173。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 28:16-30。唐先梅(2002)。雙薪家庭夫妻家務工作公平觀差異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 32:59-73徐安琪、葉文振(1999)。婚姻質量:中國兩農村的實証研究。應用心理學研究 4:109-129。
徐安琪(2000)。婚姻關係評價:性別差異及其原因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9 :175-188。馬康莊(1986)。工作與家庭之間:婦女何去何從?中國論壇 21:12:48-49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張耐(1995)。雙生涯家庭之需求。社會福利 :18-21。莫藜藜、王行 (1995)。「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兼論家庭政策之規劃(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莫藜藜(1997)。已婚男性家庭家務分工態度的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 3,117-156
莊耀嘉(1997)。角色規範的認知結構。本土心理學研究。7:282-338。
莊耀嘉、楊國樞(1999)。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12:3-46。陳玉華、伊慶春、呂玉瑕(2000)。婦女家庭地位之研究:以家庭決策模式為例。台灣社會學刊,24:1-58。
陳建良(2004)。夫妻間決策機制之形成及其對夫妻相對地位之隱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社會經濟發展與婦女家庭地位:三個華人社會之比較」會議宣讀論文。
黃馨慧(2000)。臺灣成年男性婚姻觀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 29:59-80。葉至誠(1999)。雙生涯家庭的問題與調適。空大學訊 235:92-96。劉珍齡(2003)。家務分工與理論研究 。景女學報 :145-169。賴爾柔、林妙娟(1996)。原住民農家婦女在家庭經濟決策參與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計畫85科技-1.17-輔-06(6)
賴爾柔、黃馨慧(1995)。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0-18。(二)書籍
伊慶春、蔡瑤玲(1989)。〈台北地區夫妻權力的分析:以家庭決策為例。〉,收錄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頁115-151,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伊慶春、蔡瑤玲。(2001) 〈華人家庭夫妻權力的比較研究〉,收錄於喬健、李沛良、馬戎主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頁225-256,高雄:麗文。
朱岑樓 (1991)。《婚姻研究》。台北:東大。
林松齡(2000)。《台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台北:五南。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1-154)。台北:師大書苑。
彭駕騂(1994)。〈琴瑟何以難合鳴?〉,《婚姻與家庭》(6),6,1-2。
陽琪、陽琬翻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原作出版於1993)。
黃迺毓(1991)。〈家庭的本質〉,《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蔡文輝(2003)。《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藍采風(1984)。《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張老師。
藍采風(198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三)學位論文
方思文(1999)。影響台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王美惠(1986)。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田安里(2005)。雙薪家庭夫妻的性別角色態度與角色承諾對婚姻滿意度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何君麗(2003)。大專女性教師及親代及家庭婚姻價值觀與其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吳心芝(2003)。維繫婚姻穩定的歷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結婚20年以上的女性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論文,台北。李寬芳(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 : 以臺中縣市已婚婦女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中。李明霓(2000)。婚姻生活價值觀與婚姻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李明霓(2001)。婚姻生活價值觀與婚姻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李芳如(2001)。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李思亮(2001)。已婚男性婚姻品質相關之研究--以育有學齡子女父親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卓錦昌(2003)。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婚姻滿意度特質及其形成機制-與其他職業作比較。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周玟琪(1994)。影響臺灣地區家庭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周玉敏(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林翠湄(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及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北。林佳玲(2000)。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亞寧(2003)。新婚夫妻婚姻信念、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調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邱秀貞(1987)。夫妻溝通與婚姻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社區及台中縣國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唐文慧(1988)。高職業成就婦女的家庭與業:以工商企業女性經理人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徐一帆(1999)。雙薪家庭中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需求及阻礙之相關研究: 以屏東縣雙薪家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張志堯(2001)。雙薪家庭中階級與夫妻權力關係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張燕滿(2003)。初任母親背景因素、家庭壓力因應策略與婚姻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曹中瑋 (1985)。「自我狀態、夫妻間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莊訓當(1996)。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國立高雄
許巧筠(2003)。大學生家務經驗、性別角色態度及其生育家庭家務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郭黎灩(1989)。已婚職業婦女性別態度、工作角色、家庭角色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郭美岑(1998)。自我分化與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彰化。陳明穗(1985)。家庭型態、夫妻知覺一致性與婚姻滿足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明君(1991)。家庭決策、夫妻溝通之自我開放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志賢(1997)。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高雄。陳秀蘭(2001)。孕婦早年依附關係、婚姻品質與孕期親子聯結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姿勳(2001)。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陳莉莉(2004)。未成年生育對婚姻品質之影響-男性配偶特徵之角色。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傅瓊慧(1986)。雙生涯及雙工作家庭妻子之婚姻、生活滿意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曾文志(1996)。成年早期婚姻親密量表之編制及影響婚姻親密因素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黃秀珠(1981)。台北市已婚婦女生活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坤瑛(1989)。影響父職角色扮演因素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曼婷(2001)。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黃靜儀(2002)。另類女人:駐防軍人妻子生活經驗之質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楊雅惠(1995)。婚姻衝突現象與因應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楊碧芬(2003)。配偶同質性與婚姻品質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楊鳳嬿(2003)。性別、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務分工參與就業市場階層化影響之探討。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葉爾雯(1991)。影響雙生涯夫妻家庭與職業衝突的有關背景、情境及心理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葉姿利(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廖梓辰 (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廖格培(2004)。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劉美華(1995)。家庭經濟資源與婚姻品質的關係--兼論社會支持、心理困擾的影響力。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中。蔡仕君(1988)。從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探討已婚職業婦女之生活滿意度。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蔡詩薏(2001)。家庭生命週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開放程度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蔡淑雯 (2004)。國軍志願役軍官婚姻態度、擇偶條件、擇偶動機與婚姻滿意之關係。政治作戰學校軍事行為科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台北。蔡智帆(2004)。空巢期夫妻婚姻品質及其影響因素探討。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鄭雅娟(2001)。高中已婚女教師家庭壓力、支持系統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兩地雙生涯家庭與一般雙生涯家庭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鄭淑君(2002)。夫妻婚姻滿意度與其子女三角關係運作情形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彰化。賴爾柔(1971)。台灣農村家庭決策之研究—樹林鎮、大村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謝坤鐘(1992)。職業婦女婚姻角色衡突、婚姻適應與婚姻滿足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北。謝銀沙(1992)。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叢肇祥(1987)。丈夫參與家事工作及其對夫妻雙方生活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簡世珪(1992)。我國警察人員婚姻品質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魏秀珍(1995)。家庭金錢管理、財務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羅靜婷(2001)。家務參與、婚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蘇芳瑩(2000)。由報紙內容分析家庭概念之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蘇奕勳(2003)。婚姻早期之婚姻角色期望, 承諾與婚姻穩定度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四)英文部分
Baxter,J.(1992).Power Attitudes and Time:The Domestic Division of Labou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2), 165-182.
Bean,F.D. Curtis,R.L.Jr. & Marcum,J.P.(1977).Familism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mong Mexican Americans:The Effect of Family size,Wife’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and Conjuqal Pow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9, 759-767.
Berardo,D.H.,Shehan,C.L.,&Lesile.(1977).A Residue of Tradition:Jobs,Careers,and Spouses Time in Hous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9, 381-390.
Berk,S.F.(1985).The Gender Factory:The Apportionment of Work in American Households.New York:Plenum Press.
Berry,R.E.(1984).A Path Approach to Income Utility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Household.1-7.
Blood,R.O.,& Wolfe,D.M.(1960)Husbands and Wives:The Dymamics of Martial Living.New York:The Free Press.
Blair,S.L.& Lichter,D.T.(1991).Measuring the Division of Hhousehold Labor.Journal of Family Lssues,12,91-126.
Bird,G.W.,Bird,G.A.& Scruggs,M.(1984).Determinants of Family Task Sharing:A study of Husbands and Wiv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345-355.
Center,R.& Raven,B.H.(1971)Conjugal Power Structure:A Re-examin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6,264-278.
Coltuane,S.(1990).Birthtiming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Dual-earner Families:Exploratory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1,157-181.
Coverman,S.(1985).Explaining Hasbands’Particpation in Domestic Labor,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26,81-97.
Coverman,S.& Sheley,J.(1986).Change in Men’s Housework and Child-Care Time,1965-1975,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8,413-422.
Davis,E.P.& Schumm,W.R.(1987).Savings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With Savimg:A Comparison of Low and High Income Groups.Home Economucs Research Journa,15(4),257-265.
Deacon,R.E.& Firebaugh,F.M.(1988).Family Decision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Boston:Ally and Bacon,Inc.
Dufore, D. S., & Syracuse, U.(2000). Marital similarity,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couples’ shared view of their marriag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 61(3-B), 1693
Erickson,R.J.(1993).Reconceptualizing Family Work:The Effect of Emotion Work on Perception of Marital Qua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5,888-900.
Filsinger, E. E., & Thoma, S. J. (1988). Behavioral Antecedents of Relationship Stability and Adjustment: A Fiv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3), 785-795.
Galvin & Brommel(1982).Family Communicatuon Cohesio and Change.U.S.A. :Scott Foresman Co.
Glenn,N.D.(1990).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Marital Quality in the 1980s: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2,818-831.
Godwin,D.D.& Carroll,D.D.(1986).Financial Management Attitudes and Behavious of Husband and Wives.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and Home Economics ,10,77-96
Goodman,M.(1988).Americans and Their Money:1986.Money,Winter,20-24
Gray-Little,B.(1982).Marital Quality and Power Processes Among Black Coupl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633-646.
Hafstrom,J.L.& Schem,V.R.(1983). Housework Time of Wives: Pressure, Facilitators, Constraints〞,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and Home Economics, 11,245-255.
Hardesty,C.& Bokemeier,J.(1989).Finding Time and Marking Do: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Labor in Monmetropolita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253-267.
Hodgins, H.S., Koestner, R., & Duncan, N. (1996).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2, 227-237
Huber,J.& Spitze,G.(1981).Wiver’Employment,Household Behavviors,and Sex Role Attitude,Social Forces,60,150-169.
James,T.R.(1985).Financial Management Practics of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Impacts on Family Life.PH.D.
Jeries,N.(1979).Marital Satisfaction as Perceived by Wives. Home Economucs Research Journa,7(4),226-233.
Kandel,D.B.& Lesser,G.S.(1972)Marital Decision-making in American and Danish Urban Families:A Research Not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4(1),134-138.
Kamo,Y.(1988).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Resources,Power,and Ideolog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6,177-200.
Katz,Ruthv & Yochanan Peres.(1985).Is Resource Theory Equally Applicable to Wives and Husban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6(1),1-10.
Lewis,R.A., & Spanier,G.B.(1979).Theorizing About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 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the family, 1, 268-294.
Maret,E.& Finlay,B.(1984).The Distribution of Houshold Labor Among Women in Dual-Earner Fami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7,85-97.
Mendolia, M., Beach, S. R. H., & Tesser, A.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interaction behaviors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to one’s own and spouse’s self-evaluation need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3), 279-292.
Miller,N.B.& Kannae,L.A.(1999).Predicting Marital Quality in Gha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4(4),599-615.
Mirowsky,John(1985).Depression and Marital Power:An Equity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3):557-592
Nickois,S.Y.& Metzen,E.J.(1978).Household Time of Husband and Wife,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and Home Economic.,11,245-255.
Noller,P. & Fitzpatrick,M.(1990).Marital Communication in the Eight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2,832-843.
Orbuch,T.L.& Eyater,S.L.(1997).Divisin of Household Labor Among Black Couples and White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76(1),301-332
Pina,D.L.& Bengtson,V.L.(1991).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and Wives’Happiness;Ideology,Employment,and Perceptions of suppor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5,900-912.
Rexroat,C.& Shehan,C.(1987).The Family Life Cycle and Spouses’Time in Hous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9,737-750.
Ross,C.E.(1987).The Division of Labor at Home, Social Forces,65,816-833.
Sabatelli,R.M.(1998).Measurement Issue in Marital Research:A Review and Critigue of Contemporary Survey Instrum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0,891-915.
Safilios-Rothschild,Constantina.(1970).The Study of Family Power Structure:A Review 1960-1969,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2(4),539-552.
Segal,M.W.,(1968).The Military And the Family As Greedy Institutions.Armed Forces & Society,13(1),9-38.
Shamir,B.(1996).Umemployment and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8,195-206.
Spanier,G.B.(1976).Measure Dyadic Adjustment:New Scale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and Similar Dya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8,15-28..
Spitze,G.,& Ward,R.(1995).Household Labor in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7,355-361.
Szinovacz,M.E.(1977).Role Allocation,Family Stucture and Femmale Employ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0,781-791.
Warner,Rebecca,L.,Gary,R.L.&Janet,L.(1986).Social Organization, Spousal Resources,and Marital Power:A Cross-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8(1),121-128.
Voydanoff, P. & Donnelly, B. W. (1999). The intersection of time in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unfairness in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marital qua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 :739-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