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正文(1990)。壓力知覺因應策略與個人憂鬱程度的關係。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家玲(2002)。甄選工具之效度驗證與運用-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曉衛、楊林書(2001)。建軍護邦:歷代兵制。台北:萬卷樓。
王俊明、黃堅厚、張景媛(1994)。大專學生個人需求量表編製報告。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王梅君(1997)。軍中適應問題探討。國軍八一八醫院,未出版。
王惠民(2005)。中共兵役制度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訂分析觀點。後備動員軍事雜誌半年刊,71期,後備司令部發行。
王榮春、孫敏華(2005)。生活及情緒適應問卷信效度專案研究結案報告。政治作戰學校心理系。
朱美珍(1998)。現代青年軍旅生涯適應問題之探討。「新新人類從軍樂」學術論文集─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
何耀庭(2005)。員工甄選工具效標關聯效度驗證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吳明隆(2003)。SPSS統計與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復新(1996)。考選與任用。台北:空中大學。
李志堯(2003)。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所碩士論文。李昊陞(1995)。世界各主要國家兵役制度之比較。役政特刊,第5期。李德芳(2003)。入伍生適性發展問卷之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山(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林黎珠(1994)。我國施行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林吉郎(2002)。我國軍事改革與兵役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國防雜誌,18卷3期,頁3-20。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房美玉(2002)。儲備幹部人格特質甄選量表之建立與應用-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二卷,第一期,P1-18。房冠寶(2000)。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的關聯性研究--以證券業後勤行政人員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岳開智(2005)。提升募兵比例符合專業職能需要。吾愛吾家,315期,青年日報社出版。P68~P70
岳開智(2005)。徵募併行時勢所趨。勝利之光,315期,青年日報社出版。P68~P70。
卓淑玲、邱發忠(1999)。士兵生活適應問題、因應策略及相關變項關係之初探。復興崗學報,68,165-202。柯永河、卓淑玲、楊聰財、王梅君、朱憶華、陳基榮、陳俊堅、蔡東宏、謝文福、余景文、陳慧雪等人(2001)。國軍官兵人際、思考、情緒、行為量表。
柯永河(1997)。修訂後之柯氏性格量表(KMHQ 1996)內容,信效度常模及其使用說明。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4輯,1期,3-28頁。柯永河、張小鳳(1999)。健康、性格、習慣量表指導手冊(修訂版 HPH 1999)。測驗出版社發行,台北。
柯永河(2001)。「人際、思考、情緒、行為」量表(BASIC 2001)指導手冊。國防部心衛中心。
政治作戰學校心理系測驗編製小組(2000)。軍人適性問卷編製報告。政治作戰學校心理系。
政治作戰學校心理系測驗編製小組(1999)。「國軍軍官性向潛質量表」編製結案報告。政治作戰學校心理系。
洪光遠(1998)。政戰軍官適性特質量表編製之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三期,31-36 。洪光遠(1998)。新新人類部隊生活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1, 131-151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胡維恆(1989)。憂鬱症、精神分裂病與自殺。中華精神醫學,3(4),197-204。高銳(1999)。中國軍事史略(上)(中)(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徐正穩(1957)。陸軍性向測驗的編製。測驗年刊,5輯,264-271。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孫敏華(1999)。軍中適應量表發展及其效度之研究。測驗年刊,46輯,1期,P35-56頁。孫敏華(1995)。軍中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卷2期,59-74頁。孫敏華(2000)。役男部隊適應-理論模式、工具編製及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台北:大航家出版社。
孫敏華、許如亨(2001)。軍事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秦修好(1995)。論現代歐美國家之兵制。役政特刊,第5期。莫大華(2001)。理想與現實-我國兵役制度的爭論。朝向募兵制的可行性研討會論文Ⅱ,19頁。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緯良(1996)。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張傑(2005)。實施全面募兵之可行性論兵役制度趨勢。後備動員軍事雜誌半年刊,71期,後備司令部發行。
張如杏(1992)。台北地區高職五專在學青少年內外控歸因,社會關係及心理健康狀況關係之探討。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國防部(2000)。國軍身心狀況量表指導手冊。
國防部(2004)。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
連雅慧(2001)。如何以甄選工具提昇人與工作的適配性?應用心理研究,第11期。台北:五南。陳定中(1994)。考察美國兵役制度紀要。役政特刊,第4期。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瑞宏(2005)。後備軍人輔導組織協力國軍人才招募。後備動員軍事雜誌半年刊,71期,後備司令部發行。
陳忠貴(2000)。軍人之個人因素與壓力歷程、身心健康與組織後效間關係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郭建志(2001)。有效的人員甄選:效用與價值觀點。應用心理研究,第11期,台北:五南。陸偉明(1995)。性向測驗對初階飛行訓練之效度研究及變數選擇。測驗年刊,42輯,103-112。陸汝斌、何瑞麟、楊雅明、林美珠(1989)。役男精神狀態之探討。國防醫學,9(5),444-446。曾慶生(2005)。軍校生領導能力量表之編製-以陸、海、空、政戰軍官學校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水華(1994)。中國古代兵制。台北:台灣商務。頁140、141。
黃耀宗(2004)。國軍志願役士兵與義務役士兵服役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滿意關聯性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彰儀、張裕隆 (2001)。有效的甄選方法。台北:五南。
程法泌(1954)。我國空軍普通分類測驗的效度研究。測驗年刊,2輯,83-101。
程千芳、李文進、陳欣進(2001)。初階飛訓生之人格特質與其飛行訓練表現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第12期,221-243。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國(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楊浩然(2002)。青少年憂鬱疾患及憂鬱症狀之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溫源興(1997)。建立兵役制度之考量因素。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頁128。
路君約(1955)。測驗在海軍的應用。測驗年刊,3輯,166-171。
葛樹人(1997)。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劉振仁(2001)。中國古代兵制初探-以先秦到兩漢為例。軍事史評論。第八期,頁9-13劉爾榮(2004)。國軍志願役士兵投考因素對人力招募策略之研究-以海軍志願役士兵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慶祥(2006)。迎接募兵新時代。勝利之光。614期。
劉恆桓(2000)。海峽兩岸兵役制度及其比較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文佩 李選 盧成皆﹙1996﹚。入伍新兵壓力感受與其身心困擾之探討。長庚護理,7(3),57-68。鄭伯壎、莊仲仁(1982)。人事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鄧文章、卓淑玲、洪光遠、孫敏華(2000)。軍人適性問卷編製及其追蹤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學科,第六期,181-207。
賴姿如(2004)。新兵役男壓力與憂鬱症狀及其因應行為之探討。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駱重鳴(1982)。生活壓力、適應方式與身心健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譚傳毅(1998)。我國現行兵役制度對國防思想之影響。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P109~P139。譚傳毅(1998)。戰爭與國防。台北:時英出版社。
蘇姿蓉(2005)。國軍部隊人員身心健康狀況評估之研究----以北區某部隊新進人員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傳型(1982)。兵役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104人力評量中心(2006)。
取自:http://www.104testing.com.tw/information/fit_test.jsp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2006)。
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立院第6屆第3會期施政方針書面報告(2006)。
取自:http://www.ey.gov.tw/lp.asp?ctNode=36&CtUnit=15&BaseDSD=7&mp=1
考試院(2006)。八十九考台組壹一字0九四六九號令心理測驗與體能測驗規則 第六條,取自:http://www.exam.gov.tw/law/lawshow.asp
陳新民(2002)。國政研究報告。
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R-091-011.htm
陳先隆(2003)
取自:http://www.youth.com.tw/joanna/Military/M92.12.15-A.htm
國軍人才招募中心(2006)。
取自:http://210.69.230.66/rdrc/index_ch.htm
專業志願士兵暨儲備士官專屬網站(2006)。
取自:http://www.soldier.mnd.gov.tw/index.asp
二、 西文部分
Alderton, D. L., Wolfe,J.H., & Larson, G. E. (1997). The ECAT battery. Military Psychology, 9, 5-37.
Anastasi, A. (1982). Pstchological Testing. (5ed). New York: Mc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Barrick, M.R. & Mount, M.K., 1991.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ersonnel Psychology, 44(1):1-26.
Borack, J. I. (1994). Estimating predictive validity when range restriction due to selection and attrition is present. Military Psychology, 6,193-204.
Callander, B. D. (2000). The Rcruiting and Retention Problems Continue.
AIR FORCE Magazine,published by the Air Force Association, Arlington, Virginia.
Carretta, T. R., & Ree, M. J. (1996).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Air Force Officer Qualifying Tes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Military Psychology, 8, 29-42.
Cascio.W. F. (1998). Applied psychology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Cindy, Williams. (2005) Conscript to Volunteers-NATO’s Transitions to All—Volunteer Forces.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
Gatewood, R. D.& Field, H. D. (2001).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Orlando, Fl: The Dryden Press.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Lehnert, M. R. (2000). America’s Janissaries. Proceedings.
Muchinsky, P. M. (1986). Personnel selection metho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37-70.
Muchinsky, P. M. (2003). Psychology applied to work: A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8th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Ones, D. S., Viswesvaran, C., & Schmidt, F. L., 1993.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of integrity test valid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4):679-703.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INC.
Robertson, I.T. & Iles, P.A. (1988). Approaches to managerial
selection. In C.L. Cooper & I.T. Robertson (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159-211). New York: John Wiley.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Soriano, J. F.; Allueva, F. (1996)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H.A.
D. in a Military Sample.Boletin de Psicologia (Spain).53,111-126.
Promolibro, Spain.
Trent, L. K. (1999). Parasuicides in the Navy and Marine Corps: Hospital Admissions, 1989-1995. US Nav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 Report. Rpt No.99-4D, 1-36.
ASVAB.
From: http://www.military.com/ASVAB
http://usmilitary.about.com/cs/joiningup/a/asvababc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