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17.16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3 19: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雪慧
研究生(外文):Hsiuh-huei Lee
論文名稱:內線交易之準內部人及消息受領人範圍研究─以媒體記者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Quasi-insider and Tippee in Insider Trading with Focus on The Journalist
指導教授:吳永乾吳永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e Y. C.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消息受領人準內部人內線交易
外文關鍵詞:Quasi-insiderTippeeinsider trad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8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股市禿鷹案突顯出媒體記者在內線交易事件上的特殊性與管制的漏洞,我國在規範內部人進行內線交易應該有更細緻之分別,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採訪編輯上,有更清楚界限與準則。本研究著重在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能否為我國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線交易所妥善規範,因此著重於媒體從業人員其消息來源的多樣性與變化性,單以證交法一條條文無法完整規制;但考量管制成本問題,因此認為應輔以其他方式做為因應。

在法條部分應該將現行法所用詞彙「職業」改為與「業務」,業務指基於社會地位所反覆繼續實施之事務,學界及實務已有共識,認定上並無困難。同時本文認為,執行該項業務之人應以與買賣標的公司有法定權限或契約者為限,亦即以對該公司有忠實義務為前提,不應過度擴大解釋。就法律執行層面,我國應仿照國外制度,設立金融專業法庭,相關人士對證券交易法及證券市場之運作有充分的理解與認識,才能得出最符合立法目的與保護投資人之判決。至於主管機管執行行政罰部份,國內勁永禿鷹案對證券主管機關金管會所造成之衝擊與後續發展,應納入詳細評估,在建立完善的專業機關與相關配套措施之後,才可逐步採行。而對於媒體記者的規範,在避免侵犯媒體自由及記者個人隱私及表現自由的情況下,輔以與報社間的聘雇契約以為約束,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證券交易所針對股價操縱之研究報告中出現「可罰違法性」研究,該研究主張,若炒作不法行為之違法性極低,在某種情況下,不予移送,僅作存查,似無不妥。雖然該份報告係針對證券交易法一五五條之操縱股價所進行之研究報告,卻是相關單位所做內部研究報告中直接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採行不罰做法。本研究亦以賽局理論推導,當內線交易的利益過小,對市場實質影響力不大,政府傾向不查核,這對於未來在進行內線交易規制亦或是可以參考的方向之一。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範圍……………………………….….……..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9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11

第二章 我國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探討…………………..13
第一節 立法背景………………………………………………..13
第二節 行為主體之認定………………………………………..18
第一項 該公司之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19
第二項 持有該公司股份超過百分之十之股東……………..20
第三項 基於職業或控制關係獲悉消息之人………………..21
第四項 從前三款所列之人獲悉消息者……………………..24
第三節 規範問題………………………………………………..27
第一項 內線消息定義不清…………………………………..27
第二項 內部人定義不清……………………………………..29
第四節 媒體角色與法條爭點…………………………………..31
第一項 消息是否影響股價…………………………………..31
第二項 媒體記者是否為第三款所稱準內部人……………..31
第三項 第四款規定是否適用於媒體記者…………………..33

第三章 美國內線交易管制理論之發展…………………………...35
第一節 立法沿革………………………………………………...35
第一項 Section 10(b)與Rule 10b-5……………. .……………37
第二項 Section 14(e)與Rule 14e-3………...…………………40
第三項 內線交易處罰法及證券詐欺執行法………………...41
第二節 公開或戒絕交易……………………………………….44
第三節 忠實義務理論………………………………………….47
第四節 私取理論……………………………………………….51
第五節 消息傳遞理論………………………………………….55

第四章 國內外實務判決………………………………………….58
第一節 美國內線交易重要司法判決………………………….58
第一項 United States v. Chestman案………………………..58
第二項 United States v. O’Hagan案…………………………60
第二節 美國針對媒體記者涉及內線交易判決………………..64
第一項 Zewig v. Hearst Corp.案……………………………...64
第二項 United States v. Carpenter案…………………………67
第三節 我國內線交易重要司法判決…………………………...71
第一項 新亞案………………………………………………...71
第二項 南橋案………………………………………………...74
第四節 我國媒體記者涉及內線交易之案件…………………...76

第五章 媒體記者內線交易之管制………………….……………..79
第一節 管制必要性之探討……………………………………...79
第一項 從寇斯定理看管制………….………………………..80
第二項 從公平正義角度看管制………….…………………..83
第二節 管制之成本分析…………….…………………………..86
第三節 管制模式之選擇………….……………………………..9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97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圖書資料
1.David M. Kreps著,鄧方譯,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台北:五南,初版,民國85年。
2.David D. Friedman著,徐源豐譯,經濟與法律的對話,台北:先覺,初版,民國91年。
3.Lawrence Lessig著,劉靜怡譯,網路自由與法律,台北:商周,初版,民國91年。
4.王文宇,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台北:元照,初版,民國89年。
5. 左峻德、武永生、劉孔中、李禮仲,股票市場內線交易相關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經建會推動提升國家競爭力─諮詢及顧問服務委託計畫,民國89年。
6.江耀國,有線電視市場與法律,台北:元照,初版,民國91年。
7.巫和懋、夏珍合著,賽局高手─全方位策略與應用,台北:時報,初版,民國91年。
8.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主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第一版,民國90年。
9.余雪明,證券交易法,台北: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四版,民國92年。
10.李訓民、欽曉君、黃三雄,內線交易刑事責任再解析─從實際案例探討,台北:台灣證券交易所,民國90年。
11.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台北:五南,三版,民國93年。
12.吳光明,證券市場法論,台北:三民,增訂六版,民國93年。
13.吳克昌,加強防制內線交易之探討,台北:台灣證券交易所,民國93年。
14. 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研究,台北:元照,初版一刷,民國89年。
15.吳克昌、溫祖德,我國集中市場股價操縱案例研究及查核業務之改進,台北:台灣證券交易所,民國90年。
16.吳崇權,證券法規與市場,台北:商鼎文化,三版,民國92年。
17.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二版,民國90年。
18.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台北:五南,五版,民國90年。
19.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台北:翰蘆圖書,二版,民國90年。
20.張宏源,解構媒體環境變遷與報業發展趨勢,台北:亞太圖書,初版,民國88年。
21.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等四人合著,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雙葉,二版,民國80年。
22.張維迎著,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台北:茂昌,第一版,民國88年。
23.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次增訂版,民國93年。
24.蔡墩銘,刑法精義,台北:翰蘆圖書,一版,民國91年。
25.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四冊,自版,民國80年。
26.錢震原著,鄭貞銘、張世民、呂傑華增修著,新聞新論,台北:五南,初版,民國92年。
27.蘇嫻雅,煞不住的下衝列車─台灣媒體批判,台北:米羅文化,初版,民國93年。

二、期刊論文
1.伍思吟,從法制觀點論內線交易,證券暨期貨月刊,民國93年7月,第22卷第7期,頁37-47。
2.江豐勢,內線交易之探討,今日會計,民國90年9月,第84期,頁29-36。
3.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上),證券暨期貨管理,民國87年5月,第16卷第5期,頁1-32。
4.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下),證券暨期貨管理,民國87年6月,第16卷第6期,頁12-32。
5.余雪明,從英法制度看內部人交易行政罰的推動,政策月刊,民國89年4月,第57期,頁20-22。
6.李開遠,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有關股市「內線交易」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及其相關責任之探討,銘傳法學論叢,民國93年11月,第3期,頁177-206。
7.林仁光,證券法制建立與政策執行之研究,法政學報,民國89年3月,第10期,頁237-270。
8.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意義與利弊─法律與經濟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專刊,民國83年3月,第22期,頁367-398。
9.武永生,大眾公司、證券市場與內線交易,證券交易發展專刊,民國84年7月,第7券第3期(總號第27期),頁63-85。
10.吳克昌,集中交易市場不法炒作暨內線交易案件查核業務之探討,證交資料,民國85年4月,408期,頁4-17。
11.吳克昌,我國與美日兩國關於規範內線交易立法之探討,證交資料,民國86年2月,第418期,頁40-56。
12.林攸彥、黃于玉,認識內部人(內線)交易,證券公會,民國87年9月,第16期,頁24-32。
13.林國全,證交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民國81年6月,政大法學評論,頁259-303。
14.林麗香,禁止內部人交易之修法方向,月旦法學,民國87年8月,第39期,頁50-59。
15.曾昭玲,行為財務學之於證券市場公平性與效率性的意涵,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民國91年9月,第37期,頁19-26。
16.黃朝義,吳天雲,內線交易犯罪之研究,犯罪學期刊,民國89年6月,第5期,頁311-340。
17.張心悌,內線交易立法重刑化之初探,實用稅務,第354期,民國93年6月,頁72-76。
18.張若雯,看廣告學法律─淺談內線交易Tippee的法律責任,全國律師,二月號,民國93年2月,頁90-91。
19.張則堯,成本效益分析之實用可能性及其問題,保險月刊,民國83年3月,第35輯,頁201-204。
20.張振山、包幸玉,我國資訊公開制度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民國93年4月,第22卷第4期,頁15-24。
21.劉玉珍、李怡宗、黃寶慧,市場管理制度創新與行為財務學:資訊揭露制度設計的政策意涵,證券暨期貨月刊,民國93年4月,第22卷第4期,頁4-14。
22.劉連煜,內部人交易中消息受領人之責任,中興法學,民國83年10月,第38期,頁165-187。
23.劉連煜,內部人交易規範中內部消息「重大性」之認定基準,證券管理,民國85年6月,第14卷第6期,頁1-14。
24.劉連煜,公司利益輸送之法律防制,月旦法學,民國88年6月,第49期,頁90-109。
25.劉連煜,專門職業人員與內線交易責任,月旦法學,民國90年5月,第72期,頁26-27。
26.劉連煜,敵意式公開收購、內線交易與競爭收購,實用月刊,民國91年8月,第332期,頁98-101。
27.劉連煜,重大消息與傳遞內線消息,實用月刊,民國92年1月,第337期,頁78-81。
28.賴英照,評證券交易法之修正(上),月令月刊,民國89年8月,第8期,頁1-14。
29.賴英照,評證券交易法之修正(下),月令月刊,民國89年9月,第9期,頁3-16。
30.賴英照,內線交易的基礎理論,月旦法學,民國94年8月,第123期,頁172-191。
31.魏寶生,從美國法院判例看內線交易的立法趨勢,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5卷第11期,民國86年11月,頁46-48。
32.羅怡德,禁止「內部人交易」之經濟理論分析,收錄於作者企業組織法論集,民國81年12月初版,頁245-305。
33.羅怡德,試論證券交易法,法令月刊,第47卷第1期,民國85年1月,頁17-20。
34. 羅怡德,兩岸證券交易法之比較─禁止內部人交易規定,中華法學,民國91年4月,第9期,頁95-121。


三、學位論文
1.江豐勢,內線交易之賽局模式理論研究,中興大學會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2.沈君玲,刺探新聞所涉法律問題研究,世新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12月。
3.林中一,證券交易法上內線交易行為構成要件認定研究─以實際案例之分析為中心,文化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4.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研究─美國法為中心之法律與經濟分析,政治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民國80年7月。
5.袁義昕,從資訊財產權觀點論證券市場內線交易,銘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6.陳靜玲,以經濟分析的觀點論內線交易之規範,東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7.簡志龍,從美國法制論我國內線交易之防制,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

四、網路資料
耿一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United State v. O’Hangan判決對於內線交易規範之衝擊available at http://www.sfc.gov.tw/reference/magazine/8810/Ss1.htm(2004/5/15)
徐如慧,選擇性揭露資訊與內線交易之探討available at http://www.tse.com.tw/plan/essay/463/Hsu.htm(2004/4/23)
李禮仲,由股市禿鷹案論我國股市興革應有之思維,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available at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4/FM-R-094-004.htm(2005/11/14)
司法院法學資料網站
證交所網站
證期會網站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投資人保護中心網站

英文資料:
一、書籍
1. Bergmans, Bernhard, Insider Information and Securities Trading (1991).
2. Bainbridge, Stephen M., Securities Law : Insider Trading (1999).
3.Wang, William K.S. & Marc I. Steinberg, Insider Trading (1996).

二、期刊論文
1.莊永丞,A Critique of U.S.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Theory, 中原財經法學,第7期,民國90年12月,1-51。
2.Bainbridge, S. , The insider Trading Prohibition: A Legal and Economic Enigma, 38 U. Fla. L. Rev. 35 (1986).
3.Barry, J. F. , The Economics of Outside Information and Rule 10b-5, 129 U. Pa. L. Rev. 1307 (1981).
4.Bayne, D. C. , Insider Trading and the Misappropriate Theory: the Awakening, 1995, 30 Loy. L.A. L. Rev. 487 (1997).
5.Boinski, S. A. , Securities Regulation--Newspaper Reporter’s Trading on Basis of Misappropriated Prepublication Information as Rule 10b-5 Violation—United States v. Carpenter, 791 F.2d 1024 (2d Cir.), cert. granted, 107 S. Ct. 666, 60 Temp. L.Q. 215 (1987).
6.Brodsky, D. M. & D. J. Kramer, A Critique of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of Insider Trading, 20 Cardozo L. Rev. 41 (1998).
7.Carlton, D. W .& D. R. Fischel, , The Regulation of Insider Trading, 35 Stan. L. Rev. 857 (1983).
8.Cichos, T. , Comment,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of Insider Trading: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18 Seattle U. L. Rev. 389 (1995).
9.Coase, R.H. ,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3 J. L & EcoN. 1 (1960).
10.Dessi, M. A. , Note,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and Securities Fraud Liability: Its Days Are Numbered, 13 St. John’s J. L. Comm.319 (1998).
11.Fisch, J. E. , Start Making Sense: An Analysis and Proposal for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26 Ga. L. Rev. 179 (1991).
12.Haire, B. M. , The Uneasy Doctrinal Compromise of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of Insider Trading Liability, 73 N.Y.U.L. Rev. 1251 (1998).
13.Harpaz, T. , Note, Financial Reporter, the Securities Law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Where to Draw the Line, 53 Fordham L. Rev. 1035(1985).
14.Karmel, R. S. , Outsider Trading on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A Breach in Search of A Duty, 20 Cardozo L. Rev.83 (1998).
15.Krawiec, K. D. , Fairness, Efficiency, and Insider Trading : Deconstructing the Coin of Information Age , 95 Nw. U. L. Rev. 443 (2001).
16.Lazarow, W. T. , Note, The SEC's Regulation of the Financial Press: the Legal Implications of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52 Brooklyn L. Rev. 43(1986).
17.Lee, I. B. , Fairness and Insider Trading, Colum. Bus. L. Rev. 119 (2002).
18.Levant, D. B. , Comment, Financial Columnists as Investment Advisers: After Lowe and Carpenter, 74 Calif. L. Rev. 2061 (1986).
19.Loewenstein, M. J. & William K.S. Wang, The Corporation as Insider Trader, 30 Del. J. Corp. L. 45(2005).
20.Malone, E. A. , Note, Insider Trading : Why to Commit the Crime from A Leg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12 J.L. & Pol’y 327 (2003).
21.Marcey, J. R. , From Fairness to Contract: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Rules Against Insider Trading, 13 Hofstra L. Rev. 9 (1984).
22.Olson, J. F. et al., Recent Insider Trading Developments: the Search for Clarity, 85 Nw. U. L. Rev. (1991).
23.Pengra, R. R. , Note, Insider Trading, Debt Securities, and Rule 10b-5: Evaluating the Fiduciary Relationship, 67 N. Y. U. L. Rev. 1354 (1992).
24.Peskind, E. J. , Regulation of the Financial Press: A New Dimension to Section 10(b) and Rule 10b-5, 14 St. Louis U. L. J. 80 (1969).
25.Quinn, R. W. , Comment,?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of Insider Trading in the Supreme Court: A (Brief) Response to the (Many) Critics of United States v. O'Hagan, 8 Fordham J. Corp. & Fin. L. 865 (2003).
26.Strudler, A. & E. W. Orts, Moral Principle in the Law of Insider Trading, 78 Tex. L. Rev. 375 (1999).
27.Salbu, S. R. ,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of Insider Trading : A Legal, Economic, and Ethical Analysis, 15 Harv. J. L. & Pub. Pol’y 223 (1992).
28.Wilson, D. A. , Outsider Trading -- Morality and the Law of Securities Fraud, 77 Geo. L.J. 181 (198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4. 羅怡德,兩岸證券交易法之比較─禁止內部人交易規定,中華法學,民國91年4月,第9期,頁95-121。
2. 26. 劉連煜,敵意式公開收購、內線交易與競爭收購,實用月刊,民國91年8月,第332期,頁98-101。
3. 8. 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意義與利弊─法律與經濟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專刊,民國83年3月,第22期,頁367-398。
4. 4. 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下),證券暨期貨管理,民國87年6月,第16卷第6期,頁12-32。
5. 5. 余雪明,從英法制度看內部人交易行政罰的推動,政策月刊,民國89年4月,第57期,頁20-22。
6. 25. 劉連煜,專門職業人員與內線交易責任,月旦法學,民國90年5月,第72期,頁26-27。
7. 27. 劉連煜,重大消息與傳遞內線消息,實用月刊,民國92年1月,第337期,頁78-81。
8. 33. 羅怡德,試論證券交易法,法令月刊,第47卷第1期,民國85年1月,頁17-20。
9. 24. 劉連煜,公司利益輸送之法律防制,月旦法學,民國88年6月,第49期,頁90-109。
10. 23. 劉連煜,內部人交易規範中內部消息「重大性」之認定基準,證券管理,民國85年6月,第14卷第6期,頁1-14。
11. 3. 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上),證券暨期貨管理,民國87年5月,第16卷第5期,頁1-32。
12. 28. 陳珊珊,“50歲的麥當勞,重新變裝”,數位時代雙週,67期,pp 36-37,2003
13. 2. 江豐勢,內線交易之探討,今日會計,民國90年9月,第84期,頁29-36。
14. 26. 張明宗,“一個另類的品牌觀點-台灣做品牌,先要停看聽”,數位時代雙週,第63期,pp 122-123,2003
15. 1. 伍思吟,從法制觀點論內線交易,證券暨期貨月刊,民國93年7月,第22卷第7期,頁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