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17.16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4 09: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葛傳富
研究生(外文):Chuan-Fu Ke
論文名稱:台灣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的研究─以民視、年代、大愛電視台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ree Modles of TV News Digitization in Taiwan:A Study of Formosa TV, ERA News and Da-Ai Television
指導教授:孫榮光孫榮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ng-kuang Sun 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大愛電視台年代電視台民間全民電視台新聞產製數位化
外文關鍵詞:Da-Ai TelevisionERA TVFormosa TelevisionThe digitized TV news production proc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13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如何透過新聞採、編、製、播之數位化,達到更有效率的傳播,是台灣地區各電視台於過去十餘年來費盡思量的課題。自1993年公視籌委會引進第一套著重文稿處理的新聞自動化系統(BASYS)以來,台灣各電視台新聞部即努力追求進一步產製數位化的目標。
本研究係在比較研究國內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的三種模式。其中,民視於2003年採用國際通用的AVID系統,可說是全盤移植國外經驗。年代新聞台同年開始測試源自大陸地區盛行的大洋系統、衍生而成的上洋新聞自動化及數位片庫系統,企圖走出一條有別於其他各台的數位化途徑,可謂台灣各電視台採用數位化系統中最具代表性的;雖採用大陸系統,卻業已經過客製化修正。而大愛電視台在沒有包袱的狀況下,汲取國內外經驗,以美國ENPS為骨架,配合自行研發的數位化流程,不但一舉獲得2005年電視金鐘獎研究發展獎,並企圖走出屬於另一種模式的自有風格。
本研究係採個案研究方法,深度訪談上述三家電視台數位化製播策劃與執行人員,以了解三個電視台採用數位化產製系統的特色與執行現況。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包括;
ㄧ、分析傳統電視新聞製播流程與採用數位化系統後之差異。
二、定義台灣電視新聞數位化之合適模式。
三、探究電視新聞數位化系統在電視新聞產製過程中所提供的功能。
研究發現,三家電視台所分別採用的三個系統均具備文稿處理、非線性剪輯與播出、資料儲存、檢索與保存等功能。三個系統在經過客製化的過程後,多能符合台灣電視台新聞製播的需求。經深度訪談後研究同時發現,由於民視在播出資料之儲存檢索方面仍未決定檔案儲存格式,導致新聞人員無法在平台上自由檢索、下載使用新聞資料,「數位化」仍未竟全功。年代新聞台採用之上洋系統有完整之媒體資產管理功能,但是數位片庫尚未建構完成,致數位化流程一再修改。大愛電視台業已全面進入無帶化和數位化,惟在資源共享上之方便性尚需加強。本研究之三個案異同, 當可供台灣各電視台新聞產製數位化之參考。
How to adopt, adapt and adjust to a proper process of TV news digitization production for achieving a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s the task and challenge for TV stations in Taiwan in the past 10 more years. Ever since the Preparatory Committee of PTS first introduced a TV news automation system – “BASYS” to Taiwan in 1993, every news department of local TV stations has been pursuing the goal to accomplish an advanced production.digitization process in TV news produc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and research the three different digitization models of local TV news production. The TV station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re Formosa Television (FTV), ERA TV and Da-Ai Television (Da-Ai TV). Having adopted the AVID system in 2003, FTV is the one that implanted global experience directly and almost completely. In the same year, ERA TV introduced to Tawain Sam-Yang News Automation & Digitized Film-reel System, developed from the Mainland China Da-Yang System.. Confront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adapting this system, ERA TV tried to differentiate itself from others in becoming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V station which transformed a Mainland China’s system in meeting local needs. Da-Ai TV as a latecomer, without any previous TV news production burden (e.g. Beta-cam production), took American ENPS system as a framework and, after long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me forward with a self-developed digitization system. Then, Da-Ai TV not only won the 2005 Golden Bell Research & Development Award but also created its own style and unique digitization mode.
Case study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for this study. In-depth interviews of news digitization production people at the three chosen TV stations were conducted for realizing the three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tatuse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include:
1.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V news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digitized TV news production process.
2. To define the proper models for Taiwan local TV news digitization production.
3.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s of digitization systems for TV news produc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hree systems all carry the news processing functions, including non-linear editing & broadcasting, news documentation and memorization, and indexing & storage. In the era of custom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three systems can meet most of the local TV stations’ digitization need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lso include each system’s current challenge. For FTV, the storage format of broadcasting data hasn’t been finalized so that TV newsroom staff cannot properly deal with news data index and download data on the platform. Therefore, digitization for FTV is not completed yet. For ERA TV, the Sam-Yang System has the function of media assets management; however, the digitized film-reel system hasn’t been fully constructed that further revision and adaptation is needed. Da-Ai TV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tape-less” and “digitized” operation; however, more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improve the convenience of resources sharing. In conclusi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cases in this research may shed some light for the digitization of Taiwan TV stations’news production.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4
一、分析傳統電視新聞製播流程與採用數位化系統後之差異 5
二、定義台灣電視新聞數位化之合適模式 5
三、探究數位化系統在電視新聞產製過程中所提供的功能 5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流程 6
第四節、章節架構 8
第五節、研究發現 10
第二章、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科技匯流的趨勢與電視產製數位化 12
第二節、數位化新聞製播的流程與評估 14
第三節、資訊科技對新聞產製工作之影響 19
第四節、新聞管理資訊系統對媒介組織的影響 20
一、自動化改變生產流程 20
二、「技術多樣化」現象的產生 20
第五節、組織發展與對創新採用 22
第六節、媒介資訊化與知識經濟管理 24
第七節、從類比轉換到數位的電視產業 26
一、類比電視產業發展狀況 26
二、類比時代電視新聞的產製 28
三、數位時代電視新聞產製狀況 29
第八節、數位化的優點 31
一、數位化資訊可以無限複製 31
二、數位化資訊可利用電腦進行編修與強化 31
三、數位化資訊具有傳送安全性 32
四、數位訊號抗干擾能力較類比訊號 32
五、數位化後器材變小且成本降低 32
六、資訊與電腦容易連結 32
第三章、國內外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發展和過程 33
第一節、英國BBC新聞產製數位化經驗 33
一、BBC的新聞製播 33
二、BBC的數位計畫 34
三、BBC的數位革命與融合 36
四、BBC新聞產製數位化過程充滿荊棘 37
五、BBC的「創意檔案庫」無限延伸 37
第二節、CNN數位化經驗 38
一、良好的基礎設施 38
二、CNN建構全球新聞數位化 39
三、CNN積極建構數位內容管理架構 40
第三節、國內新聞產製數位化的經驗與過程 40
一、錄影帶時期 42
二、文稿、編輯系統整合時期 42
三、全面新聞產製數位化時期 47
第四章、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研究主題定義 51
一、數位化系統 51
二、數位化新聞產製 52
第二節、研究方法 53
一、深度訪談的特性 53
二、選擇深度訪談法的考量 54
第三節、研究對象及研究對象之選取 54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討論 57
第一節、民視電視台 57
一、民視新聞部數位化動機 57
二、民視採用AVID數位系統的作業流程 63
三、民視新聞部數位化的評估 64
第二節、年代新聞台 66
一、年代新聞台新聞數位化的動機 66
二、年代採用上洋數位系統的作業流程 67
三、年代新聞部數位化的評估 71
第三節、大愛電視台 73
一、大愛電視台新聞產製數位化的動機 74
二、大愛採用ENPS數位系統的作業流程評估 78
三、大愛新聞部數位化產製的評估 83
第四節、民視、年代和大愛新聞數位化的比較 84
一、作業流程的比較 86
二、「客製化」程度的比較 88
三、實施方式的比較 89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主要研究發現 92
一、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後加強資源分享概念和效率提升 93
二、定義出台灣電視新聞數位化之合適模式 93
三、數位化科技在電視新聞產製中所扮演的角色 94
第二節、台灣電視新聞數位化產製流程現階段的建議 95
一、新聞產製全數位化是電視媒體必然之路 95
二、加強資源分享的概念 96
三、編播存傳輸技術有待提升 96
四、加強新聞室所有工作人員訓練 96
五、資訊系統管理人員應肩負更大責任 97
六、加強阻隔病毒的入侵 97
七、訂製屬於自己的數位化系統避免浪費 98
八、需要有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98
九、媒體資產管理扮演重要角色 99
第二節、研究發現 101
第三節、未來研究方向 102
參考書目 103
中文部分 103
英文部分 107
附錄:訪談人員名單(依訪談順序排列) 110
中文部分
Roshco, Bernard著,姜雪影譯(1994),《製作新聞》,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上洋媒體科技(2004)。2004年2月20日取自上洋媒體科技網址,http://www.digivideo.com.tw
王如蘭(2001)。《迎接寬頻時代的挑戰-論台灣無線電視業者內容加值服務方向》。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享元(2000)。〈知識管理與企業競爭力〉,《網際先鋒》,78,十一月,54-57
王宗弘訪談紀錄(2004, 2月12日)。台北。
王致遠(2001)。〈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知識管理策略〉,《電腦科技》,60,4-7
王德蓉(1997)。《資訊科技對組織之影響-以網際網路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炎欣(2001)。《ETtoday記者對電腦輔助新聞報導的使用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何建明訪談記錄(2005,11月5日)。台北。
吳怡萱等(2003)。〈數位化科技的應用對當今新聞產製過程及媒體之影響〉,《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專題研究計劃書》。
李彥甫(2002)。〈數位內容 驅動的力量〉,《通訊雜誌》2002年3月號,pp.89-91。
李彥甫(2002c)。〈數位內容平台前景亮麗〉,《通訊雜誌》2002年9月,pp.13-16。
李彥甫(2002d)。〈數位資產管理為大勢所趨〉,《通訊雜誌》2002年9月,pp.71-75。
李桂芝(2000)。《電視媒體與數位媒體競合關係之探討》,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桂芝(2000)。《電視媒體與數位媒體競合關係之探討》,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汪萬里(1995)。〈資訊科技與大眾傳播:美國報業線上服務發展實況〉。台北:台北市記者公會編印。
林大景訪談記錄(2005,12月21日)。台北。
林宏達(2004)。〈邱復生 孤獨的創新者〉,台北《商業週刊908期》。
林秋夫(1998)。〈國內電視新聞採訪作業---器材演變回憶錄之二〉,收錄在《廣電園地》。
林清修(1999)。〈台灣電視數位化面面觀〉,《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頁2-4。
姚仁祿訪談記錄(2005,3月1日)。台北。
洪瓊娟(2002)。〈數位火車頭—數位娛樂計畫創造新契機〉,《網路通訊》,九月,70-71。
胡迪福(2002)。〈桃太郎力挺數位內容—e-Japan 護航〉,《網路通訊》,十一月,28-33。
孫榮光,葛傳富(2004)。〈數位化系統對電視新聞產製流程之影響〉,「傳播管理發展與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
孫榮光(2004)。〈電視台記者技能多樣化研究〉,未發表之論文。
翁正修(2002)。「數位內容產業蓄勢待發」,數位新世紀,第2期,經濟部工業局。
袁建中(2000)。〈誰是「經濟經濟」中的主要供應商?〉,《資訊與電腦》,243,十月,45-48。
高華琦(1997) 。《我國無線電視台數位化之組織創新傳佈者的社會資訊處理研究-以中視及華視新聞部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漢聲訪談記錄(2003, 11月20日)。台北。
康敏平、林逸潔、覃崇耀(1999)。〈傳播媒體應用專案管理技術之可行性研究─以電視製作為例〉,「中國工業工程學會年會」論文。
張素馨(2001)。〈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如何調整經營決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4:2,31-34。
張榕容(2004) 。《數位化技術對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內涵改變之探討-以東森新聞台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緯良著(2003)。《管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馮建三(1994)。〈從報業自動化與勞資關係反省傳播教育〉,《新聞學研究》,49:1-29。
覃崇耀、黃榮華、楊長林(2002)。〈網路化專案管理在電視製作應用之研究〉,
《廣播與電視》,19:41-58。
曹佳媚(1997)。《新聞自動化系統與電視新聞部門組織溝通之研究──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佳媚(1997)。《新聞自動化系統與電視新聞部門組織溝通之研究──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琬凌(2005)。〈創造公共價值,參訪BBC改革經驗 〉。台北,公共電視台岩花館http://www.pts.org.tw/~rnd/。
郭更生(2001)。〈寬頻網際網路多媒體平台整合規劃及與網路架構關係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展協進會。
陳世敏(2002)。〈大愛台願景:建立台灣媒體新典範〉,陳世敏教授參訪慈濟大愛台心得報告。
陳幼英(2005)。〈數位化是加值服務做準備〉。2005年7月28日自由時報。
陳尚蓉(2000)。〈組織學習—知識經濟中的競爭利基〉,《成人教育》,65,19-25。
陳炳宏,王泰俐,(2003)。〈媒介內容產製與流程管理〉,彭芸,關尚仁(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
陳清河(2002)。〈數位科技對廣播生態變遷之研究〉,1999年兩岸廣播電視發展研討會,台北。
陳銘欽(1998)。《自動化系統對電視新聞製播流程之影響──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鴻棋(2002a)。〈數位內容概論(上)-產業定義與正名〉,《通訊雜誌》,九月,59-60。
陳鴻棋(2002b)。〈數位內容概論(下)-首位出線的數位內容明星〉,《通訊雜誌》,十月,70-71。
傅 旋(2002)。《報業採用資訊科技對新聞產製工作之影響:以網路科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巿。
傅旋(2002)。《報業採用資訊科技對新聞產製工作的影響─以網路科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2000)。〈我國電視記者的網路使用〉。《傳播研究2000:跨世紀的回顧與願景研討會論文》。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彭泰權譯(2005)。《透視BBC與CNN 》。亞太書局。〈 Luck Kung-Shankleman,Inside The BBC and CNN〉。
彭馨儀等(1998)。〈電腦自動化對電視新聞編採製作過程之影響〉,《新聞鏡周刊》510期,頁34-40。
曾銘深,1999年。〈淺談知識經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4:2,13-16。
程予誠(1999)。〈1998新媒介科技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黃兆璽(2003)。〈民視新聞六歲更順遂〉。星報2003年五月六日。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翠嫩(1999)。「推展視聽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以台灣大學圖書館多媒體中心推廣活動為例」。大學圖書館3卷3期(民88年7月):頁48-64。
楊正甫,應敏貞(2000)。〈管理資訊系統〉,2nd ED.,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傳播模式》,正中書局。〈Denis McQuail,Denis and Sven Windahl 〉
楊憲宏訪談記錄,(2003, 12月30日)。台北。
楊豐松(2000)。〈知識經濟環境下建置管理資訊系統的新思維—以資訊公司倒入企業資源規劃(ERP)之個案研究〉,《管理與資訊學報》,7,187-212。
楊豐松(2002)。<知識經濟環境下建置管理資訊系統的新思維-以資訊公司導入企業資源規劃(ERP)之個案研究>。《管理與資訊學報》。
溫睿凱(2000)。〈從資料到智慧—組織知識的創造〉,《網際先鋒》,78,十一月,58-62。
廖若松訪談記錄(2003, 11月20日)。台北。
廖慧君(2001),中視數位化原則是先人才,後器材。2003年12月10日取自iThome媒體報網址,http://reading.ithome.com.tw/daily/20011019/2084.html
廖錦清(1998) 。《報業管理與報業競爭之關連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熊移山訪談記錄(2003, 9月5日)。台北。
趙善意訪談記錄(2004, 2月12日)。台北。
趙寧(2003)主編。《媒體中心-創新與經營》。台北:五南。
蔡志鴻(2003)。《數位內容整合廠商之經營管理研究 : 以數位內容加值服務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秀,李艾玲,林富美(2004)。〈模組化設計運用於廣播音樂資料庫發揮之加值效果分析〉,「管理與發展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企管系。
蔡宜秀,孫榮光,吳文俊(2004)。〈初探台灣數位電視的內容客製化:以價值鏈的觀點分析〉,「2004圖文傳播與教育學術研討會-數位內容理論與應用趨勢」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2002)。《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圖書。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編(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鄭維雄(1996) 。《臺灣地區中文報業自動化對組織決策的影響》,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慶雄(2003)。《無線電視台關鍵才能評估模式之建構及其應用》。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雅芹、趙怡(2003),〈台灣地區互動電視產業發展現況之研究〉,《圖文傳播學刊》,3: 3-36。
謝莉慧(2001) 。《電腦輔助新聞報導專業網站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章富、許立明(2001)。,〈從形式與內涵探討數位化時代的電視節目製播〉,《藝術學報》,頁91-103。
謝瀛春(1997)。〈數位媒介對大眾傳播的革命性挑戰〉,《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蘇美如等(2004)。〈新聞數位化,資源整合有效率〉。《銘報新聞》。2004年12月7 日。
英文部分
Abunu, D., Good, J., Haughton-Brown, C. & Lewis, A.R.(2003) .The BBC in the digital age: defining a corporation-wide systems architecture. A paper presented at IBC 2003 Conference. September 11-15, 2003. Rai Amsterdan, the Netherlands.
Aviles, J. A. G. & Leon, B. (2002) Journalistic practice in digital television newsrooms: the case of Spain’s Tele 5 and Antena 3. Journalism 3(3): 355-371.
Baldwin, T.F., McVoy, D.S. & Steinfield, C. (1996) Convergence: Integrating Media,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ane, P.W., Bradley, S.P. & Collis, D.J.(1998) The Converging Worlds of Telecommunication, Computing and Entertainment, Sense and Respond: Capturing Value in the Internet Era.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BC (2004) . Building public value-Renewing the BBC for a digital world.UK:BBC
Bromley, M. (1997) ‘The end of journalism? Changes in workplace practices in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the 1990s’, in Michael Bromley and Tom O’Malley (eds.) A Journalism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avenport & Short(1990)The New Industrial Enginnerr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vess Process Redesign.SMR,summer,11-27
editor relationship: Shifting electronic realities. Journalism & mass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2(2), 448-457.
Endres, K. L. and Schierhorn, A. B. (1995). New technology and the writer/
Experience Avid(2004).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4, from AVID Website: http://www.avid.com
Gade, P. J. & Perry, E. L. (2003) Changing the newsroom culture: a four-year cas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St. Louis post-dispatch.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0(2): 324-347.
Gorden, C. (2001) What changes in newsroom operations has new technology brought to CNN? Broadcast Engineering 43 (3) : 94-95.
Kanter, R. M. (1983) The Change Master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Lavin,J.M.and Wackman,D.B.(1988).Managing Media Organization:Eff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Media.NY:Longman.
Levine,E.(2001).Toward a paradigm for media production research:Behind the scenes at General Hospital.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18(1):66-82
MA:Viacom Company.
Pavlik, J.V (2000) .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1(2): 229-237.
Pavlik,J.V(1996) .New Media Technology:Cultural and Commercial Per-spectives.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S.C.Cooke (2003) .Change Management to lead BBC World Service from analogue to digital production ,IBC 2003 Conference publication (p.375-377)。
Sherman,B.L.(1995).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Y:McGraw-Hill Book Company
Shimo-Y(1995) Indexing and Retrieval Methods of Moving Database for TV-New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95,Iss34,17-28.
Shoemaker,P.J. and Reese,S.D.(1996).Mediating the Message: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2nd ED).N.Y:Longman.
Shrikhande,S. (2001).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levision: CNNI and BBC World in Asia.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4(3), 147-168.
Tapscott, D. (1996) . 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Ursell, G. (2001) Dumbing down or shaping up? Journalism 2(2) : 175-196.
Usher, K. (2003) . Beyond the digital newsroom. A paper presented at IBC 2003 Conference. September 11-15, 2003. Rai Amsterdan, the Netherlands.
Yin, R. (1989) .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Yorke,Ivor.(1987).The Technique of Television news.The Second Edition.London and Boston:Focal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馮建三(1994)。〈從報業自動化與勞資關係反省傳播教育〉,《新聞學研究》,49:1-29。
2. 翁正修(2002)。「數位內容產業蓄勢待發」,數位新世紀,第2期,經濟部工業局。
3. 林清修(1999)。〈台灣電視數位化面面觀〉,《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頁2-4。
4. 李彥甫(2002d)。〈數位資產管理為大勢所趨〉,《通訊雜誌》2002年9月,pp.71-75。
5. 李彥甫(2002)。〈數位內容 驅動的力量〉,《通訊雜誌》2002年3月號,pp.89-91。
6. 王致遠(2001)。〈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知識管理策略〉,《電腦科技》,60,4-7
7. 陳尚蓉(2000)。〈組織學習—知識經濟中的競爭利基〉,《成人教育》,65,19-25。
8. 陳鴻棋(2002b)。〈數位內容概論(下)-首位出線的數位內容明星〉,《通訊雜誌》,十月,70-71。
9. 彭馨儀等(1998)。〈電腦自動化對電視新聞編採製作過程之影響〉,《新聞鏡周刊》510期,頁34-40。
10. 黃翠嫩(1999)。「推展視聽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以台灣大學圖書館多媒體中心推廣活動為例」。大學圖書館3卷3期(民88年7月):頁48-64。
11. 楊豐松(2000)。〈知識經濟環境下建置管理資訊系統的新思維—以資訊公司倒入企業資源規劃(ERP)之個案研究〉,《管理與資訊學報》,7,187-212。
12. 楊豐松(2002)。<知識經濟環境下建置管理資訊系統的新思維-以資訊公司導入企業資源規劃(ERP)之個案研究>。《管理與資訊學報》。
13. 溫睿凱(2000)。〈從資料到智慧—組織知識的創造〉,《網際先鋒》,78,十一月,58-62。
14. 謝章富、許立明(2001)。,〈從形式與內涵探討數位化時代的電視節目製播〉,《藝術學報》,頁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