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書目
毛澤東 (1991)《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 (1979)〈五四運動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尤爾根.哈貝馬斯(2004)《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 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性》,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希龢 (1950)〈論計畫與自由〉,《自由中國》3(1):17-20 文馨瑩 (1989)《美援與台灣的依賴發展》,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 (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 文季發刊詞 (1973)〈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文季》1 史景遷 (2001)《追尋現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竹內好 (1999)〈何謂現代—就日本和中國而言〉《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張京媛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444-474 安東尼.D.史密斯 (2002)《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 弗羅德里希.A.哈耶克 (2003)《科學的反革命》,北京:北京經濟學院 艾瑞克.霍布思邦 (1996)《極端的年代》,台北:麥田出版社 伊藤誠 (2003)〈資本主義發展的反向運行,帶給21世紀的啟示〉,貝蘿伯特.阿爾布里坦、伊藤誠、李查德.威西特拉、阿蘭.左格(合編)《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繁榮、危機和全球化》,頁122-138 朱雙一 (2005)《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邱貴芬 (2003)〈「後殖民」的台灣演繹〉《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頁259-300 李歐梵 ( 1996)〈台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175-190 李澤厚 (1999)《中國思想史》,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汪 暉 (1997)〈中國現代歷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汪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頁306-340 汪 暉 (2004)《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 汪 暉 (2000)〈科學主義與社會理論的幾個問題〉《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95-189 汪 暉 (2000)〈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7:1-44 汪 暉 (2000)〈科技作為世界構造和合法化知識〉《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190-297 呂正惠 (1995a)《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 呂正惠 (1995b)《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 呂正惠 ()《五0年代的現代詩運動》, 呂正惠 (1988)《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 實 (1957)〈歷史文化與自由民主〉,《民主評論》8(10):242-24 李 敖 ( 1962 b)〈播種者胡適〉,《文星》51:3-4 李 敖 (1962 a)〈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文星》52:9-12 李 敖 (1964)《文化論戰丹火錄》,台北:文星書店 安東尼奧.葛蘭西 《獄中雜記》,台北:結構群 余光中 ( 1972)〈第十七個誕辰〉,《現代文學》46 :11-27 余光中 (1960)《萬聖節》,台北:藍星出版社 余光中 (1989)《掌上雨》,台北:水牛出版社 言 曦 (1975)《言曦散文全集》,台北:中華書局 李 毅 (1994)《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現代新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 牟宗三 (1984)《時代與感受》,台北:鵝湖出版社 李國偉 (1976)〈文學的新生代〉《文學,休走》, 台北:遠行出版社,頁214-227 谷浦孝雄(編) (2003)《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出版社 阿里夫.德里克 (2004)《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阿里夫.德里克 (2005)《革命與歷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林建國 (2002)〈蓋一座房子〉,《中外文學》358:42-74 周策縱 (2005)《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哈伯馬斯 (1995)〈現代性—未竟之功〉,《中外文學》278:4-14 芮瑪麗 (2002)《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林毓生 (1983)《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林毓生 (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出版 居浩然 (1962)〈恭賀新禧〉,《文星》51:7-8 金寶瑜 (2005)《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萬億 (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芳玫 (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 柄谷行人 (2003)《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 哈里.哈如圖涅 (2003)〈構想的不確定性:頑強的現代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在日本〉,《視界》12:56-77 胡 適 (1990 a)《胡適文存第三集自序》,台北:遠東圖書公司,頁1-3 胡 適 (1990 b)〈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胡適文存第二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胡 適 (1953a)〈新思潮的意義〉《胡適文存第一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頁727-736 胡 適 (1953b),〈介紹我自己的思想〉《胡適文選》,台北:六藝出版,頁1-19 胡 適 (2002),〈中國文藝復興運動〉《胡適選集(一)演說》,頁181-199 胡 適 (1949)〈自由中國的宗旨〉《自由中國》,1(1):1-2 胡 適 (1954)〈從到奴役之路說起〉《自由中國》10(6):4-5 胡 適 (1962)〈科學發展需要的社會改革〉,《文星》50:5 胡秋原 (1980)《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台北:學術出版社 胡秋原 (1981)《西方文化危機與二十世紀思潮》,台北:學術出版 洛 夫 (1979)《詩的探險》,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若林正丈 (1988)《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 孤 影 (1972)《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 柯 文 (2005)《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關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 酒井植樹 (1998)〈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台研社季刊》30:205-236 韋 伯 (198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三聯書店 馬泰.卡林內斯庫 (2002)《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 耿雲志(編) (1989)《胡適年譜》,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徐復觀 (1980)《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學生書局出版 徐復觀 (1949 a)〈發刊詞〉,《民主評論》1(1):2-4 徐復觀 (1949 b)〈論自由主義與派生的自由主義〉《民主評論》1(11):2-7 徐復觀 (1949 c)〈現在應該是人類大反省的時代〉《民主評論》1(1):3-4 徐復觀 (1954 a)〈自由的討論〉,《民主評論》5(6):14-18 徐復觀 (1954 b)〈給張佛泉先生的一封公開信—環繞著自由與人權的諸問題〉《民主評論》5(15):2-9 徐復觀 (1956)〈為什麼要反對自由主義?〉,《民主評論》7(21):2-5 殷海光 (1957)〈重整五四精神〉,《自由中國》16(9):3-4 海耶克 (1989)《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姚欣進 (2004)《馬克斯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世界資本主義》,台北:巨流圖書 夏志清 (1977)〈追念錢鍾書先生—兼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新趨向〉《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頁177-194 夏志清 (1977)〈勸學篇—專覆顏元叔教授〉《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頁195-221 高信疆 (1973)〈探索與回顧—寫在「龍族評論專號」前面〉《中國現代詩評論》,台北:林白出版社,頁4-8 高 歌 (1973)〈瞭解與尊重之路—寫在訪問部份前面〉《中國現代詩評論》,台北:林白出版社,頁233-235 唐文標 (1976a)〈詩的沒落—台港新詩的歷史批判〉《文學,休走》, 台北:遠行出版社,頁46-94 唐文標 (1976b)〈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論傳統詩與現代詩〉《文學,休走》, 台北:遠行出版社,頁95-118 陳芳明 (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 陳芳明 (2002)《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出版 陳芳明 (1979)〈回望天狼星:余光中作品專論之五〉,見黃維梁(編)《火浴的鳳凰》。台北:純文學出版,頁90-120 陳光興 (1996)〈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研社季刊》21:73-140 黃錦樹 (2003)《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 黃金麟 (1998)〈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163-203 黃 中 (1950)〈歷史的坦途只有一條—論自由與平等相互涵蘊的關係〉,《自由中國》2(1):19-20 陳少明 (2004)〈從徐復觀看儒學對當代政治觀念的反應〉《等待刺蝟》,上海:上海三聯出版,頁147-170 陳正然 (1985)《台灣五0年代知識分子的文化運動—以「文星」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約翰.貝爾、托馬斯.T 塞金 (2003)〈資本主義的分裂:前資本主義轉型階段〉,見蘿伯特.阿爾布里坦、伊藤誠、李查德.威西特拉、阿蘭.左格(合編)《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繁榮、危機和全球化》,頁43-63 約阿吉姆.希爾施 (1998)〈福特主義與後福特主義〉,見張世鵬、殷敘彝(編譯)(1998)《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頁178-207 陳玉璽 (1995)《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出版社 郭正亮 (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基斯.皮杰爾 (2003)〈國際關係與資本主義秩序〉, 見蘿伯特.阿爾布里坦、伊藤誠、李查德.威西特拉、阿蘭.左格(合編)《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繁榮、危機和全球化》,頁1-18 陳忠信 (1988)〈新儒家“ 民主開出論”的檢討—認識論層次的批判〉,《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1(4):101-138 張誦聖 (2003)〈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本土抗爭〉,《台灣文學評論》3(3):52-76 費約翰 (2004)《喚醒中國》,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傅斯年 (1949)〈自由與平等〉,《自由中國》1(1):10 張佛泉 (1954)〈亞洲人民反共的最終目的〉,《自由中國》11(2):5-7 傅大為 (1988)〈科學實證論述歷史的辯證—從近代西方啟蒙到台灣的殷海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1-56 張旭東 (200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傅立葉 (1993)〈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本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5:39-64 張紹文等撰 (1972)《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台北:寰宇出版社 張景涵 ( 1972)〈消除現代化的觀念障礙〉《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台北:寰宇出版社 劉 禾 (2002)《跨語際實踐》,北京:三聯書店 劉放桐 (2000)《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資友仁 (1950)〈由政治民主到經濟平等〉,《自由中國》 2(4):14 雷 震 (1954)〈我們五年來的工作重點〉,《自由中國》11(10):5-10 雷 震 (1949)〈發刊詞〉,《自由中國》1(1):3-4 雷迅馬 (2003)《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劉進慶 (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雷蒙德.威廉斯 (2002)《現代主義的政治—反對新國教派》,北京:商務 費正清 (2003)《美國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廖朝陽 (1995)〈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274:102-133 齊格蒙.鮑曼 (2000)《立法者與闡釋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 (2002)《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 葉石濤 (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 葉嘉瑩 (1973) 〈 漫談中國舊詩的傳統—為現代批評風氣下舊詩傳統所面臨之危機進一言 〉,《中外文學》 9:4-24 趙知悌 (1976)《文學,休走》,台北:遠行出版社 趙 剛 (2001)〈為什麼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4:49-146 蔣介石 (1975)〈新生活的意義和目的〉《革命文獻》六十八輯,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蔣介石 (1975)〈新生活運動之要義—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在南昌行營擴大紀念州演講〉《民國二十三年新生活運動總報告》30-39,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蔣介石 (1975)〈新生活運動第二期的目的和工作要旨〉《民國二十三年新生活運動總報告》47-55,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蔣年豐 (2000)《文本與實踐—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桂冠圖書 劉紀蕙 (2004)〈現代性的精神形式:有關心的變異〉,《中外文學》383:164-192 錢永祥 (2000)〈現代性業已耗盡了批判意義嗎?—汪暉論現代性讀後有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7:75-90 錢永祥 (1988)〈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57- 100 錢永祥 (2001)〈「我總是活在表層上」—談思想家柏林〉《縱慾與須無之上》,台北:聯經出版社,頁119-133 盧卡奇 (1997)《理性的毀滅》,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蔡明諺 《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化元 (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使得一個考察》,台北:稻香出版社 薛化元(編) (2000)《自由中國全23卷總目錄暨索引》,台北:遠流出版社 戴維.哈維 (2003)《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北京:商務 龍族詩社(編) (1973)《中國現代詩評論》,台北:林白出版社 謝幼偉(編) (1956)《黑格爾哲學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蕭繼宗 (1975)《民國二十三年新生活運動總報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蕭阿勤 (1991)《國民黨政權的文化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元叔 (1972)〈對於中國現代詩的幾點淺見〉,《現代文學》3:36-48 顏元叔 (1973)〈現代主義與歷史主義—兼答葉嘉瑩女士〉,《中外文學》12 :36-45 顏元叔 (1976)〈印象主義的復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6年3月10-11日》 薩巴.阿納色里、烏爾里奇.布蘭德、托馬斯.薩伯羅斯基、金斯 (2003)〈資本主義的空間、規劃及時代劃分〉, 見蘿伯特.阿爾布里坦、伊藤誠、李查德.威西特拉、阿蘭.左格(合編)《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繁榮、危機和全球化》,頁182-199 羅致田 (2001)《亂世潛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龔宜君 (1995)《移入政府的滲透能力(1950-1969):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與鞏固》,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關傑明 (1976)〈中國現代詩人的困境〉《文學,休走》, 台北:遠行出版社,頁137-142
英文部分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 by Richard Nice: London:Cambridge Univ. Press. Dirilk Arif. 1975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A Study in Counterrevolut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4,4:945-980 Foucault, Michel. 198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1:An Introduction. Tr. by Robert Hurley. New York:Vintage Books. Gramsci, Antonio.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Hoogvelt, Ankie. 1997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stcolonial World. Macmillan Press. Lee, M.J. 1983 Consumer Culture Rebor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