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11: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東展
研究生(外文):Tung-chan Lee
論文名稱:喬丹商品收藏迷的資訊尋求行為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Jordan merchandise collecting fans
指導教授:葉乃靜葉乃靜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資訊尋求收藏
外文關鍵詞:collectinginformation seekingf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4
  • 點閱點閱:19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各種社會產物下的「迷」,有人對電視劇著迷,有人對各式各樣的美食著迷。「喬丹商品收藏迷」則是一群對喬丹商品以及喬丹的飛人符號,有著特殊與狂熱情感的支持者,他們反映出來的消費者行為,已經成為了特殊消費文化現象。「喬丹商品收藏迷」在收藏喬丹商品的過程中,為了得知何處可以購買喬丹商品,以及防止自己花費苦心購買的喬丹商品是假貨,必須得知喬丹商品的相關資訊,其間是透過何種管道來得到需要的資訊?還是透過上網?是透過電視廣告?或者是透過同是喬丹迷的介紹?或是受到其他行銷方式的影響?這些都是研究者所好奇的。

上述問題激發研究者探討「喬丹商品收藏迷的資訊尋求行為」,探究喬丹商品收藏迷在收藏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及所需資訊、獲取資訊的管道與特色,最後則探討影響喬丹商品收藏迷資訊尋求行為的因素。本研究以13位喬丹商品收藏迷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法蒐集研究資料,並以類屬分析法分析研究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喬丹商品收藏迷收藏過程中所遭遇問題為「舖貨地點不定」、「仿冒品真假難辨」、「限量、絕版、復刻、二手商品取得問題」、「國外限定版商品及語言介面障礙」、「拍賣交易資訊不足」、「天候潮濕」等七項;所需資訊為「舖貨時間地點」、「分辨商品真偽」、「復刻與原版品差異」、「絕版品平均市價」、「拍賣商品細節與賣家評價」、「清潔與收藏保存方式」等六項。獲取資訊的管道以「網路資訊」為主,並可分為六項來源;另外則以「人際管道」、「電視廣告」及「雜誌週刊」為獲取資訊的次要管道。影響喬丹商品收藏迷資訊尋求的因素可分為「主動積極的個性」、「上網成為生活習慣」、「蒐集資訊的經驗影響資訊尋求」、「個人興趣增加購買商品慾望」、「生活型態」等五項「個人因素」,以及「流行趨勢的話題」、「電視廣告的刺激」、「同儕影響」等三項「外在環境因素」。

最後則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從資訊服務提供者及後續研究等兩方面提出建議。資訊服務者部分,未來可提供舖貨時間地點、辨識商品差異、保養收藏方式等七項資訊;後續研究方面,未來可針對喬丹商品收藏迷如何利用網路工具分享資訊,以及其他資訊管道對分享商品資訊的幫助,如部落格的影響等進行探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貢獻………………………………………………………………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迷」與收藏行為…………………………………………………….6
第二節 資訊行為……………………………………………………………..24
第三節 「迷」與資訊行為相關研究………………………………………..33
第四節 小結…………………………………………………………………..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50
第四節 研究步驟……………………………………………………………..51
第五節 前置性研究結果與分析……………………………………………..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6
第一節 喬丹商品收藏迷在收藏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及所需資訊…………..56
第二節 喬丹商品收藏迷獲取資訊的管道及特色…………………………..76
第三節 影響喬丹商品收藏迷資訊尋求行為的因素………………………..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1
參考書目………………………………………………………………………104
附錄一 訪談大綱……………………………………………….……………111
中文部分
Hills, M. (2005). 迷文化(Fan cultures)(朱華瑄譯)。台北市:韋伯文化。
McQuail, D. (1994). 最新大眾傳播理論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陳芸芸譯)。台北市:韋伯文化。
王福從(民91)。台北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師資訊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汪玉盆(民89)。由經驗主義探討收藏行為對消費價值、社會體系及延伸現象的影響 – 以台中地區石頭收藏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企管系研究所,台中市。
李佩真(民87)。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李郁雅(民89)。博士論文研究歷程中情境與資訊行為之探索:以植物分類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市。
吳美美,楊曉雯(1999)。圖書館的利用-高中高職篇。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宋丁儀 (民91)。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周倩漪(民87)。從王菲到菲迷: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構成。新聞學研究,56,105-134。
林志翰(民94)。電視棒球球評之資訊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林怡璇(民87)。漫畫同人誌成員之特質、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林玲君(民87)。國立藝術學院教師資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04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珊如(民90)。資訊行為。圖書資訊學概論。賴鼎銘主編。台北縣:空中大學。
林珊如(民91)。建構支援台灣研究的數位圖書館:使用者研究的啟示。圖書資訊學刊,14,33-48。
高崇瑋(民93)。網路盜版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高雅慧(民93)。大學工友的資訊行為研究:世新大學工友資訊世界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高培修(民93)。運動行銷特別企劃:概論篇。活動平台雜誌,4,8-9
翁秀琪(民87年)。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書局。
郭良文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14。
陳月娥(民85)。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向明(民9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碧珠(民92)。檔案館使用者之資訊行為研究:以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台北市。
陳鴻雁(民87)。大眾傳播媒體在運動行銷扮演之角色。國民體育季刊,27(1),11-16。
莊麗娟(民88)。物質主義傾向、消費價值觀與產品涉入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張智雅(民88)。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醫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花蓮市。
黃文珍(民83)。KTV使用對個人的意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新竹市。
105
黃秋碧(民87)。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 – 以政大、世新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游茜雯(民94)。國際貿易人員資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台北縣。
楊維倫(民91)。情境脈絡與台灣日劇迷的收視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楊婷雅(民93)。文化紀錄片工作者之資訊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市。
劉嘉馨(民93)。高教學歷視障者網路資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台北縣。
葉乃靜(民91)。資訊與老年人的生活世界:以「台北市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市。
葉乃靜(民94)。多元文化下的資訊行為。台北市:文華。
鄭君仲(民90)。我迷故我在-流行音樂樂迷和流行音樂文本互動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賴鼎銘、黃慕萱、吳美美、林珊如 編著(民90年)。圖書資訊學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簡妙如(民85)。過度的閱聽人 -「迷」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嘉義縣。
謝佳凌(民90)。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台北市。
藍治平(民91)。國中生物教師資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台北市。
蘇諼(民90)。網路環境中的資訊行為 – 理論與模式的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2,163-180.
106
蘇昱霖(民93)。我國證券市場內個別投資者資訊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西文部分
Ang, I.(1985). Watching Dallas :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London:Methuem.
Belk, R.W., Wallendorf, Melanie, Sherry, John F. Jr., and Holbrook, Morris B. (1991). Collecting in a consumer culture, in Highways and Buyways,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pp.139-168).New York: Routledge .
Belk, R.W. (1995). Collecting in a consumer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
Chatman,Elfreda A.(1999). A theory of life in the round .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50(3), 207-217.
Chatman,Elfreda A.(2000). Framing social life in theory and research. The New Review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1, 3-17.
Devin,B, Zweizig,D, Gray, V. A., Hall, E.P., Kwan, C., Lalley, K., Schnelle, R. & Yung,J. (1977).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residents. Wasingtion, D.C.: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rvin, B. & Nilan, M.(1986). 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 In M.E. Williams(Ed.).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p.3-33). Chicago: Knowledge Industry Publications.
Ellis, D.(1989).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design.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45(3), 171-212.
Featherstone, M.(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Fiske,J.(1989).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London : Routledge.
107
Fiske, J.(1992).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 In Lewis, L.A. (Eds),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pp. 30-49).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ord, G..(1973). “Progress in Documentation: Research in User Behavior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9, 87.
Frith, S.(1987). “Towards an aesthetics of popular music” in Leppert, R. & McClary, S. (eds.) Music & Society: the politics of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and reception. (pp.49-133).Cambrige: Cambrige UP.
Gilovich, T. & Medvec, V.H.(1995).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What, when, and why? , Psychological Review,102, 370-395.
Grossberg, L. (1984). Is there a fan in the house? : The affective sensibility of fandom. In Lewis, L.A.(Eds), The adoring audience :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pp.50-65).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enson, J. (1992) Fandom as pathology: 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 In Lewis, L.A. (Eds), The adoring audience :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pp. 9-29).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enkins, H. (1992) Strangers no more, we sing: Filking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ce fiction fan community. In Lewis, L.A. (Eds), The adoring audience :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pp. 208 - 236).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rikelas, J.(1983).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Patterns and concepts. Drexel Library Quarterly, 29(2), 5-20.
Kuhlthau,C. C.(1993). A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for information seeking.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49, 367-388.
Lewis, L.A. (Ed)(1992). The adoring audience :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ine, M. (1974). Draft definition: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need, Wants, demands
108
and uses. Aslib Proceeding, 26(2), 87.
Levy ,M. R.,and Windahl, S.(1985).The concept of audience activity. In K.E. Rosengren et al.(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s,( pp.109-122). Beverly Hills, CA: Sage.
Mick, C.K., Lindsey, G.. N., and Callahan D.(1980). Toward usable user stud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31, 347.
Nightingale, V. (1996). Studying Audience: The shock of the real. London:Routledge.
Peek,R.(1988). A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behaviors and their relation ship to education research.(ERIC Reproduction Document No.ED 302 242)
Pettigrew, K.E.(1999).Waitin for chiropody: contextual results from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behaviour among attendees at community clinic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35, 801-817.
Savolainen, R.(1995).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7(3), 259-294.
Sonnenwald, D.H.(1999). Evolving perspectives of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contexts, situations, social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horizons. In T. D. Wilson& D. K. Allen(Eds.), Exploring the contexts 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information needs, use, and seeking in different contexts(vol.2). London: Taylor Graham.
Taylor, R. S.(1968). Question-negoti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libraries.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9, 178-294.
Todd, R.J.(1999). Back to our beginnings: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Bertram Brookes and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09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35, 851-870.
Tuominen, K., & Savolainen, R. (1997).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use as discursive action. In P. Vakkari, R. Savolainen & B. Dervin. (Eds.), 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 :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Needs, Seeking and Use in Different Contexts, 14-16 August, 1996, Tampere Finland (pp. 81-97). London: Taylor Graham.
Wilson, T. D.(1981).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7(9).
Wilson, T.D. (1997). Information behavior :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4), 551-572.
Wilson, T.D. (1999).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249-270.
Wilson, T.D. (2000).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ing Science, 3(2) ,49-5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鴻雁(民87)。大眾傳播媒體在運動行銷扮演之角色。國民體育季刊,27(1),11-16。
2. 周倩漪(民87)。從王菲到菲迷: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構成。新聞學研究,56,105-134。
3. 白佳原,王銘雄,張鈞萍:公立醫院民營化之策略研究。ITIS產業論壇,第五卷第一期,2003年。[http://www.if.itri.org.tw/content5/02if28.htm]。
4. 13.梁元彰,"無鉛焊錫合金概論,"電腦與通訊, 第90期, 2000, pp. 45-49
5. 12.詹益淇,莊東漢,"無鉛錫銲的回顧與最新發展,"電子月刊第六卷第三期, 2000, pp.226-237
6. 楊名、曾清涼、史天元、張順隆(1999),TWD67與TWD97大地基準轉換方法之研究,測量工程,第四十一卷,第三期,第27-49頁。
7. 張嘉強、陳鴻智(2000),參考框架轉換對衛星追蹤站座標之影響,測量工程,第四十二卷,第一期,第53-68頁。
8. 李瑞清、鄔守中(2000),九二一災區國家基本控制點之重建,測量工程,第四十二卷,第四期,第85-100頁。
9. 李卓倫、吳凱勳:公勞保診療費用支付制度沿革與醫療費用之關係。公共衛生, 17:121-135,1990。
10. 季瑋珠:由權力和利益的觀點探討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的衝擊。思與言,26:169-183,1988。
11. 林芸芸:台灣地區醫師診療的訂價與收入研探。公共衛生,21:153-165,1994。
12. 邱仕榮,譚開元:中華民國「教學醫院」評鑑工作之商榷。醫院,11:174-178,1979。
13. 紀駿輝:醫學生對未來執業之態度-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生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1:273-285,1984。
14. 范燕秋:日治前期台灣公共衛生之形成(1895-1920):一種制度面的觀察。思與言,1995;33:215-258。
15. 張苙雲、謝幸燕:醫療資源的成長與分佈:制度面成因的思考。人口學刊,16:79-106,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