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王躍生 1997 《新制度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 王興邦 2003 「在台商赴大陸投資趨勢下台灣銀行業的行銷策略-從企業金融方向探討」,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所碩士論文。 王啟璋 2003 「中、港自由貿易區效益與影響—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衛煌 2003 「小三通後金廈經濟整合可行性之評析」,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泰銓 2005 《歐洲共同體法總論》。台北市:三民。 毛樹仁、鄭伊真 2005 〈歐盟東擴對我國貿易與投資的影響〉,《歐洲國際評論》,1,頁31-64。 方孝謙 2003 〈關係、制度與中國政企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6 (4),頁1-24。 中華歐亞基金會 2005 〈東協十加三後續發展及對我之政經發展影響〉,中華歐亞基金會戰略安全研究議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經貿關係司 2002 《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經貿關係司研究報告。 尹樹生 1994 《合作經濟概論(7版)》。台北市:三民。 石佳玉 2004 「中國大陸政府職能之研究-制度變遷因素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 台灣經濟研究院 2003 《我國因應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6 《兩岸經濟統計月報》。 李娓瑋、黃健杰(譯) 2002 《國際經濟學: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市:雙葉書廊。 李英明 2001 《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 谷春德 2000 《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國大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惠林、謝宗林 1997 《自由經濟的本質》。台北市:中華徵信所。 吳榮義 1999 〈兩岸經貿與兩岸關係互動之探討〉,(台灣與中國關係)研討會。 吳榮義 2002 〈迎向全球化的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台灣經濟研究院—經濟評論。取自http://www.tier.org.tw/910320.htm 吳榮義 2004 〈「東亞共同體」之倡議與展望─兼談台灣因應之道〉,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九十二年度國際事務檢討會。 吳悅 2004 「我國大陸經貿政策變遷之研究-新制度論觀點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 林翰(譯) 1998 《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林柏生、林淑芬、方誠(譯) 2000 《國際經濟學(上冊):國際貿易》。台北市:華泰。 林欽明 2002 〈東協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7),頁61-68。 周添城 1999 《全球經貿的分合》。台北市:中華徵信所。 邱丹陽 2006 〈東亞合作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網。取自 http://www.sinoir.com/monograph/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25&Page=4 辛翠玲 2005 〈當新台灣人遇見新中國人:台灣的社會心理轉變〉,現階段海峽兩岸關係研討會。 柯春共 2003 「從國際經濟整合探討兩岸自由貿易之建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德欽 2002 〈台灣加入自由貿易協定之政經意涵〉,《國策專刊》, 21,頁17-26。 洪德欽 2005 《WTO法律與政策專題研究》。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財隆 2005 〈經濟整合與國家主權〉,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FTAs相關議題文章探討。 洪財隆 2005 〈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運作原理與CEPA問題〉,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FTAs相關議題文章探討。 高孔廉 2002 〈兩岸經貿整合的起點-自由貿易區〉,《國政評論》,國安(評)091-003號。取自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R-091-003.htm 高孔廉 2003 〈兩岸簽署FTA或CEPA關鍵在於是否務實〉,《國政評論》,國安(評)092-351號。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351.htm 倪伯嘉 2003 〈中港、中澳CEPA對兩岸四地經貿發展的影響〉,《兩岸經貿月刊》,143,頁13-16。 耿慶武 2001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毅、黃興敖、朱建明 (譯) 1994 《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台北市:五南。 張佩珍 2002 〈臺灣加入自由貿易協定之政經意涵〉,《國策專刊》, 21,頁3-6。 張洋培 2002 〈從阿姆斯特丹條約論歐盟的整合原則—加強合作與求同存異〉,《美歐季刊》,14(2),頁165-167。 張惠玲 2002 「歐盟「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之整合談判過程與臺海兩岸協商經驗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多馬 2004 「台灣推動兩岸小三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所碩士論文。 張平沼 2004 〈區域整合,大勢所趨—從兩岸經貿交流看中華經濟圈的發展與潛力〉,2004兩岸關係論壇-兩岸關係與經貿交流-百家爭鳴。 張顯超 2005 〈中共在香港推動CEPA的設想與初評〉,《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2(4),頁1-35。 施正鋒 2001 〈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 香港貿易發展局 2006 《CEPA實施兩年成果》,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報告。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工業貿易署 2003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文件。 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 2005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對香港經濟的影響,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研究報告。 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 2006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實施細節摘要,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研究報告。 馬克斯 1859 《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第1分冊》。取自http://www.eqie.com/b0/a36049.htm 徐筱婷 2003 「經濟改革過程中大陸政府職能轉變之研究─以新制度經濟學觀點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雪如 1992 《我國與東協雙邊貿易發展趨勢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 孫金蘭 1994 〈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我國經貿之影響及因應對策〉,《台灣經濟 研究月刊》, 17 (11),頁90-94。 黃亦淨 2002 「交易成本、制度與經濟成長」,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明 2000 〈資訊科技協定對資訊科技國際分工的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6(3),頁19-44。 蔡宏明、高孔廉 2001 〈由全球經濟整合經驗看兩岸經貿互動新架構〉,《國家政策論壇》,1(10),頁39-55。 蔡宏明 2005 〈東亞峰會影響評估〉,工業總會服務網。取自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magazine9401-2 蔡學儀 2003 《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研究 2004 《全球FTA/RTA整合發展趨勢及我國因應策略執行成果報告書》,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委託研究。 鄧方(譯) 1993 《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台北市:五南。 鄧岱賢 2005 〈建立兩岸共同市場 邁向合作雙贏〉,《國政評論》, 國安(評)094-099號。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4/NS-C-094-099.htm 雷武君 2002 「從馬克斯社會衝突論論中國大陸地區法制變革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名君 2003 「中港澳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 對兩岸四地的經貿影響」,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舜右、劉玉皙 2003 〈CEPA之初探〉,台灣經濟研究院。 翁嘉禧 2002 〈WTO架構下兩岸經濟交流模式之研究〉,中國互聯網。 楊鈞池、賴碧姬等(譯) 1994 《國際政治經濟學》。台北市:五南。 楊華妙 2004 「區域化與區域主義: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模式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艾 2002 〈從『自由貿易區』構思看兩岸經濟合作的展望〉,《兩岸經貿月刊》,131 (5),頁18-29。 劉瑞華(譯) 1994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市:時報文化。 劉瑞華(譯) 1995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市:時報文化。 劉復國 1998 〈歐洲聯盟創設單一貨幣之動向及政治經濟效應〉,《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4(1),頁1-18。 劉玉皙 2005 〈全球區域經濟持續整合‧邊緣生存空間尋求突破-中國的經貿戰略對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及對台灣的挑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9),頁70-78。 顏愛靜(主譯) 2001 《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台北市:五南。 蘇金寶 2004 「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兩岸政經互動模式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錫堂 2002 〈論海基會功能調整及存廢問題〉,《國政評論》,國安(評) 091-340號。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340.htm 蕭全政 1996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市民社會發展〉,《國策期刊》,142,頁7-8。 蕭全政 1997 〈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1(1),頁1-16。 CEPA兩年香港零關稅銷中總值35億港元 2006年1月5日 多維新聞網。
中國允助解香港困境 2001 年12月20日 BBC 中文網。 台國貿局:中港CEPA對香港出口助益有限 2005年4月28日 大紀元時報。 陳總統元旦祝詞 2000年12月31日 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 陳總統盼台瓜自由貿易協定明年元旦正式實施 2005年9月23日 大紀元時報。 張五岳:CEPA被港澳化 台灣不能接受 2005年4月28日 大紀元時報。取自http://www.dajiyuan.com/b5/ncnews.htm 董建華:中央領導人原則支持自由貿易區建議。 2001年12月20日 中國新聞網。 龍永圖:中國正考慮在內地和港澳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 2001年11月29日 新華社。 WTO網站:http://www.wto.org/index.htm 中華台北APEC中心:http://www.ctasc.org.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網:http://www.fmcoprc.gov.hk/chn/zt/ndhk/zlwj/default.htm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https://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listStaticHome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 東協秘書處網站:http://www.aseansec.org/ 香港特區統計處統計資料網站:http://www.info.gov.hk/censtatd/chinese/hkstat/hkinf/transport_index.html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網站:http://www.crossstrait.org/index.php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加拿大政府網站:http://canada.gc.ca/ 美國貿易代表署網站: http://www.ustr.gov 淡江大學歐盟文獻中心:http://www.lib.tku.edu.tw/eudoc/libeu.htm 國際貿易局網站經貿資訊網:http://cweb.trade.gov.tw/ 英文部分 Ai-Ting Goh and Jacques Olivier 2003 International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Welfare. Bagwell, K. and Staiger, Robert W. 1999 “An Economic Theory of GAT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1):215-24 8. Bagwell, K. and Staiger, Robert W. 2005 Enforcement, Private Political Pressure and the GATT/WTO Escape Claus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Bond, R. and Park, J.-H. 2004 “Gradualism in Trade Agreements with Asymmetric Countri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9:379-406.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4:386- 405 Coase, R. 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3:1-44 Cheung, Steven N. S. 1983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1):1-21. Coase, R. H. 1992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4): 713-719. Nelson, Douglas. R. 2003 Social Complexity, Learning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 California: Tulane University. Furusawa, T. and Lai, E. 1999 “Adjustment Costs and Gradual Trade Libealiz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9:333-61. Grossman, G. and Helpman, E. 1994 “Protection for Sa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833-850. Grossman, G. and Helpman, E. 1995 “Trade Wars and Trade Talk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4):675-708. Grossman, G. and Helpman, E. 1995 “The Politics of Free-Trade Agreemen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4):667-90. Johnson, H. 1954 “Optimum Tariffs and Retalia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1(2):142-153. Jackson, John H., Davey, William J. and Sykes, Alan O. 2002 Legal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US: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Krishna, P. 1998 “Regionalism and Multilateralism: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3(1):227-52. Klein, L. and Salvatore, D. 1995 “Welfare Effe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17(2):163-176. Mayer, W. 1981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n Negotiated Tariff Adjustment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33:135-153. Machina, Mark. 1987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Problems Solved and Unsolve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21-154. Maggi, G. and Rodríguez-Clare, A. 1998 “The Value of Trade Agreements in the Presence of Political Press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3):574-601. Maggi, G. 1999 “The role of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cooper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190-214. Mitra, D. 2002 “Endogenous Political Organization and the Value of Trade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7:473-85. Maggi, G. and Rodríguez-Clare, A. 2005 Import Tariffs, Export Subsidies, and the Theory of Trade Agreements. mimeo. 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ement, Norris C., Gustavo del Castillo Vera, James Gerber, Kerr, William A., MacFdyen, Alan J., Stanford Shedd, Eduardo Zepeda and Diana Alarcon. 1999 North American Economic Integr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 Ornelas, E. 2004 Rent Dissipation, Political Viability and the Strategic Adoption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US: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Parthapratim Pal 2004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in a Multilateral Trade Regime: An Overview,” Available at http://www.networkideas.org/ Krugman, Paul R. and Maurice Obstfeld 2003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sixth edition. US: Addison Wesley Companion. Staiger, R. and Tabellini, G. 1987 “Discretionary Trade Policy and Excessive Prote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7:823-37. 34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2004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Trade, Reg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2005. The World Bank. Venables, Anthony J. 2000 “International trad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