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山海雜誌編輯室(1994)。國際原住民年的回顧與展望。山海文化雙月刊,第一期,頁6- 16。
內政部(1994)。原住民身份認定標準。台北:內政部。
山海編輯室(1997)。國際原住民年的回顧與展望。山海文化雙月刊,第一期,頁6-16。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4)。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共識、立法與實踐。 http://club.ntu.edu.tw/~club10678/download/0416_1.pdf
瓦歷斯.尤幹(1994)。體檢台灣「山胞教育」-- 台灣原住民教育體制的一些觀念與問題。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191~200。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8)。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教育政策組。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4)。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修正計劃書審查會議資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江綺雯(1993)。高雄市成人學生與學習動機之研究。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朱惠琴(2005)。《提升原住民就業及創業能力之外的另一種省思》講詞-屏東縣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
朱惠琴(2005)。借境美國與紐西蘭--原住民部落大學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原住民出國短期研究、進修、研習報告書。未發表。
吳婉如(1993)。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研究。社會教育學刊,二十二期,頁211-225。李玉婷(2003)。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組織規劃與運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 瑛(1996)。原住民成人教育實施計劃。教育部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李 瑛(1997)。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成人教育。第一期原住民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訓成果報告,頁215-225。
李 瑛(1998a)。原住民成人學習者學習特性與教學策略之探討 — 以「原住民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訓計劃」為例。社會教育學刊,二十七期,頁129-160。
李 瑛(1998)。「原住民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訓計劃」實施成效評估研究。教育部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李 瑛(1998c)。社區本位原住民教育的發展趨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教育之發展,頁119-134。
李 瑛(1999)。原住民終身學習體系的建構。教育資料集刊,二十四期:145-168。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永吟、邱上真、科華崴、杜正治、林本喬、陳慶福、洪榮照、韓楷聖和董力華(1995)。學習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鴻章(2001)。從現階段原住民教育文化政策論台灣原住民文化困境與再造。原住民教育季刊,二十四期,87~103頁。李遠哲(2004)。關於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http://www.sinica.edu.tw/as/ytlee/lee-edu.pdf。
余 嬪(1998)。二年制技術系在職進修班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國立中山大學研究資料(未出版)。
谷縱˙喀勒芳安(2004)。九十二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訪視情形與檢討。載於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主編: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成果報告書,頁24-33。
谷縱‧喀勒芳安(2005)。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之研究─以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第四屆「公共事務」。論文發表會碩士論文研究計畫書。
林孝信(2004)。社區大學的理念與發展。http//www.wanhuaco.org.tw/e-news/ 9309/社區大學的理念與發展。
林添福(2004)。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終身學習教育協會運動—花蓮縣原住民社區大學經驗分享。載於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主編: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成果報告書。頁54-60。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
林美智(2000)。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生滿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長宏(1994)。企研專業教育之服務滿意度衡量。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祥輝(2000)。原住民族發展的困境與籌設部落大學的幾點意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全國通訊,第七期,第四、五版。http://apcu.taconet.com.tw/html/re port /argum ent/argument07a.htm
張潤書編譯(1990)。組織行為與管理,第4版,台北:五南。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4)。台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營運的現況分析,「2004 年兩岸社區大學經營理念與運作實務研討會」(12 月19 日),台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張琦琪、許添明(2001)。原住民學校實施社區本位教育之探討──國外實踐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原住民教育季刊,第二十一期,頁74 - 101。施玉娟(200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推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中程計劃。台北:教育部。
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推動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補助要點」(2004)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二版)。台北師大書苑。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2004)。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定位與精神,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14-23。
陳建州(2001)。原住民教育的省思。原住民教育季刊,二十二期。陳國恩(1997)。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綢(1983)。大專男女生自我統整程度與職業選擇。教育心理學報,第十六期,頁89-98。
陳靖治(1998)。台灣省高級補校辦理第二專長教育自評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陳茂泰(1993)。台灣原住民的族群標幟與政治參與,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178-184,台北:業強。
張春興、楊國樞(1993)。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美玲(2001)。成人參與非同步遠距教育學習動機及學習意向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月純(1998)。一九九七國際成人教育會議漢堡宣言概要。成人教育雙月刊,四十二期,38-41。黃月麗(1998)。我國終身學習年的實施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四十二期,28-37。黃玉幸(1995)。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益松(2001)。在職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書局。
黃富順(1988)。比較成人教育。台北:五南。
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書局。
黃富順(1998)。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武雄(1998)。深化民主與發展新文化。http://www.community-univ.org. tw/index.htm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撒古流(2000)。以部落教室重建原住民和文化土壤的臍帶-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全國通訊,第五期,第二版。http://apcu.taconet.com.tw/ht ml/repo rt/special/special05a.htm
詹志禹、賴世培(1996)。應用統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撒可奴(2003)。部落的支點,九十二年度營造學習型部落與社區研討會暨成果展營造部落學習文化。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營造學習型部落與社區發展人才培訓計劃-92年度成果報告。
楊智偉等(2001)。原住民族部落大學籌備構想工作報告,推動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座談會,教育部。
鄭 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砡(1991)。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長青學苑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安成(1998)。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和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韓春屏(1999)。國中補校教學取向、學生批判思考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魏銀河(2003)。台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小芩、利革拉樂‧阿烏(1994)。台灣地區原住民教育資源分配的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頁175~190。
顏國樑(1997)。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踐。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八期,頁28-54。顏金郎(2003)。嘉義縣山區原住民參與成人教育活動的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英文部分】
AIHEC(1999). Tribal Colleges An Introduction. http://www.aihec.org/documents/Research/intro.pdf
Armitage, A.(1995). Comparing the policy of aboriginal assimilation. Vancouver: UBC Press.
Bachman, G.J., et al.(1977) . Self-esteem in young me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 365-379.
Battiste, M. & J. B.(Eds.)(1995). First Nations education in Canada: The circle unfolds. Vancouver: UBC Press.
Binner, P. M., Bean, R. S.& Millinger, A. E.(1994). 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4, 232-238.
Boshier, R. W.(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 21(2), 3-26.
Boshier, R. W.(1977).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re-visited: Life-soar motives and the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 Adult Education, 27(2), 24-27.
Boshier, R. (1998). Running to win: The contest between lifelong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Canada.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國際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urgess, P.(1971). Reasons for adult participation in-group educational activity. Adult Education, 22(1), 3-29.
Canada Royal Commission on Aboriginal Peoples(1996).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boriginal peoples, Volume 3: Gathering strength. Ministry of Supply and Services Canada.
Corson, D.(1998). Change education for divers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Cross, K.P.(1982). Adult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uiford, J. P.(1965).Fundamental statistic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McGraw-Hill.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B.(1982) .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Row.
Ermine, W.(1995). Aboriginal epistemology. In Battiste, M. & Barman, J.(Eds.). (1995). First Nations education in Canada: The circle unfolds, 101-113.
Freire, P.(1972).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Harrmondsworth: Penguin.
Hampton, E.(1995). Towards a redefinition of Indian education. In M. Battiste and J. Barman (eds), Fist Nations education in Canada: The circle unfold, 5-46. Vancouver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Henry, A. M.(1983). Measuring adult student satisfaction: A model. Canadian Vocational Journal 19 (1), 47-50.
Houle, C. O.(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Howard, G. S., & Maxwell, S. E.(1982). Do grades contaminate student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6(2), 175-188.
Hoyt,D.P.(1973).Measurement of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 367-378.
Hynes, G. E.(1990).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type and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of faculty on adult learner satisfac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Saint Louis University.
Kerwin, M. A.(1981). Student involvement as a dimension of the student perceived teaching behavior of post secondary educators. Adult Education, 31(2),85-92.
Kotler, P.(1997) .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am, Y. L.&Wong, A.(1974). Attendance regularity of adult learners: An examination of content and structural factors. Adult Education, 14(2), 130-142.
Langness, L. L., & Frank, G.(1981).Lives: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Novato, CA: Chandler.
Langston,L.C.(1989). Self-directed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Lazaroff(2000). Performance and Motivation in Dance Education.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Nov/Dec, 103, 156-157
Long, H. B.(1983).Adult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Long, H. B.(1985). Contradictory expectation?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adult learning.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33 (3), 10-12.
Manveval, R. P.(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ing-class women’s identities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Accommodation and resistance to dominate discourses.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Mangano, J.& Corrado, T.(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80 563).
May, S.(1999). Indigenous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McPherson, J. D.(1999). Understanding the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leading to the full-time enrollment of a selected group of adul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 Midwestern university. Ball State University.
McVatta, R.(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03 962)
Olders, D. G.(1980).Models for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arosilec, S. D.(1999).Women’s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ng in management certificate programs and the benefits derived from particip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
Tang, J. C.(1999). Curricular percep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at National Chung-Chin University, Chia-Yi, Taiwan.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Tough, A.(1978).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Education, 28(4), 250-265.
Tough, A.(1982).The adult learning projects (2nd ed.). Ontario: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Urdan, T. C.(1997).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past results, future directions. In M. L. Maehr & P. R. Pintrich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Vol. 10, pp. 99-141). Greenwich, CT: JAI Press Inc.
Venne, S. H.(1998). Our elders understand our rights:Evolving international law regarding indigenous rights. British Columbia: Theytus Book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