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2: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侯建成
研究生(外文):Jian-Cheng Hou
論文名稱:歷史圖像中平埔族的建築
論文名稱(外文):Architecture of Pingpu Tribes in Historical Images
指導教授:李允斐李允斐引用關係吳培暉
指導教授(外文):Yun-Fei LeePai-hwai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空間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6
中文關鍵詞:歷史圖像老照片平埔族建築形式竹構造
外文關鍵詞:Historical imagesOld-photographPingpu tribesArchitectural formsBamboo struc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9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台灣建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於傳統漢人建築、日治時期建築,以及現代建築。荷西明鄭時期因資料缺乏,較少涉及,少數民族族群的建築研究也陸續有學者朝這方面在鑽研。平埔族的建築則更少研究的論述,畢竟僅能以稀少的圖片照片及文字描繪去建構,在論證的基礎上就較少引起研究學者的關注。本研究藉由廣泛的蒐集平埔族歷史圖像記載與文獻記載的史料,以及深入訪談西拉雅族後裔老匠師對平埔族傳統建築技術上的施作與演變。試圖以此兩元素相互比對,從中推演出傳統平埔族的建築形式與類型,與漢化後之竹籠厝建築的密切關係,再重新喚起曾被遺忘的紀錄與見證。
透過文獻資料及歷史圖像的蒐集,本論文的重點在於探討早期平埔族建築構造的形式,進而解析竹材及其他材料使用、榫卯類型及使用方式,藉此解析早期平埔族對建築材料的取材。研究方法則從文獻上、圖像上及老匠師訪談等三方面的交叉比對,再從中爬梳解讀,並試圖從中提出對平埔族的建築相關方面具體的具體證據,來填補台灣建築史在這平埔族研究範疇的另一角落。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architecture in Taiwan were focused more on traditional Han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However, little literature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lated to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Reign of Zheng. Only some scholars have continued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Furthermore, there has been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 architecture of Pingpu tribes. After all, the current existing literatures are rarely images, photographs, and written words, which can not get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on the basis of demonstration.This thesis employed extensive historical images and literature of Pingpu tribes,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the descendant of Siraiya tribes, an old master worker made a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n architecture technique of the traditional Pingpu tribes.The research design further made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elements reciprocally. In other words, this study deduc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Pingpu architecture and Zhu-long place of Han Chinese localization in order to recall the slip of the memory of record and testimon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images,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was to explore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early Pingpu tribes,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using methods of bamboo wood, other materials, the mortise and tenon joint types, and the way to use them. Hence, this study interpreted how the early Pingpu tribes selected the makings of the architectural materials.The research method were the cross comparisons on literature, image, interview of the old master worker,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proposed the related concrete proof of Pingpu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fill the gap of little research on the progress of Taiwan architecture of Pingpu trib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1-3.1 老照片的閱讀
1-3.2 風俗圖的閱讀
1-3.3 相關研究之回顧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第五節 研究的限制

第二章 歷史圖像解析
第一節 史料的運用與思考
2-1.1 西方圖像的類別與歷史背景
2-1.2 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圖像
2-1.3 台灣民間老照片之出版圖像
第二節 老照片之時間的界定(1860-1945)
第三節 照片的解析方式
2-3.1 圖片敘述的地點
2-3.2 材料的演變
2-3.3 圖片人物的表象
2-3.4 圖像說明的判斷
2-3.5 圖像分析與整理
第四節 西拉雅匠師的訪談

第三章 平埔族的建築類型與空間尺寸之構造分析
第一節 平埔族圖像分析之探討
3-1.1 圖像呈現各區域平埔族之各項分析
3-1.2 平埔族圖像內容之拍攝手法之影響
3-1.3 檢視所蒐集平埔族圖像探討各不同時期之建築形式
第二節 研判六大建築類型之定義
第三節 建築類型之基本構成
3-3.1 建築體的部份
3-3.1.1 建築空間的使用
  3-3.1.2 貯藏空間
  3-3.1.3 附屬空間
3-3.2 建築類型之區分
  3-3.2.1 土臺式建築
  3-3.2.2 干欄式建築
第四節 平埔族之建築形式分析
3-4.1 底層空間
3-4.2 屋身空間
3-4.3 陽臺空間
3-4.4 屋身立面形式
3-4.5 屋簷下空間形式
3-4.6 階梯形式
3-4.7 屋頂形式
第五節 建築之構造形式及材料使用
3-5.1 台基之構造形式及材料
3-5.2 建築本體之構造形式
3-5.3 屋頂之構造形式及材料
3-5.4 階梯之構造形式及材料
第六節 建築之空間尺寸
3-6.1 底層空間
3-6.2 台基尺寸
3-6.3 屋身空間
3-6.4 陽臺空間
3-6.5 階梯
3-6.6 建築高度
第七節 建築之搭建方式與構法
3-7.1 建築營造者
第八節 小結

第四章 平埔族的建築之演變
第一節 平埔族的建築在形式上之演變
4-1.1 屋外空間之分佈情形
4-1.2 底層空間之形式
4-1.3 建築之陽臺空間
4-1.4 建築空間內部及隔間情形
4-1.5 屋身形式之演變
第二節 建築構造及材料上之演變
4-2.1 台基構造及材料之演變
4-2.2 牆體構造之演變
4-2.3 屋頂構造之演變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論證檢討
第二節 研究過程之難點提出
第三節 平埔族聚落演變之建構


附錄 平埔族老照片調查票分析
北部地區平埔族
中部地區平埔族
南部地區平埔族
東部地區平埔族
不詳地區平埔族

參考文獻

圖目錄
圖1-1 平埔族的地理分佈圖(改繪自李壬癸1996:67)。
圖1-2 研究流程。
圖2-1 小林平埔族館內之住屋。
圖2-2 小林平埔族館內之建築構造。
圖2-3 小林平埔族館內建築綑綁方式。
圖2-4 小林平埔族館內建築綑綁方式。
圖2-5 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展示公廨。
圖2-6 王天路先生工作室內之公廨模型。
圖3-1 1870年代荖濃溪畔之平埔族圖像。
圖3-2 番社采風圖之「舂米」。
圖3-3 嘉義田社附近之穀倉。
圖3-4 番社采風圖之「刈禾」。
圖3-5 高山族之穀倉。
圖3-6 番社采風圖之「瞭望」。
圖3-7 高山族之望樓形式。
圖3-8 甲仙西拉雅支族的望樓形式。
圖3-9 甲仙西拉雅支族望樓頂端小屋。
圖3-10 台南縣北門郡佳里之公廨一景。
圖3-11 1951年南部官田之公廨一景。
圖3-12 新港平埔族。
圖3-13 新港八社平埔族。
圖3-14 台北天母之平埔族的建築。
圖3-15 嘉義關子嶺之西拉雅平埔族。
圖3-16 屏東西拉雅平埔族或馬卡道族。
圖3-17 屏東萬金庄平埔族的建築。
圖3-18 番社采風圖之「猱採」。
圖3-19 番社采風圖之「舂米」。
圖3-20 番社采風圖之「乘屋」。
圖3-21 番社采風圖之「迎婦」。
圖3-22 南島語族分布示意圖。
圖3-23 河姆渡發現干欄式建築遺址聚落。
圖3-24 河姆渡發現干欄式建築遺址。
圖3-25 基諾族早期干攔式建築。
圖3-26 基諾族現代干欄式建築。
圖3-27 仿作早期平埔族之「土決」器具。
圖3-28 仿作早期平埔族之「土埆印」器具。
圖3-29 番社采風圖之「瞭望」。
圖3-30 干欄式建築之矮干欄建築。
圖3-31 南部平埔族(西拉雅族)室內景象。
圖3-32 番俗采風圖之「舂米」,可看見由屋身延伸出來之陽臺空間。
圖3-33 番俗采風圖之「迎婦」,該陽臺空間有用欄杆圍起,更清楚看出陽臺空間。
圖3-34 西拉雅土台式建築之模型。
圖3-35 西拉雅土台式建築之模型。
圖3-36 斜向交錯之牆面。
圖3-37 垂直與水平交錯之牆面。
圖3-38 「猱採」平埔族之土臺式建築。
圖3-39 東部平埔族的建築。
圖3-40 新港八社平埔族土臺式建築。
圖3-41 台北凱達格蘭族之建築形式。
圖3-42 屏東萬金庄建築。
圖3-43 東部平埔族的建築。
圖3-44 牆面採竹編灰泥牆的方式來構成。
圖3-45 圖片中干欄式建築牆身材料採水平向草蓆式編織而成。
圖3-46 台南頭社公廨之內部空間。
圖3-47 平埔族住屋前廣場竹架上曬的瓊麻。
圖4-1 平埔族聚落寫實之建築環境手繪圖。
圖4-2 日治時期台南縣頭社早期之聚落。
圖4-3 1874~82年屏東萬金庄之聚落空間。
圖4-4 圖為4-2之放大圖,建築外磚造圍牆。
圖4-5 1931年旗山區十張犁的平埔族村落。
圖4-6 周圍以竹編製成圍籬之平埔族的建築。
圖4-7 漢化後平埔族的建築與磚造圍牆。
圖4-8 平埔族人後之磚圍牆。
圖4-9 16、17世紀台南西拉雅族之內部空間。
圖4-10 1931年左右平埔族一家人聚餐情景多在居屋的正面。
圖4-11 東部之噶嗎蘭族。
圖4-12 平埔族干欄式建築。
圖4-13 台灣北部社寮的一個家庭。
圖4-14 1897台北港仔嘴(今板橋江子翠武勞灣社內一戶平埔族的生活照片)。
圖4-15 住在北部「天母」、「口蒲」的住家。
圖4-16 1896年台北郊區,農家前一景。
圖4-17 16、17世紀新港八社平埔族。
圖4-18 1871西拉雅平埔族之住所。
圖4-19 1871年六龜地區平埔族村落。
圖4-20 1900年高雄縣六龜平埔族,可供乘坐。
圖4-21 1951年下營鄉之土臺式建築。
圖4-22 1931年嘉義關子嶺之西拉雅平埔族。
圖4-23 番俗采風圖「迎婦」陽臺空間模擬圖。
圖4-24 荷西時期新港八社平埔族。
圖4-25 番社采風圖之「瞭望」。
圖4-26 番俗采風圖「舂米」陽臺空間模擬圖。
圖4-27 北部的噶嗎蘭族。
圖4-28 東部噶瑪蘭族。
圖4-29 日治時期北部「天母」、「口蒲」的住家。
圖4-30 1874~1882年萬金庄平埔族的建築。
圖4-31 平埔族各時期之台基演變過程圖。
圖4-32 條仔角厝之內部構造以垂直水平來作主結構的固定。
圖4-33 條仔角厝構造可看出有裡中外等三個層面來固定。
圖4-34 條仔角厝構造之圖像及綁法說明。
圖4-35 不同時期之平埔族土埆牆圖。
圖4-36 竹籠仔厝之牆面材質。
圖4-37 竹籠仔厝構造繪製圖。
圖4-38 竹籠仔厝構造之演變推測圖。
圖4-39 平埔族的建築因環境因素演變之情形。
圖4-40 平埔族的建築因環境因素演變為半籠仔厝之情形。
圖4-41 條仔角厝之屋頂圖像及說明。
圖4-42 屋頂圖像及說明(屋脊橫向固定)。
圖4-43 屋頂圖像及說明(屋脊雙坡式固定)。
圖4-44 屋頂圖像及說明(短向開口之屋頂形式)。
圖4-45 平埔族的建築之屋頂構造與圖像對應。
圖5-1 平埔族傳統聚落揣測之情景。
圖5-2 平埔族生活空間之基本構成。
圖5-3 平埔族受漢人入台影響後所構成之聚落形態。
圖5-4 荷西時期平埔族之地域形態。
圖5-5 漢人入台初期之平埔族地域形態。
圖5-6 日治時期之平埔族地域形態。

表目錄
表2-1 早期來台的攝影先驅一覽表。
表2-2 平埔族老照片之各地區分佈。
表2-3 北部平埔族老照片分佈之地名。
表2-4 中部平埔族老照片分佈之地名。
表2-5 南部平埔族老照片分佈之地名。
表2-6 東部平埔族老照片分佈之地名。
表2-7 各區域平埔族老照片之取景內容分析。
表2-8 1895年以前各區域之平埔族的建築類型分析表。
表2-9 1895年至1945年各區域之平埔族的建築類型分析表。
表2-10 1945年以後各區域之平埔族的建築類型分析表。
表2-11 時間年代不詳之各區域之平埔族的建築類型分析表。
表2-12 相關採用老照片圖像來源及運用張數。
表3-1 六大建築類型之定義與圖像對照。
表3-2 北路諸羅番、南路鳳山番文獻之建築形式分析表。
表3-3 雙坡式、四坡式及圓頂式之屋頂形式分析。
表3-4 建築之製作程序、使用材料及籐皮綁法運用。
表4-1 各時期演變之屋外空間表。
表4-2 各時期底層空間之形式演變。
表4-3 各時期陽臺空間之形式演變。
表4-4 平埔族屋內空間紀錄表。
表4-5 圖像中各時期屋身形式之演變情形。
表4-6 台基之構造與材料分析與圖像對照。
表4-7 台基構造及材料之演變情形。
表4-8 平埔族的建築構造材料牆面之各階段性完整分析表。
表4-9 荷西時期至日治中期之茅草屋頂構造與材料分析與對照。
表4-10 日治末期至戰後時期之構造與材料分析與對照。
表4-11 戰後時期後之構造與材料分析與對照。
參考文獻
一、史料部分(案筆劃排序)
六十七,1996,《番社采風圖考》,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山本三生,1930,《日本地理大系 台灣篇》,東京:改造社。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 ,1631,《巴達維亞城日記》,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再版。
周鐘瑄,1962,《諸羅縣志》,文叢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1997,《東槎紀略》,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1973,《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郁永河,1959,《裨海記遊》,文獻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孫元衡,1958,《赤崁集》,臺灣銀行。
高拱乾撰,1950,《臺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倫炯,1958,《海國聞見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淑均,1963,《噶瑪蘭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1997,《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董天工,1996,《臺海見聞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鄧傳安,1958,《蠡測蠡鈔》,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戴國煇,魏廷朝 譯,1989,《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二、期刊論文部分
李亦園,1957a,〈台灣南部平埔族平台屋的比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117-144。
    1992b,〈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
林會承,1998,〈史料中所見的平埔族聚落建築〉《設計學報》1(1):1-28。
孫家昌,2001,《西拉雅公廨建築初探:以台南地區為主》,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康培德,2001,〈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陳淑慈,1994,《萬金聚落空間之研究-以萬金天主教教會始料為基礎》,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論。
陸文照,1993,《吉貝耍(Kapas-au)聚落之研究(1904~197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劉偉民,2005,《殖民情境的影像再現-日治時期原住民明信片圖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
吳梨華,2004,《從文獻資料解讀清代台灣平埔族的社會文化》,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論。
鄭俊男,1994,《白河地區竹磚混造建築之形式脈絡》,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論。

三、專書部分
上田榮太郎,1907,《台灣寫真帖》,臺北:活版社。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1996,《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陳千武 譯,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1999,《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攝影影像》,台北:南天。
日本建築學會編,1989,《圖說集落:その空間と計畫》,東京:都市文化社。
王雅倫,1998,《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台北:雄獅。
田山宗堯,1908,《台灣寫真帖》,東京: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
石守謙,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台北:故宮。
伊能嘉矩,1996a,《平埔族調查旅行》楊南郡 譯註,台北:遠流出版。
     1996b,《平埔諸族調查旅行》楊南郡 譯註,台北:遠流出版。
池上秀畝著,張良澤編譯,2001,《臺灣紀行》,台北:前衛。
何鋯,1990,《臺灣-殖墾時代臺灣攝影紀事 (1895-1945) 》
宋文薰等撰文,1994,《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臺灣原住民》,台北:順益博物館。
李壬癸,1997,《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
李國銘 ,1992,〈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台灣風物》48(1):63-132。
林金田總編,2003,《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史料特展圖錄(上)》,南投市:臺灣
文獻館。
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1990,《台灣懷舊》,台北:創意力。
姚瑞中,2003,《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北:遠流。
施淑宜總編輯,1996,《海國圖索:臺灣自然地理開發(1895-1945)》,台北:立虹出版社。
胡家瑜,崔伊蘭主編,1998,《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台大。
宮本延人口述,宋文薰、連照美翻譯,1998,《我的台灣紀行》,台北:南天書局。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 譯,1997,《台灣的原住民族》,台北:晨星。
馬偕(G. L. Mackay)著,林耀南 譯,1959,《臺灣遙寄》(From Far Formosa),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國分直一,1981a,《壺を祀ゐ村:台灣民俗誌》,東京,財團法人法政大學出版局。
     1981b,《台灣考古民族誌》,東京都,慶友社。
     1992c,《台灣的歷史與民俗》邱夢蕾 譯,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03,《回首臺灣百年攝影幽光專題展》,台北:史博館。
張良澤、上野惠司,1985,《FORMOSA台湾原住民の風俗》,東京,白帝社。
張良澤監修,戴嘉玲編譯,2000,《Formosa原住民寫真和解說集》,台北:前衛。
張建隆,1999,《看見老台灣》,台北:玉山社。
張振岳,1998,《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台北:常民文化。
笠原政治編,1995,《臺灣原住民映像—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楊南郡 譯,台北:南天書局。
莊永明編,2002a,《臺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台北:遠流。
     2002b,《台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台北:遠流。
許功明主編,2001,《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台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許朝卿,藍美雅編譯,1997,《台灣經典寫真:邂逅30年代Formosa》,台北:田野影像。
連美照主編,1998,《人類學玻璃版影像選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宗仁主編,2003a,《世紀容顏(上)-百年前台灣原住民圖像:頭目、勇士及傳統工藝》,台北:國家圖書館。
      2003b,《世紀容顏(下)-百年前台灣原住民圖像:日常生活、服飾、家族人物》,台北:國家圖書館。
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
陳柔森主編,葉婉奇翻譯,李易蓉導讀(民88),1999,《重塑台灣平埔族圖像: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1)》,台北市:原民文化。
陸傳傑,2001,《裨海紀遊新注》,臺北市,大地地理出版。
鳥居龍藏,1900,〈埔里社方面にて調查せし人類學的事項〉,《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第174號。
     1931,《台灣の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發行。
     1996,《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楊南郡 譯,台北:遠流。
勝山吉作,1931,《台灣介紹最新寫真集》,台北:勝山寫真館。
森丑之助,1994,《台灣蕃族圖譜中譯本》宋文薰編譯,台北:南天書局。
     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楊南郡 譯,台北:遠流。
程佳惠,2004,《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台北:遠流。
程紹剛,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聯經出版社。
童春發等編,1996,《高砂春秋─台灣原住民之文化藝術》,台北:立虹出版社。
新竹市文化中心,1995,《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新竹:竹市文化。
山崎柄根,1998,《鹿野忠雄》楊南郡 譯註,台中市:晨星。
經典雜誌主編,2001,《發現南島》,台北:經典雜誌。
詹素娟、潘英海主編,2001,《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詹素娟、潘英海,1995,《平埔族研究論文集》,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壽備處。
詹素娟、潘英海主編,2001,《平埔諸族與台灣歷史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鈴木質,2000,《台灣原住民風俗》陳柔森主編,台北:原民文化。
遠流視覺書編輯室編,2001,《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台北:遠流。
劉其偉,1995,《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雄獅。
劉還月,1994,《南瀛平埔誌》,臺南縣新營市,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劉還月,李易蓉,2001,《認識平埔族群的第N種方法》,台北:原住民文化事業。
劉還月、陳柔森、李易蓉,2001,《我是不是平埔人DIY》,台北:原住民文化事業。
潘英海,翁佳音,詹素娟編,1988,《臺灣平埔族研書目彙編》,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潘英,1996,《臺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潘朝成,1999,《噶瑪蘭族:永不磨滅的尊嚴與記憶》,台北:原住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朝成、劉益昌、施政峰合編,2003,《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
蔡篤堅、張美陵,1998,〈捕捉現代:台灣寫實攝影轉變初探〉,《台灣攝影的轉向》。
蕭瓊瑞,1999,《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原住民生活圖像》,台北:東大。
應大偉,1995,《一百年前的臺灣寫真》,台北:圓神。
謝森展編著,徐蓮、馬聖美譯,1994,《台灣回想 1895-1945》,創意力文化。
顏新珠編著,1997,《嘉義風華:嘉義縣老照片精選集(1895-1945)》,朴子:嘉義縣立文化中心。
羅秀芝,1994,〈寫真史料之利用-以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之日據時期的寫真帖為例〉,《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藤島亥治,1993,《臺灣的建築》詹慧玲編校,台北:臺原。
蕭富隆等,1996,《南投縣老照片特輯三》,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2001,《舊情南瀛:台南縣老照片之六》,台南縣文化局。
Davidson,James W.
1988,《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SMC Publishing Inc.
(originelly publishes by Macmillan & Company. 1903)
Montanus,A.
1702 The second and third embassy to the emperor of china,london.
Aalsvoort(Lambert van der,蘭伯特.凡.德.歐斯弗特)
2002,《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林金源譯,台北市,經典文化。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3.陳信元(1990)。數位時代的大眾閱讀習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月號。2004.2.17,取自:http://isrc.ncl.edu.tw/isbn/frm Content.asp?ID=157&callerpage=/isbn/frmindex.asp&Year=89&Month=4>
2. 28.張保隆、謝寶煖(1996)。公共圖書館讀者涉入程度對服務品質評估之影響。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2(3),62-76。
3. 27.張保隆、謝寶煖(1996)。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估之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6,49-68。
4. 19.林嘉玫(2005)。從公共圖書館設立及營運標準探討公共圖書館發展現況。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4,277。
5. 楊琬婷,2006,「公民參與行政決策的問題初探」,研習論壇64期,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6. 張廣智,2003,「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工作回顧與檢討」,水利第12期,台中:經濟部水利署。
7. 游宗憲,2005,「從治理的觀點淺談當代公民社會的建構」,研習論壇60期,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8. 黃進陽,2006,「淺談成功談判的秘訣」,研習論壇64期,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9. 38.陳書梅(2005)。後「誠品化」的公共圖書館營運管理之思考—從閱讀的角度探討。北縣文化,84,49。
10. 40.陳雪華、楊捷扉(2003)。公共圖書館氛圍的塑造。書香遠傳,1,39。
11. 47.葉乃靜(2000)。網路閱讀及其問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月號。2004年2月17日,取自:http://isrc.ncl.edu.tw/isbn/frm Content.asp?ID=209&callerpage=/isbn/frmindex.asp&Year=89&Month=7>
12. 48.葉乃靜(2003)。閱讀新主張—談後現代社會如何提倡閱讀活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4,4-7。
13. 49.葉乃靜(2005)。台灣社會的閱讀文化及其建構之道。國家圖書館館刊,94:1,99-112。
14. 50.詹麗萍(2003)。假如公共圖書館像書店。書香遠傳,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