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05: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俐雯
研究生(外文):Chen, Li wen
論文名稱:POWER教師:對國小女性教師權力與權威的思考
論文名稱(外文):Power teachers: Thinking of 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ower and authority
指導教授:楊幸真楊幸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Hsi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性學研究所
學門:其他學門
學類:其他不能歸類之各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國小女性教師女性主義教育學權力權威敘說探究
外文關鍵詞: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feminist pedagogypowerauthoritynarrative inqui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14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主要是發自於關懷國小女性教師在校園生活中的教學處境,以敘說探究方法,邀請二位國小女性教師參與研究協作,意欲透過我們的敘說對話與探究,敘寫國小女性教師在校園生活中行使權力與權威的經驗,以女性主義教育學作為對話與檢視的視框,並將個人敘事置身於社會學的想像中,以探尋國小女性教師權力與權威之建構歷程及其意涵,進而對「國小女性教師」此一身份有著更多的專業認同。
本研究從與二位協作者的敘說探究中,提出以下研究主旨回顧做為討論:
(一) 探尋權力/權威蹤跡要理解教師的文化脈絡與實踐經驗:
女性教師處於社會結構之中,在校園機構的組織之下,其權力與權威受到個人背景及其社會脈絡,以及校園中性別權力關係的影響,理念與實踐之間的困境反應的是許多結構上的問題與限制。然而,國小女性教師實踐中高度的反身性與能動力,讓這些生命歷程轉化為學習與改變的契機,以善用權力/權威開創「一樣青春的生命、不一樣的故事」。
(二) 國小女性教師權力與權威具有多重的實踐意涵:
因性別化的社會結構及機構組織權力關係,權力與權威行使的矛盾、衝突與難題實際上反應的是結構上的問題。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權力/權威運用策略,權力/權威的運用要「看地方」,且女性教師情感的勞動更顯示其專業權威。在看見性別及其它差異上,教師權力/權威的運用尚需耐心「等待」學生能真正感受到主體發聲是安全時,才能觸發其增能賦權,培育學生批判性思考及行動,以建構充滿各種聲音的教室。國小女性教師在權力/權威行使中更需自我關照,讓學生、社會大眾看見其處境與需求,以期建造一個關照女性教師的友善校園與社會。
最後,本研究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以作為敘說國小女性教師故事揚帆再出發的展望。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from caring for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campus life. Using the narrative inquiry approach, and invited two 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joining our research; through our narrative inquiry and dialogue, we intends to describe the experience of 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ower and authority in campus. Using feminist pedagogy as frame, and putting personal narrative into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we explore the construct process and meaning of 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owers and authority. Then we have more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for " 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From narrative inquiry of the two collaborators in the research, we got the following two subjects as discussions:
(1) Before exploring the trace of power / authority, we got to understand teachers’ cultural contex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emale teacher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campus organizations, their powers and authority are affected by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gender power relations and the impact of the campus.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plight responses many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However, high reflexivity and agency power of 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actice impetus for the life journey of learning and change into the opportunity to use the power / authority to create “same youth, different stories."
(2) Elementary female teachers have the power and authority of the practice of multiple meaning:
Because gender-based social structure and power relations organizations, the contradictions of power and authority, conflicts and problems actually reflected structural problems. There is not "one size fits all" power / authority strategy. Using power / authority is "depending on ". Female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even more reflected their professional labor authority. Gender and other differences, teachers’ powers / authority have to be patient to "wait" until when students can really feel the subject voice is safe, then they can trigger the increase of empower, and nurture students the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action, then build a multi-voices classroom . 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using power / authority need more self-care, let students and the communities understand their situation and needs, then build a kind and friendly campus and community for female teachers.
Finally, the research recommended follow-up suggestions, as the outlook of femal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story restarting.
第一章 緒論:尋找方向 1
第一節 以國小教師權力與權威為研究焦點的理由 2
一、當學生時的經驗 2
二、教學現場的困境 10
第二節 以國小女性教師為研究對象的理由 13
一、尋找自我專業的認同 14
二、傾聽女性教師的聲音 1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7
一、研究目的 17
二、研究問題 19

第二章 擺盪在理念與實踐之間的思考 20
第一節 國小女性教師的校園生活 20
一、教育追求的是什麼 20
二、國小女性教師的身影與聲音 24
三、國內女性教師權力/權威相關研究回顧 27
第二節 尋找出路──與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對話 33
一、女性主義教育學之教師權力與權威意涵 33
二、國小女性教師的角色與工作 36
三、善用權力與權威──建構安全、無壓迫教室的可能 41
四、來自新一波的衝擊 47

第三章 研究取徑與歷程 50
第一節 研究取徑 50
一、何謂敘說探究 52
二、為何選擇敘說探究 53
三、將個人經驗放置社會學的想像中 60
第二節 研究歷程 61
一、尋找與邀請協作對象 62
二、資料蒐集與分析 65
三、文本呈現 70
四、研究限制 70
第三節 敘說中的研究倫理 74
一、合作研究中的位置 75
二、協作中的互惠與互為主體 77
三、敘說故事的真實性 80

第四章 敍說國小女性教師權力與權威的理念與實踐 82
第一節 復原與重建:成為國小女性教師 83
一、重新看自己 85
二、來自生命底層的故事 90
第二節 轉化與行動:實踐國小女性教師權力與權威 100
一、隱形結構的拉扯 100
二、百變女:國小女性教師的工作與角色 117
三、建構充滿各種聲音的教室 140

第五章 結語:未央歌 153
第一節 研究回顧與展望 153
一、探尋權力/權威蹤跡要理解教師的文化脈絡與實踐經驗 154
二、國小女性教師權力與權威具有多重的實踐意涵 156
三、揚帆再出發:後續研究建議 157
第二節 一趟奇妙之旅的收穫 159


參考書目 163


附錄一:國內「女性教師」相關論文檢索成果 171
附錄二:國內「女性教師權力/權威」相關論文研究整理 173
附錄三:邀請函 179
附錄四:訪談大綱 181
附錄五:協作者敘說訪談記錄 183
附錄六:訪談內容逐字稿與意義編碼 184
附錄七:故事軸 185
附錄八:敘說訪談分析 186
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3)(譯)。P. F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台北市:巨流。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 K. Riessman著。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台北市:五南。
王慧蘭(2004,8月)。眾聲喧嘩與解放:女性主義與批判教育學。載於私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主辦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43-457),高雄縣。
卯靜儒(2002,5月)。從女性主義位置性的概念談女性教師的教學世界。載於高雄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舉辦之「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頁268-276),高雄市。
卯靜儒(2003,9月)。理論化女性基層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歷程。載於台灣女性學學會、清華大學性別與社會研究室、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聯合舉辦之「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
卯靜儒(2004a)。理論化女性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40-170。
卯靜儒(2004b)。重構女性教師的「主體性」研究──女性主義研究觀點的探索。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405-423)。台北市:心理。
卯靜儒(2005,10月)。「看」與「被看」,「說」與「被說」:我們如何建構中小學女性教師的性別經驗與想像。論文發表於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台灣女性學學會所聯合舉辦之「女性主義學──知識生產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白曉紅(1994)(譯)。C. Weedon著。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台北市:桂冠。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A. G. Johnson著。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台北市:群學。
成虹飛(2004,3月)。我為何要作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載於私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舉辦之「質性研究工作坊:人、研究、知識與方法」工作坊(頁1-10),高雄縣。
朱雅琪(1999)。國中女性教師認識論及其教育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L.C. Michele著。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3)。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43-170)。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吳珍梅(2003)。國小女教師工作與家庭研究:女性主義觀點與沙圖象徵意涵之分析。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未出版,彰化市。
吳臻幸(2001)。我的班、我的故事:國小導師形塑班風歷程的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呂仁惠(2005)。由女性主義觀點思考藝術教師專業自主:以一位國小女性視覺藝術教師為個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文里(譯)(2001)。J. Bruner著。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台北市:遠流。
宋文里(譯)(1990),Carl R.Rogers著。成為一個人(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 view of psychotherapy)。台北市:桂冠。
李文英(2000)。身體的包袱~一位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李玉華(2002)。解開「生氣」的鎖鍊--一個小學女老師的探索、實踐之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李茂興、徐偉傑(譯)(1998)。J. Ferrante著。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Sociology : A global perspective)。台北市:弘智。
李惠茹(2002)。台南市國中女教師的職業選擇與晉遷--性別的多數、權力的少數。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李惠茹(2003)。多數的性別、少數的權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120-122。
阮凱利(2002)。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頁233-251)。台北市:揚智。
周淑卿(2005)。論教學文化更新為學校課程革新之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8(3),15-25。
周雅容(1998)。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139-182)。台北市:三民。
易之新(譯)(2000)。J. Freeman, & G. Combs著。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Narrative therap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台北市:張老師。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江(1995)。台灣教師的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三次調查的比較。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海峽兩岸教育發展(頁1-74)。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曉萍(2000)。轉化困境到出路──一個原住民老師的生命˙行動與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市:桂冠。
邱兆偉、簡成熙(2003)。哲學與教育。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頁1-34)。台北市:師大書苑。
邱秀祝(1999)。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老師之實踐經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北縣。
金宜蓁、何萶蕤(1998)。日常生活的改造──平權教育。載於何春蕤(主筆),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頁53-57)。台北市:元尊文化。
侯務葵、王慧婉(1999)。我們是一群女老師:集體認同與教育實踐的故事。應用心理研究,1,107-127。
姜添輝(200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影響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2),157-195。
洪美蓮(2000)。女性主義教學的實踐--女性歷史單元教學活動之發展。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洪家榆(2005)。一位國中女性教師性別教育實踐之研究:以性別議題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洪塘圻(2004)。喧嘩劇場--國小女性教師聲音之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信賢(1995)。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2003)(譯)。D. A. Schön(主編)。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The reflective turn)。台北市:遠流。
孫瑞穗(譯)(1992)。A. Rich著。大聲要求教育。島嶼邊緣,2,52-56。
師瓊璐(2000)。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東市。
張小虹(2000)。女同志理論。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第二版)(頁243-268)。台北市:女書文化。
張如慧(2000)。原住民女學生學校生活經驗中之潛在課程研究:以山海中學原住民藝能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志明(2003)。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語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盈堃(2005)。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載於張盈堃、郭瑞坤、蔡瑞君、蔡中蓓(合著),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和批判教育學(頁69-107)。台北市:洪葉文化。
張嘉雲(2005)。我的課程之旅:一位女性教師的課程意識之生命敘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5)。國小教師主要任教領域統計(性別)。2005年9月30,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3/basic_school/re15.htm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4)。台北市:巨流。
畢恆達(2001)。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37-97)。台北市:三民。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玫妏(2003)。國小女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現場經驗。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未出版,台南市。
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奎憙(1995)。非正式團體林立校園。師友,331,8-11。
陳建民(2002)。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女性主義教育學融入國小班級教學之質化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俐雯、楊幸真(2006,6月)。對國小女性教師權力與權威的思考。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舉辦之「性別平等教育的挑戰與前景:亞太地區第二屆國際研討會」,香港。

彭秉權(譯)(2005)。B. Kanpol著。批判教育學的議題與趨勢(Issues and trends in critical pedagogy)。高雄市:麗文文化。
游美惠(2000)。多元文化女性主義。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4,30-36。
游美惠(2003)。女性主義方法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12-114 。
游美惠(2004)。從方法論的要求到女性主義方法論的追求:檢視教育研究期刊中的性別論述。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頁371-400)。台北市:心理。
游美惠,王百合(2005)。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載於游美惠(著),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頁63-100)。台北市:女書文化。
游美惠、柯伯昇(2005)。台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性別分析。載於游美惠(著),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頁101-139)。台北市:女書文化。
游美惠、楊幸真、楊滿玉(2005)。組織民族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130-134。
馮朝霖(1999)。啟蒙、團結與責任—論教師組織之實踐理性。教育研究雙月刊,66,76-85。
黃筱晶(2005)。平等對待?國小主任職位流動歷程及職場體驗的性別分析。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黃富順(1995)。關心社會脈動,重塑教師文化。師友,331,12-16。
廉兮(2004)。敘事探就:文本/主體重構的敘說與實踐。2005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nhltc.edu.tw/~gimewww/institute/schedual/93-2term/93-2-33.htm
楊巧玲(2000)。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季刊,3(3),121-136。
楊巧玲(2001)。性別議題融入九年一貫學習領域的課程與教學--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所舉辦之「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471-494),台中市。
楊巧玲(2002)。性別意識、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課程--一個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凝視。兩性平等教季刊,19,86-97。
楊幸真(2000,10月)。女性主義的教室。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舉辦之「千禧年全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7-58),高雄市。
楊幸真(2001,7月)。象牙塔內的性別教育:教學超越與轉換。載於私立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所舉辦之「性別、醫療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46),高雄市。

楊幸真(2002)。由女性主義觀點探究女性研究生在課堂裡沉默的真相。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之探究與實踐(頁441-484)。台北市:五南。
楊幸真(2003a,9月)。重建女性主義教室:愛、信任、倫理與關懷。載於台灣女性學學會、清華大學性別與社會研究室、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所聯合舉辦之「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
楊幸真(2003b)。女性主義教育學與女性主義教室:再思權力與權威。教育研究月刊,109,125-136。
楊幸真(2004a)。再思女性主義教育學:愛、信任、倫理與關懷。通識教育季刊,11(1&2),227-251。
楊幸真(2004b,8月)。當西方到了東方: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回顧與前曕<首部曲>。載於私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主辦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8-488),高雄縣。
楊幸真(2006,6月)。探究女性主義教育學之關懷倫理與教學實踐策略。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舉辦之「性別平等教育的挑戰與前景:亞太地區第二屆國際研討會」,香港。
楊滿玉(2002)。bell hooks的交融教育學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葉淑花(1998)。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9-54)。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瑪達拉˙達努巴克(2004)。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雲杉(2005)。學校生活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劉蔚之(1992):一個山地學校的多元文化研究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1-15。
潘慧玲(1999,6月)。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教育科學:國際化或本土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頁344-359),台北市。
蔡依林(譯)(2003)。Madonna著。畢老師的蘋果(Mr. Peabody’s Apples)。台北市:格林文化。

蔡美玲(譯)(1995)。M. F. Belenky, B. M. Clinchy, N. R. Goldberger, & J. M. Tarule著。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女性自我、聲音與心智的發展(Women’s ways of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voice and mind)。台北市:遠流。
蔡敏玲(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市:心理。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心理。
蕭昭君(2003)。誰需要女性主義教育?一個師資培育者自我解放的行動研究。載於台灣女性學學會、清華大學性別與社會研究室、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所聯合舉辦之「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
蕭昭君、陳巨擘(2003)(譯)。P. McLaren著。批判教育學導論──校園生活(Live in school: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台北市:巨流。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1995年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頁182-248)。台北市:時報。
謝小芩(1999,4月)。教育研究中的性別論述:十年來台灣性別與教育的文獻回顧。載於私立高雄醫學院所舉辦之「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
謝小芩、楊佳羚(1999)。教育研究中的性別論述:十年來台灣性別與教育文獻回顧。載於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台灣社會學社主辦之「跨世紀台灣社會與社會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簡紅珠(2005)。對台灣中小學教學文化的幾點思考。課程與教學季刊,8(3),1-13。
羅青(1984)。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市:爾雅。
顧瑜君(譯)(1998)。Harry F. Wolcott著。質性研究寫作(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五南。

西文部分
Brady, J. (1995). Schooling young children: A feminist pedagogy for liberatory learning.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roughon, T. L. & Potts, L. (2001). Dissonant voices: the teacher’s ‘personal’ in women’s studies. Gender and Education, 13(4):373-385.
Cattani, D. H. (2002). A classroom of her own: How new teachers develop instructional, professinoal, and cultural competen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igiovanni, L. W. (2004). Feminist pedagogy and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Encounter: Education for Meaning and Social Justice, 17(3):10-15.
Fisher, B. M. (2001). No angel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ough feminist discourse.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hooks, b. (1989). Talking back: Thinking feminist, thinking black. Boston: South End Press.
Kim, L. M. (2001). “I was [so] busy fighing racism that I didn’t even know I was being oppressed as a woman!”: challenges, changes, and empowerment in teaching about women of color. NWSA Jouranl, 13(2):98-111
Lee, M. & Johnson-Bailey, J. (2004). Challenges to the classroom anthority of women of color.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102, 55-64.
Logan J. (1997). Teaching stories. NY: Kodansha International.
Maher, F. A. & Tetreault, M. K. T. (2001). The feminist classroom: Dynamics of gender, race, and privilege.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Ropers-Huilman, B. (1999). Scholarship on the other side: power and caring in feminist education. NWSA Journal, 11(1):118-13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