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
1.王志弘(2000),技術中介的人與自我:網際空間、分身組態與記憶裝置,資訊社會研究,P1-24.2.王泰俐(2003),網路政治傳播的互動效果,選舉研究第十卷第二期,頁93-134。3.古文秋(2005),適婚族群使用網路交友之關係發展因素與溝通策略研究:以Yahoo!奇摩交友平台為例,2005年中華傳播學會。
4.何佩儒、曾仁凱(2005),部落格一夕爆紅 帶動新錢潮,2005/08/29 ,經濟日報。
5.李怡志(2005),公民新聞時代 人人成寫手,目擊者雙月刊四十六期,頁17-18。
6.周倩、張芳綺(2002),網路學習互動性之初探:科技功能與認知學習,網路教學與圖書館資訊學應用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85-101,台北,國家圖書館,11月14日。
7.林柏旭、陳彥伶(2005年4月),logger自我指標之建構-以無名小站Blog網誌為例,2005傳媒的公共性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南華大學。
8.林慧琪(2004),網路相簿瀏覽行為與動機之初探研究,2004 資訊社會理論與研究工作坊研討會,桃園縣元智大學。
9.柯志祥(2003),使用者在網際空間中的互動性,2003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頁964-975。
10.柯建志、莊淳惠(2005),線上兩性溝通風格研究-由黛伯拉.泰南的觀點談起。資訊社會研究,頁121-146。11.計惠卿、蔡佩璇(2003),互動電子故事書之教學設計模式,2003ICICE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僑務委員會、台灣師範大學。
12.孫秀蕙(1997),網際網路與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應用模式的思考,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廣告學系。
13.孫秀蕙(1998)。台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中華傳播年會。
14.高博銓(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教育研究月刊,103期,頁101-110。15.許馨文(2004),音樂聆聽經驗的意義建構-以十二個大學生聽、說歌曲〈菊夜行軍〉為例 。2004年中華傳播學會。
16.陳年興(1995),WWW加速Internet成為第四大媒體。網路通訊,5,36-39。
17.陳伯榆、劉自強(2004),初探網路日誌(Blog)現象下數位普遍參與及主控權。第一屆數位傳播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頁309-335。
18.陳希林(2006),無名小站 紅色文化揭密,中國時報,E8/文化藝術, 2006/04/27。
19.陳怡臻(2005),網路個人書寫與資訊社會人際溝通之研究-以無名小站個人網誌為例,IAICS 2005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07/6~8。
20.陳建文、龔冠華(2002),從使用者觀點探討行動廣告呈現方式之介面設計,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21.黃菁菁(2006),日「部落格型」年輕人 表裡不一,中國時報,2006/04/09。
22.黃鈺棠、陳群典、林欣怡(2005),台灣網誌使用者之使用與滿足研究,第十三屆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23.楊志弘(2000),網路新聞的互動選擇:台灣地區報社、廣播電台與電台設置的網路媒體之內容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
24.楊志弘(2001)網路媒體的互動功能之探討-兼論互動網路新聞的發展,傳播管理學刊,第三卷第1期,頁1-20。25.葉修毓、鄭百雅、鄭國威(2005),I, performer, director—以Goffman的戲劇論看blog使用者的表演與自我展現,2005第二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26.廖怡純(2006),部落格(Blog)的出版意義之初探,第二屆文化事業創意及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頁99-110。
27.廖嘯龍(2006),變態海軍逃兵 愛殺女大學生,中國時報,A7/社會新聞2006/04/01。
28.蔡鴻濱(2005),部落格與公共領域的實踐:以《南方社區文化網絡》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會,94年7月15日,台北:台灣大學.。
29.鄭國威 (2005),Blog, Research, and Beyond,資訊社會研究第四十五期,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05.htm。
30.鄭國威(2005),Open-source marketing─開放原始碼行銷在網路世代的應用與發展,第二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
31.蕭金蘭、蘇聖珠、林俐伶(2006),大專學生上網動機與行為現況探討,2006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台北大學三崍校區。
32.謝豫琦(2005),自我展示新時代?網路相簿之於自拍者的意義,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論文。
33.謝鴻源、張菀倫、張立嵐(2003),台灣地區ICQ使用者的動機與滿足之初探,2003 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
34.簡國帆(2005),Blogger成為記者潛力初探,IAICS 2005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07/6~8。
35.顏章聖、趙書珣、閉正鈺(2003)競標網站的使用與滿足研究,2003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頁163-1665。
36.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P1-32。
碩士論文
37.王家茗(2002),網路書寫動機與意義初探-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38.古明泓(2004),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39.余美貞(2000),電子郵件使用後對組織溝通之探討研究— 以資訊電子業為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40.余瑞好(2002),大學生使用電視台網站的動機與行為--以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41.吳心恬(1997),媒體特性對說服效果之影響—WWW媒體之實驗室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42.吳佩珊(2005),網路廣告效果之研究:圖像互動和人際互動觀點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43.吳姝蒨(1995),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佈告欄(BBS)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44.李宜貞(2004),人際關係自我揭露、娛樂性資訊尋求與網路貼圖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45.李惠晴(2001),電子郵件使用者的轉寄行為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46.周立軒(2005),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所論文,未出版,桃園。47.林呈達(2002)寬頻網路使用與滿足研究—比較ADSL與Cable Modem之異同」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48.林佳靜(2005),Weblog使用者個人因素與書寫動機、書寫行為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49.林素秋(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50.林淑美(2005),Blog在課後輔導之應用,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51.徐愛蒂(2001),數位圖書館互動性功能評估與使用者需求之研究,交大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52.崔小鈺(2003),警察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與聽眾互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論士論文,未出版,台北。53.梁靜如(2002),輔仁大學學生視聽資料需求個案探討,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未出版,台北。54.許若書(2005),性與不只是性-網路自拍研究,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55.郭世和(2005),應用音樂探索活動增進大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以大葉大學休閒系一年級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56.陳君儒(2002),不同族群對於PDA功能需求與選單系統操作績效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57.陳淑萍(2000),大學生電子郵件的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探討,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58.陳麗蘭(2000),電子郵件的運用與組織溝通之研究,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59.游政達(2003),應用焦點團體探討使用者需求脈絡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60.游智雯(2001),網路健康資訊的使用與滿足—從網路與閱聽人特性之觀點探討,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61.黃國禎(2005),初探BLOG在企業內部溝通的可行性,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62.葉耕榕(1999),東亞國際性航空公司企業網站互動性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63.廖凱弘(2002),網路個人媒體認知圖像與介面功能價值感、滿足感之初探----以PChome個人新聞台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64.劉江釗(2005),部落格之社會網絡與自我呈現初探,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65.劉基欽(2005), BLOG特性對BLOG信任之影響,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66.劉燕青(2002),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網路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67.蔡淑如(2000),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之行為初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68.蔡瑞珠(1999),電子報閱聽人回饋之分析─以PC Home電腦報留言版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69.蕭銘鈞(1998),台灣大專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70.簡恆信(1998),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布告欄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71.龎惠潔(2005),美麗人生:網路相簿社群的互動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中文書藉
72.Jedi(2003) ,BLOG架站實務:使用Movable Type,台北:旗標出版有限公司。
74.王筱璇、勤淑瑩譯(2005),大眾傳播概論,Understanding mass communication:A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 7th ed.,台北市:雙葉書廊。
75.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The internet and society,台北市:弘智文化。
76.李金銓(1995),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77.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3版)。台北:五南。
78.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 嘉義市:濤石文化。
79.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80.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81.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南華社會所:嘉義。
82.黃振家譯(2003),大眾傳播研究,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6E By Roger D. Wimmer, Joseph R. Dominick ,台北:學富。
83.楊世瑩(2005),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旗標。
84.歐素汝譯(2002),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Focus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David W. Stewart & Prem N. Shamdasni,台北:弘智文化。
85.鄭翰林(2003),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風雲論壇。
86.藝立協(2003),Blog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台北市:上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網路資料
87.PEW(2004),取自:http://www.pewinternet.org/index.asp
88.王高山(2005),從手機鈴聲可以聽出主人性格,國際在線專稿,2005-04-01,取自: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7383/2005/04/01/664@500590.htm
89.王燁(2004),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融合之道,2005年9月27日。取自: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qkjc/721491.htm。
90.台灣部落客主力族群調查(2005),取自:http://blog.markplace.net/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 187 &blogId=1。
91.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06), 2006年1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92.何英煒(2006),網路業者變平台提供者,工商時報,2006/5/5,上網日期2006/5/13,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2050903+122006050500461,00.html。
93.余原(2005),音樂提高交往能力,環球時報 生命周刊,2005年11月22日第八版,取自: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3881189.html。
94.呂宗熹(2005),手機隨拍隨傳 網路相簿貼照更簡單,取自:http://www.phonedaily.com/news/?news_id=2985。
95.沈育德、謝光萍(2005),使用者為何以blog 呈現個人生活?,取自:http://graphics.csie.ntu.edu.tw/~edwards/Blog_Report.pdf。
96.林克寰(2004年5月11日),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Jedi’s BLOG。2005年4月18日,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3856.html#entry。
97.林鼎堯(2005/3/2),部落格時代來臨 資訊交流將更迅速多元,取自:http://hk.epochtimes.com/bh/5/3/2/n832820.htm.
98.林培淵(2005),網路相簿自拍者之動機與人格因素研究,2005傳播與媒體生態學術研討會,2005年9月16日,高雄:義守大學。
99.徐挺耀(2006),部落格大力量,數位時代雙週 2006/05/03,取自:http://www2.bnext.com.tw/mag/2006_04_15/2006_04_15_5538.html,上網日期2006/05/04。
100.張惠平(2005),部落格掀起新商業潮流,銘報即時新聞,2005年7月23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55067。
101.陳劭千(2006),從無到成名的無名小站,2006年3月6號電子商務時報,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press&article_id=3874874,上網日期2006/04/18。
102.陳徵蔚(2005),Blog系列之一-共生脫鉤,矛盾相容:廣告與日記並存的部落格空間,UDN數位文化誌,2005/08/26/,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7588。
103.陳徵蔚(2005),Blog系列之二-似遠實近,身份重疊:部落格重塑「作者」形象,UDN數位文化誌,2005/09/02/,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8067。
104.陳徵蔚(2005),Blog系列之三-部落應用,行之有年:閒話台灣個人網誌發展,UDN數位文化誌,2005/09/09/,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8497。
105.陳徵蔚(2005),Blog系列之五-行為改變,形塑思維:部落格與網路文化衝擊,UDN數位文化誌,2005/09/23/,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9260。
106.陳徵蔚(2005),Blog系列之六-微型革命,權力下放:部落格所呈現的網路願景,UDN數位文化誌,2005/09/30/,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9696。
107.陳徵蔚(2005),Blog系列之四-新興媒體,驚爆內幕:走在新聞檢查前的部落格,UDN數位文化誌,2005/09/16/,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8865。
108.創市際(2005),「部落格使用意見調查」研究報告 (一),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blog_0725_05.html
109.創市際(2005),「部落格使用意見調查」研究報告 (二),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blog_1031_05.html
110.創市際(2005),你玩網路相簿咩?,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kuso_0610_05.html。
111.創市際「ARO網路測量研究」(2004),網路相簿「一睹廬山真面目」,2004/06,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epaper/epaper_200407_4.html。
112.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blog/。
113.程樂華、陳侃(2003),個人Blog心理層面的存在价值,惟存教育實驗室,取自:http://www.being.org.cn/theory/pblog.htm。
114.黃世原、朱正庭(2005),年輕人上網 怎能不KUSO!,聯合新聞網,2005/04/04,取自:http://charity.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2&f_SUB_ID=6&f_ART_ID=10323。
115.資策會(2005),美Blog閱讀成長率58% 新興訊息傳散平台不容小覷,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x?news_id=3538&SearchString=PEW。
116.網路城邦:http://city.udn.com/v1/index.jsp
117.網路城邦:http://city.udn.com/v1/main_blog.jsp
118.蕃薯藤(2005),台灣網路調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5/index2.html。
119.羅皓菱 (2004年7月14日),網路時代的麥哲倫——博客現象分析,2005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twblog.net/archives/001118.html。
外文文獻
1.Graham, L. (1999). 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ve design. NY: Delmar.
2.Greenbaum, T. L.(1998). The handbook for focus group research. Second edi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3.Ghose, S. & Dou, W. (1998).Interac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appeal of Internet presence sit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38(2):29-43.
4.Ha, L. & James, E. L. (1998). Interactivity Reexamined: A Baseline Analysis of Early Business Web Sit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42(4),457-474.
5.Heeter, C. (1989). Implications of new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for conceptualizing communication. In J. L. Salvaggio and J. Bryant (Eds). Media u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Emerging patterns of adoption and consumer use (pp.217-235).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6.Hoffman, D. L., & Novak, T. P. (1995).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 -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n-line] Availiable:http://www2000.ogsm.vanderbilt.edu/cmepaper.revision.july11.1995/cmepaper.Html
7.Jensen, J. F.(1998). “Interactivity”: tracking a new concept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Nordicom Review, 19(1), 185-204.
8.Katz, E. (1974) and J. G. Blumler and M. Gurevitch,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in J. G. Blumler and E. Katz(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 Current Perspective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Sage, pp.19-34.
9.Lazarus, R. S. (1991),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in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 352-367.
10.Massey & Levy(1999),Massey, Brian L. & Levy, Mark R.1999 “Interactivity, Online Journalism, and English-Language Web Newspapers in Asia.” J&MC Quarterly, Vol.76, No.1, Spring, pp.138-151.
11.McQuail, D.& Windahl(1993)Windahl,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12.Nardi(2004),Nardi,B. A., Schiano,D. J., Gumbrecht, M., and Swartz, L. (2004). Why We Blog. I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47,NO 12,42-46.
13.Rafeli, S. & Sudweeks, F.(1997). Networked interactivity.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2(4), 17 Pages.
14.Rogers(1986) Rogers, E. 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1986.
15.Zillmann, D. (1991). Empathy: Affect from bearing witness to the emotions of others. In J. Bryant, & D. Zillmann (Eds.), Responding to the screen: Reception and reaction processes (pp. 135-167). Hillsdale, NJ: 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