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11: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淑真
研究生(外文):LO SHU CHEN
論文名稱:南投縣國中退休教師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動機與阻礙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Group-Recreation-Activity(GRA) Leisure Motives and Constraints Analysis of Retire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指導教授:李明榮李明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MING G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團康式休閒活動.退休教師.休閒動機.休閒阻礙休閒活動團康動機國中教師
外文關鍵詞:Group-Recreation-Activity(GRA).Retired teachers.Leisure Motives .Leisure Constrai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4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投縣國民中學退休教師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之現況以及參與動機、參與阻礙之差異情形。採問卷調查法,以南投縣公立國民中學之退休教師為研究調查之母群體,計31所公立國民中學之退休教師。共發出430份問卷,回收408份,有效問卷400份,有效回收率達93%。資料分析方式為描述性統計、t檢定、ANOVA及Scheffe事後檢定。分析結果如下:
一、有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習慣之南投縣退休教師共計有206位,佔樣本總數之51.5%。
二、最主要促使其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之動機以促進健康為最高,最主要參與之團康式休閒活動項目,舞蹈類為社交舞;歌曲類則以流行歌曲為最高;遊戲類以衛生麻將參與率為最高。
三、普遍選擇之參與活動地點以公共場所(公園、運動場、體育館)最為高,且較傾向於以每週參與1-2次為主,且每次參與之時間為90-120分鐘,而參與時段為早上8:00以前最熱門。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時最常找的同伴多以朋友為主。
四、不同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習慣之退休教師對於團康式休閒活動之參與動機(生理、心理、社會層面)與阻礙(個人、環境因素)大部分呈現顯著性之差異。
五、不同背景變項之退休教師對於團康式休閒活動之參與動機(生理、心理、社會層面)以性別最具有顯著性之差異。
六、不同背景變項之退休教師對於團康式休閒活動之參與阻礙(個人、環境因素)只在性別、年齡與退休年資有部分呈現顯著差異,其餘皆無顯著差異。
關鍵字:團康式休閒活動、退休教師、休閒動機、休閒阻礙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that retire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participate in group recreation activiti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leisure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survey the retired teachers in 31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antou. 40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out of a total of 430 questionnaires that were sent out.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3%. After analyzing data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OVA, and Scheff-tes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re were 206 respondents, accounted for 51.5% of the total respondents, have the habit of participating in group recreation activities.
2.The main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group recreation activities was to promote health, and the main group recreation activities were social dances in dancing, popular songs in singing, and Mahjong in playing.
3.Most respondents tend to participate in group recreation activities with their friends before 8am in public places for once to twice a week, and 90 to 120 minutes each time.
4.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most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retired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habits of participating in group recreation activities.
5.Among all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sex has the most influence on leisure motivations.
6.Among all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ly sex, age, and tenure have influences on leisure constraints.
Key word:Group-Recreation-Activity(GRA)、Retired teachers、Leisure Motives、Leisure Constrai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團康活動 8
第二節 休閒活動 11
第三節 動機理論 23
第四節 休閒阻礙因素探討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工具之編製 29
第三節 研究樣本 32
第四節 研究實施過程 34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6
第一節 教師基本資料與團康式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分析 36
第二節 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不同習慣與參與動機差異分析 44
第三節 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不同習慣與參與阻礙差異分析 48
第四節 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與團康式休閒活動之參與動機差異分析 51
第五節 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與團康式休閒活動之參與阻礙差異分析 75
第六節 討論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建議 97
參考文獻 99
中文部分 99
英文部分 106
附錄一 南投縣國中退休教師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動機與阻礙預試問卷 110
附錄二 南投縣國中退休教師參與團康式休閒活動動機與阻礙正式問卷 11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庭宇、林財丁(1986)。台北市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休閒活動。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百祥(1988)。團康秘笈。台北市:眾文。
王金城(2004)。大專甲級男子籃球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白家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行政院主計處(2003)。中華民國9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何容(1974)。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何麗芳(1992)。台北市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 嬪(1999)。婦女的忙與盲-談婦女的休閒賦權與自覺。1999 性別與兩性研究會。
吳淑玲(1995)。青少年休閒之道。台灣教育,546,36-39。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523,18-20。
呂建政(1996)。班級團康活動之指導與設計。學習與成長,8,133-144。台中
宋維煌(1993)。休閒活動與生活調適。社教資料雜誌,181,8-11。
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明榮 (1998):休閒運動學系系刊創刊號。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李政義(1982)。團康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力行。
李鐘元(1982)。休閒活動。生活素質研究中心論文集(2)。台北。明德基金會。
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志成、林素卿、陳春蓮、黃金柱、程春美、連惠卿(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際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寶山 (1995)。國小退休教師心理需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南投縣政府(2005)。2005年到南投旅遊觀光客人數統計。交通旅遊局。
南投縣政府(2005)。5年內退休教職員工人數統計。人事室。
洪惟泉(2001)。不同學業成就專校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連慶(1996)。武林團康高手。桃園市:武陵。
洪連慶、徐淑華、姜義芳(1989)。文武團康。桃園市:力美。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蘭沁(1993)。台南地區大專學生主要休閒型態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69-191。
桂景星(2001a)。驀然回首─風花雪月笑談桃園縣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九十年北區六縣市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主題工作坊論文集,71-89。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桂景星(2001b)。歡迎進入摩莉莎卡的虛擬世界。九十年北區六縣市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主題工作坊論文集,90-109。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桂景星(2001c)。看完一本質化研究的論文。桃縣文教,復刊21,133-136。
桂景星(2001d)。低年級的表演藝術課程,我們怎麼走。載於 陳惠邦(主編),桃園縣台北市國教輔導團九十學年度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跨縣市交流研討文集,56-65。桃園市:桃園縣政府。
桂景星(2001e)。人文為本、創意為先---讓表演藝術學習成為人文教育全人學習的成長核心。載於 陳惠邦(主編),桃園縣台北市國教輔導團九十學年度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跨縣市交流研討文集,66-71。桃園市:桃園縣政府。
桂景星(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團康相關概念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高俊雄(2002)。運動與休閒之概念和內涵。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涂淑芳譯(2000)。休閒與人類行為。(G. Bammel, & L. L.Burrus-Bammel 原著 )。台北:桂冠。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少熙(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張坤鄉(1991)。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60,129-169。
張春興(1983)。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宮熊(2002)。休閒事業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公司。
張慶三(1984)。團體康樂活動論叢及運用。台北市:眾文。
張耀中(2002)。台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釚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4)。三年內退休人數預估與統計。台北:教育部。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許義雄(1993)。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陳怡如(2002)。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休閒體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美芬(1996)。淺談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3),37-42。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振聲(2004)。銀髮族自覺健康狀況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團體國外旅遊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彰儀(1987)。你滿意你的休閒生活嗎?教育部文化講座專輯,文化講座彙編第三冊,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印。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驥(1984)。又玩又唱(七版)。台北市:星光。
黃中科(1990)。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月嬋(1997)。推廣職業婦女休閒運動應有的做法。國民體育學刊,22(4),46-51。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黃郁宜(1994)。現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35,88-93。
黃振球(1970)。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報,創刊號,545-694。
黃嘉宗(198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瓊妙(2000)。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宏志(1989)。遊客行為與森林遊樂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台北縣市民旅遊阻礙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淳皓(1995)。生活的右腦與左腦-休閒與工作。諮商與輔導,116,12-15。
楊儀典(1989)。團康高手。台北市:眾文。
楊儀典(1990)。團康高手(第二集)。台北市:眾文。
詹皓宇(2001)。休閒活動與生活健康的關係。台灣教育,602,41-44。
廖榮利(1977)。行為發展與心理衛生。台北。先鋒出版社。
廖榮利(1994)。認識老人與服務老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老人教育,203-236。臺北:師大書苑。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需求之研究—以彰化縣消防人員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論士論文,未出被,雲林縣。
蔣孝瑛(1990)。美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現況。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市:麗文。
鄭照順(2000)。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蕭新煌(1990,11 月5 日)。八十八年社會指標統計:臺灣社會生活變遷。來源: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socialindex/paper1.doc
賴正能(1998)。從隔週週休二日制探討公務人員的休閒行為—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銘卿(1996)。台北市國小學童休閒活動興趣取向、參與狀況及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北體學報,5,189-200。
薛銘卿(2000)。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休閒活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謝文振(1999)。台灣地區啟智學校國中高職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政瑜(1981)。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政諭(1990)。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羅淑真 (2005)。團康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研究。南投:南投文教。
英文部分
Allen, R. L., & Buchanan, T. (1982). Techniques for comparing leis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307-322.
Anderson, N. (1974). Some implications of time. In Murphy, J., Concepts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nd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Beard, J. G. & Ragheb, K.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2-33.
Bishop, D. W. (1970). 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 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 160-170.
Boothby, J., Tungatt, M. F., & Townsend, A. R.(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Chubb, M., & Chubb, H. R. (1981). One-third of our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resourc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Y : Haper Collins.
Dattilo, J .(1999).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Driver, B. L., Brown, P. J. and Peterson, G. L. (1991). Research on leisure benefit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volum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 3-12).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Y: Elsevier.
Ellis, G. D., & Witt, P. A.(1991).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 of leisure : Making of abstract concrete. In Goodale & Witt, P. A.(Eds)Recreation and leisure: Issues in a era of change(3rd ed.)Venture Publishing, INC.
Ellis. G.. D., & Rademacher, C. ( 1986 ) .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Unpublished paper submit to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s.
Francken, D., & Van Raiij, M.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5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Hirschman, E. C. (1985).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ntent preference for leisure-time medi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7, 14-28.
Hultsman, W. (1995).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xtension of the exploration of dimensional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3), 228-244.
Iso-Ahola, S. E. (1999). Motivational foundations of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pp. 35-52).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Iso-Ahola, S.E. ( 1980 )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Williamm C. Brown. Publishers.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Kaplan, M.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Y: Wiley.
Kaplan, R. (1980).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 and recreation of a park.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2(4), 494-507.
Kelly, J. R. (1987). 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elly, J. R. (1990).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elly, J. R.(1972). Family leisure in thre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0(1),47-60.
Kelly, J. R.(1982).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Kelly, J.R., & Godbey, G.(1992).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Kelvin, P.(1979).A memorandum on leisure. London, Sports Council /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Joint Panel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Research, mimeo.
Kraus, R. G. (1984).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4th ed.).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evinson, D. J.(1978).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 New Yord:Knopf.
Mannell, R. C. and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undy, J. (1998).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lishing.
Neulinger, J.(1974).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arker, J. S. (1976).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eterson, C . A., & Stumbo, J.(2000).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3rd ed)
Peterson, D. A.(1985).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in D. B. Lumsden(Ed.), The older adult as learner: Aspect of educational gerontology,1-23. New York:Hemisphere.
Rossman, R. J. (1995). Recreation Programming: Designing Leisure Experience. Champaign, Ill.: Sagamore Publishing Co. Inc.
Russell, R. V. (1982). 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St. Louis: Mosby.
Siedentop, D. (2001). Introd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itness and sport (4th ed.) NY: McGraw-Hill Companies.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2(17), 2395-24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