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全球網站(2005)。http://www.taekwondo.org.tw/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朝
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翔星、湯惠雯(2000)。跆拳道男性優秀選手與一般選手雙重選擇反應能力之
分析比較。2000年運動生物力學應用與展望研討會,國立陽明大學,
38-39。
王煥琛 (1994) 。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的研討。台灣教育523,P9-17
王水文(1994)。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王叢桂、羅國英(1992)。社會研究的資料處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文崇一 (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東大圖書公司。
向令平(2004)。個人特徵及購買動機對大陸城市地區幼教品購買行為傾向之
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第十卷,P33-49。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書局。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台中: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彰榜 (2001)。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動機之研究。體育學
報,30,152-162。
林世哲(1993)。大台北地區慢速壘球參與者之消費者行為研究。國立體育學
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燕娟(2000)。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動舞蹈課參與動機之研究。中華體育,52 , 51-60 。
李金泉(1992)。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 :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
份有限公司。
吳承典 (2003) 。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因素之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第33期,P21-28。呂銀益(1997)。青年橄欖球員參與動機及學習阻礙因素分析與研究。台北市:
華泰書局。
江南發 (1997)。教育心理學─學習動機。台北市:五南圖書。
巫昌陽(1992)。台北市YMCA游泳教室成人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
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3)。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 (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素琴(1998)。修習羽球課程大學生參與運動動機之研究動機之研究。台北
市:文景書局。
程俊堅(2001)。雲林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樹淵(1997)。跆拳道教學之力學應用。體育與運動,75,87-98。陳昭明 (1981)。台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與分析。逢甲大學機械
工程學所碩士論文
陳文長 (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桃園。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鴻雁、楊志顯(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麗華(1991)。台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
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華(199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弘(1998)。奧林匹克路跑參與者生活型態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
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少熙(1998)。經濟發展與休閒意識。台北:師大書苑。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紹同(1997)。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月刊,366,15-19。鄧建中 (2002) 。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莊惠玲(2000)。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易利(2000)。臺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以北、中、南地區
為例)。臺中:霧峰出版社。
范智明(1998)臺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p.20)
黃國恩(1996)我國大專柔道選手的柔道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26,193-199 。
黃金柱(1993)。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台北:師大書苑。
黃天中、洪英正(1993)。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金柱(1993)。體育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文祥 (1998)。足球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437-451。
黃金柱、李明榮(1999)。政府與民間投資體育活動經費編配和消費概況之調
查研究。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泰盛(1998)。大專學生參與足球運動動機之研究。屏東:睿煜書局。
謝鎮偉 (2001)。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以輔仁大學為例。台北: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
曾家球 (2001)。新竹縣尖石鄉國小原住民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需
求之探討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戴遐齡(1995)。台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國
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素琴(1998)。修習羽球課程大學生參與運動動機之研究動機之研究。台北
市:文景書局。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金樹(1998)。國立聯合工商專校學生參與保齡球運動齡球運動動機之調
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1),95-107 。
紀明德(1999)。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活動之分析與研究。台
北:華泰書局。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張紹勳(1994)。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
料股份有限公司。
蔡長啟(1993)。我國發展休閒活動應有的措施。國民體育季刊,22卷 4期,4-10。
鄭伯勳(1992)。消費者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鄭淑芬(1987)。臺北市民生活型態、動機與休閒運動選擇之關係研究。私立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智謀(1991)。職業棒球運動觀賞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鍾志強(1992)。職業棒球球迷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
英文部份
Andreason,A.R.(1967).Leisure,MobilityandLifeStylePattern.AMA:Conference Processdings,56-62.
Brent, & Ritchic, J. R. (1975). On the dev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85
Beard, J. G., & Gagheb, M. G.(1983). Measuring leisure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3),219- 228.
Chelladurai, P.(1992). A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service : implications for sport management.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6,38-51.
Chubb, M.,& Chubb, H.R. (1981). One third of Our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resource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Demby, E.(1974).Psychographics and From Whencn It Came,In D.,(Ed.),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Chicago:AMA,3-30.
Engel, J. F., Blackwell, D. R., & Kollat, D. T.(1978).Consumer Behavior.(6th ed.). Dryden Press, a divi-sion of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Engel, J. F., Kollat, D. T., & Blackwell, D. R.(1982).Consumer Behavior.(4th ed.).Hinsdale:Dryden Press.
Frogner, E. (1991). Sport in Lebenslauf. Stuttgart: Ferdinanad Enke
Jones, H. A.(1984), “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Involvement”, ConsumerResearch, Vol.11, pp.203-209
Hackett, L. C.(1989). A Life Style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Men's and Women's Basketball Season Ticket Hold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Doctoral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Iowa.
Lazer, W.(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Toward Scientifi Marketing,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30-139.
Maslow, A. H.(1969).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 New York: Van Nostrand. AMA,54-57.
Mullin, B.(1985).Characteristics of sport marketing.In G.Lewis & H.Appenzeller (Eds.), Successful sport management. Charlottesville,VA : The Michie Co.
Murray, J. F. (1983). Effects of alone and audience on motor performance for males and fem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sychology, 14,92-97.
Plummer, J. T.(1974).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Resea- rch to the Creation of Advertising Campaigns. In Wells, W.D.(Ed.),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AMA,167-170.
Plummer, J. T.(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1),33-37.
Ragher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 14(2):128-140.
Reynolds, F. D., & Darden, W. R.(1974). 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psychographics.In Wells, W.D.(Ed.),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Chicago:AMA,74-87.
Roski, Gunter, Forster & Peter.(1989).Complex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 of Going in for Sports during leisure time among young working people & appren- tices.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ology of Sport, 24(4),345-357.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1983). Consumer Beha- vior. Englewood NJ:Prentice-Hall.
Torkidsen, M. D., & Henderson, K. A. (1986). Recreation and thereturning female student. U.S., North: ERIC, ED273585.
Kesler, L.(1979).Man created ads in sport's own image. Advertising Age,5-8.
Kline, F. G., & Phillip, J. T.(1971).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Wind, J., & Green, P.(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and analytical problems in life style resear- ch,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ssociation,100-125.
Ziff, R.(1971).Psychographics for Market Segmentation.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1(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