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0: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瓔汝
研究生(外文):Ing-Ju Chen
論文名稱:桃米生態村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ao-Mi Eco-Village
指導教授:陳瑾瑛陳瑾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I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5
中文關鍵詞:生態村核心價值永續發展
外文關鍵詞:Eco-villageCore Valu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9
  • 點閱點閱:62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7
桃米社區在震災後以生態為主軸轉型發展,是目前台灣各社區營造中頗受矚目的個案。桃米生態村的經營,雖然也起於經濟上的理由,但它兼顧生態、社會、精神文化,追求社區之永續發展的理想,符合未來世界環境保育的潮流。所以,本研究之動機在從經營管理層面切入,探討桃米生態村永續發展的策略,除提供桃米未來的發展參考,也可做為其它社區發展的借鏡。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藉文獻之歸納、分析及深度訪談相關人士,包括: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桃米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等,以達成本研究之目的:探討桃米生態村的「核心價值」及其影響;瞭解桃米生態村發展的關鍵因素;探討桃米生態村的核心競爭力,並提出其永續發展策略;最後,在結論中針對策略的核心環節──價值觀問題,歸納桃米生態村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研究發現「核心價值」曾是桃米生態村發展的過程中,讓居民改變觀念與行為、維繫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建立居民整體社區概念的最關鍵因素。而其核心競爭力就在「生態村」之獨特性的加強與堅持。桃米生態村的發展固然有多項優勢條件,但其打開知名度後,與大部分其他社區一樣,也伴隨而來有利益、分配問題。故現階段桃米生態村的「核心價值」的是否堅持與如何實踐,及桃米生態村組織、制度的重整是桃米目前最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本研究建議桃米生態村之永續發展的策略可採取:(一)堅持及深化生態為主的使命與目標,以強化市場區隔。(二)重視無形資產,以獨特品牌達成優勢競爭力。(三)強化人力資源的培訓、健全組織,擴大居民的參與。(四)以「藍海」代替「紅海」的合作策略。 (五)創新經營,創造吸引力焦點。針對策略的核心環節──價值觀問題,桃米生態村發展的價值與意義則可歸納為:(一)生態村是對的事,對的事要堅持;做對的事,永不嫌遲。(二)「核心價值」激發無限的可能。(三)天助自助,奠基真正的永續。(四)因時因地制宜,才是最佳策略。
After suffering from the earthquake in 1999, the Tao-Mi Eco-village had changed to ecology-driven develop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re-engineering communities in Taiwan. Although the venture of the Tao-Mi Eco-village resulted from economy concern, it took ecology, society, and spiritual culture into consideration to reach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eet with the world tid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first examined the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managerial viewpoint, provide the Eco-village with not only the ideas of expansion in the future but also an example to the other communities in Taiwan.

By means of both the induction,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and the in-depth interview of those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cluding the Endemic Species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e Committee, the New Homeland Foundation, the Tao-Mi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this study adopts qualitative method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research: to find out the Core Values and influences of the Tao-Mi Eco-village, to understand the key factors of its advancement, to uncover its primary competition, and bring up its perpetual advanced strategy. In the end, the conclusion puts a stress on the Value to bring on the meaning and worth of the Tao-Mi Eco-village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Core Values were onc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gressive process of the village, which changed the ideas and behaviors of the residents, maintained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s, and establishe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entir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he enhancement and insistence of its distinction are to be found as the prim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village. Along with its successful achievements and the advantages from the development, just like most of the other communities, the Eco-village has encountered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However, at this stage the most urgent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are how to insist on and implement its Core Values and how to re-engineer its organizations and policies. For the sustainable progress of the village, there are five recommended strategies: (1) Insist on and intensify the Eco-centered missions and goals, so that market segmentation can be strengthened. (2)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intangible assets, and achieve superior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unique brand. (3)Improve the training for human resources and integrate the organization to encourage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4) Take a cooperative strategy of Blue Sea instead of Red Sea (5) Innovate the operations to attract consumers. In terms of the Value of the strategic prime point, the Value and Worth of the Tao-Mi are as follows: (1)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co-village is a right thing which we should insist on. And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do right things. (2) The Core Value inspire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3) Self-Sustaining is basic to achieve re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 The best policy is to keep flexibility to face problems and resolve them.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次 …………………………………………………………………………IV
圖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永續發展 ……………………………………………………12
第二節 生態村 ………………………………………………………45
第三節 策略管理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 8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9

第四章 桃米生態村經營管理現況………………………………………… 99
第一節 桃米生態村現況……………………………………………… 99
第二節 桃米社區現階段生態評量檢核………………………………122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26
第一節 桃米生態村的核心價值…………………………………… 126
第二節 桃米生態村發展的關鍵因素分析…………………………136
第三節 桃米生態村的核心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策略………………16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6
第一節 結論 ……………………………………………………177
第二節 建議 ……………………………………………………180

參考文獻 ………………………………………………………………………184
A.中文 ………………………………………………………………184
B.英文 ………………………………………………………………204
參考文獻
A.中文
大前研一 (1987)。策略家的智慧。臺北市:長河出版社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3)。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天下編輯(1996)。環境台灣-獻給台灣的未來。台北市:天下雜誌。
尤正國、陳犀吉(2002)。社區觀光與生態旅遊和諧發展之學理意涵──以宜蘭縣員山鄉阿蘭城社區為例。旅遊健康學刊(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2(1):52-62。
方力行等(2001)。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出版。
方威尊(1997)。休閒農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核心資源觀點。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譯自Research in Education Conceptual Introduction,by James H.McMillan,Sally Schumacher。
王仕圖(1999)。「公設民營」的迷思-非營利組織理論觀點的反省。社區發展季刊,85,156-165。
王育群(1996)。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季刊,9(4),19-30。
王昱瑩(2004)。社區博物館中的地方文化展現-桃米社區九二一紀念館之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民(2004)。溪頭地區發展生態旅遊策略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王鑫(1999)。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25-29。
王鑫(2002)。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4,28-44。
司徒達賢 (1979)。台灣企業之環境分析。企銀季刊,3(1),32。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台北市:天下遠見。
司徒達賢、林晉寬(1998)。台灣優勢廠商之資源管理模式。管理學報, 15(2),255-270。
田若屏(2005)。全球化的企業倫理-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3。
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視覺與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培英(1998)。永續發展與企業競爭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企業永續發展論壇。http://www.bcsd.org.tw/talk/t-talk2.htm。
石滋宜 (1996a)。決勝未來的核心專長。戰略生產力雜誌,483,12-14。
石滋宜 (1996b)。一切從價值觀的領導開始。戰略生產力雜誌,484,12-14。
石進芳、郭峻宏、沈志豪 (2004)。台歐美日綠營建之比較。現代營建,292,61-72。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2004)。迎向一個更富人性的全球化,企業領袖談社會責任。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企業永續發展論壇。http://www.bcsd.org.tw/talk/t-talk2.htm。
朱世娟(2003)。由景觀生態觀點探討台灣生態旅遊地區之永續發展──以新竹縣照門地區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惟君(2003)。鄒族-達娜伊谷與茶山,大地地理雜誌,8月號,50-55。
朱博湧(2005)。維持高獲利的藍海策略。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市:天下文化。李紹唐譯自W.Chan Kim、Renée Mauborgne著Blue Ocean Strategy-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序一)。
江大樹(2003)。台灣鄉村型社區的發展困境與政策創新--「桃米生態村」的社區重建經驗啟示。政治學報。36,1-26。
江明修(1998)。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與社會角色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
江明修、陳定銘(1999)。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中國行政評論,8(3),23-72。
江明修主編(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市:智勝文化。
江冠明(2004)。桃米社區生態民宿的發展趨勢與未來。繽紛桃米-推動桃米生態村學術研討會。台東南島社區大學。
牟中原(2005)。全球暖化現象。遠見雜誌,230,36-36。
余佩珊譯(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市:遠流出版。譯自Peter F. Drucker著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余淑蓮(2003)。WTO 之後,他們不必放火燒田。鄉間小路,2月號,16-19。
克勞斯.施偉伯(2004),Klaus Schwab,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及主席。穩定經濟必先重建道德。羅耀宗等譯「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Frank_Jurgen Richter、Pamela C.M.Mar編Asia's New Crisis-Renewal Through Total Ethical Management。(緣起)
吳宗瓊(2002)。淺談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4,54-59。
吳宗瓊(2003)。再現原住民部落的價值,文化再造。大地地理雜誌, 8月號,60-62。
吳宗瓊(2004)。社區經營生態旅遊之課題與模式探討--以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為例。繽紛桃米-推動桃米生態村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吳明一(2003)。民宿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藝術──我怎樣經營『庄腳所在』。鄉間小路, 1月號,72-7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公司(楊國樞主編,桂冠心理學叢書、心理學術系列)。譯自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by Michael Quinn Patton,1990。
吳思華(1984)。產業特質與企業經營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吳泉源、陳孟瑜(2003)。落實永續發展的社會觀。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45-50。
吳淑媛(2003)。顧客關係管理應用於非營利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雯(2004)。九二一震災後觀光資源重建對台灣中部地區之經濟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真(2001)。台灣農業『綠金』隱然成形。能力雜誌,12月,54-61。
呂永龍(1998),生態旅遊的發展與規劃,自然資源學報,13(1),81—86。
呂嘉泓(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東 (2005)。永續台灣,全球倒數第二。天下雜誌,317期。
宋偉航譯(1992)。綠色企業:永續經營新趨勢。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譯自Davis,John,Greenig Business:Manag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宋偉航譯(1995)。綠色管理手冊。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譯自Kit Sadgrove,The Green Manager's Handbook。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環境與產業系列。
李永展(1999)。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49-53
李永展(2001)。都市指標系統衡量對台北市永續發展之適用性及評估手冊研擬。台北市:永續發展工作室,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市:巨流圖書,環境議題系列。
李永展(2004)。永續發展策略。台北市:詹氏書局。
李永展(2005)。社區自主發展的可能性:山美達娜伊谷為例。2005水、環境與社區研討會。台北市:台北科技大學。
李光中(2003)。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下),鄉間小路,5月,81-84。
李光中(2003)。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上),鄉間小路,4月,82-85。
李光中、王鑫(2003)。建立自然資源永續經營的社區參與機制之行動研究架構。96-102,花蓮師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李光真(1997)。走在十字路口的台灣競爭力─麥可波特教授訪華記,光華雜誌,22(5),30-39。
李素馨(1996)。觀光新紀元─永續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季刊,9(4),1-17。
李偉文(2005)。『環境永續指數』台灣排名全球倒數第二?──財富與幸福,競爭與永續之間的平衡。新觀念,205,78-82。
李啟明(1989)。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台北市:黎明文化。
李紹唐譯(2005)。超越競爭,邁向藍海。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市:天下文化。譯自W.Chan Kim、Renée Mauborgne著Blue Ocean Strategy-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序二)。
李朝賢(2002)。因應知識經濟需求建立永續發展之農村,農政與農情, 1月號,62-66。
李瑞全(1999)。儒學之「永續發展」基本理念。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21-24。
李賢淇(1999)。淺談環境生物科技與永續發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54-57。
汪芸譯(2006)。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U型理論。台北市:天下文化。譯自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奧圖.夏莫C.Otto Scharmer、約瑟夫.賈渥斯基Joseph Jaworski、貝蒂蘇.佛勞爾絲BettySue Flowers合著 Presence-An Exploration of Profound Change in People,Organizations,and Society 探觸變革的深層動力,從頭腦到心靈的修練之旅。
汪瑞娟(2004)。有機蔬果行銷者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祥、慕心等譯(1998)。巨變時代的管理。台北縣:中天出版社。譯自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著,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1995。
周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Michael E. Porter著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周昌弘(2000)。自然保育與永續發展。政策月刊,65,8-13。
林文政譯(1994)。綠色希望:地球高峰會議藍圖。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譯自Daniel Sitarz 編著,AGENDA 21:The Earth Summit Strategy To Save Our Planet。
林文澤、孫志鴻(2003)。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之個人行動策略。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7,35-40。
林永森(2001)。地方觀光休閒產業關鍵成功因素與永續發展策略之探討。嶺東學報第十二期。嶺東技術學院財稅科。
林玉婷(2002)。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享能(2003)。國際自然保育發展之趨勢。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永續發展」科經(研)092-014號。
林叔圭(2000)。生態旅遊第一章──自然步道,動物園雜誌(台北市立動物園), 78,26-29。
林宜諄(2005)。2005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雄心與良心等。遠見雜誌,228,126-133、136-140。
林芸青(2004)。社區意識與環境意識之解說探究。繽紛桃米-推動桃米生態村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林信揚(2004)。以生態旅遊為導向之社區發展模式比較分析-以桃米及大雁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晉寬(1995)。資源基礎觀點之廠商成長,明志工專學報,27,145-167。
林國詮、董世良(1996)。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實例──福山植物園的遊客管制。戶外遊憩研究季刊, 9(4):41-50。
林梓聯(2001)。體驗經濟時代農企業的發展機會。農業經營管理會訊, 28,3-9。
林照真 (2005)。誰讓台灣吊車尾?天下雜誌,317期。
林鈴娟(2004)。風景區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坑風景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鴻忠(2002)。國家森林生態旅遊-遊程規劃與活動設計。台灣林業, 28(1),55-62。
邱文彥(1999)。海洋的永續觀與倫理觀。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30-34。
邱花妹等著(2000)。Green Power:解讀台灣綠色競爭力。台北市:天下雜誌,競爭優勢系列。
邱奕儒(1999)。玉井生態村之土地利用最佳化分析與生態建築規劃。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娟(2003)。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参與學習之研究──以埔里鎮桃米社區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嫈勛(2004)。以社區為核心的生態觀光地之環境監測──以桃米社區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振寧、陳素珊譯(2002)。重返美麗家園:一位生態學者的返鄉衝擊。台北市:新自然主義公司。譯自Alan Thein Durning著,This Place On Earth:Home and The Practice of Permanence。
阿亞拉二世(2004)Jaime Augusto Zobel de Ayala Ⅱ。領導統御-企業在社會以身作則。羅耀宗等譯「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Frank_Jurgen Richter、Pamela C.M.Mar編Asia's New Crisis-Renewal Through Total Ethical Management。(193-208。)
侯錦雄(1996)。觀光區的重生──永續經營的更新計畫。戶外遊憩研究,9(4),
侯錦雄(2000)。鄉村觀光永續發展的景觀策略研議。鄉村發展, 12月,41-50。
洪忠修(2000)。由台灣農舍問題論談鄉村地區建築規劃。鄉村發展。12月,26-38。
洪明洲(1996)。資源基礎的策略分析-策略制定過程的一項革命。戰略生產力,480,72-75。
洪明洲(1996)。競爭優勢的鐵三角。戰略生產力,481,80-83。
洪嘉穗(2002)。社區自主環境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湖本生態村願景實踐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論文。
洪維勵、邱嫈勛(2004)。以社區為核心的生態觀光地之環境監測個案比較。2004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洪維勵、溫詔鈞(2004)。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架構之探討。2004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研考會網路村里(2005),http://www.village.gov.tw/webnew/376485200021/,2005.12.4.檢索
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141-168。
紀骏傑(1999)。永續發展:一個皆大歡喜的發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16-2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
胡憲倫、鍾啟賢(2003)。從全球永續性報告書的標竿比較看-台灣企業永續經營方向。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4月號,17-28。
胡憲倫、鍾啟賢(2004)。企業永續績效評估──永續企業的八大修煉。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4月號,8-19。
倪葆真(1999)。農業產業文化發展。農政與農情, 10月號,59-63。
埔里鎮公所(2005)。南投縣埔里鎮桃米休閒農業區規劃書(規劃草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輔導,南投縣政府、水土保持局第三工程所委託規劃,2005年7月印製。
孫志鴻(1999)。永續發展研究。環境教育季刊,37,75-81。
孫震(2004)。理當如此-企業永續經營之道。台北市:天下遠見。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編著(2002)。Ecotourism生態旅遊白皮書。 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出版。
馬瑞諾夫(2004)Lou Marinoff。遠景-企業品德在亞洲的展望。羅耀宗等譯「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Frank_Jurgen Richter、Pamela C.M.Mar編Asia's New Crisis-Renewal Through Total Ethical Management。(275-290。)
高希均(2003)。台灣,從執行力再出發。執行力-沒有執行力,哪有競爭力。台北市:天下文化。李明譯自Larry Bossidy&Ran charan著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引言)。
高希鈞(2004)。事業雄心應植基於企業倫理。羅耀宗等譯「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Frank_Jurgen Richter、Pamela C.M.Mar編Asia's New Crisis-Renewal Through Total Ethical Management。(出版者的話)
高希鈞(2005)。鼓吹『企業社會責任』:讓台灣企業家驕傲地現身世界舞台。遠見雜誌,228,34-35。
張世賢(2004)。聯合國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策略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3(2), 135-156。
張茂芸譯(2000)。非營利組織(Non-Profits)。台北市:天下遠見。(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張英陣(1999)。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社區發展季刊,85,62-69。
張隆盛(2002)。我國永續發展的問題與挑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報告【永續(研)091-026號】。
張筱苓(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執行評估。地理教育,26,65-78。
曹定人(1998)。永續社會。方良吉等著,李公哲主編「永續發展導論」第十六章。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教育部環保小組策劃。
曹勝雄、林裕強(2004)。永續觀光指標之建立。2004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曹聖雄、林裕強(2002)。不一樣的旅遊行程──生態旅遊讓您身曾體會旅遊精髓。消費者報導雜誌, 256,60-64。
曹聖雄、陳彥伶(2004)。生態旅遊地遊客承載量評估程序之建立。2004生態 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梁明煌(2002)。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劃設、專業導覽人員管理制度初探。2002 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27-45。
莊尚平(2000)。資源基礎理論下持久競爭優勢之整合性架構初探。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士軍 (1995)。管理學。第十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許士軍(1998)。構建在遽變環境前提上的五個主題。周文祥、慕心等譯「巨變時代的管理」。台北縣:中天出版社。譯自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著,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1995。(序言與導讀)
許士軍(2004)。許士軍談管理-洞悉84則管理新語。許士軍著。台北市:天下遠見。
郭城孟(2002)。台灣生態旅遊之特性及其展望。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4,45-49。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台北市:天下文化。譯自Peter M. Senge著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郭顏慧(2005)。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並行-提高台灣未來競爭力,企業要有綠色資本概念。貿易雜誌,4月,26-29。
陳世雄(2003)。推行有機農業之省思(下)。鄉間小路,2月號,20-23。
陳世雄(2003)。推行有機農業之省思(上)。鄉間小路,1月號,20-23。
陳巨凱(2004)。遊客參與社區觀光之動機、期待與滿意度調查─以桃米社區為 例。繽紛桃米-推動桃米生態村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
陳生民 (1996)。策略的失落環節。戰略生產力雜誌,484,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教育學門研究生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宏維(2003)。推廣農業策略聯盟成功因素之研析──以嘉義縣梅山鄉休閒農漁園區計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依蘭、陳靖怡、陳良進、張書憲(2002)。事件行銷於組織理念、形象認知之推廣分析──以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為例。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集)。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陳尚任(2004)。企業執行力質化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怡蓁(2006)。「第六項修練」-從腦到心的U修練。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U型理論。台北市:天下文化。譯自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奧圖.夏莫C.Otto Scharmer、約瑟夫.賈渥斯基Joseph Jaworski、貝蒂蘇.佛勞爾絲BettySue Flowers合著。探觸變革的深層動力,從頭腦到心靈的修練之旅Presence-An Exploration of Profound Change in People,Organizations,and Society(序)。
陳明川(2003)。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認知與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山美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健(2003)。透過知識經濟,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農政與農情, 1月號,52-57。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 19,37-51。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
陳長文(2004)。從「理律個案」重視「企業品德」。羅耀宗等譯「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Frank_Jurgen Richter、Pamela C.M.Mar編Asia's New Crisis-Renewal Through Total Ethical Management。(序)
陳彥伶(2004)。生態旅遊地觀光承載量指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茂成(2003)。企業永續經營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章波(1999)。臺灣永續之道。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60-62。
陳章波(2002)。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機制:動物生態監測。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4,50-53。
陳章波(2003)(黃慧君整理)。落實正確的環境成本觀念,大地地理雜誌, 8月號,61-62。
陳章波、林淑婷(2004)。生態旅遊地總量管制之理論與實例(初探)。2004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陳章波等(2004)。2004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出版。
陳墀吉、李其樺(2004)。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陳慧屏(2003)。共創理想國──桃米生態村,大地地理雜誌,8月號,30-33。
陳瑾瑛(2003)。永續的執行力──台灣中小企業個案的參考典範。2003提升台灣執行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企管系)。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管所。
陳錦煌(2005)。社造十年, 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194,84-85。
陳鎮東(2000)。國家永續發展。政策月刊,65,23-25。
陳瀅世(2002)。探討台灣生態旅遊發展之限制-參考歐洲生態旅遊認證基準。 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
陳瀅世(2004)。旅遊地區之環境監測模式。2004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85,30-35。
陸恭蕙(2004)。社會治理-非政府組織讓社會向上提昇。羅耀宗等譯「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Frank_Jurgen Richter、Pamela C.M.Mar編Asia's New Crisis-Renewal Through Total Ethical Management。(275-290。)
陶在樸(1999)。永續發展的基本公理及定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35-36。
彭若青(2003)。永續經營─用創新提升地球的價值。管理雜誌,343,58-60。
彭國棟(2004)。如何規劃社區生態旅遊。繽紛桃米-推動桃米生態村學術研討會。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53,5-19。
彭國棟等(2004)。『繽紛桃米』-推動桃米生態村學術研討會。南投埔里,財團 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出版。
曾梓峰、蔡宗秀(2005)。生態旅遊作為區域發展的催化劑?-社會經濟觀點下的困境與機會。
曾慈慧、凌徳麟(2002)。由生態觀光觀念基本概念到生態觀光規劃之建議。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曾槶源(2005)。非營利組織協助推動社區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新故鄉文教基金 會推動桃米生態村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明哲(2003)。填補管理最大的黑洞。執行力-沒有執行力,哪有競爭力。台北市:天下文化。李明譯自Larry Bossidy&Ran charan著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導讀)。
湯明哲(2004)。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市:天下遠見。(2003年,第一版;2004年,第一版第10次印行)。
馮震宇(2001)。加入WTO只是挑戰的開始。能力雜誌,12月,28-36。
黃世輝、宮崎 清(1996)。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得發展 與方法。台灣手工業,60,4-20。
黃正忠(1999)。企業永續發展之國際現況與趨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43-
黃秀媛譯(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市:天下文化。譯自W.Chan Kim、Renée Mauborgne著Blue Ocean Strategy-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黃秀媛譯(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Blue Ocean Strategy-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by W. Chan Kim,Renee Mauborgne。
黃宗煌(2003)。落實永續發展的經濟観。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34-44
黃啟峰、盧誌銘(1995)。對我國「永續發展國家報告」之建議。能源、資源與環境,4月,59-67。
黃敏治(2004)。澎湖縣望安鄉發展綠蠵龜生態旅遊之經濟效益評估。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公司。譯自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by Benjamin F.Carbtree,William L.Miller。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榮振(2002)。建構以廢耕地為基礎之生態園區-以福寶生態園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子(2002)。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對環境行動亦徒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子、洪維勵(2002)。環境教育對環境行動的效果探討──以生態旅遊為例。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黃靜儀譯(2005)。Nosari:迎接綠色假期。台北縣:中國生產力。譯自佐藤誠。
黃營杉譯(1996)。策略管理學。臺北市:華泰書局。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5a),http://www.taomi.org.tw/02-01.htm,2005.12.4.檢索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5b),http://www.taomi.org.tw/02-02.htm,2005.12.4.檢索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5c),http://www.taomi.org.tw/01-02.htm,2005.12.4.檢索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5d),http://www.taomi.org.tw/05.php,2005.12.8. 檢索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5e),http://www.taomi.org.tw/04_1.php?ed_id=11, 2005.12.18檢索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5f), http://www.taomi.org.tw/09_1.php?ed_id=143,2005.12.16檢索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5g), http://www.taomi.org.tw,2005.12.05. 檢索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5h),http://www.taomi.org.tw/05_1.php?ed_id=17, 2005.12.16檢索
楊日昌(2000)。永續發展的內涵與對臺灣的意義。政策月刊,65,17-22。
楊宏志(1995)。生態旅遊:方法及技術。台灣林業, 21(1),2-7。
楊宏志(2002)。生態旅遊制度的建立。台灣林業, 28(1),68-76。
楊明珠譯(2003)。城鄉總體營造之路-平衡城鄉發展與行銷地方特色的經營技巧。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譯自日本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園田正彥編著,「城鄉總體營造之路」。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楊秋霖(2000)。與自然同樂──生態旅遊-自然遊憩新趨勢。動物園雜誌(台北市立動物園),78,12-19。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市:東華書局部。
楊國鑫(2002)。生態旅遊的涉利者理論分析模式。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4,72-79。
楊國鑫(2002)。生態旅遊的商業倫理:以南埔生態村案例來論,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3,25-31。
楊國鑫(2002)。生態旅遊與永續發展:試論生態旅遊的商業倫理。2002生 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楊國鑫(2003)。論生態旅遊的商業倫理。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國鑫等(2002)。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出版。
葉保強(2002)。企業永續經營的願景與實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3,37-46。
葉保強(2005)。企業永續新標準:健全財務+關注環境+回饋社會,遠見雜誌,228,134-134。
葉俊榮(2005)。為地方永續發展點起一盞明燈。蕭新煌、蔣本基、紀駿傑、朱雲鵬、林俊全合著(2005)。綠色藍圖:邁向台灣的「地方永續發展」。台北市:天下遠見。(序)
葉美秀(2000)。回歸自然-永續栽培系統應用於休閒農業之探討,鄉村發展, 12月,53-61。
葉祖堯、葉馨梅(2005)。商道-卓越領導的五大管理藝術。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樂為良譯,The Art of Business-in the footsteps of giants)
葉素蘭(200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策略行銷之研究:以非營利組織的觀點切入。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雪梅(2004)。永樂社區發展學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志德(2005)。建構卓越服務價值鏈,能力雜誌,4月,16-24。
廖俊松(2004)。地方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之策略,中國行政評論,13(2),183-212。
廖嘉展(2004)。社區標竿案例介紹-桃米經驗與驚豔,2004年杜拜國際競賽增進生活環境最佳案例報告。
熊泰坤編(1992)。生態保育專輯-台灣省環境教育叢書。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出版。
趙芝良、歐聖榮(1997)。建立森林生態旅遊地評估模式架構之探討,興大園藝,22(1),137-151。
劉子衙(2004)。從環境策略面談企業永續經營。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經濟部工業局發行),6月,。
劉立偉(2001)。生態遊憩區管理──以福山植物園與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金花(2002)。農村休閒酒莊設置開發及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石慧瑩(1999)。永續發展的五個正義向度。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37-42。
劉思治(2003)。從關鍵成功因素及資源基礎觀點探討休閒事業之競爭優勢—以西子灣休閒度假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新園(2005)。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發軔與運作。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報告【教文(研)094-009號】。
劉楚俊譯(2000)。倫理與經濟。台北市:聯經公司。譯自On Ethics and Economics,by Amartya Sen。
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3),35-58。
毅力公司出版部譯(1993)。社會研究方法論。紐約自由書局授權竹東鎮臺灣毅力書局翻譯。譯自Kenneth. D. Bailey/UCLA 著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年泰(2004)。台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工藝產業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志吉(2004)。地方實踐永續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三峽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蔡紹斌(2003)。WTO 之後,我們依然放火燒田。鄉間小路,2月號,14-15。
蔡敦浩、陳可杰(2002)。質化研究在管理研究上的應用─三個個案的說明。商管科技季刊,3(1),43-55。
蔡勳雄、胡思聰(2002)。展望我國廿一世紀議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報告【永續(析)091-039號】。
鄭先祐(2002)。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4,60-65。
鄭健雄(1997a)。商場如戰場 策略搶先機-「策略」相關名詞釋義。農訓,14(3),70 -73。
鄭健雄(1997b)。農業產銷班如何邁向企業化經營之路。農訓,14(10),27 -31。
鄭健雄(1998a)。台灣休閒農場企業化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博士論文。
鄭健雄(1998b)。從服務業觀點論休閒農業的行銷概念。農業經營管理年刊, 4,127 -147。
鄭健雄(1998c)。學習做個築夢的人-願景經營的時代來臨。農訓,15(3),36 -40。
鄭健雄(2000)。休閒農業發展的幾個關鍵性議題。興大農業,31。
鄭健雄(2005)。觀光產業、社區政策與社區發展。「全國社區充權再造理論政策及實務」圓桌論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
鄭健雄、陳昭郎(1996)。休閒農場經營策略思考方向之研究。農業經營管理年刊,2,123-144。
鄭健雄、顏建賢(1997)。農業產銷班企業化經營策略之研究。台灣農業,33(3),24 -37。
鄭健雄、邊瑞芬(2001)。商圈更新再造與社區觀光產業發展。社區更新再造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主辦。
鄭欽明(2002)。專業型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以雅文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學程企管組商學碩士論文。
盧誌銘(1998)。永續發展概念的興起與其演變。永續發展導論,李公哲主編。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10-34。
盧誌銘(1999)國際永續發展的評估與展望。環境教育季刊,37,12-17。
蕭振邦(2002)。生態旅遊:某種發生在人內部的活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4,0-27。
蕭登元、張正興、郭乃文(2002)。生態旅遊之硬體評量--旅館綠建築初探。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蕭新煌(2002)。環我綠色地球,建構綠色台灣。金振寧、陳素珊譯。「重返美麗家園:一位生態學者的返鄉衝擊」。台北市:新自然主義公司。譯自Alan Thein Durning著,This Place On Earth:Home and The Practice of Permanence。(總序言)
蕭新煌、朱雲鵬、蔣本基、劉小如、紀駿傑、林俊全合著(2003)。永續台灣2011。台北市:天下遠見。
蕭新煌、蔣本基、紀駿傑、朱雲鵬、林俊全合著(2005)。綠色藍圖:邁向台灣的「地方永續發展」。台北市:天下遠見。
蕭新煌等策劃(1990)。企業倫理的重建。CMA(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企業倫理促進委員會策劃主辦 企業倫理系列座談實錄,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叢書。
蕭羨一譯(2001)。企業與環境。台北市:哈佛商業評論,天下遠見:譯自Poter,Michael E.等著,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Business and the Environment。
蕭耀賓(2004)。生態旅遊遊客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探討─以南投桃米生態村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玉芳(2004)。溪流保育的在地發展──以南投縣五城村為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政濱(2004)。企業參與地方永續發展之研究──以台北縣製造業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弘俊(2002)。台灣農村社區產業轉型的困境與因應之聯想,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3,32-36。
謝弘俊(2002)。建立生態旅遊點分級制之重要性暨可能之作法,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4,66-71。
謝婷慧(2004)。花蓮社區組織對社區觀光想像初探。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美華(2004)。永續旅遊地圖──桃米生態村的故事,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經濟部工業局發行), 4月,78-81。
鍾國南(2002)。生態旅遊中的教育觀念與做法。台灣博物(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21(2),82-88。
韓選棠(2000)。紮根公共建設,施展國家大愛──從德國經驗反思城鄉資源分配的真義。鄉村發展,12月,89-93。
簡妤儒譯(2005)。商業生態學。台北市:新自然主義。譯自Paul Hawken,The Ecology of Commerce: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顏新珠(2003)。讓夢想在故鄉飛揚-從教育中轉變的桃米生態村。社區生態教育,實務參考教材彙編(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編印。257-263。
顏新珠(2004)。桃米生態村的創見與展望。繽紛桃米-推動桃米生態村學術研討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龐元勳(1999)。永續發展的內容與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8-15。
羅若蘋譯(1996)。總裁的綠手指-放手與放心的鮮活企業。台北市:智庫文化。譯自肯恩.梅爾羅斯 Ken Melrose著Making the Grass Greener on Your Side。
羅耀宗等譯(2004)。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Frank_Jurgen Richter、Pamela C.M.Mar編Asia's New Crisis-Renewal Through Total Ethical Management。
羅耀宗譯(2005)。致勝-威爾許給經理人的二十個建言。台北市:天下遠見。譯自Jack Welch with Suzy Welch合著Winning。

B.英文

Aaker, David A.,(1984),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4th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Ansoff, I. H.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McGraw-Hill.
Ansoff, I. H. (1988),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 3rd ed.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Bamberger, I. (1989), “ Develop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 Firms, ” Long Range Planning, 22(5),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Barney J.B.(1991)Firm Resours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7,pp.99-120.
Barney, J.B. (1986),”Strategic Factor Markets: Expectations,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 (42), 1231-1241.
Barney, J.B. (1991),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1), 99-120.
Denzin Norman K.(1978)。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A Sourcebook,edited by N.K. Denzin。New York:McGraw-Hill。
Dodds Steve(1997) Towards a Science of Sustainability': Improving the Way Ecological Economics Understands Human Well-being 。Ecological Economics,Publisher:Elsevier Science,pp. 95-111(17)。
Grant R.M.(1991)The Resours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33, pp.114-135.
Grant, R.M.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 (3),114-135.
Guba Egon G.and Yvonna S.Lincoln(1981)。Effective Evaluation:Improming the Usefulness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rough Responsive and NaturalisticApproch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Hill,W.L. & Jones,G.R.(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Houghton Mifflin Co.Boston New York. 5th Ed.
Kluyver, C.A.de (2001),”Strategic Thinking : An Executive Perspective”, 1st, Prentice Hall, Inc.,
Maykuk, P. and R. Morehouse .(1994), Begin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A Philosophic and Practiceal Guide. PA: The Falmer Press.
Merriam, S.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2nd Edition.
Neuman,W.Lawrence.(1997).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oraoch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Norman E.Bowie,(2002),The Blackwell guide to : Business Ethics。(1st,ed) 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Patton, Michael Quinn,(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Sage.
Pearce, J. A., and Robinson, R.B.(1994),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Irwin, Burr Ridge, 5th Edition
Porter, M.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Free Press.pp191-213.
Rockart, J. F., (1979) “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65(8) , 81-93.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5, 171-18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孫志鴻(1999)。永續發展研究。環境教育季刊,37,75-81。
2. 倪葆真(1999)。農業產業文化發展。農政與農情, 10月號,59-63。
3. 胡憲倫、鍾啟賢(2004)。企業永續績效評估──永續企業的八大修煉。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4月號,8-19。
4. 胡憲倫、鍾啟賢(2003)。從全球永續性報告書的標竿比較看-台灣企業永續經營方向。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4月號,17-28。
5. 洪明洲(1996)。競爭優勢的鐵三角。戰略生產力,481,80-83。
6. 洪明洲(1996)。資源基礎的策略分析-策略制定過程的一項革命。戰略生產力,480,72-75。
7. 洪忠修(2000)。由台灣農舍問題論談鄉村地區建築規劃。鄉村發展。12月,26-38。
8. 侯錦雄(2000)。鄉村觀光永續發展的景觀策略研議。鄉村發展, 12月,41-50。
9. 侯錦雄(1996)。觀光區的重生──永續經營的更新計畫。戶外遊憩研究,9(4),
10. 邱文彥(1999)。海洋的永續觀與倫理觀。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0,30-34。
11. 林梓聯(2001)。體驗經濟時代農企業的發展機會。農業經營管理會訊, 28,3-9。
12. 林晉寬(1995)。資源基礎觀點之廠商成長,明志工專學報,27,145-167。
13. 林宜諄(2005)。2005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雄心與良心等。遠見雜誌,228,126-133、136-140。
14. 林享能(2003)。國際自然保育發展之趨勢。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永續發展」科經(研)092-014號。
15. 林永森(2001)。地方觀光休閒產業關鍵成功因素與永續發展策略之探討。嶺東學報第十二期。嶺東技術學院財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