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Ernst Christian Laepple(1996)。西德農村更新-村鎮維護與發展的最佳途徑(韓選堂譯)。台灣地政,126,13
Gunn, C.A.(1988)。觀光旅遊地區發展(高俊雄譯)。臺北市:桂魯。
Gunn, C.A.(1994)。觀光規劃/基本原理、概念及案例(李英弘,李昌勳譯)。臺北市:田園城市。
Michael, E. & Porter(1990)。競爭論(高登第、李明軒譯)。臺北:天下遠見。
丁文郁(1994)。台灣農村發展工作理念之省思暨其理論依據之探討。農業推廣學報,11,37。于明誠(1996)。都市計畫概要,臺北市:詹氏書局。
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王小璘、何友鋒、詹雅萍(1997)。休閒農業整體發展評估模式之建立。戶外遊憩研究,3,59-80。王瑛、王錚(2000)。旅遊業區位分析-以雲南為例。地理學報,346-353。
王俊雄(1985)。影響台灣小農轉業意願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臺北。王海鴻(2003)。旅遊吸引力分析及理論模型。科學•經濟•社會,4,1-2。
尹貽梅、陸玉麒、劉志高(2004)。旅遊企業集群:提升目的地競爭力新的戰略模式。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8,22-25。
交通部觀光局(2004)。中華民國93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朱南玉(2004)。朝向群聚基礎的產業分析模式-台灣地區產業群聚之再界定。IT IS產業論壇,6,1-4。朱佩瑩,(2002)。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以新竹縣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臺北。
何景明、李立華(2002)。關於鄉村旅遊念的探討,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8(5),125-128。
杜江、向萍(1999)。旅行社經營管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李朝賢(1993)。區域發展規劃,臺北:華泰書局。。
李朝賢(2000)。臺灣省均衡地方經濟發展方案執行績效評估,南投縣: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亮(1997)。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沿線旅遊資源基本類型及分析,旅遊學刊,12,47-50。
車裕斌(2004)。區域旅遊系統吸引力模型研究,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5-166。
吳必虎(2001)。區域旅遊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吳必虎、蘇平、馬曉龍(2005)。中國大城市週邊地區自然觀光旅遊地空間結構研究-以北京市為例。海峽兩岸觀光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中國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13-220
吳必虎、黃琢瑋、馬小萌(2004)中國城市周邊鄉村旅遊地空間結構。地理科學,24,757-763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唐代劍、文軍(2003)。鄉村旅遊開發研究。中國旅遊規劃設計,3,17-19
孫根年(2001)。論旅遊業的區位發展與區域聯合發展。人文地理,4,1-5。
烏恩、蔡運龍、金波(2002)。試論鄉村旅遊的目標、特色及產品。北京林業大學學報,78–82。
馬波(1996)。開發關中地區鄉村旅遊的構想。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5,1-3。
陳岩英(2004)。旅遊地的吸引力系統及其管理研究。旅遊科學,3,2-3。
陳禹芳(2003)。產業群聚現象之研究-以製藥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為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南。陳昭郎、段兆麟(2004)。休閒農業場家面性調查計劃。臺北市:農委會。
陳岩英(2004)。旅遊地的吸引力系統及其管理研究,旅遊科學,18,16-21。
陳思倫、宋秉明、林連聰(1995)。觀光學概論。臺北縣:國家圖書館
黃琮琪(2005)休閒農業經營產值調查。臺北市:農委會。
張文忠(2000)。經濟區位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亞立、袁振麗(1996)。自然旅遊資源的科學品位評價研究,中國地質學會,第11屆旅遊地學年會論文集。
賀小榮(2001)。我國鄉村旅遊的起源、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探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90-94。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台灣省政府旅遊事業管理局。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靜宜大學觀光系,台中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6)高級中學人文地理,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
湯幸芬,(2001),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知覺與態度影響之分析。博士論文,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臺北。楊旭(1992)。開發鄉村旅遊勢在必行。旅遊學刊,38-41。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楊玲、胡小純、馮學鋼(2004)。旅遊地吸引力因數分析法及其數學模型,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5,66-69。
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規劃處(1998)。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案,臺北市:經濟建設委員會。
熊凱(1999)。鄉村意象與鄉村旅遊開發芻議。地域研究與開發,70-73。
蔡宏進、湯幸芬(2004)。對鄉村旅遊地意象文獻的探討。台灣鄉村研究,3,123-143。
廖偉群,張加恭,黃慧萍(2000)萬山群島的旅遊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研究,熱帶地理,20,135-138。
鄧明豔(2000)。成都國際旅遊市場旅遊流特徵的分析。經濟地理,6,115-117
鄧冰、俞曦、吳必虎(2004)。旅遊產業的集聚及其影響因素初探,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6,53-54。
鄭健雄(2004)。休閒農業的產業分析。《海峽兩岸觀光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中國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叢書,71-85。
鄭健雄(2005)。旅遊吸引力與鄉村旅遊。見郭煥成、鄭健雄主編《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中國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1-27。
諶貽慶、毛小明、甘筱青(2005)。旅遊吸引力分析及模型。企業經濟,4,1-2。
羅啟宏(1992)。台灣省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經濟月刊,190,41-67。
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2006)。http://www.tbroc.gov.tw
二、英文部份
Ashworth, G. & Goodall, B. (1988).Tourist Images: Marketing
Brian W. Ilbery(1991) Farm diversification as an adjustment strategy on the urban fringe of the west midland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3, 7
Considerations, Marketing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Promotion of tourism
Campbell, R. D., Leblanc, K. L. and Mason (1962)Shoreline Recreation Resour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utdoor Recreation Resources Review Commission Study Report 4,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Coppock, J. T., Duffield, B. and Sewell, D. (1974)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recreationl Geography, 231-58, London
Getz, D.(1991),Festivals,Special Events,and Tourism
Hu, Y. & Ritchie, J. R. B.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 A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 32, 25-34.
John Swarbrooke(1997)The Development &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Bunerworth-Heinemann Oxford (1995)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4, 3, 210-212
Isabelle Frochot, (2003), Abeni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 a Scottish perspective , Tourism Management 26 335-346.
John Swarbrooke(1996)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 Butterworth Heinemann Tourism Management,17, 2, 151
Killon, G. L. (1969)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ourist research techniques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 Coast tourist industry, in Research Series in Applied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Armidale, New south wales, 88-108
Lane, B. (1994). What is rural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1&2), 7-21.
Linton, D. L. (1968) The assessment of scenery as a natural resource, 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 4, 219-238.
Oppermann, M. (1996).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1, 86-102.
OECD(2004) New Perspectives for EU Rural Development. http://www.rural.gc.ca/cris/faq/def_e.phtml
OECD(1993),What future for our countryside? A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Paris: OECD
Oppermann, M.(1996).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1), 86-102
Porter (199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 76,6,77-90
Richard Sharpley. (2001).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 Centre for Travel and Tourism
Ralph E. Heimlich and Charles H. Barnard(1992)Agricultural adaptation to urbanization:Farm types in northeast metropolitan areas. Northeaster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1, 1 , 293-300.
Ralph and Charles(1992).“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Consumer Complaining Behavior”,in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Sandro Formica(2002)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proposed framework.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1, 2; 350
Tseng KH, Wu TY.( 1986)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Taiwan districts. Geographical Research; 12: 287-323.
Watt(1998), 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 Addison WesleyLongman , New York ,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