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3 20: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敬中
研究生(外文):KUO, CHING-CHUNG
論文名稱:南投縣休閒農業區遊客體驗因素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Factor analysis of tourist's experience for the leisure farming areas in Nantou
指導教授:陳瀅世陳瀅世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與遊憩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休閒農業體驗效益因素分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17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9
近年來休閒農業急速發展,除了傳統農業發展困難外、都市人口對於休閒品質的重視以及朝向農村休閒的旅遊方式,對於我國休閒農業的經營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但在休閒農業區快速成立的過程中,普遍都沒有表現出園區自身的地方特色,只是藉由商業化的包裝相互模仿,致使各個休閒農業區的遊程內容同質性很高,造成遊客無法辨認;部分休閒農業區甚至會因為時節的變遷導致遊客量差異。
所以本研究調查遊客在七個休閒農業區的體驗效益,在「體驗因素構面」、「總體評價」、「體驗效益類型」、「旅遊消費行為」及「人口統計變項」之相關調查。了解遊客的體驗效益的差異、每個休閒農業區在季節間之差異,和 “遊客特性”、 “旅遊消費型態” 與 “體驗因素構面”、 “總體評價” 之間是否存有相關性,並且透過業者的深入訪談以了解南投縣七大休閒農業區之現況及經營管理,據此提供相關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休閒農業區的遊客樣本與二個季節的遊客樣本,在「體驗因素構面」、「總體評價」、「體驗效益類型題項」皆具有顯著差異;遊客特性、旅遊消費型態與「體驗因素構面」、「總體評價」之間得差異性檢定則為部分成立。
關鍵字:休閒農業、體驗效益、因素分析
In recent years rapid developmen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 agriculture developing the difficulty, city population value toward leisure quality and toward traveling of village leisure method, management toward my country leisure agriculture all contain very big help. Bu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area quickly establishing of process, widespread all did not express own special features, is just mutual to copy,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each leisure agriculture area is all very alike, making visitor beyond recognition, even causing the visitor of the seasonal measure the difference.
So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visitor in the experience benefit of seven leisure agriculture areas, at “experience factor”, “total evaluation”, “type of experience benefit type”, “travel behavior” and the related inquisition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each leisure agriculture area of the visitor's experience benefit between the season of difference, and “visitor's characteristic”, “ type of travel consumer behaviors” and “experience factor”, “total evaluation” of whether contain the relativity or not, and through the operator's thorough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management managements of the Nantou county seven greatest leisure agriculture area, provide the related suggestion on these grounds.
Research result manifestation, visitor's sample and two visitor's samples of seasons of the different leisure agriculture area, at “experience factor” , “total evaluation” , “type of experience benefit " all have the obvious difference;Visitor's characteristic, type of travel consumer behaviors and “experience factor”, “total evaluation” of gets the difference examination to then is a part to establish.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 Experiential Benefits, Factor Analyses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0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流程-------------------------------------------- 05
第四節 南投縣休閒農業區--------------------------------------------- 0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農業緣起--------------------------------------------------13
第二節 體驗理論探討------------------------------------------------- 24
第二節 時節變遷之探討與淡旺季現象之原因------------------------------- 40
第參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7
第三節 調查對象與抽樣方法-------------------------------------------- 49
第四節 問卷設計與調查方法-------------------------------------------- 50
第五節 研究變項與操作型定義------------------------------------------ 51
第六節 統計分析方法------------------------------------------------- 55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57
第二節 敘述性統計--------------------------------------------------- 63
第三節 休閒農業區遊客體驗效益項目類型--------------------------------- 68
第四節 季節因素形成的差異性------------------------------------------ 77
第五節 不同遊客結構之體驗差異---------------------------------------- 81
第六節 休閒農業區之體驗項目差異性分析--------------------------------- 92
第七節 總體評價暨重遊意願之差異因素與相關性分析------------------------105
第八節 資料分析總結-------------------------------------------------11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126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134
參考文獻-----------------------------------------------------------135
附錄
附錄一、遊客問卷
附錄二、各區人口統計變項樣本結構表
附錄三、研究假設檢定結果彙整
壹、中文參考文獻:
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1992),農村規劃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王育英、梁曉鶯(2000)編譯,Bernd H. Schmitt 著,《體驗行銷》,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王小璘、張舒雅(1993),休閒農業資源分類系統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1/2):1-30。
王俊豪(1993),休閒農園之遊客需求分析。台灣農業,29(1),頁47-64。
王愛惠(2002),休閒農場生態活動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怡堯(2002),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休閒農業區普查調查表」,民國93年12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休閒農業輔導辦法」,民國85年12月31日核定。
江榮吉(1989),休閒農業的經營與管理,發展休閒農業研討會會議實錄,227-236。
江榮吉(1994),休閒農業經營主體,八十三年度休閒農業經營管理訓練班講義,台大農推系主辦。
江榮吉(1998),休閒農漁業的經營管理。農業經營管理會訊,17,8-10。
江榮吉(1999),休閒農漁業的發展,興大農業,第31期,13-17頁。
李榮華(2003),休閒農漁園區資源整合策略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計劃研究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李澤厚(1987),美學論集,駱駝出版社,台北。
李朝宗(2004),非營利組織推動休閒農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農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奇樺(2003),休閒農業形象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宜蘭縣休閒農業為例。私立世新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立行(2001),消費者解讀體驗行銷廣告之研究:以Nike“Just Do It”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瓊、林英良、謝雅真、林恩宇、鄒欣城(1999)。遊園車對遊客遊憩體驗之影響-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學會、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系(編),1999 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頁195-211),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圖書有限公司。
吳運全(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生態旅遊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晏州(1987)。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態度之研究。東海學報,(28),頁49-69。
林梓聯(1991),發展休閒農業的作法,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梓聯(1998),充滿生機魅力的田園生活,農政與農情,76,31-36。
林儷蓉(1999),休閒農場資源與國小校外教學目標之相關研究─以學童及教師之觀點,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有德(1983),景園體驗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邱湧忠(2000),休閒農業經營學。台北市: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段兆麟、謝文雅(2006),休閒農業區評鑑結果,台灣休閒農業會訊第八期,第9-10頁。
段兆麟(2003),休閒農漁園區建立企業化經營制度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夏業良、魯煒(2003)編譯,Pine II and Gilmore 著,「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發行:城邦文化出版。
孫樹根(1989)。休閒農業概念的探討,發表於發展休閒農業研討會。
南投縣政府網站:http://www.nantou.gov.tw/big5/index.asp,更新日期2006/4/15。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徐明章(1995),休閒農業與土地管制法規之配合,農政與農情,42,23-28。
望熙娟(1992),戶外遊憩區淡旺季問題及其改善策略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郎(2003),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評估指標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大學。
陳昭郎(1996),休閒農業的發展方向。大自然季刊,50,5-13。
陳昭郎、李謀監、段兆麟(1999),「台灣休閒農業行銷策略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第四十四輯,台北,第253-260頁。
陳水源(1987),遊憩機會序列研究專論選集(一)。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水源(1988),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社會心理層面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56-79。
陳水源(1989),遊憩機會序列研究專論選集(二),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美吟(1985),遊憩體驗之研究分析—以楓林瀑布、擎天崗、太平山實例調查,台大森林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凱俐(1998)。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體驗及遊憩效益影響因素之探討-以棲蘭森森遊樂區為例。宜蘭技術學報,(1),頁27-37。
陳育慧(2001),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宏(2004),遊客對龍門露營區遊憩活動體驗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陳簾伃(2004),體驗品質對情緒、價值、體驗滿意度、承諾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台灣現代戲劇演出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蕙菱(2002),淡水市街觀光地景環境體驗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曹正、李瑞瓊(1989),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黃宗成、吳忠宏、高崇倫(2000),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4),1-25。
黃振恭(2004),休閒農業區發展潛力評估模式之建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項退結(1989),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
張舒雅(1992),由農民及遊客觀點探討本省休閒農業資源之分類,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美秀(1998),農業資源在休閒活動規劃上之研究,博士論文,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台北。
劉欽泉、陳瀅世(2005),建立休閒農業旅遊商品特色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
歐聖榮(2003),休閒農業績效評估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國立中興大學。
鄭健雄(2003),台灣休閒農業服務品質競爭力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
鄭健雄、陳昭郎(1996),休閒農業經營策略思考方向之研究,農業經營管理年刊2:123-144,台北:中國農業經營管理學會。
鄭健雄(1998),台灣休閒農場企業化經營策略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鄭智鴻(2000),北台灣休閒農場市場區隔與市場定位分析,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崑杉(1991),休閒農業區的教育宣導與解說標誌。載於台灣省農會(主編),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手冊。臺北市:台灣省農會。
謝奇明(2000),台灣地區休閒農業之市場區隔研究-以消費者需求層面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婷婷(2004),由行為場域觀點探討休閒農場設施規劃設置項目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淑玲(1992)。休閒農業之文化與教育性體驗活動規劃經營。臺灣農業,28(2),頁60-68。
貳、英文參考文獻:
Abbott, L. (1995). Quality and Compet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usby, G. & Rendle, S. (2000). The transition from tourism on farms to farm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1: 635-642.
Bammel, B.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second edition, Wm. C. Brown Publishers, pp.186-196 & pp275-278
Driver, B.L., Brown, P.J. & Peterson, G.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Driver, B. L., & Brown, P. J. (1975). A social-psychological definition of recreation demand, with implications for recreation resource planning. Assessing Demand for Outdoor Recreation, 12(8), p62-88.
Driver, B. L., & Toucher, R. C.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 of planning. Element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p9-31.
Gustafson, K. (n.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ourism Center Web. 2002.
Henderson, K.A., Bialeschiki, M.D., Shaw, S.M. & Fresinger, V. J. (1996). Both gains andgap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Women’s leisur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9), 132-140.
Hilchey, D. (1993). Agritourism in New York Stste: opportur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farm-based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New York, Farming Alternatives Program Dept. of Rural Sociology Cornell Univcrsity.
Ittelson, W. H. (1978).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2), p193-213.
Joy, Annamma and Sherry, John F.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Gainesville: Sep.Vol. 30, Iss. 2; pp. 259.
Kelly, J.R. (1987). Freedom to be -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publishing company.
Lobo, R. (n.d.). (200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mall Farm Center Web.
McLuhan, R. (2000). Go Live with a Big Brand Experience. Marketing, London.
Murphy, P.E. (1985). Outdoor recreation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Manfredo, M. J., Driver, B. L., & Brown, P. J. (1983). A test of concepts of inherent in experience based setting management for outdoor recreation area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p263-283.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Free Press.
Virden, R.J.& Knopf, R.C.(1989). Activities,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settings: A case study of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elationships. Leisure Science, 11(2),159-176.
Verduin J.R and MCEwen D.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 Spring field,Ⅲ:Charles C Thoma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信男、林旻沛、柯慧貞(2005)。台灣地區老人的生理疾病多寡、自覺生理健康、社會支持與憂鬱嚴重度。臨床心理學刊,2(1),11-22。
2. 陳玉敏(1999)。回憶療法於老年護理之應用。榮總護理,16(1),1-6。
3. 王翠彬、陳雯婷(2005)。運用認知治療於重鬱症患者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52(1),74-80。
4. 陳淑雯、湯雅芳、黃瓊萱(2002)。機構老人之活動設計。長期照護雜誌,6(1),89-96。
5. 陳淑華(1999)。消逝中的老榮民。經典雜誌,15,76-85。
6. 高潔純、林麗嬋(2002)。運用懷舊治療於失智老人照護。護理雜誌,49(3),83-87。
7. 周玉真(1994)。談懷舊的意義及在老人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0(3),45-50。
8. 林佳蓉(2000)。老人的休閒參與對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之影響。大專體育,51,156-162。
9. 吳麗芬(2001)。懷舊治療與人生回顧。護理雜誌,48(1),83-88。
10. 李選(1989)。懷舊治療與應用。護理雜誌,36(2),95-104。
11. 李瑞金(2000)。老人居家照護的意涵。厚生雜誌,11,36-37。
12. 李麗花、賴惠玲、蕭正光、鍾信心(2005)。音樂對社區老人憂鬱之成效探討。慈濟護理雜誌,4(2),27-36。
13. 金蓉蓉、蕭淑貞(1991)。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病患睡眠困難與護理人員處置行為之初步探討。護理雜誌,38,53-62。
14. 邱裕峰、張智仁、葉宗烈(1991)。北門鄉老人認知障礙和憂鬱症狀的盛行率:問卷調查。中華精神醫學,5(3),123-131。
15. 陳玉敏(2000)。長期照護機構老人之適應問題。護理雜誌,47(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