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Gregory, R. L.原著,羅德望譯,1987,視覺心理學,五洲出版社
(2)Jonathan, B.原著,謝慶達、莊建德譯,1993,都市設計概論,創興出版社
(3)John, C. J.原著,張建成譯,1994,設計方法,六合出版社
(4)Jan, G.原著,陳秋伶譯,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田園出版社
(5)John, Z.原著,關華山譯,1996,研究與設計,田園城巿文化出版社
(6)Kevin, L.原著,宋柏欽譯,1981,城市意象,臺隆書店
(7)Marcia, D. L.原著,李永展、周加宗譯,2001,塑造城市,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
(8)Norberg, S.原著,施植明譯,1986,場所精神,尚林出版社
(9)于止倫,1991,城市環境藝術,博遠出版社
(10)六合出版社,1991,都巿景觀設計:元素及總體概念,六合出版社
(11)王梅娟,1995,都巿虛體空間之視覺品質分析,藝術家書店
(12)王小璘、盧元龍,1998,都市公共開放空間意象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學報(13)中國文化大學資訊中心,1998,中華百科全書
(14)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4,台中市九十三年都市計劃年報,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5)台中市政府,1999,台中市公車候車亭街道傢俱改造規劃設計,永恩工程公司
(16)台灣新聞社,1934,台中市史,台中市政府
(17)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5,台中市九十三年都市計劃年報,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8)石心寧,2001,步行空間領域標事物的呈現對於領域認知之關連性,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朱文一,1995,空間‧符號‧城巿:一種城巿設計理論:A theory of urban design,淑馨出版社
(20)李薦宏,1995,形‧生活與設計-Form.Life & Design,亞太圖書出版社
(21)李新富,2000,台中市區招牌現況問題分析及其改善建議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22)李素馨,1997,都市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23)李清志,2002,街道神話,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
(24)李新富,1999,公車專用道視覺標識系統設計之探討,都市交通(25)李佳蓉、林耿暉,2002,淡水捷運站轉車亭之設計規劃,國土論壇
(26)李新富,2003,環境視覺規劃與設計要點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27)克里夫.莫夫汀(Cliff Moughtin)原著,王淑宜譯,1999,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創興出版社
(28)吳良鏞,1993,城市環境美學,地景出版社
(29)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知城數位科技
(30)余如季,1979,美哉臺中,台中巿政府
(31)希若‧波米耶(Cyril B. Paumier)原著,馬詮譯,1995,成功的巿中心設計,創興出版社
(32)何友鋒、王小璘,1988,坡地住宅社區與景觀意象,建築師雜誌
(33)赤瀨達三/橫田保生,1994,公共空間,六耀出版社
(34)呂勤志,2000,城市視覺環境景觀的創造,城鄉建設
(35)林貴榮,1992,都巿配備與街道景觀,藝術家書店
(36)林惠玲、陳正倉,2000,應用統計學,雙葉書廊出版社
(37)官政能,1994,公共戶外家具,藝術家出版社
(38)周鴻、劉韻涵,1993,環境美學,地景出版社
(39)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藝術家出版社
(40)洪明宏、邱宗成,2002,地方視覺指標之文化型態探討-以東亞地區城市觀察為主,樹德科技大學學報(41)郝洛西、鄭平,1999,日本公共環境中的視覺標誌,室內設計與裝修
(42)郭奇正,1999,脫落於「在地」的公共領域,建築師
(43)庫路撒文,楊清芬譯,2002,街道是大家的,遠流出版社
(44)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教育部國語辭典
(45)陳國洲,1996,台北市公車候車亭-讓公車亭成為簡單的都市背景,建築師
(46)陳思玫,2000,城市意象與色彩-以台中車站週邊道路為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47)馬鋐閔,2001,運輸場站內部環境設施之研究---以捷運台北車站為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48)張世儫,1994,環境設計與課題,藝術家出版社
(49)黃健敏,2005,藝術-盡在街頭,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
(50)楊裕富,2002,設計的文化基礎,亞太圖書出版社
(51)鄞千茵,1996,都會交通轉換空間 - 台中「朝馬」公車轉運站,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52)蔡百澐,2002,高齡者在直式編排設計之視覺搜索績效,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53)鄭明松,1981,論視覺意象及真實感,哲學與文化
(54)鄭孟淙,2003,探討運輸場站中乘車行為與情報資訊物件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55)賴志彰,1993,臺中文獻,台中巿政府
(56)龍冬陽、李建國,1996,商業環境視覺設計,經濟部商業司(57)蘆原義信,王錦堂譯,1973,外部空間之構成,台隆書店
外文部份:
(1)Gifford, R.,1987,Image Banks Dialogues between the past and future,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
(2)Ittelson, W.H.,1973,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Contemporary Perceptual Theory, In W.H. Ittelson, ed Environmental and Cognition,New York
(3)Kaplan, R.,1985,The Analysis of Perception via Preference:A Strategy for Studying How The Environment Is Experienced,Landscape Planning
(4)Kare, K.,1968,On the Art of Designing Cities: Selected Essays of Elbert.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5)Lynch, K.,1987,A Good City Form,London
(6)Mezyad, M. A.,2005,A computer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optimizing bus stops spacing:The case of Riyadh, Saudi Arabia,ELSEVIER
(7)Palladio, A.,2000,Op cit,Third Book,Chapter 1
(8)Rapoport,1977,Human Aspect of Urban From,Pergamon Press:p.31
(9)Zube, E.H.,1980,Environment Evalation,Wadsworth
網址部份:
(1)台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www.tccg.gov.tw
(2)台中市高潛力公車動態資訊系統,http://citybus.tccg.gov.tw/
(3)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http://w3.cpami.gov.tw/district6/i5.htm,2003
(4)交通部運輸研究所,http://www.iot.gov.tw,2004
(5)走讀台灣‧用心看台中,http://www.tccgc.gov.tw/report/taichung.htm,2001
(6)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之研究,http://w3.cpami.gov.tw/design/index13.ht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