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1: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慧南
研究生(外文):Hu Hui-Nan
論文名稱:沈宜修及《鸝吹》詩研究
指導教授:鍾慧玲鍾慧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4
中文關鍵詞:沈宜修鸝吹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6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首先說明沈宜修創作的客觀環境,次則探討沈宜修家世、生平經歷、《鸝吹》詩集內容題材、思想內涵與藝術技巧。期望能從零星而片段的資料中,建構出沈宜修真實的風貌,獲致對沈宜修其人其詩進行點、線乃至全面性的瞭解。
首章 緒論,分四小節來說明研究動機、概述前人研究之狀況、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架構。第二章 沈宜修文學創作的客觀環境,探討沈宜修創作背景之外緣因素。第三章 沈宜修之家世,在於追溯沈宜修父系、夫系等親族間之學術背景、行誼事蹟,藉以瞭解沈宜修人格思想形成之背景。第四章 沈宜修之生平經歷,首先介紹沈宜修年少時期之成長環境,瞭解她的文學淵源,其次略論她婚後的經歷與轉折及對思想與詩作之影響。第五章 《鸝吹》詩之題材探討,根據沈宜修詩歌歸納統整為詠物述志、送別記思、悼亡記愁、閨閣記趣四類體裁。第六章 《鸝吹》詩之思想內涵,延續上章,針對沈宜修的詩歌分類,探討其吐露的情感內涵與關注面向。第七章 《鸝吹》詩之藝術特色,從《鸝吹》詩集的表現手法、語義類型與藝術風格三個部分來進行析論,探究沈宜修的藝術魅力,以期對她詩作的藝術價值,能有一個全面而完整的認識。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概況…………………………………………………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四節 研究架構………………………………………………………8
第二章 沈宜修文學創作的客觀環境…………………………………11
第一節 江南地區的蓬勃文風…………………………………………11
一、教育興學促進文化普及……………………………………………12
二、科舉取士推動教育發展……………………………………………16
三、出版藏書拓展閱讀風氣……………………………………………22
第二節 沈氏家族的文化淵源…………………………………………26
一、文化型家族的承傳…………………………………………………26
二、聯姻造就的文化優勢………………………………………………27
三、閨媛延伸家族的文化觸角…………………………………………29
第三章 沈宜修之家世…………………………………………………31
第一節 沈氏家族成員…………………………………………………31
一、父系親屬……………………………………………………………32
二、兄弟…………………………………………………………………37
三、姐妹戚屬……………………………………………………………42
第二節 葉氏家族成員…………………………………………………49
一、丈夫葉紹袁…………………………………………………………49
二、子女…………………………………………………………………51

第四章 沈宜修之生平經歷……………………………………………67
第一節 家學薰陶的少女時期…………………………………………67
一、書香世家的薰陶啟蒙………………………………………………67
二、親屬間的互動聯繫…………………………………………………69
第二節 喜樂悲愁的婚姻生活…………………………………………71
一、聚少離多的情深愛篤………………………………………………71
二、奉姑持家的生活型態………………………………………………74
三、隨宦南京的短暫團聚………………………………………………77
第三節 歸隱汾湖的家居經歷…………………………………………83
一、和韻酬唱的溫馨和樂………………………………………………83
二、家業凋零的隱伏憂患………………………………………………84
第四節 嗟貧嘆病的風燭殘年…………………………………………86
一、家人亡逝的變故巨慟………………………………………………86
二、貧病生活的展現披露………………………………………………89
第五章 《鸝吹》詩之題材探討………………………………………91
第一節 詠物述志………………………………………………………91
一、花木情操……………………………………………………………92
二、節候抒懷……………………………………………………………98
第二節 送別寄思………………………………………………………105
一、夫婦之別……………………………………………………………105
二、手足之別……………………………………………………………107
第三節 悼亡記愁………………………………………………………108
一、昊天罔極之憾………………………………………………………108
二、天倫之夢難圓………………………………………………………110
第四節 閨閣記趣………………………………………………………114
一、閨閣世界的風雅……………………………………………………114
二、民俗畫卷的展現……………………………………………………122
第六章 《鸝吹》詩之情感內涵………………………………………131
第一節 世間情緣………………………………………………………131
一、風木之思……………………………………………………………132
二、牽手情緣……………………………………………………………133
三、慈母春暉……………………………………………………………137
四、手足情深……………………………………………………………140
第二節 生命感懷………………………………………………………142
一、高潔情操的嚮往……………………………………………………142
二、閨怨情緒的吐露……………………………………………………144
三、喟嘆人生的無奈……………………………………………………146
四、闔家團圓的想望……………………………………………………147
五、韶光流逝的傷悲……………………………………………………149
第三節 女性情誼………………………………………………………151
一、母女間的親密………………………………………………………152
二、姊妹間的慰藉………………………………………………………154
第七章 《鸝吹》詩之藝術特色………………………………………159
第一節 《鸝吹》詩之表現手法………………………………………159
一、多元體裁抒發感受…………………………………………………159
二、聯章組詩的連貫起伏………………………………………………164
三、疊字組構的音律美感………………………………………………168
四、彩色字彙的視覺美化………………………………………………174
第二節 《鸝吹》詩之語義類型………………………………………189
一、孤寒迷離的氛圍塑造………………………………………………189
二、孤寂哀愁的情緒抒發………………………………………………192
第三節 《鸝吹》詩之藝術風格………………………………………195
一、綺靡縟采……………………………………………………………195
二、清麗淡雅……………………………………………………………198
三、含蓄婉約……………………………………………………………200
第八章 結論……………………………………………………………203
參考書目…………………………………………………………………207
附錄………………………………………………………………………221
附錄一 吳江沈、葉家族女性關係表…………………………………221
附錄二 吳江沈氏世系表………………………………………………223
附錄三 吳中汾湖葉氏世系表…………………………………………225
附錄四 沈宜修及家庭成員重要事蹟簡表……………………………227
附錄五 《鸝吹》詩題材分類表………………………………………233
附錄六 附圖……………………………………………………………249
一、古籍類(依朝代順序排列)
(一)午夢堂相關書籍
明‧沈宜修撰:《鸝吹》,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148,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沈宜修輯:《伊人思》,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114,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紹袁編:《午夢堂詩文存六種》,明崇禎間(1628-1644)刊本。
明‧葉紹袁編:《午夢堂詩文十種》,明崇禎間(1628-1644)刊本。
明‧葉紹袁編:《午夢堂詩文存九種》,明崇禎間(1628-1644)刊本。
明‧葉紹袁纂輯:《午夢堂全集》,收於《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據貝葉山房張氏藏版原刊本排印,上海:貝葉山房發行,上海雜誌總經銷,1936年。
明‧葉紹袁編:《葉天寥四種》,收於《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據貝葉山房張氏藏版原刊本排印,上海:貝葉山房發行,上海雜誌總經銷,1936年。
明‧葉紹袁纂:《甲行日注》,收於《明清史料彙編》冊22,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年。
明‧葉紹袁輯:《屺雁哀》,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冊256,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紹袁撰:《秦齋怨》,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17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紹袁撰:《窈聞》,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21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紹袁撰:《瓊花鏡》,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21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紈紈撰:《愁言》,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150,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小紈撰:《鴛鴦夢》,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210,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小鸞撰:《返生香》,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150,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世傛撰:《靈護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冊150,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紹袁輯:《彤奩續些》,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冊256,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葉燮撰:《已畦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244,據清‧康熙葉氏二棄草堂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葉紹袁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冀勤輯校:《午夢堂集》包含鸝吹、愁言、返生香、鴛鴦夢、百旻草、靈護集、窈聞、續窈聞、伊人思、秦齋怨、屺雁哀、彤匲續些、瓊花鏡、存餘草諸書,為本文參考之版本)
(二)詩文集
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3年。
唐‧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倉陽卿校點:《樂府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
明‧王陽明著:《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贄、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明‧王鏊撰:《震澤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74年。
清‧王端淑:《名媛詩緯初編》,清康熙六年(1667)清音堂刊本。
清‧王貞儀撰:《德風亭初集》,臺北:新文豐書局,1985年。
清‧王奕清編:《歷代詩餘話》,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5月。
清‧李漁撰:《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清‧張玉書、汪霦等敕編:《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清‧藍鼎元撰:《女學》,台南:莊嚴出版社,1995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摘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清聖祖製:《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年。
清‧周銘撰:《林下詞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張潮著:《幽夢影》,臺北:金楓印行,1991年。
清‧張一麐撰:《心太平室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
清‧袁枚著:《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徐敏樹:《眾香詞》,錢岳選撰,上海:大東書局影印本,1934年。
清‧章學誠著:《文史通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章學誠撰:《婦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清‧章學誠著:《章實齋札記四種》,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鍾惺編:《名媛詩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三)史傳類
漢‧司馬遷著:《史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樂史著:《楊太真外傳》,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田藝蘅編:《詩女史》,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倪會鼎撰:《明倪文正公元璐年譜》,臺北:台灣商務,1978年3月。
明‧過庭訓纂集:《明分省人物考》,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
明‧陳威、顧清纂修:《松江府志》,台南:莊嚴出版社,1995年。
清‧錢謙益撰:《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12月。
清‧施淑儀撰:《清代閨閣詩人徵略》,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3月。
清‧葉德輝等增修:《吳中葉氏族譜》,木活字印本,清宣統三年(1911)。
清‧凌景埏撰:《吳江三沈年譜》,臺北:北海出版公司,1971年3月。
清‧陳荀纕等修、倪師孟等纂:《吳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楊受延等修,馬汝舟等纂:《如皋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俞卿修,周徐彩纂:《紹興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皮名振撰:《清皮鹿門先生錫瑞年譜》,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
清‧馮桂芬纂:《蘇州府志》,清光緒九年(1883)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四)詩文評類及相關著述
孟軻作,楊勇編譯:《孟子譯解》台南:唯一書業中心,1975年12月。
清‧阮元校勘, 宋‧孫奭疏,漢‧趙岐注:《十三經注疏》,臺北:啟明書局,1960年。
宋‧劉敬叔撰:《異苑》十卷,收於《叢書集成新編》冊8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晉‧葛洪撰:《抱朴子》,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梁‧宗懍著:《荊楚歲時記》,板橋:藝文印書館,1965年。
梁‧劉勰著:《文心雕龍》,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梁‧鍾嶸著,呂德申校釋:《鍾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陳.徐陵撰:《玉臺新詠》,臺北:世界出版社,1965年。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6月。
明‧李贄撰:《藏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8月。
清.葉燮撰:《原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沈善寶著:《名媛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段玉裁注釋:《段氏說文解字注》,臺北:宏業書局,1969年4月。
清‧梁章鉅撰:《閩川閨秀詩話》,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清.朱彝尊撰:《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清.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孫從添:《藏書紀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丁紹儀著:《聽秋聲館詞話》,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二、今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詩學論述
王師建生著:《蔣心餘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10月。
王明居著:《唐詩風格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1年。
毛正天著:《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1997年。
古遠清著:《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圖書,1991年9月。
李浩著:《唐詩的美學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聖華著:《晚明詩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0。
林麗娟著:《杜甫詠懷詩學研究》,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1991年。
竺家寧著:《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10月。
吳建民著:《中國古代詩學原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12月。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89年5月。
陳伯海撰:《唐詩學引論》,上海:知識出版社,1988年10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4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4月。
黃永武著:《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12月。
張春榮著:《修辭散步》,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9月。
張德明撰:《語言風格學》臺北:麗文文化,1995年10月。
楊成鑒著:《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蔡英俊著:《比興物色與情境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12月。
蔣寅撰:《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
羅宗濤等著:《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6月。
龔鵬程著:《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臺北:故鄉出版社,1982年9月。
(二)女性相關論著
王立、劉節英著:《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毛文芳著:《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李小江撰:《女性審美意識探微》,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栩鈺著:《閨閣傳心─「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杜學元著:《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
宋致新著:《長江流域的女性文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沈立東、葛汝桐主編:《歷代婦女詩詞鑒賞詞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2年4月。
吳秀華、林岩著:《楓冷亂紅凋-葉氏三姐妹》,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
周宗盛著:《中國才女》,臺北:水牛圖書,1986年7月。
胡文楷編:《歷代婦女著作考》,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5月。
胡適著:《三百年中的女作家》,臺北:遠流出版,1986年。
洪淑苓著:《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
段躍慶注評:《歷代婦女詞百首選注》,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馬清福著:《文壇佳秀-婦女作家群》,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
孫康宜著:《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唐荷著:《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2003年2月。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s of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康正果著:《風騷與豔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8月。
陳東原撰:《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
戚宜君著:《中國歷代名女人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2年5月。
喬以鋼著:《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喬以鋼撰:《中國女性與文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張宏生主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熊秉真、余安邦主編:《情慾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3月。
劉詠聰著:《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1月。
劉詠聰著:《德‧色‧才‧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 1998年6月。
鄧紅梅著:《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鄭至慧著:《她鄉女紀-閱讀女人的創作版圖》,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9月。
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年6月。
鍾師慧玲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鍾師慧玲著:《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民國2000年12月。
謝无量著:《中國婦女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8月。
譚正璧著:《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
蘇之德著:《中國婦女文學史話》,香港:上海書局,1963年11月。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
(三)史傳類及相關研究論述
日‧八木澤元著:《明代劇作家研究》,東京:講談社株式會社,昭和34(1959)年3月30日。
王立著:《中國文學主題學》,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立著:《永恆的眷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王毅,曹天喜編:《古今哀祭文賞析》,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年。
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
牛建強著:《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史鳳儀著:《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份》,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朱沛蓮撰著:《江蘇省及六十四縣市志略》,臺北:國史館,1987年6月。
朱光潛撰:《文藝心理學》,臺南:大夏出版社,2001年4月。
江慶柏著:《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
宋原放、李白堅、陳生錚撰:《中外出版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3年。
李永匡、王熹著:《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呂月玉、張榮森編譯:《色彩意象世界World of colour image》,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87年。
吳仁安著:《明清蘇南望族與社會經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
林書堯撰:《色彩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9月。
殷杰著:《中國古代文學審美理論鑑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6年。
郭興文,韓養民著:《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臺北:博遠出版,1989年2月。
梁一儒、盧曉輝、宮承波著:《中國人審美心理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2002年。
陳學文著:《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
陳學文著:《明清時期商業書與商人書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
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9年。
傅小凡著:《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1月。
張傳元、余梅年著:《明歸震川先生有光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7月。
張慧劍撰:《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一版一刷。
張學智著:《明代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張仲謀著:《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2月。
黃逸之著:《清黃仲則先生景仁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7月。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臺北:弘道文化公司,1978年。
葉鵬著:《色彩博覽會》,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1月。
劉文興編:《清劉楚禎先生寶楠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6月。
熊秉真著:《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5月。
樊樹志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錢杭、承載著:《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歐秀明著:《應用色彩學》,臺北:雄獅圖書,1996年12月。
魏應麒編:《清林文忠公則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簡朝亮編:《朱九江先生次琦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5月。
《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12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吳江葉、沈氏相關資料
王學玲著:〈「午夢堂集」中的家族驚艷-一個以女性為主的創作群體〉,《暨大電
子雜誌》第二十六期,2004年10月。《暨大電子雜誌》網址:http://emag.ncnu.edu.tw/。
李真瑜著:〈「吳江沈氏詩集錄」集外作家匯考〉,《文獻》第三期,1990年,頁43-57。
李真瑜著:〈吳江沈氏文學世家作家與明清文壇之聯繫〉,《文學遺產》,1999年第
一期,頁82-92。
李真瑜著:〈略論明清吳江沈氏世家之女作家〉,《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社科版)
第十三卷第四十八期,2001年8月,頁59-63。
李真瑜著:〈文學世家的文化意涵與中國特色-以明清吳江沈氏文學世家個案為
例〉,《中國文學與文化》2003年8月,頁123-127。
李真瑜著:〈沈氏文學世家的家學傳承及其文化指向-關于文學世家的家族文化特徵的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一期,2004年,頁96-98。
李真瑜著:〈文學世家的聯姻與文學的發展-以明清時期吳江葉、沈兩家為例〉,《中州學刊》第二期, 2004年3月,頁60-64。
李真瑜著:〈周紹良先生「吳江沈氏世家」一文補正〉,《文學遺產》,2004年第四期,頁140-143。
姜光斗撰:〈午夢堂集的文學成就〉,《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第十七卷第二期,2001年6月,頁58-63。
吳國良著:〈吳江沈氏世系事略考〉,《吳江文史資料》第十八輯,2000年1月,頁193-216。
郝麗霞著:〈吳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質及成因〉,《山西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二十六卷第六期,2003年12月,頁49-54。
郝麗霞著:〈吳江葉、沈兩大家族的聯姻與文學創作〉,《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04年3月,頁70-75。
陳書錄著:〈「德、才、色」主體意識的復甦與女性群體文學的興盛─明代吳江葉氏家族女性文學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第五期,2001年9月,頁132-137。
鄧長風著:〈關于葉紹袁家世資料的幾點補正〉,《文獻》第三期, 1993年,頁232-246。
冀勤著:〈葉氏一家及其「午夢堂集」的流傳〉,《文獻》第三期,1990年,頁253-261。
冀勤著:〈關于「午夢堂集」及其佚文〉,《文獻》第三期, 1993年,頁280-287。
蘇菁媛著:〈休憐吳地有飛花-沈宜修「鸝吹詞」研究〉,《中學教育學報》第十二期,2005年6月,頁305-322。
(二)婦女相關論述
王麗著:〈尋找我們母親的田園-中國女作家的母女話題〉,《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夏之卷),頁134-137。
李國彤著:〈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年8月,頁143-144。
李法惠著:〈我國古代女子詩作的悲劇意識〉,《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四卷,1999年第五期,頁42-46。
李聖華撰:〈試論明末女性詩歌創作的群落分佈與時代特徵〉,《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12月,頁148-163。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十一期1993年4月,頁52-81。
孫康宜作、馬耀民譯:〈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輯策略〉,《中外文學》第二十三卷第二期,1994年7月,頁27-61。
高彥頤著:〈「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8月,頁21-51。
陳瑛珣著:〈由明清家訓探討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婦女角色〉,《僑光學報》卷十七,1999年10月,頁101-114。
康正果著:〈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第二十二卷第六期,1993年11月,頁121-131。
鄭培凱著:〈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一期,1993年6月,頁201-216。
鄭培凱著:〈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第六卷第二期,1994年7月,頁27-43。
戴慶鈺著:〈明清蘇州名門才女群的崛起〉,《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年第一期,頁130-133。
鍾師慧玲著:〈清代女詩人寫作態度及其文學理論〉,《東海中文學報》第三期,1982年6月,頁147-168。
鍾師慧玲著:〈「詩經」中女性角色期待的探討〉,《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七二期,1994年2月,頁88-109。
鍾師慧玲著:〈期待、家族傳承與自我呈現-清代女作家家課訓詩的探討〉,《東海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03年7月,頁177-204。
魏愛蓮(Ellen Widmer)著、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第二十二卷第六期,1993年11月,頁55-81。
簡瑛瑛著:〈何處是(女)兒家﹖試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五期,1997年8月,頁137-154。
蘇淑芬撰:〈陳維崧筆下之婦女研究〉,《東吳中文學報》第九期,2003年5月,頁135-180。
(三)詩學論述及其他
王文欽著:〈太湖流域先吳文化瑣談〉,《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四期,頁115-118。
朱志榮著:〈中國文學的地域風格論〉,《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7月第三期,頁50-58。
全漢昇著:〈美洲白銀與明清間中國海外貿易關係〉,《新亞學報》第十六卷,1991年10月,頁1-22。
沈驊著:〈淺論明代蘇州在野文人風氣的演變〉,《懺道師院學報》第十四卷第二期,1997年4月,頁33-37。
陳雪萍著:〈中國古代悲秋文學中的生命意識〉,《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三期,2001年6月,頁95-97。
曹松葉著:〈宋元明清書院概況〉,《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期刊》第十集,第111、115期。
郭瓏:〈「詩經」疊音詞新探〉,《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第三十六卷第二期,頁49。
趙明著:〈清代蘇州竹枝詞〉,《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月第一期,頁104-110。
劉緒湖著:〈絕句藝術美探幽〉,《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2003年第一期,頁26-29。
蔡英俊著:〈樸素的與激情的-論先秦文學的兩大瑰寶〉,《鵝湖月刊》第二卷第十期,頁36-40。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秋文著:《明代女詞人群體關係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王慧瑜著:《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栩鈺著:《「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邱靖雅著:《唐詩視覺意象語言的呈現—以顏色詞為分析對象》,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邵曼珣著:《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6月。
林美惠著:《明代江南地區的婦女》,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高月娟著:《柳如是及其「戊寅草」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麥杰安著:《明代蘇常地區出版事業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冠至著:《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與藏書生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許玉薇著:《明清文人的才女觀:以「西青散記」與賀雙卿為例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郭姿吟著:《明代書籍出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張雅芳著:《文學生命的建構-顧太清及其詩詞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彭貴琳著:《席佩蘭「長真閣集」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劉天祥著:《乾嘉才媛王貞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1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英俊著:〈樸素的與激情的-論先秦文學的兩大瑰寶〉,《鵝湖月刊》第二卷第十期,頁36-40。
2. 全漢昇著:〈美洲白銀與明清間中國海外貿易關係〉,《新亞學報》第十六卷,1991年10月,頁1-22。
3. 簡瑛瑛著:〈何處是(女)兒家﹖試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五期,1997年8月,頁137-154。
4. 鄭培凱著:〈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第六卷第二期,1994年7月,頁27-43。
5. 鄭培凱著:〈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一期,1993年6月,頁201-216。
6. 康正果著:〈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第二十二卷第六期,1993年11月,頁121-131。
7. 陳瑛珣著:〈由明清家訓探討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婦女角色〉,《僑光學報》卷十七,1999年10月,頁101-114。
8. 高彥頤著:〈「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8月,頁21-51。
9.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十一期1993年4月,頁52-81。
10. 李國彤著:〈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年8月,頁143-144。
11. 蘇菁媛著:〈休憐吳地有飛花-沈宜修「鸝吹詞」研究〉,《中學教育學報》第十二期,2005年6月,頁3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