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0: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素貞
研究生(外文):Su-Chen Chen
論文名稱: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
指導教授:康來新康來新引用關係王建生王建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80
中文關鍵詞:北宋詩歌飲食詩味審美鄉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9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文以北宋詩歌作為觀察研究的主體,透過文人宦徙生涯中的飲食經驗與書寫,一則探討北宋文人在時空異動與味蕾感官的碰撞中,如何建構個人與時代的飲饍美學(三~六章)。其次,從建構中的飲饍美學,探討文人對於滋味的各種審美體現,包括:「老饕」的美食精神與形象建立;味蕾與文學、記憶與情誼的對話分享;從養生、戒殺到「孔顏樂處」的蔬食觀與人生哲學;以及滋味與詩味的交蕩回響(第七章)。最後,從地域與社會文化的角度,觀察北宋飲食詩歌與詠物傳統的關係,以及食物志中的大眾觀察,與詩史實錄的寫作新義;同時,觀察文人在南饌北食的生涯中,其鄉國意識的流動與「家」的選擇重建(第八章)。

本文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以1998年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全宋詩》一至三十一冊為主,兼參考詩人個別詩文集與後人之校注選本等。研究方法上,以文獻研究為主,首先,檢視北宋詩歌中,記述、歌詠食事及蔬果饍餚之作,羅列、彙整岀重要作家與作品;其次,依上述作家作品之時代背景,歸納整理,探討個別作家在個人旅歷與時代交融下的飲食觀及飲食書寫,兼及文人與地方風土飲食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後,就前文之鋪敘,提出議題探討與理論詮釋,包括:北宋文人的飲饍美學與飲食哲學、飲食觀對宋詩創作發展與詩味理論的影響、飲食對於個人或集體歷史記憶之呈現,以及飲食詩歌在地域風土上的意義等。換言之,從文本的辨讀、演繹過程中,去詮釋及建構北宋文人的飲食觀與飲食美學,及其在文學、社會與地理、文化上的意義與價值。
北 宋 文 人 的 飲 食 書 寫
──以詩歌為例的考察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 1
一、義界──不含茶酒的食事 ………………………………………… 1
二、研究動機 ………………………………………………………… 4
三、文獻回顧與探討 ………………………………………………… 8
四、研究方法與目標 …………………………………………………11

第二章 北宋飲食書寫的環境氛圍……………………… 13
第一節 飲食與產業:城市文化新貌 ………………………… 13
一、 北宋飲食文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 13
二、 以京城開封為代表的觀察 …………………………………… 17
第二節 飲食與文人:宦徙書寫的重要環節 ………………… 20
一、仕宦生涯與多元身分的建立 ……………………………… 21
二、政治與學術、宗教的取向思考 ………………………………… 24
三、朝野雅俗之間審美與價值觀的跨越 ………………………… 26
第三節 飲食入詩:詩史中的轉型與延續 …………………… 30
一、漢魏唐初的宴飲詩與詠物書寫 ……………………………… 30
二、中晚唐後飲食書寫的轉向 …………………………………… 32
第四節 結語:宦徙與文人視野的轉變 ………………………37
第三章 北宋前期詩人飲食書寫的表現………………………… 41
第一節 王禹偁「無故不食珍」的宦旅食觀 ………………… 42
一、宦旅中的風土觀察與日常飲食 ……………………………… 42
二、蔬菜淡食的飲食觀與憂患意識 ……………………………… 46
第二節 歐陽修的風物食錄與飲食意趣 ……………………… 47
一 、邑政觀民風,野俗留惠愛 …………………………………… 47
二、是亦史官法,豈獨續吾謳 …………………………………52
三、封包雖甚微,採掇皆躬親 …………………………………55
第三節 梅堯臣宴酬饋餉的情意美學 ………………………… 59
一、宴酬饋餉的特殊意趣 ……………………………………………61
二、飲食書寫的筆法意向…………………………………………… 68
第四節 日常多元的新飲食意趣 ………………………………… 73
一、宴飲情境與書寫情調的轉變 ………………………………… 73
二、從議論到日常多元的飲食風貌 …………………………………78
第四章 蘇軾的飲食美學 …………………………………………83
第一節 跨越南北的飲食經驗 …………………………… 83
一、眉荊、開封與東西京的飲食經驗………………………… 84
二、江淮兩浙的飲食風光 ………………………………………… 95
三、黃州僻壤的創意食味……………………………………… 103
四、嶺南窮荒的異域風味………………………………………… 111
第二節 戒殺與淡食觀 ……………………………………………135
一、戒殺 ……………………………………………………………136
二、蔬食淡味的飲食觀 ……………………………………………137
第三節 飲食美學的建立 ……………………………………… 142
一、老子從來興不淺:饋食分享的情味 ………………………… 143
二、盛衰閱過君應笑:自我戲謔的幽默 …………………………145
三、鹹酸未必是鹽梅:創新與品鑑審美 …………………………149
四、玩物卻老以自娛:品釀與藥食養生 …………………………154

第五章 蘇門詩友的飲食觀 ………………………………… 167
第一節 臨淵不羨魚的蔬素人生——黃庭堅 ……………… 169
一、宦旅食味與詠物中的飲食書寫 ……………………………… 170
二、「在俗亦超然」的飲食與養生觀 …………………………… 186
三、「苦過味方永」的食味與哲理 ……………………………… 194
第二節 忍飢練氣的他鄉旅者——蘇轍 ………………………197
一、宦旅飲食與唱和 …………………………………………… 197
二、久客未成歸的潁川生活 …………………………………… 205
三、飲食與養生觀 ……………………………………………… 210
第三節 貧舍無旨蓄的簞瓢人生──張耒 …………………… 213
一、蔬食園圃的地方生活 …………………………………………213
二、本草食性與養生的記述 ………………………………………216
三、南北食風的觀察與故國鄉思 ………………………………… 219
第四節 人各甘香味的宦旅食觀 ………………………… 221
一、孔平仲、李之儀等異鄉詩友的旅食經驗 ……………… 221
二、宦旅中的飲食記憶與養生食觀 ……………………………… 241

第六章 南渡前後詩人的飲食思維……………………………245
第一節 江西詩人與周紫芝 …………………………………… 245
一、江西初期謝 、李彭、韓駒、汪藻等詩人 …………………… 246
二、江西二期呂本中、曾幾與陳與義…………………………… 252
三、後山派小宗周紫芝 …………………………………………… 261
第二節 流南滯北的名臣詩人………………………………… 265
一、流南名臣李綱等 …………………………………………… 266
二、滯北南臣洪皓與朱弁 …………………………………………282
三、其他詩人的閩浙食味 …………………………………………285
第三節 南渡之際的飲食思維 ………………………………292
一、南方食產與食味烹調理念 ……………………………………292
二、真味與知味的活法妙悟 ………………………………………293
三、從退居緬懷到南饌北食的區隔想像 …………………………294

第七章 滋味與審美 ………………………………………………… 297
第一節 新「老饕」美學的建立 ………………………………… 298
一、「家亦有吳婢」的好客魚饕:梅堯臣 ……………………… 300
二、「天下無正味」的說食老饕:蘇軾 …………………………… 303
三、「在俗亦超然」的蔬饕蟹客:黃庭堅與張耒 …………………311
四、「似淡中實美」的真味老饕:周紫芝 ……………………… 313
第二節 「對話」與「報稱」……………………………… 311
一、「對話」特質與「報稱」意涵 ………………………………… 312
二、味蕾與文學的對話-歐陽修、梅聖俞的河豚詩話 ………… 315
三、記憶與情誼的共享─梅聖俞的雙鱖會與生日鱠宴 ………… 318
四、相濡以沫的宦旅扶持─蘇門詩友的贈饋與唱答……… 322
第三節 蔬菜淡味的人生哲學 ……………………………… 327
一、園圃生活與蔬食之美 …………………………………… 328
二、食療與卻老的養生需求 ………………………………… 331
三、從「戒殺」到「尋孔顏樂處」………………………………… 334
第三節 知味與詩味 ……………………………………………… 346
一、飲食與味論傳統 ……………………………………………… 346
二、「寄至味於澹泊」的蔬菜淡餚 ………………………………… 348
三、「苦後味方永」的橄欖真味 …………………………………… 351
四、「以味不以形」的荔枝江瑤柱 ……………………………… 353
五、滋味與詩味的交蕩擬喻 ……………………………………… 359

第八章 地域與認同 ………………………………………………… 365
第一節 飲食與新人文地景的建立 …………………………… 366
一、「食物志」的大眾觀察與書寫 ……………………………… 366
二、地域飲食與風土載錄 ………………………………………… 380
三、鑲嵌在山水中的飲食畫境 …………………………………… 383
第二節 江南嶺表的新地景風味 ……………………………… 388
一、「未許季鷹高潔,秋風直為鱸魚」 ………………………… 388
二、「日啗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393
三、「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 …………………… 398
第三節 鄉味的流動與鄉土的認同 ……………………… 403
一、宦徙與南北滋味的流動 ……………………………………… 403
二、鄉思與鄉味 …………………………………………………… 410
三、風物人心皆故鄉 ……………………………………………… 415

第九章 結論 …………………………………………………………… 423

一、飲食與宦徙人生 ……………………………………………… 423
二、飲食與滋味美學 …………………………………………… 430
三、飲食與詩學發展 …………………………………………… 432
四、飲食與人文社會 …………………………………………… 434

附錄 ………………………………………………………………………… 434
(一)北宋區域圖………………………………………………………… 435
(二)北宋到南渡之際年代建元表……………………………………… 436
(三)作者生卒旅歷表 …………………………………………………… 437
(四)飲食詠物詩分類表 …………………………………………… 442

參考文獻 ………………………………………………………………… 467
參 考 文 獻


一、經子史傳、筆記類書

《十三經注疏》(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楊伯峻,《論語譯注》(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
楊伯峻,《孟子譯注》(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
漢‧班固,《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唐‧劉知幾撰、清‧蒲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06)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宋‧司馬光著、李宗侗、夏德儀等校註,《資治通鑑今註》(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12四版)
元‧脫脫,《宋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叢書,1936.03)
陳 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1992)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1991)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1988)
秦‧呂不韋撰、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漢‧劉安撰、劉文典注《淮南鴻烈集解》(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
漢‧王充,《論衡》(台北:中華書局,1976.09)
漢‧應劭撰、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09)
晉‧葛洪撰、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01)
劉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
北魏.楊衒之著,劉九洲譯注,《洛陽伽藍記》(台北:三民書局,1998.08)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子部》,據學津討原本校刊)
唐‧劉恂,《嶺表錄異》,《筆記小說大觀》十七編(台北:新興書局,1973.04)
宋‧竇苹,《酒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玉灼,《糖霜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蔡襄,《荔枝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韓彥直,《橘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釋贊寧,《筍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陳仁玉,《菌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傅肱,《蟹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高似孫,《蟹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陳達叟,《本心齊蔬食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蘇軾,《格物麤談‧飲饌》,《筆記小說大觀》六編(四)(台北:新興書局,1975)
宋‧洪邁,《容齋隨筆》,《筆記小說大觀‧續編二》(台北:新興書局,1975)
宋‧林洪,《山家清供》,《叢書集成新編》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
宋‧朱肱,《酒經》,《叢書集成新編》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
宋‧歐陽脩,《歸田錄》(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蘇軾,《東坡志林》(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文瑩,《湘山野錄 續錄 玉壺清話》(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李廌〈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08),頁44
宋‧朱弁,《曲洧舊聞》(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2.08)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2.09)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范成大,《范成大筆記六種/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梅譜、
菊譜》(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2.09)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2)
宋‧撰人不詳,《饌史》,《叢書集成新編》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
宋‧孟元老、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台北:世界書局,1999)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48‧地理類》(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吳自牧《夢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48‧地理類》(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宋‧周密,《武林舊事》,(台北:廣文書局,1975.06)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鼎文書局, 1973.09)
明‧海瑞,《元祐黨籍碑考》,《筆記小說大觀‧六編(五)》(台北:新興書局,1975)
清、梁廷柟纂,《東坡事纇》(台北:廣文書局,1981.12初版,1991.07再版)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2.02台二版)
粱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11台二版)
清《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 第257卷-308卷》(台北:鼎文書局)
曾棗莊主編,《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09)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11)
清‧王夫之,《宋論》(台北:漢京文化,2004.03)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初版七刷)

二、詩文總集、別集與校注

梁‧蕭統《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藏版,1979.03)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60)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台北:新文豐出版,1979)
宋‧呂祖謙,《皇朝文鑑》(台北:世界書局,1962.02)
元‧方回,《瀛奎律髓》(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書)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總12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清‧俞琰,《歷代詠物詩選》(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10)
清‧吳之振,《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12)
清‧潘永因輯,《宋椑類鈔》(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陳元龍輯,《歷代賦彙》(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張玉書、汪霦編,《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六七八)
費振剛、胡雙宝、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03)
張壽平編纂,《隋唐五代文彙》(台北:台灣書店,1957.0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1~41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09)
楊金鼎編譯,《古文觀止全譯》(台北:東華書局,1994.05)
晉‧陶淵明著、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台北:中央圖書館,1991.02)
陳‧徐陵著、清‧吳兆宜注《徐孝穆集箋》(台北:新興書局,1959.11)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12)
唐‧元稹,《元稹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10)
唐‧岑參著、阮廷瑜校注,《岑嘉州詩校注》(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01)
唐‧韓愈著、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03)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台北:漢京文化,1984.03)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11)
宋‧蔡襄著、明‧徐渤等編,吳以寧點校《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8)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上、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09)
宋‧蘇軾,《蘇軾文集》(長沙:岳麓書社,2000.08)
宋‧蘇軾著、龍榆生箋,《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1980.02)
宋‧蘇軾著、顧之川校點,《蘇軾文集》(江西:岳麓書社,2000.08)
宋‧蘇軾著、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1991.10)
宋‧蘇軾著、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四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05)
宋‧蘇軾著、孫民譯注,《東坡賦譯注》(四川:巴蜀書社,1995.05)
宋‧蘇轍,《蘇轍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10)
宋‧王安石著、劉辰翁評點、李雁湖箋註,《箋註王荊公詩》(台北:廣文書局)
宋‧王安石著、沈松勤注譯、王基倫校閱,《新譯王安石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0.09)
宋‧曾鞏,《元豐類稿》(台北:中華書局,1971.02台二版)
宋‧黃庭堅著、任淵等注,《黃山谷詩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96.10)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05)
宋‧毛滂,《東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張耒著,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1999.07)
宋‧葉適,《水心集》(台北:中華書局,1960)
清‧王夫之等,《清人楚辭注三種》(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09再版)
清‧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 09三版)
清‧袁枚,《隨園食單》,《袁枚全集》(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四部刊要集部別集類,1984)清‧楊倫,《杜詩鏡詮》(台北:華正書局,1979.05)
清‧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03)
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01)
清‧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

三、詩話、文學史論與批評

粱‧劉勰撰、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台北:五南書局,1997.06)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05)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08)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漢京文化,2004.01)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全二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01)
丁仲祐編訂,《續歷代詩話》上下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06四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上中下冊(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09)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12)
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輔新書局,1984.09)
方 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06)
日‧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
日‧吉川幸次郎,《元明詩概說》(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幼獅文化事業出版,1966.06)
日‧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04)
日.橫山伊勢雄,〈陳師道的詩與詩論〉,張寅彭譯,《陰山學刊社科版》,2(1997),
頁17~23。
日‧淺見洋二〈形似的新變──從語言與事物的關係論宋詩的日常性特點〉,成功大學文學系舉辦,2005年中國近世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07)
王 洪,《蘇軾詩歌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05)
王友勝、彭文靜,〈蘇門文人論蘇詩的分歧及其原因〉,《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17:1(2002.02),頁23~28。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06)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6.12)
代 迅,〈詩味論與情味論:中印文論比較〉《,欽州學刊》,13:2(1998.06),頁21-25。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05)
何小庭,〈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詩〉,《北京聯合大學學報》,3(1995),頁80-87。
何玉蘭,《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01)
余英時,〈漂流─古今中外知識人的命運──劉再復《西尋故鄉》的評介〉,聯合報副刊,1997年4月29日。
吳 晟,《黃庭堅詩歌創作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10)
吳 晟,〈黃庭堅詩歌立意考察〉,《晉陽學刊》,3(1995),頁66-71。
吳叔鈿,《近代宋詩派詩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09)
吳定球,〈是論唐庚對蘇軾的態度和評價〉《惠州學院學報社科版》22:4(2002.02),頁48-53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11)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的社會化現象〉,《德明學報》,16(1990.12)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09)
李一飛,〈詩歌命題的一種新創作─論李商隱無題詩的產生及其歷史價值〉,《湘潭師範學院學報》,5(1995),頁36-40。
李之亮,〈關于梅堯臣交游的几個問題〉,《中州學刊》,6(2001.11)
李 立,〈論祖餞詩三題〉,《學術研究》,11(2001)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0)
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09)
周益忠,《西崑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03)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01)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02)
姚惠蘭,〈論南宋四名臣書〉,《楚雄師專學報》,14:4(1999.10),頁15-19。
胡 明,《南宋詩人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06)
胡大雷,〈中古“公宴”詩初探〉,《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2(1997)
胡大雷,〈中古祖餞詩初探〉,《廣西大學學報》,(1998.12)
胡雲翼,《宋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3.10)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出版社,2001.10)
馬悅寧,〈論詩味的特徵〉,《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9:5(2001),頁29-33。
馬悅寧,〈論詩味理論的民族性〉《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36:6(1999.11),頁50-53。
涂光社,〈古代文學的雅與俗〉,《暨南學報哲社版》,17:2(1995),頁108-111
崔 銘,〈從少公之客到長公之徒——論張耒與二蘇關係〉,《求是學刊》,總29:3(2002.05),頁99~103。
張 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5.04)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01)
張宏生,《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張秉權,〈山谷文學觀的三個方面〉,收錄於陳國球編《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1991.05)
張思齊,〈宋代的味論詩學與蘇軾的詩味追求〉,《齊魯學刊》,161(2001),頁61-65。
張思齊,《宋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11)
張高評,〈破體與宋詩特色之形成〉,《成大中文學報》,2(1994.02)
張高評,〈宋詩特色之自覺與形成〉,《漢學研究》(1992.06)10:1,頁243-272。
張高評,《宋詩之承傳與開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03)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09)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台北:麗文出版社,1995.03)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03)
張慶民,〈中國古典詩學詩味論探微〉《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4(1996),頁91-98
梁 崑,《宋詩派別論》(台北:東昇出版事業,1980.05)
梅大聖,〈略論蘇軾謫居黃州時期的功業─兼論黃州時期的東坡居士形象〉,
《黃岡師專學報社科版》,16:1(1996.02)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1997.04)
許 總,〈從歐陽修詩看宋詩的興盛及其特徵的形成〉《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台北:麗文出版社,1995.03)
許 總,《宋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2)
許 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07,一版二刷)
許 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06)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11)
陳奇祿,《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編印)
陳國球編《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05)
陳寅恪,《元白詩箋証稿》(台北:明倫出版社, 1970.08)
陳應鸞,《詩味論》(成都:巴蜀書社,1996)
揚子江,〈“詩味論”的蘊涵與嬗變〉,《北方論叢》,166(2001),頁78-82
曾棗莊,《唐宋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9.10)
曾棗莊、李凱、彭君華編,《宋文紀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12)
程 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12)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02)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06)
舒仕斌,〈游宴序和贈序在唐代的發展軌跡及成因〉,《贛南師範學院學報》,4(2001.02)
黃永武、張高評編,《宋詩論文選輯》一~三(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05)
黃保真等著,《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台北:洪葉文化,1993.12)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10)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台北:學生書局,2002.10)
黃 鋼,〈司空圗與詩味〉,《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7:4(1996),頁58-65。
黃 鋼,〈張戒與詩味〉,《伊犁師範學院學報》,3(1997),頁11-16。
黃 鋼,〈鍾嶸與詩味〉,《新疆大學學報哲社版》,24:4(1996),頁72-76。
黃 鋼,〈嚴羽與詩味〉,《烏魯木齊聯合大學學報》,3(1996),頁108-114。
黃 鋼,〈蘇軾論詩味〉《新疆社科論壇》,3(1996),頁63-67。
楊海明〈「歸心正似三春草」:略論蘇軾詞中的「懷歸」意蘊〉,《中國韻文學刊》
,1(2002),頁80~85。
楊勝寬、黃永一,〈李之儀與蘇軾交誼散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17:1(2002.02)
,頁16~22。
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等編,《臺灣小說》(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12)
董金裕,《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圖書,1979.10)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10)
臺大中文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學生書局,1989.08)
趙仁珪,《宋詩縱橫》(北京:中華書局,1994.06)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甘肅市: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08)
趙齊平,《宋詩臆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11)
劉士林,《中國詩性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04)
劉德重,《詩話概說》(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12)
樊寶英、鄧新華,〈“詩味”詮釋〉,《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4(1996),
頁100-104。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9)
蔣述卓等編,《宋代文藝理論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01)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03)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01)
鄭 騫,《景午叢編》(台北:中華書局,1972.01)
鄭 騫,《龍淵述學》(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12)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11)
鄭德開,〈司空圖與“詩味說”〉,《楚雄師專學報社科版》,1(1995),頁70-77。
鄧仕樑,《唐宋詩風-詩歌的傳統與新變》(台北:臺灣書店,1998.11)
錢文彬,〈淺析詩味論的接受美學蘊涵〉,《荷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5:(2003.08),頁16-19。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版,(台北:書林出版社,1999.02)
簡有儀,《蔣士銓及其詩文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2.04)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03)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04)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學生書局,1986.09)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收入《中國文學講話七‧兩宋文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06)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04)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10)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04)

四. 飲食文化相關論述、著作

E.N.Anderson著,馬孆、劉東譯,《中國食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1)
Sidney W.Mintz著,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台北:藍鯨出版公司,2001)
日‧中山時子,《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05)
王 波,〈兩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歷史月刊,97(1996.02)
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的根本之道〉,《歷史月刊》(1995.02)
王子輝、王明德,《中國古代飲食》(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9.02)
王仁湘,《民以食為天》(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89.06)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
王次澄,〈明清文人觴政-會飲得禮儀與規範〉《漢學研究》10:1(1992.06)
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1)
王學太,《中國人的飲食世界》(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89.10)
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02)
朱振藩,《提味》(台北:麥田,2003.05)
朱振藩,《食林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12)
吳受琚,〈唐代道教飲食文化〉,《宗教哲學季刊》,1:2,頁153-160。
李 肖,〈論唐朝岭南的飲食文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5(1998)
汪 朗,《四方食集‧胡嚼文人》(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01三刷)
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92.07)
林永匡,《飲德‧食藝‧宴道-中國古代飲食智道透析》(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05)
林柏謙,〈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東吳中文學報》,4(1998)
林語堂著、郝志東等譯,《中國人》(香港:三聯書局,2002.02)
邱龐同,《中國菜肴史》(青島市:青島出版社,2001.09)
姚偉鈞,《宮廷飲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02)
姚偉鈞,《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9.09)
姚偉鈞,〈飲食風俗考略〉,《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998.11)
姚偉鈞,〈漢唐時期新年飲食習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999.02)
施拓全,〈至聖先是「美食主義者」嗎?-再談孔子的飲食觀念〉,《中國文化月刊》(1999.09)
徐苹芳,〈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融合〉《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
徐海榮主編,《中國美食大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04)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0)
馬健鷹,〈味政合一 飲食之道-上古至周代飲食活動與政治的關係〉《東南文化》,2(1997),總116。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增訂三版)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人的宴飲活動述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000.03)
張 萍,〈唐代長安的飲食生活〉《唐史論叢》第六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10)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09初版七刷)
張有林、陳錦屏、張寶善,〈飲食科技史中的四個里程碑〉,《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999.05)
張宏庸,《陸羽全集》(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03)
莊 申,〈唐魚兩種〉,《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1.07),頁611-743。
唐振常,《中國飲食文化散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02)
陳元朋,〈宋代的儒醫-兼評Robert.P.Hymes〉《新史學》,6:1(1995.03)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間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04)
陳元朋,〈唐宋食療概念行為之傳衍-以《千金•食治》為核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4分(1998.12)
陳元朋,《粥的歷史》(台北:三民出版社,2001.11)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台北:學生書局,1995 .05)
陳 詔,《飲食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8)
陳 詔,《食的情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8)
陳 詔,《紅樓夢的飲食文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04二刷)
雪 犁主編,《中華民俗源流集成‧飲食卷》(甘肅市: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08)
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台北:時報出版,1999.12)
熊四智主編,《中國飲食詩文大典》(青島市:青島出版社,1995.05)
熊四智、杜莉,《舉箸杯思吾蜀──巴蜀飲食文化蹤橫》(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2001.08)
馮柳堂,《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04)
逯耀東,〈寒夜客來〉《魏晉史學及其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01)
逯耀東,《出門訪古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1.03二刷)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08)
萬建中,〈中國古代飲食的科學內核〉,《中國文化月刊》,206(1997.06)
熊四智,〈佛教的飲食文化及其影響〉,《歷史月刊》(1999.02)
鄧景衡,《臺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06)
黎 虎,《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01)
蕭 璠,〈中國古代的生食肉類餚饌-膾生〉,《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71本第二分(2000.06)
《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3)
《第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4)
《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5)
《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6)
《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1998)
《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2000)
《第七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2002)
《第八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飲食文化基金會,2004)

五、文化社會、地理史學論著

Ben Highmore 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灣:韋伯文化,2005)
Connerton.P(康納頓)著,納曰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
Diane Ackerman(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Jack Goody(傑克‧顧迪)著,楊惠君譯《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Marcel Mauss(牟斯)著、何翠萍、汪珍宜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允晨出版社,1984.11)
Milk G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2003.03)
Relph,E.C(愛德華‧瑞爾夫),《Place and Placelessness》(地方與無地方性)(London:Pion,1976)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文學遺產》3(1994)
王瑞明,《宋儒風采》(長沙:岳麓書社,1997.10)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04)
王淑芳,〈感傷的精神旅行-談梁實秋飲食散文中的思鄉情結〉,《 州大學學報》
(1994),第二期。
王 恢,《中國歷史地理》(台北:學生書局,1984.08再版)
王泛森,〈歷史記憶與歷史〉,《當代》,91(1993),頁40-49。
王夢鷗,〈從兩個觀點試釋唐宋文化精神的差異〉收入《唐代文學論集》(台北:時報出版,1987.06)
王夢鷗〈從士大夫到貴遊文學〉一文,收入《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1987)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01)
史學海,〈隋唐時期的交通與都會〉,收入《唐史論叢》,第六輯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10)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04)
全漢昇,〈宋代東京對於杭州都市文明的影響〉,收入《宋代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12再版)
向 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書局, 1982.10再版)
朱剛著,《薩伊德》(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08)
朱瑞熙、張邦煒、劉復生、蔡崇榜、王曾瑜,《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07)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
吳潛誠,《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09)
宋 晞,〈宋代士大夫對商人的態度〉,收入《宋代研究集》第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3.09再版)
李自修,《宋代遊記選粹》(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11)
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04)
李勇先,《輿地紀勝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8.05)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09)
李權時主編《嶺南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頁198-203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台北:三民書局,1992.12)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2)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01)
沈祖祥,《旅遊文化概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06)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04)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長沙:岳麓書社,1991.06)
邱天助,《布迪厄文化再製理論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Pierre Bourdieu》(台北:桂冠圖書,2002,二版一刷)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06)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12)
柯大課,《中國宋遼金夏習俗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04)
柯睿格著、陶晉生譯,〈宋代的開封:實用的都市和形式化的國都〉《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05)
柯睿格著、陶晉生譯,〈宋代社會:在傳統之內的變遷〉,收入《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05)
胡兆量、阿爾斯朗等,《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01)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06)
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09)
馬德程譯,《宋代的商業與城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02)
高 丰,《中國器物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01)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09)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06,增訂三版)
康正果,《交織的邊緣—政治和性別》(台北:東大圖書,1997.05)
張俊榮,《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張錦鵬,《宋代商品供給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頁9-13
梁庚堯,〈宋代的市鎮〉,《宋史研究集》第二十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0.09)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04)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09)
陳秉璋,《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1985.09)
陳華文,《文化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1)
章必功,《中國旅遊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08初版、1995.05)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06)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08)
斯波信義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08)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08)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02)
程金城,《中國陶瓷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03)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08)
黃振剛,〈古代遊記精華〉,收入《中國文學總欣賞》(台北:錦繡文化企業出版社,1993.01)
黃敏枝,〈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收入《宋代研究集》第十七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03)
黃新亞,《消逝的太陽—唐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09)
黃應貴,〈儀式、習俗與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點〉,《新史學》3:4(台北:三民書局, 1992.12)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07)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06)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175(2002),頁84-105。
蒲慕州,〈西方近年來的生活史研究〉,《新史學》3:4(台北:三民書局,1992.12)
趙效宣,《宋代驛站制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齊 濤,《中國黨爭實錄》(濟南:齊魯書社,1999.09)
黎活仁,《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10)
黎活仁等編,《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10)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06)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諸葛億兵,《宋代宰輔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07)
鄧小南,《課積、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台北:大象出版社,1997.04)
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日 伊原 弘〈宋代知識份子的基層社會〉(湖北:湖北大學出版社,1992.08)
盧雲亭,《現代旅遊地理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08)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1999),頁77-138
戴揚本,《兩宋繁華》(上海:上海古籍,1998.07)
謝康倫著 何冠環譯,〈論偽學之禁〉,收入《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05)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六.宋遼金時期》(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10)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石家莊:河北教出版社,2001.11),頁231-232
龔鵬程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09)

六、全國博碩士論文

上運天英光,〈北宋官員休假之研究—以文官公假為中心〉,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2)
王祝美,〈北宋使北詩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6)
王曉雯,〈陸游蜀中詩歌研究〉,淡江中文研究所碩論(2002)
甘漢詮,〈東京夢華錄中的飲食問題及其詞彙〉,東海中文研究所碩論(1976.04)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1990.07)
李欣錫,〈杜甫巴蜀詩生活題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98)
李英華,〈黃庭堅詠物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張高評)(2002)
胡衍南,〈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博論(2002)
胡惠鵬,〈宋代醫方之發展〉,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0)
陳鴻圖,〈岑參邊塞詩研究〉,文化中文研究所碩論(2002)
陳鐘琇,〈唐代和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0)
蔡雅霓,〈黃山谷贈物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9)
鄭芳祥,〈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2)
鄧瑞卿,〈蘇軾儋州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進修班碩論(2002)
鐘明玉,〈紅樓夢飲食情境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199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7】林文雄,經營績效平衡表,管理會計,第5 期,民國87年。
2. 【14】李書行,「過程結果並重,個人群體兼顧—務實創新的策略性績效評估」,會計研究月刊,第113 期,15-23,民國84年2月。
3. 【8】吳安妮,「未來企業經營利器「平衡計分卡」轉換策略為行動(下)」,會計研究月刊,第136期,民國86年。
4. 【7】吳安妮,「未來企業經營利器「平衡計分卡」轉換策略為行動(上)」,會計研究月刊,第134期,民國86年。
5. 【27】柯承恩、羅澤裕,「跨世紀管理控制新方法-平衡計分卡規劃與設計之本土經驗」,會計研究月刊,第155期,民國87年。
6. 【49】楊長林、黃靜蓮,「應用平衡計分卡於系所整體績效衡量」, 管理會計,第五十七期,民國90年。
7. 【52】楊基昌、何明泉、陳國祥,「非營利設計組織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設計研究,第二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民國91年。
8. 【64】簡禎富、蕭禮明、王興仁,「建構半導體製造管理目標層級架構與製造資料之資料挖礦」,中國工業工程學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民國93年7月。
9.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的社會化現象〉,《德明學報》,16(1990.12)
10. 張高評,〈宋詩特色之自覺與形成〉,《漢學研究》(1992.06)10:1,頁243-272。
11. 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的根本之道〉,《歷史月刊》(1995.02)
12. 王次澄,〈明清文人觴政-會飲得禮儀與規範〉《漢學研究》10:1(1992.06)
13. 吳受琚,〈唐代道教飲食文化〉,《宗教哲學季刊》,1:2,頁153-160。
14. 姚偉鈞,〈漢唐時期新年飲食習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999.02)
15. 施拓全,〈至聖先是「美食主義者」嗎?-再談孔子的飲食觀念〉,《中國文化月刊》(19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