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07: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冠瑩
研究生(外文):KUANG YING LIN
論文名稱:晚清公共空間中的上海婦女:以晚清上海婦女報刊為研究中心
指導教授:陳俊啟陳俊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中文關鍵詞:晚清上海休閒活動賢妻良母知識分子職業婦女有識之士參與權工作權自主性政治所得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5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公共空間的拓展對晚清女子而言,不僅是一種嶄新的生活經驗,更是一種「新女性」的象徵。本研究主要以晚清上海地區的婦女報刊裡,呈現的婦女公共空間之變遷為出發點,探討西方力量和國族主義對晚清上海婦女的公共空間所造成的影響。
從研究中發現,女子走出家門走入公共空間的風氣,無疑是從晚清開始的。雖然晚清以前女子也有在各種空間的移動的經驗,但此種移動仍須經過父權的控制與同意,並且主要是以家庭的利益為主,才得以進行,因此此時男性還是空間中的權力主體。但到了晚清性別空間的嚴格規範,卻漸漸被衝破。為了要探討這個問題,筆者選擇晚清婦女報刊作為研究的中心,從梳理文獻中筆者發現:
在實質的公共空間與生活的公共空間中,女性從外出謀生後,獲得了工作權與經濟權,進而使她們得到在其他公共空間消費的能力。走出閨門進入學校就讀的女學生,也因為教育逐漸發展出自我謀生的能力。而在娛樂空間冶遊的女子,更因為掌握了市場經濟的消費權而獲得更多的自主性。在公共空間演講的婦女,則展現了一般女性對政治參與權的擴大。
在公共領域之中,我們則發現婦女採用婦女報刊,吸引更多會員或讀者,以便群聚女性、互通聲氣。這樣的機制更方便於把原本分散於家庭中的婦女組織起來,使中國婦女開始以群體面貌參與社會生活。
據此,我們了解到探討晚清公共空間中的婦女,我們所得到的不僅是公共空間變遷的歷史,其實更是晚清女性意識以及女權擴張與變遷的歷史。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文獻回顧…………………………………………………………..……8
一、前人研究………………………………………………………………………8
二、研究簡介………………………………………………………………...........10
三、綜合評論………………………………………………………………………14
第三節 資料性質與研究方法…………………………………………………17
一、資料性質……………………………………………………………………..17
二、研究方法……………………………………………………………………..18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步驟…………………………………………………22
第二章 晚清婦女報刊背景介紹與編者、作者、讀者的聚合………………..24
第一節 晚清婦女報刊的創刊與發行與編輯…………………………………24
一、婦女報刊發刊的背景………………………………………………………..24
二、各婦女報刊的創辦與發行狀況……………………………………………..29
三、婦女報刊內容與形式上的各種迭遞………………………………………..34
第二節 晚清婦女報刊的作者群………………………………………………39
一、晚清婦女報刊作者群的生平………………………………………………..39
二、晚清婦女報刊作者群之性別………………………………………………..45
三、晚清婦女報刊作者群與女性知識份子群體的崛起………………………..45
第三節 晚清婦女報刊的讀者群………………………………………………48
第四節 小結……………………………………………………………………52
第三章 公共空間中的晚清上海女性-實質的公共空間………………………54
第一節 清季以前女子的生活空間……………………………………………54
第二節 近代上海的公共空間…………………………………………………57
一、道路與交通…………………………………………………………………..58
二、茶樓、戲園與烟館…………………………………………………………..61
三、妓院…………………………………………………………………………. 63
四、跑馬場、電影院……………………………………………………………..64
五、公園…………………………………………………………………………. 66
第三節 在娛樂業立足的女性…………………………………………………68
第四節 走出閨門的女學生……………………………………………………70
第五節 走出閨門的職業婦女…………………………………………………74
第六節 娛樂空間中的女性……………………………………………………79
第七節 在公共空間演講的女子………………………………………………84
第八節 小結……………………………………………………………………85
第四章 公共領域中的晚清上海女性─虛構的公共空間……………………..87
第一節 晚清婦女報刊的「公共領域」特質…………………………………87
第二節 晚清婦女報刊與「女界」想像………………………………………92
第三節 公共領域中婦女問題的討論…………………………………………94
一、廢纏足………………………………………………………………………..95
二、強女體………………………………………………………………………..99
三、興女學………………………………………………………………………102
第四節 公共領域中「新女性」形象之塑造………………………………..108
一、舊女性形象的塑造…………………………………………………………108
二、國民母與新國民…………………………………………………………….110
三、女學生……………………………………………………………………….113
四、女英雄……………………………………………………………………….115
第五節 小結…………………………………………………………………..118
第五章 女性團體與公共活動…………………………………………………119
第一節 合群與結團體………………………………………………………..119
第二節 晚清的女性團體及其特點…………………………………………..122
第三節 公共活動……………………………………………………………..130
一、集會與演說…………………………………………………………………130
二、辦報紙雜誌…………………………………………………………………132
三、辦學校、設工藝場………………………………………………………….133
四、上書言事與政治活動……………………………………………………….134
五、募捐賑災…………………………………………………………………….136
第四節 小結…………………………………………………………………..138
第六章 結論………………………………………………………………………139
【參考書目】……………………………………………………………………….143
【附錄】…………………………………………………………………………….143
【附錄一】〈西方諸家對空間之定義〉…………………………………………...154
【附錄二】〈女界之過去現在將來〉……………………………………………...157
【附錄三】〈1989-2002婦女史評介一覽表〉……………………………………157
【附錄四】〈晚清~民初婦女研究之單篇論文一覽表〉………………………….158
【附錄五】〈清末(1898-1911)的婦女報刊一覽表〉……………………………….161
【附錄六】〈現存之《女學報》〉…………………………………………….……162
【附錄七】〈晚清婦女報刊欄目篇名一覽表〉…………………………………..163
【附錄八】〈女報之廣告費用〉…………………………………………………..200
【附錄九】 〈婦女上街手攜皮袋之輕便〉……………………………………..201
【附錄十】〈虛題實做〉…………………………………………………………..201
【附錄十一】〈營業寫真〉………………………………………………………..202
【附錄十二】〈婦女聽書之自由〉………………………………………………..202
【附錄十三】〈賽馬誌盛〉 ………………………………………………………203
【附錄十四】〈遊園肇禍〉………………………………………………………..203
【附錄十五】〈釵裙大會〉…………………………………………………………..204
【附錄十六】〈輕薄受懲〉………………………………………………………...204
【附錄十七】〈上海之建築物務本女塾〉………………………………………...205
【附錄十八】〈男學生調戲女學生〉………………………………………………205
【附錄十九】〈腳之沿革〉…………………………………………………………206
【附錄二十】〈繩體操〉……………………………………………………………206
【附錄二十一】〈女界風尚之變遷〉………………………………………………..207
【附錄二十二】〈誰是妓女誰是學生〉……………………………………………207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份
一、著作類
【通史類】(依姓名筆劃排列)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近代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插圖整理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下冊(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呂美頤、鄭永福,《中國婦女運動史 1840-1921》,(河南:人民,1990)。
李又寧、張玉法,《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傳記文學社,1975)。
杜云之,《中國電影史》第1冊(台北:台北商務,1978)。
周武、吳桂龍,《上海通史‧晚清社會》,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林吉玲,《二十世紀中國女性發展史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體育史學會編,《中國近代體育史》(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楊光輝等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書店,1986)。
熊月之,張敏《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劉巨才,《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
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史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談社英編著,《中國婦女運動通史》 (上海:上海書店,1900)。
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河南:人民,1993。
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史》,台北:近代中國,2000。

【晚清報刊】(依出版順序排列)

《上海新報》(1862-1872)
《申報》(1872-1911)
《萬國公報》(1875-1906)
《時務報》(1896-1898)
《女學報》(1898)
《湘報》(1898)
《俄事警聞》(1903-1904)
《女學報》(1903~1904)
《警鐘日報》(1904-1905)
《女子世界》(1904~1907)
《中國女報》(1907)
《中國新女界雜誌》(1907)
《女報》(1909)
《圖畫日報》(1909-1910)
《婦女雜誌》(僅選錄1911年)
《東方雜誌》(1914-1923)

【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列)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2003)。
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編,《古今中外女名人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89。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市:聯經,2003)。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0)。
王秀琴編集、胡文楷選訂,《歷代名媛文苑簡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王坤宏,《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明文書局,1991)。
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王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包亞明主編,《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成露茜等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中文資料目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5。
池志徵,《滬游夢影》(上海市:上海古籍,1989)。
呂方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呂方上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呂方上主編,《無聲之聲(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市:三聯書店,1994)。
李世濤主編,張明策劃,《知識分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盪》(長春市: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李必樟編譯,《上海近代貿易經濟發展慨況》(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3)。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1901~1911》,(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二版)。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李長莉著,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李康化,《漫話老上海知識階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李盛平主編,《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1989。
李銀河,《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三聯書店,1997)。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2002)。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
汪民安主編,《新思潮文檔‧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8)。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 王志弘 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第二版)/》(台北:巨流出版,2003)。
金天翮,《女界鐘》(上海:上海古籍,2003)。
秋瑾,《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胡祖德,《滬諺》、《滬諺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夏曉紅,《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
秦榮光;呂素勤標點,《上海縣竹枝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袁燮銘,《工部局與上海路政(1854-1911)》(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9)。
馬庚存,《中國近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出版,1995〉。
高瑞泉、﹝日﹞山口久和主編,《中國現代性與城市知識分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張仲禮,《中國近代城市企業、社會、空間》(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98)。
張福清編注,《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張灝,《思想與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 (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2)。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第1冊(上海:中華書局,1936)。
許紀霖,《智者的尊嚴~知識分子與近代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政治大學史學叢書,2003)。
郭汾陽,《女界舊蹤》,南昌:江西教育,2000。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陳平原、夏曉虹編注,《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華夏婦女名人詞典編委會編,《華夏婦女名人詞典》,北京:華夏,1988。
閔杰著,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二卷(杭州市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黃葦等,《近代上海地區方志經濟史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2005)。
黄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葉文心等著,《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昇文化出版,2001)。
葛元煦著,鄭祖安標點,《滬游雜記》卷三(上海:上海古籍,1989)。
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 劉建基譯,《關鍵詞》(台北:巨流出版,2003)。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瑪格麗特‧魏特罕著、薛绚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商務,1999)。
維金尼亞‧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有限公司,2000)。
齊文穎主編,《中華婦女文獻縱覽》,北京:北京大學,1995。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學生書局,2000)。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二冊,(台北:台灣商務,1987二版。)
錢化佛口述、鄭逸梅撰,《三十年來之上海》(上海:上海書店,1984)。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再版。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2000)。
龐尚鵬,《龐氏家訓》(板橋,藝文印書館影印,1968)。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羅檢秋著,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1996)。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
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Barbara , Mittler .“Defy(N)ing modernity: Women in Shanghai’s Early News-Media(1872-191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11(2003.12),pp. 215-259.
王志弘,〈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地理學鍵結--重要文獻之評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8(1996.06),頁117-128。
王志弘:〈速度的性政治:穿越移動能力的性別界定〉《臺灣社會研究》16(1994.03) ,頁147-165。
王樹槐,〈康有為對女性及婚姻的態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1994.06),頁27-49。
王鴻泰,〈社會的想像與想像的社會-名清的信息傳播與「公眾社會」〉,收錄於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133-147。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錄於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73-123。
朱耀偉,〈當代批評論述中的「空間化」迷思〉,《當代》105(1995.01),頁14-25。
牟彩雲,〈女性主義地理學的地理觀〉,《地理教育》25(1998.06 ),頁73-87。
衣若蘭,〈最近台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998.08),頁175-187。
吳文煜,〈從一本女性主義地理學教科書的出版談起〉,《地理教育》24(1998.06 ),頁115-123。
呂美頤,〈20世紀二三十年代職業女性簡論─從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談起〉,《通過中國婦女看中國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釜山,2002年6月,頁100-107。
李長莉,〈家庭夫婦倫理近代變遷的民間基礎〉,《福建論壇‧人文社會學版》5期(2002),頁82-88。
李國祁,〈譚嗣同的兩性認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5(1997.08),頁3-16。
李微,〈近代上海電影院與城市公共空間(1908-1937)〉,《檔案與史學》,2002:1(2002.02),頁 25-28。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33(2000.06),頁77-158。
沈楚琴,〈近代女才子─徐自華〉,《浙江檔案館》(1995.03),頁45。
汪朝光,〈早期上海電影業與上海的現代化進程〉,《檔案與史學》(2003.03),頁28-35。
周漢光,〈清末的女子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8(1986. 07),頁241-269。
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1996.08),頁87-129。
林景淵,〈下田歌子與我國女子留學生〉,《近代中國》,15(1980.02),頁131-137。
林維紅,〈同盟會時代女革命志士的活動 1905-1912〉,原刊於《中華學報》,2:2(1975),收入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 第一輯》,台北:台 灣商務,1981,頁129-178。
林維紅,〈婦女運動與歷史研究〉,《婦女研究通訊》,25(1992.02),頁3-5。
邱國盛,《從人力車看近代上海都市公共交通的演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2(2004.03)。
金觀濤 劉青峰 ,〈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5 (2001.06),頁5-66。
金觀濤、劉青峰,〈紳士公共空間在中國〉,《二十一世紀》(92.02),頁32-43。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28-32。
姜蘭虹,〈地理學與兩性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08),頁169-176。
姜蘭虹,〈兩性空間的地理學研究〉,《婦女研究通訊》30(1993.09),頁2-4。
柯惠鈴,〈從閨秀到女傑─晚清革命運動中女權思想的啟蒙〉,《近代中國》151(2002.10),頁192-203。
胡曉真,〈文苑、多羅與華鬘─王蘊章主編時期(1915─1920)《婦女雜誌》中「女性文學」的觀念與實踐〉,《中國現代性的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台北,2004年5月,頁1-14。
胡曉真,〈秩序追求與末世恐懼─由談詞小說《四雲亭》看晚清上海婦女的時代意識〉,《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8(2000.06),頁93-128。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1994.06),頁271-289。
胡曉真,〈閨情、革命與市場:由民初談詞小說家姜映清談起〉,收錄到《無聲之聲(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01-135。
胡纓,〈歷史書寫與新女性形象的初立:從梁啟超〈記江西康女士〉一文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 (2001.08),頁1-29。
唐振常,〈市民意識與上海社會〉,《二十一世紀》,11(1992.06),頁 11-23。
夏曉虹,〈秋瑾北京時期思想研究〉《浙江社會科學》第4期(2000.07),頁114-118。
夏曉虹,〈從男女平等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97-104。
夏曉虹,〈晚清女性:新教育與舊道德─以杜成淑拒屈彊函為案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3期(2003.05),頁62-74。
夏曉虹,〈晚清的女子團體〉《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01),頁13-18。
夏曉虹,〈晚清南北女性典範之異同─從中外女傑傳到女報傳記欄〉,《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2003年11月,頁1-11。
夏鑄九,〈(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1994.03),頁21-54。
夏鑄九,〈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設計學報》第二、三期(1997.12),頁63-76。
夏鑄九,〈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建築學報》5(1991.12):1-20。
殷寶寧譯寫,〈公共與私人領域的社會控制過程〉,《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86.07),頁81-99。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08),頁21-49。
高彥頤著,許慧琦譯,〈「痛史」與疼痛的歷史─試論女性身體、個體與主體性〉,收錄於《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頁177-199。
高郁雅,〈從《良友畫報》封面女郎看近代上海的「摩登狗兒」(Modern Girl)〉,《國史 館館刊》復刊第26期,1999年6月。
張玉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的回顧〉,收錄於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頁6-51。
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份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1994.06),頁51-64。
張敏,〈略論辛亥時期的上海報刊市場〉,《史林》(2003.02),頁57-123。
戚世皓,〈辛亥革命與知識婦女〉,原刊於中研院近史所編,《辛亥革命研討 會論文集》,1983,收入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 第二輯》,台北:台灣商務,1988,頁551-576。
許慧琦,〈女體‧工作‧與消費─從女招待的盛行談民初都市的女性職業與物質慾望〉,《通過中國婦女看中國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釜山,2002年6月,頁42-49。
許慧琦,〈五四時期上海公共空間的發展—從學生運動談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5(1998.05),頁39-73。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2002.12),頁63-101。
許慧琦,〈台灣地區有關近代中國婦女史的碩博士論文研究評介 1991-1997〉,《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998.08),頁189-204。
許慧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與方法的討論〉,《近代中國》144(2001.08),頁89-103。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2001.08),頁125-185。
游鑑明,〈近廿年來大學研究所有關中國近代婦女史研究概況(台灣地區)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8(1989.09),頁73-82。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健美的論述(1920-1940)年代〉收錄到《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頁141-172。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體育初探〉,《新史學》7:4(1996.12),頁119-156。
程郁,〈近二十年中國大陸清代女性史研究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2002.12),頁177-179。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性別、主體與困境〉,《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2002年10月,頁1-15。
葉漢明,〈女性主義與中國婦女社會史-—當代西方研究的批判及中國婦女史學的展望〉,收入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1997,頁98-149。
熊月之,〈金天翮與《女界鐘》〉《史林》第3期(2003),頁1-6。
熊月之,〈張園:晚清上海一個公共空間研究〉。收錄於收錄於張仲禮(1998)《中國近代城市企業‧社會‧空間》,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頁336-359。
熊月之,〈晚清上海:女權主義實踐與理論〉《學術月刊》(2003.11),頁45-54。
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4(1997.12 ),頁817-897 。
羅久蓉,〈歷史敘事與文學再現:從一個女間諜之死看近代中國的性別與國族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1(2003.12),頁47-96。
羅蘇文,〈城市文化的商業化與女性社會形象〉,收錄於葉文心等著,《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昇文化出版,2001),頁57-110。
羅蘇文,〈晚清上海租界的公共娛樂區﹝1860-1872﹞〉,《檔案與史學》,2002:1(2002.02),頁 30-40。
羅蘇文,〈論清末上海都市女裝的演變(1880-1910)〉,收錄到《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09-140。
蘇碩斌,〈傅柯的空間化思維〉,《台灣大學社會學學刊》28(2000.06),頁155-188。

【碩博士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
周敘琪,《1910-1920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柯惠鈴,《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洪曉惠,《晚清女性政治文本的性別與家國》,清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7。
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1897-1911)》,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組碩士論文,1980。
蔡玫姿,《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通行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相關網站】
上海史研究
http://www.historyshanghai.com/shanghai/index.htm
中華博物網─中國歷史記事
http://www.gg-art.com/history/
無錫市圖書館─《女學報》專題
http://www.wxlib.cn/szzy/mgbk/nxb/nvxb_gb.htm
台灣學術會議論文摘要
http://sticnet.stic.gov.tw/sticweb/html/main0.php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程郁,〈近二十年中國大陸清代女性史研究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2002.12),頁177-179。
2.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體育初探〉,《新史學》7:4(1996.12),頁119-156。
3. 游鑑明,〈近廿年來大學研究所有關中國近代婦女史研究概況(台灣地區)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8(1989.09),頁73-82。
4.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2001.08),頁125-185。
5. 許慧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與方法的討論〉,《近代中國》144(2001.08),頁89-103。
6. 許慧琦,〈台灣地區有關近代中國婦女史的碩博士論文研究評介 1991-1997〉,《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998.08),頁189-204。
7.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2002.12),頁63-101。
8. 許慧琦,〈五四時期上海公共空間的發展—從學生運動談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5(1998.05),頁39-73。
9. 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份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1994.06),頁51-64。
10. 張玉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的回顧〉,收錄於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頁6-51。
11. 夏鑄九,〈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建築學報》5(1991.12):1-20。
12.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08),頁21-49。
13. 唐振常,〈市民意識與上海社會〉,《二十一世紀》,11(1992.06),頁 11-23。
14. 胡纓,〈歷史書寫與新女性形象的初立:從梁啟超〈記江西康女士〉一文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 (2001.08),頁1-29。
15.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1994.06),頁27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