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5 03: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滿春梅
研究生(外文):Man Chun Mei
論文名稱:社會支持與專業處遇對遊民可能自我概念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Possible Self Concept of Homeless:Social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Treatment
指導教授:彭懷真彭懷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遊民社會支持專業處遇可能自我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26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遊民的問題複雜,政府或民間機構雖提供各種專業處遇,但遊民問題並未因此改善。然而,遊民長期在惡劣環境及缺乏社會資源的條件下,遊民仍有其生存之道,在現況無法改變下,遊民對有可能性的未來看法,成為社工處遇可以介入的層面。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1.探討在心理層面上遊民的可能自我,藉此瞭解遊民對於未來的自我看法。2.探究在社會層面上遊民的支持體系情況,藉以瞭解實際提供遊民支持的來源狀況,進而探討社會支持來源狀況與遊民可能自我之間的關係,以提供遊民服務上參考之依據。3.探討遊民對專業處遇的反應,進一步說明專業處遇對可能自我之影響,以提供在政策及社工服務輸送上可改進的方向。
  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縣市及中區老人之家遊民為研究樣本,共發出280份問卷,總計回收200份,有效問卷為179份。經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遊民主要社會支持來源是遊民朋友和專業人員,很少是來自家人親戚或店家居民。 
二、遊民從民間單位得到較多的專業處遇,部分遊民未得到任何的專業處遇。
三、遊民可能自我的希望我以「外在希望我」為最明顯,害怕我中則以「家庭害怕我」為最明顯。
四、在遊民基本特性中,顯示對於可能自我有差異性存在。
五、遊民的社會支持來源,對於遊民可能自我之希望我有差異性存在。
六、遊民的社會支持來源,對於可能自我之希望我有相關性
七、遊民的專業處遇,對於可能自我之希望我及害怕我有差異性存在。

依據本研究之結果與討論,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一、對遊民服務工作者之建議
(一)儘早介入對遊民處遇
(二)專業人員提供遊民社會支持來源
二、對遊民專業處遇之建議
(一)擴展非物資的專業處遇
(二)增加對遊民專業處遇的資訊提供
三、對遊民服務相關政策之建議
(一)政府與民間單位分工合作,提昇遊民的服務廣度
(二)政府部門跨縣市合作,增加遊民服務效率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陳述…………………………………………………………....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遊民的定義、特質及國內遊民相關研究………………………....9
第二節 社會支持的起源、定義、理論基礎、功能、分類及來源….……….16
第三節 國內對遊民的專業處遇……………………………….……….....24
第四節 可能自我的理論與相關研究………………………….……….…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38
第一節 研究設計……………………………………………….………..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41
第三節 研究測量工具設計……………………………………….……..4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0
第一節 遊民人口特質之描述………………………………….………..50
第二節 遊民社會支持來源及專業處遇概況之描述…………….……..52
第三節 遊民可能自我之描述…………………………………….……..56
第四節 遊民基本特質在可能自我之差異性及相關分析……….…......62
第五節 社會支持來源與可能自我之差異性分析………………..….…70
第六節 社會支持來源與可能自我之相關分析………………….……..83
第七節 對遊民專業處遇與可能自我之差異性分析……………..…….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2
第一節 研究結論………………………………………………….……...92
第二節 研究討論………………………………………………….……...96
第三節 研究建議………………………………………………….……...9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的建議…………………………….……...99
參考書目…………….………………………………………………...101
附錄一:研究問卷………………….…………………………………107
附錄二:研究試測問卷…….…………………………………………113
英文部分
Antonucci, T.C.(1985). Social Support; Theoretical Advance, Recent Findings and Pressing Issuse.In I.G. Sarason, & B.R. Sarasion(eds). Social Support: Thory, Research and Applcation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21-37.
Bandura, A.(1986).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ice-Hall.
Brown, M. A. (1986).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Health: A Comparison of
 Expectant Mothers and Fathers. Nursing Research, 35(2), 72-75.
Caplan, G.(1974).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plan, G. & Killilea, M.(1976).Social Systems& Mutual Help.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Cassel, J.(1974).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Stress”: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4,471-482.
Cohen, S. & Syme, S.L.(1985). 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Inc.
Cobb, S.(1976).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ross, S. & Markus, H.(1991).Possible selves across the life span. Human
 Development.34(4),230-255.
Daly, G.(1996).Homeless: Polices, Strategies, and Lives on the Street. London, Uk: Routledge.
Day, J.D.,Borkowski, J.G., Punzo, D., & Howsepian, B.(1994). Enhancing possible selves in Mexican American Students. Motive Emotion,18,79-93.
Felner, R.D.(1984). 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New York: Wiley.
Frazier, L.D.& Johnson, P.M.& Gema, K & Kafka, C.l.(2002).Psychosocial
  Influence on Possible Selves:A Comparison of Three Cohorts of Older
  Adul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6(4),308-317.
First, R.J.& Rife,J.C. & Toomey,B.G.(1995). Homeless families ,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pp.1330-1337,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Greene, B.A. & DeBacker,T.K. (2004). Gender and Orientation Toward the Future: Links to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2) ,91-120.
House, J.S.(1981).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81.
House, J.S, & Kahn, R.L. (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in a Coummunity Sample of Elderly Women. Joural of Social Issues,40,99-112.
Jenck, C.(1994).The Homel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A.K.(1995). Homelessness ,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pp.1338-1447,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Kao, G.(2000). Group images and possible selves among adolescents: Linking stereotypes to
expectations by race and ethnicity. Social Forum 15,407-430.
Knox, M., Funk, I.Elliotl. R. & Bush, E. G.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possible selves. Youth Soc. 31,287-309.
Lee, J., & Cramond, B.(1999).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Mentiori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2(3), 172-178.
Lin, N.D.,& Ensel, W.M.(1981).Social Support scales: A Methodological Note. Schizophrenta Bulletin, 7(1),73-89.
Lafuente, C. R. & Lane, P. L. (1995).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homeless men.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12(4),211-219。
Lopez, R.A. (1999). Las Comadres as a Social Support System.Affilia: Joural of Woman & Social Work,14,24-41.
Markus, H.& Nurius, P.(1986).Possible Sel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9),954-969.
Markus, H.& Ruvolo, A.(1989).Possible selves: Personalized Representation of
  Goals.In L.A.Pervin(eds.), Goal Concepts 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pp.211-241). Hillsadle, New Jersey: Erlbaum Association, Publishers.
Martz, E.(2001).Expressing Counselor Empathy Through the Use of Possible selves. Jouru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38,128-133.
Morgan, A.J.(1993) The Evolving Self in Consumer Behavior: Exploring
 Possible Selevs. Advaces in Consumer Research.20,429-432.
Neale, J.(1997).Homelessness and theory reconsidered. Housing studies.12,47-61.
Nurius, P. S. (1989). The self-concept: A social-cognitive update.
Social Casework: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Work, 70, 285-294.
Patrick, V.M.& MacInnis,D.J. & Folkes,V.S.(2002).Approaching What We Hope
 For and What We Fear:The Role of Possible Selves in Consumer
  Behavior. 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29,270-276。
Pender, N. J. (1987) .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In N.J.Pender(eds),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pp.393-426). California:Appleton & Lange.
Rossi, P.(1989).Down and Out in American. The Origins of Homelessn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th, D. & Bean, J.(1986).New perspectives on homeless: Findings from a statewide epidemiological study. Hospital and Community Psychiatry, 37(7),712-719.
Ruvolo, A. P., & Markus, H. R. (1992). Possible Selves and Performance: The Power of Selfrelevant imagery. Social Cognition. 10, 95-124.
Segal, H.G., DeMeis, D. K., Wood. G. A., & Smith, H. L. (2001). Assessing Future Possible Selves by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Using the Anticipated Life History Measure. J.Pers.69,57-87.
Speak, S.(2004).Degrees of Destitution: A Typology of Homel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using Studies. 19(3),465-482.
Stein, K. F.(1995). Schema Model of Self-concept.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7, 187-193.
Taylor, S.E. & Peplau, A.L. & Sears, D.O.(1997/2003).Social Psychology.
  張滿玲(譯)。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
Thoits, P.A.(1985).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oretical Possibilities. In I. G. Sarason & B. R. Sarason(Eds.), Social Support: 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51-72.
Wenger, G. C. (1989) Support Network in Old Age: Constructing a Typology. pp
166-85, In M. Jefferys (ed.) Growing Old in the Twentieth Cenutury.
London: Routledge.
Wurf, E., & Markus,H.(1987).The Dynamic Self-concept: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8.299-337.
Yowell, C.M.(2002). Dreams of the Future: The Pursuit of Education and Career Possible Selves Among Ninth Grade Latino Youth.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6(2).62-72.






中文部分

王偉忠(1998)。台灣地區遊民服務網路的初步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碩士論文。
內政部(2003)。內政部統計年報。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上網日期:2005/4/2
方孝鼎(2000)。台灣底層階級研究:以台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 
  籍勞工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古梓龍(1996)。遊民面面觀。社會福利。123,45-47。
田秀蘭、林佳慧、詹麗芬、陳淑琦(2004)。台灣地區大學生生涯不確定的     敘事分析。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原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台灣大學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之「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宋麗玉(2003)。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載於宋麗玉等主編,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頁281-333)。台北:洪葉。
江瑩(2000)。從大台北地區之遊民服務網絡探討遊民賦權之可行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琪(1995)。底層的社會建構與自我認同-以台北市遊民為例。清華大學社會 
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秋月(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社會支持及依附之相關研究。台灣大學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瑾嫣(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8,83-120。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4-69。
李玉惠(1997)。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如卿、鐘旻芳、康雅婷(1998)。萬華地區的遊民及居民。傳習。(6),185-206。
李媚媚、林季宜、鍾聿琳(2002)。萬華地區遊民的生活狀況與健康問題。護理雜誌。49(4),87-91。
李慧玟(1994)。遊民與精神疾病。臨床醫學。34(4),307。
周玉慧、莊義利(2000)。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之變遷:長期資料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專刊。12(2),281-317。
周震歐(2000)。處遇。載於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主編,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
林萬億(1995)。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行政院研考會。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林萬億(1996)。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郝溪明(2000)。都市家庭中失能老人與主要照顧者調整生活方式之研究。東海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高召恩(2002)。性別,勞動與公民權:以國家建構的遊民公民狀態為例。東海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2。
張佩娟(2003)。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慈宜(1993)。已婚婦女的「可能自能」與心理健康。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倩琳(1993)。一群被忽略的人-遊民。護理雜誌。40(3),75-78。
郭碧雲(2000)。第一胎準媽媽親職可能我之探索。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慧明(2004)。我要活下去!遊民的生存策略和生活世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大衛(2002)。遊民工作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內政部九十一年度遊民收容輔 
  導業務研討會,內政部中區老人之家。
陳大衛(2003年3月28日)。台灣遊民面面觀。國際新訊。上網日期:2004年
  6月23日。http://www.e-npo.org.tw/eupo/front/national/national_news.jsp?serial_nam=85
陳金英(2004)。低收入戶青少年的「可能自我」-脫貧方案的初步成效。學校與家庭社會工作學刊。1,147-201。
陳自昌(1995)。遊民的社區生活與遊民服務。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黃世杰(1997)。台灣遊民問題與服務策略。福利社會。58,21-32。
黃世杰、陳淑芬(1996)。遊民社會工作。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6,69-81。
黃玫伶(1995)。台北市遊民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蔡秀美、周雅容(1995)。臺灣地區老年失偶婦女的居處狀況、支持網絡和心理健
  康。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6(1),37-56。
蔡錦德(2003)。不同家庭經濟狀況高中生職業可能自我差異之比較。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鄭麗珍(2004)。遊民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內政部社會司。
戴伸峰(1996)。我國成人「可能我」之發展及其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佩芬(1999年5月19日)。台大教授林萬億看遊民問題。生命力公益新聞網。
  上網日期:2004年6月23日。http://vita-fju.edu.tw/show_newdatail.asp?no-200151814211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