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3: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薇光
研究生(外文):LIU,WEI-KUANG
論文名稱:從政道與治道之不同,比較研究先秦儒家與法家對政治人物之擇用主張
指導教授:江澄祥江澄祥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6
中文關鍵詞:政道治道儒家法家政治人物擇用主張用人政治思想政治目的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5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政治是人類文化活動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離不開對「人」的討論。就中國傳統政治而言,先秦時代儒家與法家思想影響最為深遠,此二家對於政治的內涵,看法有所不同。儒家著重在政道思想,認為政治即是道德,政治人物必須符合道德的標準,方能感化人心,必須選擇崇高道德的仁者,以收「風行草偃」之效果, 著重在人心的拘束;法家則重在治道的思想,認為政治在於社會整體的安全與秩序的維繫,應施予嚴刑峻法以收管制之效。

儒法二家對於政治思考方向之不同,故對政治人物的擇用形成二套不同的用人原則,對政治好壞之評價相去更遠。儒家聖君賢相的選人原則,是視政治等同於教育,提升人民的道德修養,即是成功的政治,手段等於目的;和法家為事擇人的態度,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必要,才算有效率的政治,手段與目的連結甚為明顯,兩者相比較,有本質上的差異。

本文從「文獻分析法」,從整部原典起始,針對核心概念探求內涵,再以此核心概念解釋各篇章,以探求整部原典之真義,特別是政治生活中有關政治人物的擇用方面有何說法。再運用「比較研究法」,分析儒家與法家在這個問題上,所說的內容及層次區別所在.後人關於這部分闡釋及發揮的相關文獻,只能擇其要者,列為第二手資料,以補原典不足之部分,協助本文澄清問題,使論說內容更完整。整體內容亦可說是「質」的研究,著重對思想的意義、內涵做一分析解釋。

  本論文之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儒家政道主張與法家治道主張之基本論點〉。第一節部分敘述儒家政道主張主要論點,第二節敘述法家治道主張之主要論點。第三節比較二家論點主張主要不同之處。

  第三章〈政治人物與政治良窳之關係〉。析論政治人物與政治良窳之關聯性。第一節說明儒家政道思想中的政治人物角色功能;第二節說明法家治道思想中政治人物角色功能;第三節探討二家政治人物功能角色功能有何異同。

  第四章〈政治人物擇用之基本原則〉,主要說明儒法二家政治人物擇用之基本原則。第一節說明政道思想中對政治人物擇用之基本原則;第二節說明治道思想中對政治人物擇用之基本原則;第三節則是比較政道思想與治道思想對政治人物擇用原則有何異同。

  第五章〈政治人物選用與罷黜之方法〉。第一節說明政道思想中政治人物之進與退;第二節說明治道思想中對政治人物選用與罷黜之方法;第三節說明政道與治道對政治人物選用與罷黜之方法之比較。

  第六章〈儒法二家對政治人物之擇用主張對後世之影響〉。第一節說明對歷代考用制度之影響;第二節就官與吏分途競爭之現象作敘述;第三節政治效率與行政效率之爭議問題作討論。

  第七章〈結論〉,對本論文作一總結,並說明對儒、法二家對政治人物之擇用主張,有助於吾人了解中國實際政治之運作。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儒家政道主張與法家治道主張之基本論點 …………9
第一節 儒家政道主張之基本論點 …………………………9
第二節 法家治道主張之基本論點 …………………………35
第三節 儒家政道主張與法家治道主張之主要不同點 ……62

第三章 政治人物與政治良窳之關係 …………………………71
第一節 政道思想中政治人物之角色功能 …………………71
第二節 治道思想中政治人物之角色功能 …………………92
第三節 政道與治道思想中政治人物角色之主要異同……121

第四章 政治人物擇用之基本原則……………………………131
第一節 政道思想中對政治人物擇用之基本原則…………131
第二節 治道思想中對政治人物擇用之基本原則…………144
第三節 政道與治道思想中政治人物擇用原則之比較……156

第五章 政治人物選用與罷黜之方法…………………………163
第一節 政道思想中政治人物之進與退……………………163
第二節 治道思想中對政治人物選用與罷黜之方法………173
第三節 政道與治道對政治人物選用與罷黜方法之比較……184

第六章 儒、法二家對政治人物之擇用主張對後世之影響…189
第一節 對歷代考用制度之影響……………………………189
第二節 官與吏分途競爭之現象……………………………198
第三節 政治效率與行政效率之爭議………………………204

第七章 結論……………………………………………………217
參考書目 ………………………………………………………221
一、書籍

山西省孔子學術研究會,《孔子思想研究文集》。太原:山西人民
出版社,民77。
王忠林注譯,《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民67。
王安石(宋),《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民50。
王溥(宋),《唐會要》共六冊。上海:商務,民24。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全二冊。台北:商務,民79。
王夫之(清),《宋論》。臺北:里仁,民70。
王棣堂,《孔子思想新論》。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民77。
王德毅,《宋史研究論集》第二輯。台北:鼎文,民61。
   ,《宋史研究論集》。台北:商務,民57。
孔安國(漢)傳,孔穎達(唐)疏,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虞
夏商書》,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台北:台灣古籍,民90。
   ,《尚書正義—周書》,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台北:台灣古籍,民90。
方穎嫻,《先秦道家與玄學佛學》。台北:學生,民75。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台北:中華,民45。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孔子家語》。台北:三民,民85。
朱熹(宋),《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民85。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民67。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民93。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下)》。台北:九思出版社,民66。
沈任遠,陶希聖合著,《明清政治制度》。臺北:商務,民56。
沈任遠,《隋唐政治制度》。臺北:商務,民66。
沈括(宋),《夢溪筆談》。臺北:商務,民45。
貝遠辰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商君書》。台北:三民,民85。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全三冊。台北:商務,民73。
李覯(宋),《李覯集》。台北:渶京,民72。
何淑貞校注,國立編譯舘主編,《抱朴子外篇》。台北:鼎文,民91。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7。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民78。
易中天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國語讀本》。台北:三民,民93。
范仲淹(宋)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全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民91。
范曄(南朝宋)撰,李賢(唐)等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
書并附編十三種》全六冊。台北:鼎文,民67。
紀昀(清)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民72-75。
帥鴻勳,《王安石新法研述》。臺北:正中,民62。

班固(漢)撰,顏師古(唐)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
并附編二種》全五冊。台北:鼎文,民65。
袁樞(宋),《通鑑紀事本末》冊七。台北:商務,民28。
馬持盈註,《史記今註》全六冊。台北:商務,民76。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民72年。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民82。
陶希聖編校,《中國政治制度史》第二、三、四冊。臺北:啟業,
民63。
殷豫川,《論語類釋》。台中:滄海出版社,民77。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台北:水牛,民76。
脫脫(元)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全十八
冊。台北:鼎文,民68。
屠寄撰注,楊家駱主編,《蒙兀兒史記并附編三種》全五冊。台北:
鼎文,民66。
乾隆官修(清),《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民89。
開明書局編著,《先秦史》。台北:開明,民56。
梁啟超原著,賈馥茗標點,《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民
76。
梁啟超,《王荊公》。台北:中華,民45。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正中,民72。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78。
   ,《孟子待解錄》。台北:商務,民69。
陳遠寧,《中國古代政治觀的批判總結》。長沙:湖南出版社,民
8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
仁,民83。
陳安仁,《中國上古中古文化史》。台北:華世,民64。
湯孝純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管子讀本》。台北:三民,民84。
黃得時註譯,《孝經今註今譯》。台北:商務,民62。
黃宗羲(清),《明夷等訪錄》。台北:商務印書館,民45。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民79。
焦循(清),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民76。
曹峰,《先秦政治的智慧與謀略》。台北:國際村,民82。
曹德本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88。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69。
張岱年,《中華的智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粹》。上海:人民出
版社,民78。
張復華,《北宋中期以後之官制改革》。台北:文史哲,民80。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台北:學海,民76。
張孟倫,《宋代興亡史》。臺北:商務,民54。
張金鑑,《中國文官制度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民44。
   ,《中國吏治制度史概要》。臺北:三民,民70。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民81。
趙翼(清),《陔餘叢考》全四冊。臺北:新文豐,民64。
趙吉惠,《中國先秦思想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民77。
慎子等原著,高流水、林桓森等譯注,《慎到、尹文子、公孫龍子》。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民9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全二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民76。
楊澤波,《孟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民89。
楊寬,《戰國史》。臺北:商務,民86。
楊柳橋,《荀子詁譯》。新竹:仰哲出版社,民76。
楊樹潘,《中國文官制度史》全二冊。台北:黎明,民71。
楊泰懋,《王安石的新政》。臺北:世界,民73。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井大學出版社,
民81。
劉澤華,《先秦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民85。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新亞研究所,民52。
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世界,民81。
熊公哲,《王安石政略》。台北:商務,民53。
禚夢庵,《宋代人物與風氣》。台北:商務,民59。
黎傑編著,《元史》。台北:九思出版社,民67。
薛居正(宋)等撰,邵晉涵(清)輯,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五
代史并附編三種》全三冊。台北:鼎文,民70。
錢遜,《先秦儒學》。臺北:洪葉,民82。
錢穆,《四書釋義》。台北:學生,民67。
錢穆原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冊
九、廿六。台北:聯經,民84。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
71。
錢遜,《先秦儒學》。臺北:洪葉,民82。
錢穆,《四書釋義》。台北:學生,民67。
錢穆原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冊
九、廿六。台北:聯經,民84。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
71。
賴炎元、傅武光注譯,《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民86。
盧烈紅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鹽鐵論》。臺北:三民,民84。
歐陽永叔(宋),《歐陽修全集》全二冊。北京:中國書店,民75。
   ,《歐陽修全集》。永和:文友書店,民59。
歐陽修、宋祁同(宋)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
全八冊。台北:鼎文,民65。
謝冰瑩、邱燮友、李鍌、賴炎元、劉正浩與陳滿銘編譯,《新譯四
書讀本》。台北:三民,民76。
韓愈(唐),《韓昌黎全集》。台北:新文豐,民66。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台北:東大,民71。
   ,《中國社會政治史》全四冊。台北:三民,民80。
嚴靈峯,《無求備齋學術新著》。臺北:商務,民76。
顧炎武(清),《日知錄》共二冊。長沙:商務印書館,民28。

二、期刊

吳瑞銀,〈王充《論衡》所論及之人才問題析探〉,《東方人文學誌》,
第3卷,第1期,民93.3,頁1-20。
徐復觀,〈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民主評論》,
第6卷,第12期,民44.6,頁7-12。
陳 拱,〈論韓非的「挾自為心」與君臣關係〉,《東海學報》,第
34卷,民82.6,頁99-112。
楊宇勛,〈從君臣關係來看孔、孟、荀的政治思想〉(上),《嘉南
學報》,第22期,民85,頁211-220。
   ,〈從君臣關係來看孔、孟、荀的政治思想〉(下),《嘉南
學報》,第23期,民86,頁200-206。

蔡明田,〈論孟子的民貴思想〉,《中華學報》,第6卷,第1期,
民68.1,頁109-131。
熊公哲,〈孟子仁義與荀子禮義其辨如何〉,《孔孟學報》,第16
期,民57.9,頁133-137。

三、論文

江澄祥,〈從背景因素探討我國孔、孟與希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主要政治思想之涵義並比較其本質上之基本差異〉,博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65.6。
黃建誠,〈先秦法家思想之國家觀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
治學系,民88.6.23。
曾唐鋒,〈墨子政長選舉與政長職責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
學政治學系,民93.1.9。
劉元芬,〈先秦儒家與法家經濟觀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東海
大學政治學系,民88.1.1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