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1: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盛盈仙
研究生(外文):SHENG YING HSIEN
論文名稱:美國霸權與恐怖主義衝突之研究-以東亞地區區域安全為例
指導教授:歐信宏歐信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美國恐怖主義東亞區域安全反恐聯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6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在現今強調「權力平衡」的著眼點之下,美霸權仍以其卓越的經濟力與軍事力居於世界主導與優勢的地位。然而,恐怖主義不時擾亂國際秩序、危及國際安全,挑戰美霸權地位,也一併帶出「區域安全」議題的重要性。恐怖主義所造成的影響,不僅對美國國家安全形成挑戰,也使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有所調整。美霸權在對付恐怖主義的政策與因應,從第一時間的危機處理、至後續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乃至於縮小範圍對於東亞地區的反恐戰略…等,都足見美國對於反恐議題的重視與企圖循序漸進打倒恐怖份子的決心。
此外,探討東亞國家除了牽涉到所有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各大國之外,同時,也牽涉到了中共與台灣,如此也一併牽涉出了複雜的兩岸關係。「911事件」後的東亞安全環境變化,對中國和台灣來說,是既有威脅、也有機會面的,對身為台灣的一份子而言,觀察中共反恐之回應及與美之互動,藉此來了解美國是否會因討好中共而犧牲台灣的利益、抑或是中共是否藉機將「台灣議題」視為反恐合作的談判籌碼…等,這些都是研究本論文主題的核心源由。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4
第四節 章節主要內容……………………………………………6
第五節 重要名詞界定……………………………………………7

第二章 文獻回顧…………………………………………………11
第一節 相關領域之研究…………………………………………11
第二節 理論基礎…………………………………………………20

第三章 恐怖主義的挑戰與影響…………………………………25
第一節 恐怖主義的意涵與發展…………………………………25
第二節 恐怖主義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挑戰………………………28
第三節 恐怖主義對東亞國家的影響……………………………33
第四節 小結………………………………………………………42

第四章 美霸權對付恐怖主義之政策……………………………45
第一節 危機策略與因應…………………………………………45
第二節 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49
第三節 阿富汗戰爭與美伊戰爭…………………………………52
第四節 小結………………………………………………………57

第五章 美國與東亞區域反恐安全之建構………………………59
第一節 911事件前的東亞區域安全……………………………59
第二節 911事件後的東亞區域安全……………………………63
第三節 東亞國家的回應與反恐策略之分析……………………73
第四節 911事件後的美中外交關係……………………………86
第五節 台灣的角色與定位………………………………………95
第六節 小結………………………………………………………101
第六章 結論………………………………………………………105
參考書目……………………………………………………………113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93。
吳建德、沈明室主編,《美伊戰爭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民92。
吳福生、謝豐安,詹姆士.史密斯、威廉.湯姆斯合編,《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
應》。台北:史政編譯室,民91。
周世雄,《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台北:五南,民83。
_____,《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民89。
林子洋,《飛彈防禦與國家安全》。台北:幼獅文化,民89。
胡祖慶譯,Robert L. Pfaltzgraff Jr. , and James E. Dougherty原著,《國際
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民 72。
______,Kenneth N. Waltz 原著,《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辨析》。台北:五南,民76。
______,Frederick S. Person, and Martin J. Rochester原著,《國際關係》。
台北:五南,民91。
陳浩譯,Roland Jacquard原著,《賓拉丹秘密檔案》。台北:聯經,民90。
陳峰君,《當代亞太政治與經濟析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88。
張蘊岭,《21世紀: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90。
張家銘,《恐怖主義文化》。台北:弘智文化,民92。
張友驊,《美國直擊伊拉克》。台北:新高文化,民91。
黃惠平譯,Karl J. Kautsky原著,《恐怖主義與共產主義》。台北學術出版,民60。
凱文譯,Edward Uourdon原著,《911事件對資訊科技的影響》。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民91。
溫世仁,《911之後的世界》。台北:未來書城出版,民91。
歐信宏、胡祖慶合譯,Joshua S. Goldstein原著,《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民
92。
蘇進強主編,《美國反恐戰爭-台灣觀點》。台北:台灣英文新聞,民91。
______,《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民91。

二、期刊

王崑義,〈恐怖主義與轉變中的國際安全〉,《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民91,頁
137-184。
吳明上,〈日本「反恐特別措施法」之探討〉,《中華民國危機管理學刊》,第2卷,第1
期,民94,頁3。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壇》,第24期,民94,頁1-48。
邱坤玄,〈東北亞新形勢與變動中的大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4卷,第8期,民89,
頁22-34。
林正義,〈美國東亞安全政策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1期,民
90,頁16-37。
_____,〈911事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國際事務季刊》,第2期,民91,頁2-25。
_____,〈美國因應911 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
民91,頁108-127。
帥化民,〈泛恐怖聯盟 全球公敵〉,《國政論壇》,第1卷,第9期,民90. 11,頁1-3。
陳佩修,〈911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任務與反恐聯盟建構:兼論對對東南亞安全情勢的影
響〉,《全球政治評論》,第5期,民93,頁97-119。
陳文生,〈美國推動聯合國安理會1441號決議案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3
期,民93,頁23-48。
許志嘉,〈911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民
92,頁79-102。
國安民,〈從美國新政府東亞戰略佈局審視兩岸關係發展〉,《中共研究》,第35卷,第5
期,民90,頁78-88。
傅亞蘭,〈911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民
91,頁80-83。
張麟徵,〈驚悚悲痛之餘,美國應如何應對?〉,《海峽評論》,第130期,民90,頁18-
23。
蔡政修,〈911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民93,
頁129-161。
蘇進強,〈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機制〉,《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民92,頁4-25。

三、論文

王正偉,〈911事件後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轉變-動力、內容與方向〉,碩士論文,東吳大
學政治學系,民93。
吳穎錫,〈美國布希政府對阿富汗反恐政策.2001-2004〉,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美國研究
學系,民93。
吳典倫,〈分析層次內國際體系與國家之互為建構-911事件與反恐戰爭個案分析〉,碩士
論文,中山大學政治學系,民93。
李年財,〈美國全球反恐戰爭戰略之評估〉,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政治學系,民93。
余莓莓,〈911震盪對中國中亞戰略的衝擊〉,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學系,民
92。
翁向珊,〈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挑戰與西方世界回應〉,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民
93。
陳芙萱,〈國際恐怖主義與911事件:一個文明衝突論的觀點〉,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
學系,民92。
陳文生,〈911事件後美國之伊拉克政策:多邊強制在前,先制攻擊隨恃在側〉,「2002
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全球化與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主辦,嘉義,民91.
12。
張立瑋,〈後911事件的國際秩序-霸權或全球治理?以「國際反恐合作」為例〉,碩士論
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民93。
蔡清安,〈911事件對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影響〉,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民
93。
劉必棟,〈911事件後美國危機處理與相關機制運作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外交學
系,民92。
劉守仁,〈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外交系戰略與
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民91。
賴怡之,〈「911」後美國在東南亞區域的反恐聯盟建構-泰國為個案〉,碩士論文,東海
大學政治學系,民93。
賴明倫,〈從兩次波斯灣戰爭看未來兩岸衝突美國可能介入作為-霸權穩定論的觀點〉,
國科會研究計畫論文,民94。
繆宏昌,〈恐怖主義與現代戰爭〉,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民92。

四、報紙新聞

楊永明,〈置身亞太環境 了解區域國家用心〉,《聯合報》,民93. 9. 30,版15。
_____,〈戰略清晰 東亞新局勢〉,《中國時報》,民94. 2. 20,版15。
_____,〈香格里拉之夢〉,《蘋果日報》,民94. 6. 10,版13。
劉屏,〈美報告共軍軍力將先知會台灣〉,《中國時報》,民94. 7. 21,版2。
賴怡忠,〈美日同盟主導台海時代來臨〉,《台灣日報》,民94. 2. 21,版6。
_____,〈邁向全球化的美日同盟〉,《中國時報》,民94. 2. 20,版15。

五、網路

包潤石,〈美國和中國結束兩天反恐會談〉,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2/0624usprc.htm,民91. 6. 21。
王昆義,〈新戰爭體系:海陸爭霸權在醞釀〉,http://www.c007.com/jstd/3010.htm,民92. 10. 30。
_____,〈美國的反恐戰爭與台灣的戰略選擇〉,
http:///cgpss.hchu.edu.tw/modules/wfsection/print.php?articleid
=296,民93. 1. 5。
孔寒冰,〈東北亞合作為啥走得慢〉,http://www.ecdc.net.cn/events/dby/08/03.htm,民92. 8. 3。
_____,〈東北亞的三個重要性〉,http://history.boaoforum.org/shidian/beiyong7/t20031020_162812.shtml,民92。
巨克毅,〈國際恐怖主義理論〉,
http://cgpss.hchu.edu.tw/modules/wfsection/print,民92. 2. 21。
_____,〈當前蓋達組織的思維與策略之分析〉,
http://cgpss.hchu.edu.tw/modules/wfsection/print.php?articleid
=294,民93. 1. 5。
_____,〈當前國際反恐成效之省思與分析〉,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rsection/print.php?articleid=1012,民94。
余瑞冬,〈華人政論家稱胡錦濤訪美給美中關係帶來四大收穫〉,
http://china.yam.com/news/report/article.asp?arle ID=858,民
93. 5. 4。
吳興佐,〈中美防擴散領域合作與鬥爭形勢展望〉,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2/Feb/106945.htm.,民91。
何愛國,〈東亞崛起的制度分析—解讀Jim Rome的《亞洲的崛起》〉
,http://www.zisi.net/htm/ xzwj/hagwj/2005-06-23-29357htm,民
94。
胡平,〈美國外交政策的國家利益原則〉,http://www.boxuhero/hupin g/156_1.shtm,民90. 12. 3。
游客,〈中日韓:應共同努力打造東亞共贏〉,
http://www.xttzw.com/dprk/shownews.asp?newsid=13339,民
93。
陳潢,〈勇氣從哪裡來-中美兩國之國際現狀比較〉,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4/sino_us_fo
rum130504.htm,民93. 5. 13。
陳佩修,〈當前國際恐怖主義對亞洲國家的威脅與影響-以
東南亞區域為例〉,http://www.peacefor um.org.tw/onweb.jsp?w
ebno=33333332:5&webitem_no=907,民93。
張慶松,〈美國戰略調整對中國國家安全〉,
http://www.acwang.com/dragon/drzqs/ZQSMULU/zqs0081.htm
,民90. 5. 22。
楊永明,〈北韓問題新情勢與台灣角色的探討〉,
http://140.112.2.84/~yang/Comment-073103.htm,民92. 7. 31。
_____,〈置身亞太環境、了解區域國家用心〉,
http://140.112.2.84/ /~yang/Comment-300904.htm,民93. 9. 30。
_____,〈美日安保新階段、東亞安全新局勢〉,
http://140.112.2.84/~yang/Comment-200202.htm,民94. 2. 20。
_____,〈香格里拉之夢〉,
http://140.112.2.84/~yang/Comment-100605.htm,民94. 6. 10。
蔡明彥,〈國際恐怖主義發展與美國反恐作戰〉,
http://cgpss.hchu.tw/modules/wfsection/print.php?articl eid=297
,民93. 1. 5。
_____,〈連環恐怖攻擊事件之評析〉,
http://cgpss.hchu.edu.tw/modules/wfsection/print.php ?articleid1
50,民92. 7. 3。
鄭迎平,〈美國亞太安全戰略調整及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
http://www.fics.org.tw/issues/docDetail.php?doc_id=152&issue_
id=35,民93。
閻紀宇,〈恐怖航機 白宮前急轉彎〉,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america/911/90BF913B
.htm,民90. 9. 13。
盧季寧,〈日本已成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指揮站〉,http://publiish.poots.com.Tw/Chinese/PotsWorld/2005/04/21/3562pots/,民94. 4. 21。
鍾雲蘭,〈反恐戰爭恐墜入文明衝突陷阱〉,
http://udn.com/SPECIAL_ISSUE/DAILY/9010/1008/inde.htm,
民90. 10. 8。
蘇佩秋,〈911後美國的亞太暨太平洋地區政策:加強現有舉措並
體制化〉,http://ait.org.tw/ait/slutz3_c.htm,民93。

貳、西文部分

(I)Books

Goldstein, Joshua 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Longman,
2003.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89.
Keohane, Robert O.,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 Boulder, CO: West
View Press, 1980.
Pillar, Paul R., Terrorism and U. S.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D.
C. : Brookings, 2001.
Talbott, Strobe, The Age of Terror: America and the World After
September 11. New York: Basic Book and Yal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 2001.

(II)Periodicals

Baker, James 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eign Affairs, Vol. 71,
No. 5, 2001, pp. 4-5.
Blair, Dennis C., and John T. Hanley, “From Wheels to Webs:
Restructuring Asia-Pacific Security Arrangement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4, No. 1, 2001, pp. 7-8.
Brooks, Stephen G.,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American
Primacy in Perspective,”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4, 2002,
pp. 20-33.
Hirsh, Michael, “Bush and the World,”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5, 2002, pp. 18-30.
Rice, Condoleezza,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2000, pp. 45-62.
Rice, Susan E., “U. 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Post-9/11: Perils
and Prospects,” The 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 Vol. 28,
No. 1, 2004, pp. 133-144.
Nuechterlein, Donal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 Orbis, Vol. 23, No. 1, 1979, pp. 73-79.
Tay, Simon S. C.,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9/11: Primacy
and Partnership in the Pacific,” The 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 Vol. 28, No. 1, 2004, pp. 113-132.
Zoellick, Robert B., “A Republican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2000, pp. 68-70.

(III)Internet

Lamopton, David Ml, “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http://cns.miis.edu/pubs/reports/sino911.htm, 2002. 2.
Macapagal-Arroyo, Gloria, “To U.S. President Georage W. Bush
Regarding Terroristic Attack in the U. S. A., ” http://www.df/a.g
ov.ph/archive/speech/gma/leter-us.htm, 2001. 9. 12.
Saunders, Phillip C., “Can 9-11 Provide a Fresh Start for Sino- U.
S. Relations ?, ” http://www.glo.org/article1029.html, 2003. 08.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 Japan's Mea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Terrorist Att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 http://
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terro0109/policy/measure.html#7,
2001. 11. 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