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20: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立仁
研究生(外文):TSENG LI JEN
論文名稱:從國際建制的規範析論國際反恐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指導教授:袁鶴齡袁鶴齡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國際建制國際反恐合作上海合作組織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1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當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客觀地為恐怖主義活動範圍的全球化提供了發展條件,從恐怖主義的活動主體來看,國際恐怖主義發展出三大趨勢:(1)組織背景基地化;(2)活動地域全球化;(3)組織結構網路化。這樣的態勢造成一個結果,就是,只依靠單一國家的力量已經不足以遏止與對抗國際恐怖主義所造成安全上的威脅,舊有的思維已經無法適應潮流的變遷。

因此,筆者推斷應藉由「國際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的方式來共同打擊恐怖主義,透過國家與國家之間或是區域與區域之間甚至是全球範圍的合作進一步建立「建制」(Regimes)從而進行反恐的任務,並透過「國際政府間組織」(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GOs)或「國際非政府間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的有效運作使得建制能夠維持、鞏固和進一步發展。

當前的國際反恐合作過份依賴武力和軍事手段,卻無法採取有效的綜合治理措施來消除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恐怖主義盛行不是偶然的,它的產生、發展與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情況有著密切的關聯,具有深化的社會根源。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實踐表明,以暴治暴的作法對於消滅恐怖主義份子方面能在短期內取得成效,但從長期來看,新的恐怖主義根源仍會產生。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6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與分析……………………………………...11
第一節 國際建制與國際制度…………………………………...11
第二節 國際組織與國際建制…………………………………...17
第三節 國際合作與國際建制…………………………………...22
第四節 恐怖主義概念之分析…………………………………...29

第三章 國際恐怖主義的趨勢與反恐……………………………...43
第一節 國際恐怖主義新趨勢…………………………………...43
第二節 當代恐怖主義基本類型分析…………………………...52
第三節 「九一一」後美國反恐戰略……………………………58
第四節 國際反恐合作論析─建制觀點………………………...67

第四章 中亞地區情勢與恐怖主義………………………………...81
第一節 中亞地緣情勢分析……………………………………...81
第二節 中美俄在中亞地區的競逐……………………………...85
第三節 中亞俄羅斯與中國主要恐怖組織概況………………...90
第四節 中亞地區「三股勢力」分析……………………………97

第五章 上海合作組織反恐合作之論析………………………….105
第一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歷程…………..………………...106
第二節 上海合作組織反恐合作之理論分析………………….121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反恐作為與實踐……………………….133
第四節 新形勢下上海合作組織的挑戰……………………….139

第六章 結論……………………………………………………….14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3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未來研究方向…………………………….146

參考書目…………………………………………………………...149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編,《國際形勢年鑑200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民92。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恐怖政策與措施》。北京:時事出版社,民91。
______,《各國及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法規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民91。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民91。
王宇潔譯,Malise Ruthven著,《伊斯蘭教》。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民89。
王杰主編,《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民91。
王勇譯,Joseph S. Nye and John D. Donald主編,《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北京:世界出版社,民92。
王振西主譯,Hooman Peimani著,《虎視中亞》。北京:新華出版社,民91。
王國強、胡凡,《國際恐怖與反恐怖鬥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民88。
王逸舟,《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民91。
王耀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民86。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國際條約集(1934-194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民50。
外交部歐亞司編,《順應時代潮流弘揚「上海精神」─上海合作組織文獻選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民91。
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86。
朱建民,《國際組織新論》。台北:正中書局,民74。
朱柔若譯,Neuman W. Lawrence著,《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民89。
李少軍,《國際安全警示錄》。北京:金城出版社,民86。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國際形式黃皮書2005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93。
李慧智,《反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民92。
肖歡容譯,David A. Baldwin著,《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民90。
邢廣成,《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出版社,民82。
周啟朋譯,Karl W. Deutsch著,《國際關係分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民81。
林世華譯,Keith F. Punch著,《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94。
林佑聖、葉欣怡譯,Noam Chomsky著,《恐怖主義文化》。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92。
林爾蔚、陳江譯,Halford J. Mackinder著,《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民74。
邱稔壤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93。
門洪華,《和平的緯度: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91。
胡少軍譯,Kenneth N. Waltz著,《國際政治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民81。
胡聯合,《當代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民90。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94。
翁明賢,《國際組織新論》。台北:五南,民84。
袁鶴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台中:若水堂,民93。
張蘊岭、孫士海編,《亞太藍皮書2004:亞太地區發展報告NO.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民93。
陳郁譯,Daniel W. Bromley 著,《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民85。
陳錦華譯,I. A. Shearer著,《國際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8。
傅仁坤編,《發現中亞 台亞協會成立四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壢: 台灣與中亞文化經貿協會,民94。
彭懷恩編,《國際關係與國際現勢Q&A》。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民94。
楊正綸譯,Yozo Yokota著,《國際組織論》。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5。
楊永生譯,John Arquilla and David Ronfeldt編著,《網路及網路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2。
楊洁勉著,《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民92。
楊雪冬譯,D. Held等著,《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民90。
楊暉,《反恐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民94。
劉守英譯,Douglass C. North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民83。
劉軍寧編,《市場社會與公共秩序》。北京:三聯書店,民85。
潘志平,《2003走出陰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民93。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民90。
謝豐安、吳福生譯,James M. Smith and William C. Thomas編著,《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1。
蘇長和,《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89。
蘇長和譯,Robert O. Keohane著,《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90。

二、期刊

丁永康,〈「國際體制」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4期,民80,頁80-99。
丁松泉、張小敏,〈國際合作的新自由主義視角〉,《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3期,民93,頁1-5。
丁樹範,〈美國調整全球軍事部署之意涵〉,《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9期,民93,頁1-19。
毛鑄倫,〈「九一一事件」相關問題的評析〉,《海峽評論》,第130期,民90,頁30-31。
王正泉,〈「上海合作組織」的重大意義〉,《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5期,民91,頁38-45。
王秀宇,〈上海合作組織五國首次聯合反恐軍事演習紀實〉,《輕兵器》,第10期,民92,頁8-9。
王明進,〈後冷戰時期恐怖主義的特點與國際反恐合作〉,《國際論壇》,第6卷,第1期,民93,頁12-15。
王金存,〈具有歷史意義的跨越─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民90,頁76-80。
王冠宇,〈中亞主要伊斯蘭極端組織現狀〉,《國際資料信息》,第5期,民94,頁18-21。
王洪軍,〈我國反恐怖鬥爭對策研究〉,《武警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民93,頁83-86。
王軍明,〈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國際法的實踐與困境〉,《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3期,民92,頁89-91。
王啟明,〈從國際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的設計來建構兩岸整合的契機:以歐洲聯盟整合的歷程分析〉,《東亞季刊》,第33卷,第4期,民91,頁67-84。
王焱,〈略論國際反恐怖合作的實踐及啟示〉,《湖北警官學院學報》,第1期,民94,頁59-63。
______,〈當前民族主義型恐怖主義的態勢、成因及治理〉,《國際論壇》,第5卷,第6期,民92,頁8-13。
王運祥,〈國際反恐析論〉,《東南亞研究》,第3期,民91,頁30-36。
王磊,〈無政府狀態下的國際合作─以博奕論角度分析國際關係〉, 《世界經濟與政治》,第8期,民90,頁11-15。
巨克毅,〈國際恐怖主義蓋達(AI-Qaeda)組織的意識型態與策略之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6期,民93,頁1-17。
何衛剛,〈國際機制理論與上海合作組織〉,《俄羅斯中東歐研究》,第5期,民92,頁58-63。
余建華,〈中亞「三股惡勢力」問題析論〉,《俄羅斯研究》,第2期,民94,頁37-43。
余莓莓,〈911後中共在中亞的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8期,民92,頁14-27。
余學會、許濤,〈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極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民91,頁38-43。
余邃,〈成功的跨越 深遠的影響─上海合作組織聖彼得堡峰會評析〉,《當代世界》,第7期,民91,頁10-12。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民92,頁1-39。
吳松,〈關於「國際規制」的三種理論主張〉,《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6期,民89,頁1-15。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民86,頁27-59。
李文云,〈上海合作組織:反恐軍演 舉世矚目〉,《國際時評》,第9期,民92,頁38-39。
李文志,〈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4期,民91,頁1-20。
佟剛,〈俄羅斯會讓美國全身而退嗎?〉,《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2期,民92,頁74-80。
岳愛武、牛天秀,〈從「上海五國」建制到「上海合作組織」進程:非傳統安全視角分析〉,《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民94,頁15-19。
房廣順、唐彥林,〈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黨政幹部學刊》,第8期,民90,頁46。
門洪華,〈博奕理論與國際機制理論:方法論上的啟示〉,《國際觀察》,第3期,民89,頁40-44。
______,〈對國際機制理論主要流派的批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民89,頁23-44。
胡梅興,〈車臣非法武裝〉,《國際資料信息》,第12期,民91,頁16-18。
苗華壽,〈從「上海五國」建制到「上海合作組織」〉,《和平與發展》,第3期,民90,頁25-28。
孫仲,〈國際組織理論研究評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民90,頁56-61。
孫壯志,〈上海合作組織:任重而道遠〉,《當代世界》,第7期,民91,頁18-20。
翁明賢,〈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行動的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民92,頁1-4。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民80,頁1-17。
袁鶴齡,〈「上海合作組織」的戰略意義〉,《海峽評論》,第127期,民91,頁12-15。
馬勇,〈上海合作組織與反對恐怖主義〉,《青海社會科學》,第6期,民92,頁20-23。
______,〈初論中亞的反恐怖主義鬥爭〉,《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6期,民92,頁74-83。
常玢,〈蘇聯解體前後的中亞國家伊斯蘭教狀況〉,《東亞中歐研究》,第5期,民91,頁60-67。
常晶,〈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機制的新模式〉,《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民93,頁10-12。
常慶,〈宗教極端勢力與中亞地區安全〉,《國際觀察》,第4期,民89,頁13-16。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民91,頁1-57。
張來儀,〈中亞的伊斯蘭極端主義〉,《東歐中亞研究》,第5期,民90,頁68-77。
張杰,〈俄羅斯的恐怖主義犯罪及反恐措施〉,《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1期,民93,頁26-31。
張雅君,〈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民94,頁53-83。
許濤,〈論新形勢下的上海合作組織〉,《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民91,頁6-13。
郭武平,〈美伊戰後的中亞情勢〉,《南華大學國際論壇》,第3期,民93,頁1-20。
郭武平、劉蕭翔,〈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的競逐〉,《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民94,頁125-159。
陳之驊,〈上海合作組織迎來發展的新階段〉,《當代世界》,第7期,民91,頁13-15。
陳以定,〈冷戰後恐怖主義新特徵〉,《海峽評論》,第133期,民91,頁16-19。
陳玉榮,〈上海合作組織再次擴員〉,《瞭望新聞週刊》,第28期,民94,頁52。
陳明山,〈伊斯蘭極端勢力在中亞的活動情況〉,《國際資料信息》,第12期,民90,頁27-33。
傅勇,〈911後上海合作組織面臨的挑戰和對策〉,《世界經濟研究》,第6期,民91,頁20-23。
湯紹成,〈美國反恐戰爭後中亞的新形勢〉,《海峽評論》,第149期,民92,頁14-17。
黃秋龍,〈倫敦恐怖襲擊評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7期,民94,頁6-9。
______,〈倫敦爆炸事件與新興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8期,民94,頁21。
黃虹堯,〈911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4期,民92,頁40-55。
楊恕、徐慧,〈全球化時代的新恐怖主義〉,《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民93,頁7-13。
楊曼蘇、張家棟,〈民族分離主義及其影響〉,《國際觀察》,第1期,民91,頁27-32。
楊廣、尹繼武,〈國際組織概念分析〉,《國際論壇》,第5卷,第3期,民90,頁52-59。
葛軍,〈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落戶北京─首任秘書長張德廣接受本刊專訪〉,《世界知識》,第1期,民93,頁38-39。
熊玠,〈對911恐怖份子襲擊美國的反思與前瞻〉,《海峽評論》,第130期,民90,頁12-17。
______,〈管窺伊戰後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試評胡錦濤歐亞行之意義〉,《海峽評論》,第151期,民92,頁16-19。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第6期,民91,頁54-59。
劉凱、高寶琴,〈「上海合作組織」對中俄關係的影響〉,《理論學習》,第11期,民92,頁60-61。
潘光,〈新形勢下的上海合作組織:挑戰、機遇和發展前景〉,《國際問題研究》,第5期,民91,頁38-42。
潘光、周國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成功實踐和創新發展:上海合作組織及「上海精神」〉,《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12期,民93,頁43-48。
潘志平,〈中亞: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民90,頁36-41。
蔣曉燕,〈淺析布什政府的“先發制人”戰略〉,《國際觀察》,第5期,民91,頁7-12。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灣戰爭與北韓核子危機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民93,頁129-165。
鄭瑞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民92,頁1-19。
閻英華,〈攜手合作共同邁向新世紀-「上海五國」機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外交》,第2期,民90,頁36-41。
謝機東、王亞麗,〈「東突」的恐怖主義實質〉,《國際論壇》,第4卷,第5期,民91,頁22-29。



三、論文

王啟明,〈國際社會化理論的建構:以歐洲聯盟東擴為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系,民94。
何貞儀,〈中國與東協經貿建制形成之政經分析〉,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民92。
林起孝,〈論國際規範的形成:以智慧財產權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民92。
翁向珊,〈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挑戰與美國的回應〉,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民94。
張立瑋,〈後911事件之國際反恐合作─從霸權、建制以及全球治理析論〉,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民94。
葉世文,〈中共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利益與角色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民93。
董振南,〈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民92。
賴宜之,〈「九一一」後美國在東南亞的反恐聯盟建構與實踐─以泰國為個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民94。

四、網路

BBC中文網,〈分析:國土安全部有用嗎?〉,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2510000/newsid_2513400/2513419.stm,民91.11.26。
人民網,〈公安部認定第一批「東突」恐怖組織和恐怖份子聚焦〉, 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247175.html,民92.12.25。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上海合作組織大事年表〉,http://www.sectsco.org/html/00003.html,民95.04.30。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反恐怖機構簡介〉, http://www.sectsco.org/fk-01.html,民95.06.10。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http://www.sectsco.org/news_detail.asp?id=90&LanguageID=1,2001.06.15。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總理聲明〉,http://www.sectsco.org/news_detail.asp?id=677,民95.06.13。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上海合作組織憲章〉, http://www.sectsco.org/news_detail.asp?id=14&LanguageID=1,2002.06.07。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第一條〉,http://www.sectsco.org/news_detail.asp?id=91&LanguageID=1,民95.06.11。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秘書處簡介〉,http://www.sectsco.org/html/00007.html,民95.05.11。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新聞/資料庫/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在上海舉行〉,http://www.sectsco.org/news_detail.asp?id=941&LanguageID=1,民95.04.30。
中國網,〈印巴衝突的由來〉,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450124.htm,民92.11.27。
外交部國際要情彙編,〈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新聞背景參考資〉,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6760&ctNode=184,民92.06.19。
巨克毅,〈國際恐怖主義理論〉,《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51,民92.05.21。
白瑞雪,〈2004年中國外交回顧:更加活躍 更趨務實〉,《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4-12/19/content_2354450.htm,民93.12.19。
伊光編譯,〈世界反恐怖戰爭的底線是,美國的帝國勢力必須繼續擴張〉,http://www.islam.org.hk/current%20event/message020121i.asp,民91.01.19。
南方網,〈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 http://www.southcn.com/news/ztbd/llb/keyword/200212200630.htm,民91.12.20。
美國之音中文網,〈正在形成中的國土安全辦公室〉,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1-09/a-2001-09-22-17-1.cfm,民90.09.22。
美國之音中文網,〈賓‧拉登可能使用哈瓦拉轉移資金〉,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1-10/a-2001-10-08-43-1.cfm,民90.10.08。
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五角大樓3號人物是個「狠」角色〉,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2201/2005/02/01/1062@440520.htm,民94.02.01。
張召忠,〈恐怖主義:國家安全的新威脅〉,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192/6400/6402/20010927/571126.html,民90.09.27。
新浪軍事網,〈最險惡邪教:日本奧姆真理教〉, http://jczs.sina.com.cn/2004-03-10/1605186791.html,民93.03.10。
新華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20/content_635631.htm,民95.04.11。
新華網,〈布希政府向美國國會提交組建「國土安全部」提案〉,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6/19/content_447142.htm,民91.06.19。
新華網,〈新憲法能否給阿富汗帶來穩定〉,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1/06/content_1261573.htm,民93.01.06。
電子化政府國際政經情勢網2005,〈全球重大恐怖攻擊事件〉, http://www.gov.tw/personal/EBOOKS/WORLDANNUAL/2005/disaster/3-4-4-0.html,民95.06.08。
維基百科,〈恐怖主義與中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90%E6%80%96%E4%B8%BB%E4%B9%89%E4%B8%8E%E4%B8%AD%E5%9B%BD,民95.04.28。
趙建中編輯,〈俄羅斯雷霆神兵全殲車臣悍匪全程重播〉,《南方網》,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moscow/moscowache/200210270124.htm,民91.10.27。
潘志平,〈「東突」恐怖主義透視〉,《新疆新聞網》,http://www.xjnews.com.cn/zhuanti/news/2002/,民91.04.22。
蕃薯藤新聞,〈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舉行聯合反恐軍事演習〉,http://www.fineprint.yam.com,民92. 08. 25。
聯合早報,〈車臣為何恐怖襲擊不斷〉, http://www.zaobao.com/special/russia/pages/chechen100504a.html,民93.05.10。
薛謀洪,〈挑戰全球化的世界〉,http://www.gmw.cn/01gmrb/2000-06/02/GB/06%5E18439%5E0%5EGMB4-011.htm,民89.06.02。

五、文件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於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協定的決定〉,民92.01,頁94-98。

貳、西文部分

(I)Books

Archer, Cliv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Baldwin, David A.,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Bennett, Leroy 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Issu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88.
Diehl, Paul F., e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Patterns and Insights. Chicago: Dorsey Press, 1989.
Hasenclever, Andreas, Peter Mayer, and Volker Rittberge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Cambridg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Jacobson, Harold K., Networks of Interdepend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4.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9.
______,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2001.
Krasner, Stephen D.,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Long, David E., The Anatomy of Terrori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Netanyahu, Benjamin, Fighting Terroris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Ciroux, 1995.
Ordeshook, Peter C., Gam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arker, Geoffrey, Western Geo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5.
Pearson, Frederic S., and J. Martin Roches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1998.
Rittberger, Volker,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England: Clarendon, 1993.
Roberts, Geoffey K., ed., A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71.
Schlagheck, Donna M.,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s and Actors.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988.
Schmid, Alex P., and Ronald D. Crelinsten, eds, Western Responses to Terrorism. London: Frank Cass, 1993.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s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White, Jonathan R., Terrorism: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es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Woyke, Wichard, Handworterbuch Internationale Politik. Bonn: Bundeszentrale fur politische Bildung, 1994.
Young, Oran R., Creating Regimes: Arctic Accord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Zacher, Mark W., Governing Glob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Regimes for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II)Periodicals

Cornell, Svante E., and Regine A. Spector, “Central Asia: More than
Islamic Extremists,”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 1, 2002,
pp. 193-206.
Cronin, Audrey Kurth, “Behind the Curve: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3, 2002-2003, pp. 30-58.
Haggard, Stephen, and Beth A. Simmons,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1, No. 3, 1987, pp. 492-520.
Hoffman, Bruch, “Holy Terror: The Implications of Terrorism Motivated by a Religious Imperative,”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 18, No. 4, 1995, pp. 271-284.
Hasenclever, Andreas, Peter Mayer, and Volker Rittberger, “Interests, Power, Knowledge: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40, 1996, pp. 177-228.
Kindleberger, Charles P.,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xploitation, 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5, No. 2, 1981, pp. 242-254.
Kushner, Harvey W., “Suicide Bombers: Business as Usual,”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 19, No. 4, 1996, pp. 329-337.
Luong, Pauline Jones, and Erika Weinthal, “New Friends, News in Central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2, 2002, pp. 62-78.
Malysheva, D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in the Post-Soviet East: What Is in Store ?”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Vol. 19, No. 1, 2003, pp. 98-108.
Maynes, Charles William, “America Discover Central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2, 2003, pp. 120-132.
Okhotnikov, Sergei, “China and Central Asia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Antiterrorist Operation in Afghanista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Vol. 17, No. 5, 2002, pp. 19-29.
Puchala, Donald, and Raymond Hopkins, “International Regimes:
Lessons From Inductiv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1982, pp. 245-275.
Rasizade, Alec, “Washington and the Great Game in Central Asia,” Contemporary Review, Vol. 280, No. 1636, 2002, pp. 257-270.
Riggs, Fred W., “The Mondernity of Ethnic Identity an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9, No. 3, 1998, pp. 262-288.
Stein, Arthure A.,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1982, pp. 115-126.
Strange, Susan, “Cave! Hic Dragones: A Critique of Regim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1982, pp.
479-496.
Suganami, Hidemi, “The Structure of Institutionalism: An Anatomy of British Mainstream Inter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7, No. 5, 1983, pp. 23-65.
Wendt, Alexander, “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8, No. 2, 1994, pp. 384-396.
Young, Oran 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Millennium: Jour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19, No. 3, 1990, pp. 337-344.
______, “International Regimes: Toward a New Theory of Institu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39, No.1, 1986, pp. 104-122.
______, “International Regimes: Problems of Concept Formation,” World Politics, Vol. 32, 1980, pp. 331-356.

(III)Documents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of Crimes against
Internationally Protected Persons, including Diplomatic Agents,”
United Nations-Treaty Series 1977(Vol. 1035, I-15410).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77.02.20

(IV)Internet

Bush, George W.,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html, 2002.09.
Department of State, “Country Reports on Terrorism,” http://www.state.gov/s/ct/rls/45394.htm, 2006.04.18.
Eurasianet, “China Making Diplomatic Push in Central Asia,” http://www.eurasianet.org/departments/business/articles/eav060903.shtml, 2003.07.22.
Hong Kong & MACAU, “The President'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http://hongkong.usconsulate.gov/usinfo/sou/2002.htm, 2002.01.29.
Model United Nations Far West, “Program of Action to Eliminate Terrorism,” http://www.munfw.org/archive/40th/spc1.htm, 2006.06.08.
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 “Chronology of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for 2004,” http://www.tkb.org/documents/Downloads/NCTC_Report.pdf, 2005.04.
Oil And Gas Journal, “China, Kazakhstan Sign Oil Pipeline Agreement,” http://ogj.pennnet.com, 2003.06.05.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Conventions on Terrorism,” http://untreaty.un.org/English/Terrorism.asp, 2006.04.2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民92,頁1-39。
2. 巨克毅,〈國際恐怖主義蓋達(AI-Qaeda)組織的意識型態與策略之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6期,民93,頁1-17。
3. 王啟明,〈從國際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的設計來建構兩岸整合的契機:以歐洲聯盟整合的歷程分析〉,《東亞季刊》,第33卷,第4期,民91,頁67-84。
4. 毛鑄倫,〈「九一一事件」相關問題的評析〉,《海峽評論》,第130期,民90,頁30-31。
5. 丁永康,〈「國際體制」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4期,民80,頁80-99。
6. 余莓莓,〈911後中共在中亞的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8期,民92,頁14-27。
7. 吳松,〈關於「國際規制」的三種理論主張〉,《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6期,民89,頁1-15。
8.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民86,頁27-59。
9. 李文志,〈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4期,民91,頁1-20。
10. 翁明賢,〈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行動的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民92,頁1-4。
11.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民80,頁1-17。
12. 袁鶴齡,〈「上海合作組織」的戰略意義〉,《海峽評論》,第127期,民91,頁12-15。
13.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民91,頁1-57。
14. 張雅君,〈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民94,頁53-83。
15. 郭武平,〈美伊戰後的中亞情勢〉,《南華大學國際論壇》,第3期,民93,頁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