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12: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游豐偉
研究生(外文):Fong Wei Yu
論文名稱:圭峰宗密《華嚴原人論》的教育思想
指導教授:陳榮波陳榮波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華嚴原人論圭峰宗密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的研究動機是為對佛學作一正本清源的工作,以探索佛理的真相,並進一步闡述《華嚴原人論》的教育思想。本文共分為論文提要與四個章節。於提要中闡明撰寫此論文的動機與研究方法和範圍。第一章是為為宗密生平、著作、學佛歷程作一簡短的說明,並為《華嚴原人論》的思想沿革與架構作一引述。於第二章則是為說明《華嚴原人論》的佛性概念及其形上學思想。其次,於第三章則是為《華嚴原人論》的教育思想,是為此文的主要部分。最後,第四章是從現今教育的角度探討《華嚴原人論》一書的教育內涵,評鑑其得失,以作為學佛者的參考。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圭峰宗密《華嚴原人論》的時代背景---------------------------------------5
第二節 思想淵源------------------------------------------------------------------------9
第三節 《華嚴原人論》的思想架構與內容義理----------------------------------12
第四節 《華嚴原人論》於現今學術思想的地位----------------------------------15

第二章 《華嚴原人論》教育思想的形上理論:本覺真心的佛性---------------------18
第一節 《華嚴原人論》的佛性意義-------------------------------------------------18
第二節 《華嚴原人論》的形上理論-------------------------------------------------23

第三章 《華嚴原人論》的教育思想-------------------------------------------------------50
第一節 教育意義----------------------------------------------------------------------50
第二節 教育目的----------------------------------------------------------------------53
第三節 教育內容----------------------------------------------------------------------56
第四節 教育對象----------------------------------------------------------------------59
第五節 教育方法----------------------------------------------------------------------62

第四章 結論----------------------------------------------------------------------------------65
第一節 《華嚴原人論》教育思想的特色-------------------------------------------65
第二節 《華嚴原人論》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與貢獻-------------------85
第三節 結語:評述與心得------------------------------------------------------------89

參考書目----------------------------------------------------------------------------------------92
參考書目:

一、主要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宋契嵩撰《傳法正宗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正藏第51冊,1983年初版。
2、《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初版。
3、姚秦-鴆摩羅什譯《金剛經》,大正藏第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藏經刑行會編輯,1983年1月修訂初版。
4、唐宗密述《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第4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藏經刑行會編輯,1983年1月修訂初版。
5、唐宗密述《盂蘭盆經疏》,大正藏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藏經刑行會編輯,1983年1月修訂初版。
6、唐宗密述《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第4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藏經刑行會編輯,1983年1月修訂初版。
7、唐宗密述《圓覺經大疏》,大正藏第1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藏經刑行會編輯,1983年1月修訂初版。
8、唐宗密述《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大正藏第1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藏經刑行會編輯,1983年1月修訂初版。
9、唐宗密述《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大正藏第12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藏經刑行會編輯,1983年1月修訂初版。
10、唐宗密述《原人論》,大正藏第4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藏經刑行會編輯,1983年1月修訂初版。
11、唐宗密述《禪門師資承襲圖》,續藏經第11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藏經刑行會編輯,1983年1月修訂初版。
12、唐宗密述《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修訂初版。
13、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3月初版。









二、一般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方立天《佛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3版。
2、印順法師《大乘初期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3、冉雲華《宗密》,台北: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初版。
4、任繼愈 《宗教辭典》,台北:恩楷出版,2002年3版。
5、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圖書,1999年2版。
6、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2月5版。
7、李錦全 《華嚴原人論》,高雄:佛光出版,1996年2版。
8、李世傑《華嚴哲學要義》,台北:佛光出版社,1978年初版。
9、呂溦《中國佛教源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3版。
10、呂溦《中國佛教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79年3版。
11、吳汝均著《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9月年初版。
12、吳汝均著《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
13、吳汝均著《中國佛教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14、郭朋《隋唐佛教》,濟南:齊魯出版社,1980年初版。
15、郭朋《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版。
16、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出版社,1979年2版。
17、高楠順次郎著 藍吉富譯《佛教哲學要義》,台北:正文書局出版,1978年5月。
18、魏道儒 《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2版。
19、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北京:科學,1955年初版。
20、陳榮波《禪海之筏》,台北:志文出版,1986年初版。
21、張曼濤《華嚴學概論》,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初版。
22、張曼濤《華嚴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3版。
23、張曼濤《中國佛教史論集》,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初版。
24、慈怡《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2版。
25、萬金川《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辯:佛教思想研究論文集》,南投:正觀,1998年初版。
26、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8月再版。
27、楊曾文《 當代佛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初版。
28、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
29、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2版。
30、湯用彤《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版。
31、鄭金德《現代佛學原理》,台北:東大,1986年3版。
32、鄧子美《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年初版。
33、蔡耀明《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2001年初版。
34、蔣維喬《佛學綱要》,台北:天華,1982年初版。
35、樓宇烈等《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版。
36、賴永海《中國佛性論》,台北:佛光文化,1997年2版。
37、羅香林《唐代文化史》,台北:商務,1955年3版。
38 、龔鵬程《近代思想史散論》,台北:東大,1991年2版。
39、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學生,1992年3版。
40、Robert E.Slavin著 王明傑、陳玉玲譯《教育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2003年2版。





























三、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李志夫(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34至42頁,1995,7月。
2、、李富華(宗密和他的禪學),《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43至64頁,1983,5月。
3、孫道昇(宗密的哲學),文史月刊第23期3至24頁,1936。
4、黃運喜(中國近代佛教史研究題目發掘與試擬),《獅子吼》第30期10至12頁,1991,2月。
5、黃運喜(中國佛教史研究方法初探:〈以佛法研究佛法〉理論的開擴),《獅子吼》第33期,1991,6月。
6、慈妙(佛教哲學的方法論),《新覺生》第21期10至21頁,1983,10月。
7、鄭學禮(三論宗之哲學方法),《臺大哲學論評》第14期23至53頁,1991,3月。
8、楊政河(宗密大師學風研究),《華岡佛學研究》第32期3至33頁,1983,5月。
9、楊曾文,(唐代宗密及其禪教會通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5至52頁,1999,7月。
10、劉宇光(唯識哲學的現代研究: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反思),《哲學雜誌》第14期43至63頁,1995,12月。
11、劉宇光(對古典語文獻學在當代華人佛學研究中的角色問題之省思)《正觀》第1期21至43頁,1997。
12、裴勇,(宗密判宗說研究),《中國宗教與哲學國際論壇》第2期63至73頁,1997年3月。
13、蔡彥仁(宗教研究方法),《香光莊嚴》第1期47至48頁,1997,2月。
14、蔡彥仁(比較宗教經典與儒學研究:問題與方法學芻議)《漢學研究》第15期32至53頁,1997,2月。
15、蔡耀明(用以檢視佛學學術化的一面鏡子),《法光》第148期34至43頁,2002,3月。
16、、羅顥(哲學的困境與「空」的對治),《中國佛教》第12期23至53頁,1990,12月。
17、慧廣(明心見性---依唯識月心,依般若見性),《中國佛教》第11期13至36頁,1986,2月。
18、錢穆著(謙宗密原人),收錄於張曼濤編《華嚴典籍研究》第七期5至24頁,1993,3月。
19、龔雋 (近代中國佛學方法及其批判),《二十一世紀》第43期12至32頁,1977,8月。
20、龔雋 (近代佛學從經世到學術的命運走向),《哲學研究》第43期11至22頁,1977,5月。
21、龔雋 (重提印度禪與中國禪:一種早期的思想史觀察),《中國佛學》第2期14至22頁,1997,5月。
22、龔雋 (作為思想史的禪學寫作:以漢語語境禪學研究為中心的方法論考察),《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32至54頁,2000,5月。
23、龔方震(對當代宗教研究方法的探索),《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七期32至53頁,1989,1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
 
1. 11、吳汝均著《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9月年初版。
2. 1、李志夫(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34至42頁,1995,7月。
3. 4、黃運喜(中國近代佛教史研究題目發掘與試擬),《獅子吼》第30期10至12頁,1991,2月。
4. 5、黃運喜(中國佛教史研究方法初探:〈以佛法研究佛法〉理論的開擴),《獅子吼》第33期,1991,6月。
5. 6、慈妙(佛教哲學的方法論),《新覺生》第21期10至21頁,1983,10月。
6. 7、鄭學禮(三論宗之哲學方法),《臺大哲學論評》第14期23至53頁,1991,3月。
7. 8、楊政河(宗密大師學風研究),《華岡佛學研究》第32期3至33頁,1983,5月。
8. 9、楊曾文,(唐代宗密及其禪教會通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5至52頁,1999,7月。
9. 10、劉宇光(唯識哲學的現代研究: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反思),《哲學雜誌》第14期43至63頁,1995,12月。
10. 11、劉宇光(對古典語文獻學在當代華人佛學研究中的角色問題之省思)《正觀》第1期21至43頁,1997。
11. 14、蔡彥仁(比較宗教經典與儒學研究:問題與方法學芻議)《漢學研究》第15期32至53頁,1997,2月。
12. 17、慧廣(明心見性---依唯識月心,依般若見性),《中國佛教》第11期13至36頁,1986,2月。
13. 19、龔雋 (近代中國佛學方法及其批判),《二十一世紀》第43期12至32頁,1977,8月。
14. 22、龔雋 (作為思想史的禪學寫作:以漢語語境禪學研究為中心的方法論考察),《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32至54頁,200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