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正。1998。色彩心理學:追尋牛頓和歌德的腳步。牧村出版社。台北。
三橋一也、相川貞晴。1981。造園技術必攜2 造園植栽設計與施工。鹿島出版會。日本:東京。
王珮琪、林晏州。1998。風景區設施色彩適合度影響因子之探討。規劃設計理論與景觀評估。頁255-273。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王傑民。1994。小葉南洋杉群植數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尤俊雄。1993。視覺景觀影響之研究─以垃圾焚化廠廠址模擬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所碩論,台中。木多 道宏、奧 俊信。1997。都市景觀における色彩の評價構造に關する研究。日本建築學會計畫系論文集。No.502:147。
朱念慈。1989。大氣因子影響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雄獅圖書。台北。
呂玉芳。1995。行道樹樹形及高度對街道景觀美質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素馨。1995。環境知覺和環境評估。規劃與設計學報1(4):53-74。李素馨、何英齊。1998年。中山高速公路土地使用景觀偏好探討。頁37-55。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李素馨。1999。都市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都市與計畫26(1):19-40。
李素馨。2000。中山高速公路土地使用景觀偏好探討。造園學報6(1/2):19-34。李美芬、歐聖榮。1996。植栽空間序列對情緒體驗及偏好影響之研究。興大園藝21:151-167。李美芬。1996。植栽空間序列對情緒體驗及偏好影響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所碩士論文。李天任。1998。色彩之系統化與色彩體系之研究。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63。
李英弘、Rasmussen。1996。玉山國家公園的景觀美質評估─美國學生和台灣學生的個案研究。台灣林業科學11(1):13-21。
李英弘、黃佳雯、彭雅娟、曠合芳、賴素花。1998。景觀評估中之心理學模式之探討。頁57-69。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英弘、梁文嘉。2000。景觀評估中之心理學模式之研究,造園學報,7(1):67-87。李麗雪、洪得娟、顏家芝譯。1996。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Richard C. Smardon, James F. Palmer, and John P. Felleman編。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周淑華。1998。都市公園植栽密度與植栽類型對景觀偏好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健康公園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阮琴閔。1996。不同常綠喬木造型組合之情緒體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灣:台中。明石 行生。1984。都市景觀の色彩分布に觀する研究,日本建築學會大會學術演講梗概集。頁373-374。
林文鎮。1991。園林之美學。中國造林事業協會。台北市。
林文鎮。1992。園林美學與園林創景。中國造林事業協會。台北市。
林文鎮。1993。園林之美學。中國造林事業協會。台北市。
林擎天。1992。森林景觀美質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林書堯。1995。色彩論識論。三民書局。台北。
林書堯。1997。色彩認識論。三民書局。台北。
林書堯。1998。色彩學。三民書局。台北。
林晏州。1979。遊憩規劃中景觀資源之評估。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晏州、陳傳興。1996。民眾對自然環境中人為結構物之視覺偏好研究。造園學報3(1):45-61。林晏州。1996。行道樹景觀美質之評估。行政院國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NCL-85-2321-B-002-139)。
林慧盈。2000。不同植栽配置模式之減噪效果研究--以台中市綠園道系統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國榮。2001。不同紅色塊配置植栽空間之熱鬧情緒體驗與景觀美質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得娟譯。1997a。都市植栽設計與應用。Henry F. Arnold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得娟。1997b。植栽設計。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得娟。1998。使用者之都市公園綠覆地體驗影響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1):43-64。
侯錦雄。1985。景觀知覺與景觀設計。東海學報26期:857-867。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廠環境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海學報38 (6)。侯錦雄、郭彰仁、辛珮甄、張筱雲。2002年。台中市民對天橋造型改善之偏好研究。造園學報9(1):53-72。施淑文。1994。建築環境色彩設計。淑馨出版社。台北。
徐艾琳、吳榮心譯。1999年。視覺模擬。地景。台北市。
財團法人都市綠化技術開發機構。1996。Neo-green Space Design 2。株式會社誠文堂新光社。日本:東京。
凌德麟。1994a。台北巿立面景觀綠化之研究。台北巿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凌德麟。1994b。台北景觀立面綠化之研究。台北市政府印。
凌德麟。1997。景觀園藝。園藝概論第22章。啟英文化公司。
凌德麟、陳建竹。1999。道路環境立面綠化設計模式之探討。科學農業47(1,2):38-60。凌德麟。2003。景觀造園ABC(六)立面綠化的理論與實務。造園季刊(47):85-92。高國斌。2002。高齡化色彩意象與喜好度之調查研究。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翁玉慧。1992。景觀美質評估法與比較判斷法之比較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章錦瑜、陳明義。1995。中山高速公路沿線樹種景觀美質預測模式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28(4):47-61。
章錦瑜。1997。台中市道路景觀美質評估模式之研究。東海學報38(6):25-36。章錦瑜。2000。立面之綠美化。造園季刊(32):8-13。章錦瑜、詹世光。2001。樹群天際線對景觀美質影響之研究-以小葉南洋杉為例,東海學報42:142-150。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灣東華書局。台北。
張俊彥。2000。造園設計中植栽色彩對觀賞者效益之研究,造園學報,7(1): 1-22。陳惠美。1997。景觀知覺與景觀品質關係之研究。造園學報4(1):1-16。
陳惠美、林晏州。1998。景觀道路觀賞序列之研究。造園學報5(1):79-88。陳惠美。1999。觀賞序列對視覺景觀資源評估作用之研究-兼論視覺資源之永續經營管理。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昭蓉。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子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2/3):1-22。
陳育文。2003。廣告招牌及植栽對視覺認知與街道景觀偏好之影響。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俊宏。1998a。國人色彩嗜好調查報告--1996與1997之調查結果與分析。色彩與人生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4-109。台北。
陳俊宏。1988b。配色意象之調查與分析。台中商專學報20:117-159。
陳博仁。1991。植物色彩情感效應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所碩士論文。台中。142-150。
游志雲。1998。色彩學的分類及其發展脈絡。”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黃茂容。1989。環境心理學研究---遊客對自然環境產生的情緒體驗。淑馨出版社。台北。
黃希庭譯。Robert L. Solso 著。1992年。認知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黃開平。1988。台北市高架道路與陸橋景觀對視覺心理之影響評估。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杰。1999。都市人行道界面組成型態對行人知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茹蘭。1996。行道樹視覺景觀偏好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黃富瑜、林晏州。1999。淡水捷運線使用者對沿線景觀知覺與偏好之探討,中國園藝45(1):101-116.黃惠玲。1990。垂直花園。造園季刊。革新(1):16-21。
黃雅卿。1997。1996色彩嗜好調查研究報告。台中商專學報。29:265~294。
曾怡錦、歐聖榮。1999。草花色彩之情緒體驗及偏好研究。興大園藝24(3):93-102。曾怡錦。2000。草花色彩之情緒體驗及偏好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曾智霖。2004。街道附加物對文化景觀街區之視覺影響評估研究—以迪化街北段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詹世光。2001。樹群天際線對景觀美質影響之研究-以小葉南洋杉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葉青林。1998。色差與色面積因素對物體色色彩調和的影響。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新竹。劉英茂。1980。基本心理歷程。大洋出版社。台北市。
歐聖榮。1998。不同植栽空間、坡度、及視覺方向對情緒體驗及偏好之影響。造園學報5 (1): 39-61。歐聖榮、李美芬。1998。應用虛擬實境於植栽空間對情緒影響之研究。中國園藝44(4):449-462。歐聖榮、曾怡錦。2001。不同草花色彩配置環境之偏好研究。造園學報 7(2):121-135。歐聖榮、蘇瑋佳。2001。以立面綠化設計改善都市商業街道視覺品質之模式研究。興大 園藝 26(1) :43-56。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賴瓊琦。1998。由色彩意象語意量尺間相關分析之亞太國家文化差異。色彩與人生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頁113-128。台北。
賴純絃。2000。市區道路路幅與中央分隔島植栽栽植型式認知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平芳、單玉珍、邱茲容。1986年。植物與環境設計。淑馨出版社。台北。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鍾政偉。2001。景觀知覺偏好與地景結構指數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碩士論文,頁13-18。蔡淑美。2001。日月潭國家風景區整體景觀經營管理計畫。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 區管理處。
蔡姬綾、歐聖榮。1998。高速公路駕駛者對中央分隔帶使用材料形式之視覺偏好研究。 中國園藝44(3):297-309。蘇瑋佳。2001。以立面綠化設計改善都市商業街道視覺品質之模式研究。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龜山章、三澤彰、近藤三雄、輿水肇。1989年。最先端綠化技術。SoftScience。日本:東京。
Appleton, J.1975.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New York:John Wiley & sons.Buhyoff, G.J., L.J. Gauthier, and J.D. Wellman. 1983. Landscape Preference metric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6:181-190.
Buhyoff, G.J.and J.D. Wellman.1980.The specification of a non-linear psychophysicalfunction for visual landscape dimens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257-272.
Coomber,N.H.and A.K.Biswas 1972.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ntangibles revieOf techniques.Poling,planning and research services,environmental Cnada.74.
Chou, S. K. and H. P. Chen. 1935. General versus specific color preferences of Chinese student.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6:290-313.
Dearden,P.1984.Factors influencine landscape preferenc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Landscape Planning.11(3)293-306.
Fisher, J.D., Bill, P.A., and Bum, A. 1984. Environment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Fisher, J.D., P.A.Bell and A.Baum. 1984. Environment Psychology. New York: CBS College.18-57.
Holmes, C. B. and J. A. Buchanan. 1984. Color perference as a function of the object described. Bulletin of Psychonomic Society. 22(5):423- 425.
Hull, R.B.I. and G.J. Buhyoff. 1983. Distance and scenic beauty a nonmonotonic relationship.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5(1):77-91.
Herbert, W.S. and O.Brian. 1994. Viewer Preference for Spatial Arrangement of Park Tree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8(1):119-128.
Im,Seung-Bin. 1984. Visual perferences in encolsed urban spaces:An exploration of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desig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6(2)235-262.
Ittelson, W.H. 1978.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0(2):193-213.
Kaplan, R. and S. Kaplan.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N.Y.
Kongjian, Y. 1995. Cultural variations in landscape preference: Comparisons among Chinese subgroups and Western design expert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2:107-126.
Lien, J. N. and Buhyoff, G. J. 1986. Extension of visual quality methods for urban fores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2:245-254.
Litton, R.B., Jr. 1968. Forest Landscape description and inventories: A basis for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SDA Forest Service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PSW- 49, Pacific SW. For. and Range Exp. Stn. Ca.
Lyons, E. 1983.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landscape prefer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5:487-511.
McCluskey, J. 1992. Road Form and Townscape. Second edition, Oxford: Part of reed international book.
Mullen, K. T. and Kingdom, F. A. A. 1991. Colour contrast in form perception. In:P. Gouras(Editor). The perception of colour. MacMillan. London. pp.302-309.
Polzella, D. J. and D. A. Montgomery. 1993. Dimensions of color hamony.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31(5):423-425.
Sheppard, S.R.J. 1989. Visual Simulation: A User’s Guide for Architects, Engineers,and Planning.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Sheets, V. L. and C. D. Manzer. 1991. Affect, cognition, and Urban vegetation — some effects of adding trees align city stree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3(3):285-304.
Schroeder, H. W. 1986. Estimating park tree densities to maximize landscape esthet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3:325-333.
Serpa, A. and A. Muhar. 1996. Effects of plant size, texture and colour in Spatial perception in public green areas─a cross-cultural stud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6:19-25.
Sommer, R. and J. Summit. 1995.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referred tree form.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7(4):540-577
Taft, C. 1997. Color meaning and context:comparisons of semantic ratings of colors on samples and objexts.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2(1):40-50.
Talbot, J.A.,D.Stern,J.Ross,and C.Gillen.1976.Flowering plants as a therapeutic/environmental agent in a psychiatric hospital. HortScience. 11(4):65-366.
Tosca, T. F. 1994. Dreams of light for the city.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19(3):155-170.
Ulrich, R. S. 1986. Human responses to vegetation and landscap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3:29-44.
Wohlwill, J.F. 1979. What belongs where: Research on fittingness of man-made structures in natural setting. In Assessing Amenity Resource Values, pp.48-57. USDA Forest Service GTR RM-68.
Whitfield, T. W. A. and Wiltshire, T. J. 1991. Color psychology:a critical review. General,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16(4):385-411.
Yang, B-E and T. J. Brown. 1992.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preferences for landscape styles and landscape element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4(4):471-507.
Zube, E.H. and D.G. Pitt. 1981. Cross-culture perception of scenic and heritage landscapes. Landscape Planning.8:69-87.
Zube, E.H., J.L. Sell and J.G. Taylor. 1982. 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application and theory. Landscape Planning.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