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方怡臻。2004。民眾參與解說活動動機、滿意度與願付價之研究:以荒野保護協會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8。森林遊樂區管理經營計畫之研究。台北:林務局。
3.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7。森林遊樂區遊客意向調查。台北:林務局。
4.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2004。大地圓舞曲-探索森林的30個活動。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5.台北市生態藝術協會。2003。森林遊蹤-探索森林的30個活動。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6.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2005。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計畫書。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7.李青峰。1987。解說效果評估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8.李思屏。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9.李寶華。2005。執著於解說志工業務的-喜與愁。台灣林業,4(31):47-55。
10.李維貞。2005。生活型態、環境偏好對於遊客住宿基地選擇之影響-以廬山溫泉、清境地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11.江映如、周家綺、陳怡俐。2005。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憩整體規劃暨重點設計。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第21屆畢業設計。
12.吳忠宏譯。2000。二十一世紀的解說趨勢。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13.吳敏惠。2001。遊客對生態觀光態度及行為認知差異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賞鳥活動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吳貞純、童秋霞。2002。生態旅遊活動設計之評估。第四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
15.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有限公司。
16.周儒、呂建政譯。2001。戶外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7.周儒編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18.周儒。2005。下一步是什麼-試論林務局推動環境教育現況、發展需求與策略。新竹林區管理處國家森林解說志工95年度第1次教育訓練講義。
19.林鴻忠。1988。森林育樂資源之解說服務。中興大學森林所碩士論文。20.林朝欽。1995。解說理念與實務。農委會林試所。
21.林昱光。1997。遊客對遊憩資源衝擊認知與防治策略態度之研究—以奧萬大森林遊樂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22.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49。
23.林晏州。1986。遊憩活動特性與需求之分析。都市與計劃,13:107-140。24.林晏州。2000。遊憩區選擇行為之研究-敘述偏好模式之應用。戶外遊憩研究,13(1):63-86。25.林鴻忠。2001。環境解說與系統規劃。農委會林務局生態旅遊論文集。
26.林國賢。2003。大陸民眾來台旅遊動機與態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7.林晏州、陳玉清。2003。生物多樣性資源之休閒遊憩價值。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28.林永鏗。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9.林務局。2005。林業統計要覽。台北:林務局。
30.邱文志。2004。森林遊樂區門票收費委託民間機構營運模式可行性評估。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書。
31.邱媞。2003。體驗行銷模式與其遊客行為之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32.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3.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34.侯錦雄、林綺瑩。1997。應用Fishbein行為傾向模式探討大學生至國家公園之遊憩意向。1997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19-21
35.侯錦雄、朱懿千、莊怡凱、謝宗恆。2005。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使用解說設施之行為研究。2005生態暨文化地景研討會論文集,p30-36。
36.凌德麟、陳信甫。1999。遊憩體驗歷程之研究。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183-193。
37.柯嘉鈞。2004。生態旅遊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38.莊曉琪。2004。遊客對澎湖國家風景區解說媒體服務之滿意度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9.張筱雲。2002。國小學同對校園景觀設施認知與環境學習機會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系碩士論文。40.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2005。林務局環境教育之整體規劃與策略發展。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41.席汝楫。2003。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2.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第七版>。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43.黃國光。2000。SPSS與統計原理剖析。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44.陳秋伶、侯錦雄。1997。台灣山岳不當遊憩行為模式之研究。1997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53-57。
45.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2002。休閒遊憩概論。台北:世新大學。
46.陳玉清、林晏州。2003。生態旅遊地遊客選擇行為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6(3),23-40。47.陳淑寶。2004。展示館解說評估-以太魯閣國家公園「人與自然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8.曾國基。1987。森林遊樂區行銷管理技術之應用。中興大學森林系研究所碩士論文。49.葉旭榮。1997。「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0.楊明賢。1999。解說教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1.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52.楊世瑩。2006。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3.楊秋霖。1999。臺灣森林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39:p1-6。
54.楊秋霖。2004。國家森林遊樂區事業發展之願景。台灣林業。30(4):p13-17。
55.歐聖榮。1997。森林遊樂區遊客意向調查。林務局委託研究報告書。
56.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7.鄭健雄、劉孟奇。2001。國人渡假生活型態量表建構之初探─以墾丁國家公園遊客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4(3),57-80。58.鄭健雄、劉孟奇。2003。台灣本土化渡假生活型態量之建構─以多樣本為基礎之信效度分析。管理學報,20(6),1221-1246。59.鄭旭涵。1992。遊憩體驗理論之替代理念,戶外遊憩研究,5(1):57-96。
60.顏妙桂譯。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桂魯有限公司。
61.賴美蓉、王偉哲。1999。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以苗栗飛牛牧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1),p19-40。62.關華山。1996。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台北:田園城市。
63.廖怡雯、黃章展。2005。不同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其遊客渡假生活型態與遊憩動機之比較—以南投縣溪頭、集集、九族文化村為例。2005中華觀光管理學會學術研討會。
64.賴福瑞。2005。遊客對休閒農業區之遊憩動機、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金針山休閒農業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英文文獻:
1.Brown,P.J..1983.Defining the recreation experience.In Managing Air Quality and Scenic Resources at National Parks and Wilderness Areas,pp.3-12.edited by Rowe,R.D.,and L.G.Chestnut.Boulder,CO:West view Press.
2.Bitgood,S. 1986. Exhibit design and visitor behavior empirical relationships.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4),pp.474-491.
3.Evans,G.W .1980.Environmental cogni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on,88,pp.259-287.
4.Fien, J.E.,Scott, W. and Tilbury,D.2001.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Lessons from an evalu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7(4),379-395.
5.Fisher, J.D.,Bell,P.A. and Baum,A 1984.Environmental Psychological.CBS Colloge Publishing.
6.Herdrick B., Ruddell E.J., Bullis C.1993.Direct and indirect park and recre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a conceptual approach,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11(2):28-39.
7.Hsu,Yi-Hsuan, and Heimkich, Joe E.(2002).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The need to address the educational challenges to natural resource mamagement. Proceeding of forth conference on protected area of East Asia,753-765.Taipei:Taiwan organizing committee for forth conference of the protected area of East Asia.
8.Kavanagh Gaynor.2000.Dream Spaces,Memory and Museu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9.Krump, E. E., W.J.McLaughlin 1982.A model of recreationist’s decisionmaking process.pp.94-99.In D.Lime,Forest and river recreation:Research upate.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Th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Paul.pp.163.
10.Loomis,R.T.1993.`Planning for the visitor:the challenge of visitor studies’,Museum visitor studies in the 90s,London:Science Museum.
11.Nachmias, David, and Chava Nachmias.1987.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ciences. Third Edi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2.Roggenbuck,J. W.1979. The filed experiment : a suggested method for interpretive evaluation. 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 4,1,pp.9-11.
13.Schreyer, R.S.&Roggenbuck, J. W.1978.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Expectation on Crowding Percetiopns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Carrying apacities, Leisure Science, 1(4), pp373-394.
14.Siegenthaler,K.L.(1994).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Application to Senior Programs Evaluation.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12,3,pp.57-70.
15.Wagar, J. A.. 1966.Quallity in outdoor recreation. Trend in Park and recreation,3(3):9-12.
16.Wager,J.A..1976.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pretation. Journl of Interpretation,1(1),p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