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3 00: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懿千
研究生(外文):CHU YI-CHIEN
論文名稱:遊客類型與解說遊程偏好之關係研究:以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tor Types and Preference of Interpretive Programs:A Case Study of DongYuanShan National Forest Recreation Area
指導教授:侯錦雄侯錦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g-Shoung 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景觀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景觀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遊憩動機遊憩生活型態解說遊程遊憩體驗
外文關鍵詞:Recreation MotivationRecreation LifestyleInterpretation ProgramsRecreation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2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利用遊憩動機及遊憩生活型態理論,將進入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加以分類並探討其與解說遊程偏好間關係,期藉由受訪遊客對解說遊程偏好類型的差異,找出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可提供遊憩體驗定位。本研究之先驅研究主要以質性研究方法先歸納出進入該區旅遊遊客類型及其使用解說設施所得體驗,並建構出「森林遊憩資源解說體驗模式」,再由實地觀察瞭解造成遊客使用解說設施阻礙因子。另依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森林生態環境解說資源特色、環境教育原理及該區解說活動推行實際現況,設計出六類型體驗解說遊程,對95年3月12日至21日間進入該區旅遊遊客,透過結構性問卷進行其對解說遊程及解說設施偏好等問項調查,回收有效問卷計有503份。
研究結果顯示:進入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遊客,依其遊憩動機可區分為1.自然體驗型2.知識獲取型3.無為遊憩型三類型遊客。另就遊憩生活型態分析則可分為1.實質積極與社交型2.自我表徵且務實型3.被動參與休閒型三類型。本研究亦以遊憩動機類型與遊憩生活型態對遊程偏好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自然體驗型及無為遊憩型遊客對於解說遊程六的偏好值最高,而不同遊憩生活型態類型遊客與解說遊程偏好間則無顯著關係。
本研究最後依質性及量化方法分析結果,並就目前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解說經營現況,得到以下結論:1.由本次調查瞭解不同類型遊客對於『娛樂健身體驗』及『知性體驗』的解說遊程偏好值高於『美學及跳脫現實體驗』,故推論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在遊客認知中,屬於提供知性與娛樂健身體驗的場域。2.在受訪遊客中以家庭及朋友旅遊為主,年齡層以41-50歲居多。3.在使用解說設施偏好上,以解說志工的偏好值最高,多媒體簡介偏好值最低。

關鍵字:遊憩動機;遊憩生活型態;解說遊程;遊憩體驗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attributes and their preference of tourists visited DongYuanShan National Forest Recreation Area, and based on the results to bring up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First, through an effort of in-depth interview to discuss tourists’ attributes and their experience of using installations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n to build up “the modes of experienced forest recreation resource“, and to generalize some factors that balk tourists to use installations of interpretation.Second, according to the forest resource in DongYuanShan National Forest Recreation Area, bring up 6 different types of itinerary examples and interview tourists visited this area during 2006.3.12. to 2006.3.21. by structur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ir preference of interpretation facilities and itinerary. And we got 503 valid questionnaires feedback.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re ar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to reveal. First of all, the different attribute of tourist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diversity of recreation motivation.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recreation motivation would happen between the weekday and the weekend. Second, the recreation typ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otivation of tourists strongly. It means the difference motivation will lead to the variable characters of recreation types. Additionally, the motivation of tourists would influence the preference of the guided tour, guided facilities and the wills of re-visiting. For examples, the tourist prefer mostly to revisit the forth and sixth itineraries. As well as the visitors would like to have the tour guide in the first and sixth routs, instead of the third one .Moreover, the visitor prefer the volunteers guide more than other guiding faciliti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o provide the managing strategies as below: 1. To take place the nature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regularly at the DIY rooms on second floor of tourist center for attracting younger tourists. 2. Cooperate with schools in the neighborhood and build up field works for students to populariz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 Improve the interpretation facilities of Trace fossil area and enhance the contents of diversification interpretation to provide tourists some special experience from this unique forest resource. 4. Change the arrang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style of forestry logging facilities on the Forestry Trail route, and make tourists to understand some forestry history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rough operating facilities by themselves.


Keyword:Recreation Motivation,Recreation Lifestyle,Interpretation Programs,Recreation Experienc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8
第二節 研究目的…………………………………………………9
第三節 研究流程…………………………………………………10
第四節 研究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遊憩動機與選擇行為……………………………………13
第二節 遊憩生活型態……………………………………………18
第三節 解說理論與選擇偏好……………………………………21
第四節 解說遊程設計理論………………………………………27
第三章 實證研究方法
第一節 實證研究範圍與對象……………………………………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42
第三節 研究因子與測度變項釋意與測度架構擬定……………45
第四節 研究假設檢驗……………………………………………52
第五節 統計資料分析方法………………………………………56
第六節 問卷設計與調查計畫……………………………………58
第四章 實證研究結果
第一節 先驅研究結果………………………………………………62
第二節 樣本描述……………………………………………………70
第三節 研究變項測量結果…………………………………………76
第四節 研究變項間相關分析………………………………………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1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111
參考文獻 112
附錄一 遊客訪談問卷 118
附錄二 訪談遊客基本資料彙整表 119
附錄三 調查問卷 122
附錄四 問卷調查現況照片 125



























表目錄
表2-4-1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區內可辦理遊憩體驗活動類型表…………………30
表3-1-1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現況調查表………………………………37
表3-1-2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解說設施分類表…………………………38
表3-1-3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解說牌示現況調查表………………………………38
表3-3-1遊客基本特性問項表…………………………………………………………45
表3-3-2遊憩生活型態問項表…………………………………………………………46
表3-3-3遊憩型態問項表………………………………………………………………47
表3-3-4遊憩動機問項表………………………………………………………………47
表3-3-5六大類示範遊程表……………………………………………………………49
表3-3-6解說遊程偏好問項表…………………………………………………………50
表3-3-7解說設施偏好問項表…………………………………………………………51
表3-4-1遊憩動機類型與基本屬性之假設推衍表……………………………………52
表3-4-2遊憩生活型態與遊憩動機類型相關性假設推衍表…………………………53
表3-4-3遊憩生活型態與遊憩動機類型差異性假設推衍表…………………………53
表3-4-4遊憩動機與解說遊程、設施偏好及重遊意願假設推衍表…………………54
表3-4-5解說遊程與解說設施偏好假設推衍表………………………………………54
表3-4-6解說設施偏好與重遊意願假設推衍表………………………………………55
表3-6-1問卷內容分析及問項設計說明表……………………………………………59
表4-2-1受訪遊客基本屬性分析表……………………………………………………74
表4-3-1遊憩動機平均值、標準差及問項信度統計分析表…………………………76
表4-3-2遊憩生活型態平均值、標準差及問項信度統計分析表……………………79
表4-3-3解說遊程偏好平均值、標準差及問項信度統計分析表……………………79
表4-3-4解說設施偏好平均值、標準差及問項信度統計分析表……………………79
表4-4-1遊憩動機與遊客基本屬性相關分析表………………………………………81
表4-4-2遊憩動機與解說遊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83
表4-4-3遊憩動機與解說設施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84
表4-4-4遊憩生活型態因素分析摘要表………………………………………………86
表4-4-5遊憩生活型態集群分佈表……………………………………………………88
表4-4-6遊憩生活型態集群與遊客基本屬性相關分析表……………………………89
表4-4-7遊憩生活型態集群與解說遊程偏好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91
表4-4-8遊憩生活型態集群與解說設施偏好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92
表4-4-9遊憩動機與遊憩生活型態因素皮爾森相關分析表…………………………94
表4-4-10遊憩動機問項與遊憩生活型態集群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96
表4-4-11重遊意願與遊憩動機類型相關分析表………………………………………97
表4-4-12解說遊程偏好與解說遊程偏好皮爾森相關分析表…………………………98
表4-4-13重遊意願與解說遊程偏好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98
表4-4-14重遊意願與解說設施偏好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99
表5-1-1解說經營管理策略(人員解說部份)…………………………………………108
表5-1-2解說經營管理策略(非人員解說部份)………………………………………109




















圖目錄
圖1-3-1研究流程圖…………………………………………………………………11
圖2-1-1知覺感受模式型……………………………………………………………14
圖2-1-2體驗消費的四個類…………………………………………………………15
圖2-1-3解說遊程選擇模式…………………………………………………………16
圖2-2-1生活型態定義之概念圖……………………………………………………19
圖3-1-1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範圍圖……………………………………………36
圖3-1-2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中文解說摺頁正面圖……………………………40
圖3-1-3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中文解說摺頁反面圖……………………………40
圖3-2-1研究架構……………………………………………………………………42
圖3-6-1解說遊程類型說明海報……………………………………………………60
圖4-1-1申請解說志工類型遊客言詞路徑分析圖…………………………………62
圖4-1-2自行前往旅遊類型遊客言詞路徑分析圖…………………………………63
圖4-1-3參加DIY遊程類型遊客言詞路徑分析圖…………………………………64
圖4-1-4森林遊憩資源解說體驗模式雛型…………………………………………67
圖4-4-1遊客類型與遊憩動機關係圖………………………………………………80
圖4-4-2遊客生活型態集群因素構面剖析圖………………………………………88
圖4-4-3 Fisher′s線性區别函數圖………………………………………………100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方怡臻。2004。民眾參與解說活動動機、滿意度與願付價之研究:以荒野保護協會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8。森林遊樂區管理經營計畫之研究。台北:林務局。
3.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7。森林遊樂區遊客意向調查。台北:林務局。
4.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2004。大地圓舞曲-探索森林的30個活動。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5.台北市生態藝術協會。2003。森林遊蹤-探索森林的30個活動。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6.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2005。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計畫書。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7.李青峰。1987。解說效果評估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
8.李思屏。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9.李寶華。2005。執著於解說志工業務的-喜與愁。台灣林業,4(31):47-55。
10.李維貞。2005。生活型態、環境偏好對於遊客住宿基地選擇之影響-以廬山溫泉、清境地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江映如、周家綺、陳怡俐。2005。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憩整體規劃暨重點設計。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第21屆畢業設計。
12.吳忠宏譯。2000。二十一世紀的解說趨勢。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13.吳敏惠。2001。遊客對生態觀光態度及行為認知差異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賞鳥活動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吳貞純、童秋霞。2002。生態旅遊活動設計之評估。第四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
15.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有限公司。
16.周儒、呂建政譯。2001。戶外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7.周儒編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18.周儒。2005。下一步是什麼-試論林務局推動環境教育現況、發展需求與策略。新竹林區管理處國家森林解說志工95年度第1次教育訓練講義。
19.林鴻忠。1988。森林育樂資源之解說服務。中興大學森林所碩士論文。
20.林朝欽。1995。解說理念與實務。農委會林試所。
21.林昱光。1997。遊客對遊憩資源衝擊認知與防治策略態度之研究—以奧萬大森林遊樂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49。
23.林晏州。1986。遊憩活動特性與需求之分析。都市與計劃,13:107-140。
24.林晏州。2000。遊憩區選擇行為之研究-敘述偏好模式之應用。戶外遊憩研究,13(1):63-86。
25.林鴻忠。2001。環境解說與系統規劃。農委會林務局生態旅遊論文集。
26.林國賢。2003。大陸民眾來台旅遊動機與態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27.林晏州、陳玉清。2003。生物多樣性資源之休閒遊憩價值。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28.林永鏗。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9.林務局。2005。林業統計要覽。台北:林務局。
30.邱文志。2004。森林遊樂區門票收費委託民間機構營運模式可行性評估。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書。
31.邱媞。2003。體驗行銷模式與其遊客行為之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32.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3.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
34.侯錦雄、林綺瑩。1997。應用Fishbein行為傾向模式探討大學生至國家公園之遊憩意向。1997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19-21
35.侯錦雄、朱懿千、莊怡凱、謝宗恆。2005。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使用解說設施之行為研究。2005生態暨文化地景研討會論文集,p30-36。
36.凌德麟、陳信甫。1999。遊憩體驗歷程之研究。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183-193。
37.柯嘉鈞。2004。生態旅遊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38.莊曉琪。2004。遊客對澎湖國家風景區解說媒體服務之滿意度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9.張筱雲。2002。國小學同對校園景觀設施認知與環境學習機會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系碩士論文。
40.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2005。林務局環境教育之整體規劃與策略發展。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41.席汝楫。2003。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2.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第七版>。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43.黃國光。2000。SPSS與統計原理剖析。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44.陳秋伶、侯錦雄。1997。台灣山岳不當遊憩行為模式之研究。1997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53-57。
45.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2002。休閒遊憩概論。台北:世新大學。
46.陳玉清、林晏州。2003。生態旅遊地遊客選擇行為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6(3),23-40。
47.陳淑寶。2004。展示館解說評估-以太魯閣國家公園「人與自然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8.曾國基。1987。森林遊樂區行銷管理技術之應用。中興大學森林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9.葉旭榮。1997。「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0.楊明賢。1999。解說教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1.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52.楊世瑩。2006。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3.楊秋霖。1999。臺灣森林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39:p1-6。
54.楊秋霖。2004。國家森林遊樂區事業發展之願景。台灣林業。30(4):p13-17。
55.歐聖榮。1997。森林遊樂區遊客意向調查。林務局委託研究報告書。
56.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7.鄭健雄、劉孟奇。2001。國人渡假生活型態量表建構之初探─以墾丁國家公園遊客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4(3),57-80。
58.鄭健雄、劉孟奇。2003。台灣本土化渡假生活型態量之建構─以多樣本為基礎之信效度分析。管理學報,20(6),1221-1246。
59.鄭旭涵。1992。遊憩體驗理論之替代理念,戶外遊憩研究,5(1):57-96。
60.顏妙桂譯。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桂魯有限公司。
61.賴美蓉、王偉哲。1999。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以苗栗飛牛牧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1),p19-40。
62.關華山。1996。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台北:田園城市。
63.廖怡雯、黃章展。2005。不同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其遊客渡假生活型態與遊憩動機之比較—以南投縣溪頭、集集、九族文化村為例。2005中華觀光管理學會學術研討會。
64.賴福瑞。2005。遊客對休閒農業區之遊憩動機、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金針山休閒農業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1.Brown,P.J..1983.Defining the recreation experience.In Managing Air Quality and Scenic Resources at National Parks and Wilderness Areas,pp.3-12.edited by Rowe,R.D.,and L.G.Chestnut.Boulder,CO:West view Press.
2.Bitgood,S. 1986. Exhibit design and visitor behavior empirical relationships.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4),pp.474-491.
3.Evans,G.W .1980.Environmental cogni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on,88,pp.259-287.
4.Fien, J.E.,Scott, W. and Tilbury,D.2001.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Lessons from an evalu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7(4),379-395.
5.Fisher, J.D.,Bell,P.A. and Baum,A 1984.Environmental Psychological.CBS Colloge Publishing.
6.Herdrick B., Ruddell E.J., Bullis C.1993.Direct and indirect park and recre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a conceptual approach,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11(2):28-39.
7.Hsu,Yi-Hsuan, and Heimkich, Joe E.(2002).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The need to address the educational challenges to natural resource mamagement. Proceeding of forth conference on protected area of East Asia,753-765.Taipei:Taiwan organizing committee for forth conference of the protected area of East Asia.
8.Kavanagh Gaynor.2000.Dream Spaces,Memory and Museu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9.Krump, E. E., W.J.McLaughlin 1982.A model of recreationist’s decisionmaking process.pp.94-99.In D.Lime,Forest and river recreation:Research upate.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Th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Paul.pp.163.
10.Loomis,R.T.1993.`Planning for the visitor:the challenge of visitor studies’,Museum visitor studies in the 90s,London:Science Museum.
11.Nachmias, David, and Chava Nachmias.1987.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ciences. Third Edi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2.Roggenbuck,J. W.1979. The filed experiment : a suggested method for interpretive evaluation. 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 4,1,pp.9-11.
13.Schreyer, R.S.&Roggenbuck, J. W.1978.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Expectation on Crowding Percetiopns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Carrying apacities, Leisure Science, 1(4), pp373-394.
14.Siegenthaler,K.L.(1994).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Application to Senior Programs Evaluation.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12,3,pp.57-70.
15.Wagar, J. A.. 1966.Quallity in outdoor recreation. Trend in Park and recreation,3(3):9-12.
16.Wager,J.A..1976.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pretation. Journl of Interpretation,1(1),pp.1-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