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3: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蔣文義
研究生(外文):William
論文名稱:清代太醫院之探討
指導教授:古鴻廷古鴻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清代太醫院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清代太醫院是中國宮廷醫學發展史上,達到最顛峰也是最後一個時期。清代太醫院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清廷入關到嘉慶末年(西元1644-1820);第二階段,則是從道光元年到辛亥革命(西元1821-1911)。
第一階段是太醫院建立到健全發展且全盛的階段。在這一個階段內,統治者把身對於醫學有一定的基礎,在統治者理解與支持下,中醫中藥很快的在宮中以及滿族貴族中所接受且廣泛使用。於此一階段制訂了一整套的升遷制度和醫學知識的傳授與考核的方法,使的宮廷醫學迅速的發展起來。除此之外,太醫院的重要規定與改革大都於此一階段完成。在乾隆四年(1739)時,太醫院曾奉旨編修醫書,且於三年之後成書,名為《御纂醫宗金鑒》。能成就此書,可見太醫院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準之上。
第二階段,是太醫院的發展開始走下坡的階段,到最後終止的時期。尤其是在道光之後,清廷財政困難,導致太醫院的醫學教育荒廢三十年之久,促使後來太醫院人才不濟。此時期太醫院的醫學與發展沒有明顯的建樹,療效也不甚理想,此時還需要常常徵取民間醫生進京療疾。在財政與人才的壓力之下,太醫院的醫學分科逐漸的減縮,到最後卻從國初的十一科裁減到五科而已。雖然在清廷最後幾年,太醫院的堂官有思振興,但是衰蔽已久且大環境也以無法支持,最後也是走向逐漸衰亡。
全文共分為六章,除了緒論與結論以外,其為討論清代太醫院的起源與建立、清代太醫院的組織、清代太醫院的職掌與功能、清代太醫院的人員培養、任用與考核、清代皇帝與太醫、醫學的關係等課題。
目錄 I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 3
(一)醫學通史性論著 3
(二)醫事制度、醫學教育研究 5
(三)醫案研究 7
(四)其他相關研究 9
三、章節安排 10
(一)各章討論問題 10
(二)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清代太醫院的起源與設立 15
一、太醫院的起源 16
(一)秦漢到魏晉南北朝 16
1、秦漢 16
2、魏晉南北朝 17
(二)隋唐 18
(三)宋代 20
(四)金元明 22
1、金元 22
2、明代 23
二、清代太醫院的設置 25
第三章 清代太醫院的組織 27
一、太醫院衙門 27
(一)衙署規模與變遷 28
1、衙署位置 28
2、衙署規模 32
3、其他辦公處所 34
(二)人員設置 35
(三)官名與品級 39
(四)章服 41
(五)俸祿 46
二、宮廷司藥機構 49
(一)御藥房、御藥庫、生藥庫 49
(二)藥庫管理 53
(三)藥材來源 55
1、各直省解納藥材 55
2、由各省督撫交進之藥材 56
3、向京城藥商採買 56
4、外國饋贈和貿易或買賣 57
5、人蔘專採專賣制度 57
第四章 清代太醫院職掌與功能 59
一、診視疾病 59
(一)為皇帝與皇室診病 59
1、侍直 59
2、隨侍(隨扈、扈從) 61
(二)其他各項差務 63
1、特派差務 63
2、奏派差務 66
3、咨派差務 67
二、駐署與辦公 69
三、教授醫學 70
四、用藥、製藥 72
五、醫書編纂 73
(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 74
(二)《醫宗金鑒》 74
(三)《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 75
六、三皇與先醫祭祀 76
一、清代太醫院先醫祭祀的由來 76
二、清代太醫院先醫的祭祀 80
(一)先醫之祭的日期 80
(二)昭穆次序 82
(三)祭禮 83
第五章 清代太醫院人員培養、任用與考核 86
一、醫學教育 86
(一)醫學人才的培養 87
1、教習廳的演變 87
2、學生來源 88
3、教學內容 90
4、考試內容與制度 91
(二)醫學分科 95
1、清以前的醫學分科 95
2、清代的醫學分科 96
二、人員任用與考核 101
(一)人員任用 101
1、考試 101
2、徵召 102
(二)人員升遷 106
1、升除 106
2、殊恩 109
三、人員考核 111
(一)考滿 112
(二)京察 113
第六章 結論 119
參考資料(依著者筆畫排列) 127
史料 127
專書 129
期刊論文 130
附錄 132
一、實錄 132
二、故宮博物院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 158
三、中研院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 163
史料
小橫香室主人編,《清朝野史大觀(第一輯)》(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9)。
于敏中、阿桂,《欽定日下舊聞考》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16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不著撰人,《太常寺續考》收入於《景印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198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折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
允祿等撰,《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5)。
文孚纂修,《欽定六部處分則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文慶,《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世續,《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永瑢等撰,《歷代職官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玄曄,《康熙帝御製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伊桑阿等修撰,《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3)。
任錫庚,《太醫院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朱彝尊原撰,英廉等增補,《欽定日下舊聞考》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16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宋濂等撰,《元史》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10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吳長元,《宸垣識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和珅,《大清一統志》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16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承啟,《欽定戶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拖津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
昆岡等編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紀昀等編,《欽定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徐大椿,《慎疾芻言》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10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46-4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8-869冊(臺北:台灣商務,1983)。
孫承澤,《天府廣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
席裕福,《皇朝政典類纂》(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特登額等纂,《欽定禮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馬齊,《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
曹振鏞,《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58)。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臺北:新興書局,1963)。
清乾隆敕撰,《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臺北:臺灣商務,1983)。
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6)。
嵇璜、曹仁虎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1983)。
嵇璜、曹仁虎奉敕撰,《欽定續通典》(臺北:臺灣商務,1983)。
嵇璜、曹仁虎奉敕撰,《欽定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1983)。
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64)。
鄂海,《欽定吏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鄂爾泰,《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賈楨,《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6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慶桂,《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龍文彬,《明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2)。
薛福辰等修,《光緒順天府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683冊(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整理,《清代起居注冊(光緒)》(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整理,《清代起居注冊(道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整理,《清代起居注冊(同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寶鋆,《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專書
王吉民、伍連德,《中國醫史》(北京:中央防疫處,1932)。
中醫辭典編輯委員會編,《簡明中醫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何烈,《清咸、同時期的財政》(臺北:國立編譯館,1981)。
何時希,《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李云主编,《中醫人名辭典》(河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88)。
李經緯,《中醫人物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88)。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李經緯、林昭庚,《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李濤,《醫學史綱》(上海:中華醫學會出版委員會,1940)。
李鵬年等,《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
沈任遠,《歷代政治制度要略》(臺北:洪範書店,1988)。
周仲孚,《鄭堂讀書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
俞鹿年,《中國官制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
俞慎初,《中國醫學簡史》(福州:褔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馬奉琛,《清代行政制度研究參考書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陳可驥主編,《清宮醫案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0)。
陳可冀、李春生主編,《中國宮廷醫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1957)。
陳勝崑,《中國傳統醫學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
陸肇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賈得道,《中國醫學史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
趙紅軍、邢德剛、伍連德等,《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臺北:華岡出版部,1974)。
鄭天挺,《清史探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3)。
盧嘉錫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謝觀編,《中國醫學大辭典》(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
龔純,《中國歷代衛生組織與教育》(北京:世界圖書公司,1998)。
郭松義等,《清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期刊論文
王長宇,〈唐太醫署醫學教育引發的几點思考〉,《中醫教育》18:6(1999),頁53-55。
王玠,〈明清御藥房初考〉,《中醫文獻雜誌》3(1995),頁4-5。
王振國,〈清代醫家臧達德生平考略〉,《中華醫史雜志》25:4(1995),頁228。
朱金甫、周文泉,〈從清宮醫案論光緒帝載湉之死〉,《清宮醫案研究》,頁2373-2389。
李英華,〈清宮服飾選粹〉,《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117(2003),頁56-77。
余新忠,〈清代江南種痘事業探論〉,《清史研究》02(2003),頁28-37。
易不揚,〈中醫大辭典「醫史文獻分冊」》醫事制度部分〉,《中華醫史雜志》15:3(1985)。
徐江雁,〈唐代以前中國宮廷醫學發展概略〉,《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0:4(2004),頁55-56。
徐興鼎,〈中國歷代藥事管理概述〉,《中華醫史雜志》14:2(1984),頁。
馬紅治,〈清代「第一醫官」劉裕鐸〉,《中華醫史雜誌》34:4(2004),頁205-209。
馬堪溫,〈清道光帝禁針灸于太醫院考〉,《上海中醫藥雜誌》4(2002),頁38-40。
馬雲翔,〈醫政與醫教制度瑣談〉,《江蘇中醫雜誌》4(1980),頁42。
高也陶,〈中國古代醫學考試管窺〉,《中華醫史雜志》21:1(1991),頁。
張嘉鳳,〈清康熙皇帝採用人痘法的時間與原因試探〉,《中華醫史雜誌》26:1(1996),頁30-32。
張鴻聲,〈清代醫官考試及題例〉,《中華醫史雜誌》25:2(1995),頁95-96。
梁峻,〈中國古代醫政特點及其對當今醫政之啟示〉,《中華醫史雜志》24:1(1994),頁9-15。
盛亦如,〈中國中醫教育史研究60年〉,《中華醫史雜誌》26:3(1996),頁170-178。
莊吉發,〈服制鼎成, 東珠生輝—以東珠為飾看清代冠服制度的特點〉,《故宮文物月刊》98(1991),頁4-23。
莊吉發,〈清宮秘方〉,《故宮文物月刊》2:5(1984),頁129-132。
莊吉發,〈純嘏天錫—康熙皇帝談養生之道〉,《故宮文物月刊》86(1990),頁58-67。
莊吉發,〈百官服飾〉,《故宮文物月刊》28(1985),頁38-45。
陳元朋,〈民國以來宋代醫學史研究概況簡介—以臺灣與大陸地區的研究成果為例〉,《大陸雜誌》90:5(1995),頁34-240。
周文泉,〈從清代皇帝有關醫藥的硃批(諭)看御醫〉,《清宮醫案研究》,頁2214-2230。
陳君愷,〈北宋前期的醫政(960-1044)〉,《輔仁歷史學報》8(1996),頁97-123。
陳元朋,〈民國以來宋代醫學史研究概況簡介—以臺灣與大陸地區的研究成果為例〉,《大陸雜誌》90:5(1995),頁34-48。
陳珞珈,〈風雨百年間仁堂〉,《健康大視野》02(1999),頁62-64。
陳新謙,〈清代的中藥店老字號〉,《中華醫史雜志》26:4(1996),頁238-244。
閆世德,〈中國古代的宮廷醫學及其歷史意義〉,《中醫藥訊息》4(1988),頁3-5。
童光東、劉惠玲,〈明清時期新安藥店及其醫藥學作用〉,《中華醫史雜志》25:1(1995),頁30-34。
楊大業,〈清宮回族御醫趙士英和劉裕鐸〉,《歷史檔案》4(1995),頁126。
鄭志敏,〈清代太醫院與太醫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3(2003),頁193-215。
鄭志敏,〈略論民國以來臺灣與大陸隋唐五代醫學史的研究〉,《新史學》9:1(1998),頁153-230。
鄭志敏,〈略論宋代的醫學教育〉,《大陸雜誌》100:2(2000),頁22-40。
鄭洪,〈元代的太醫科舉考試〉,《中醫教育》22:5(2003),頁45-47。
龔純,〈中國古代軍醫院的設立〉,《中華醫史雜誌》15:2(1985),頁70。
龔鵬程,〈道醫論〉,《中國國學》25(1997),頁20。
蒲昭和,〈清代官廷中的御藥房〉,《家庭中醫》12(1993),頁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