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85.9。
谷蒲孝雄編,雷慧英譯,《台灣的工業文化:國際加工基地的成形》。台北:人間,民81。
林鍾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民76。
吳英明、黃榮護、余致力、陳敦源等,《優質民主的基礎與制度研究計畫書》。民89.2。
施威全,《地方派系》。臺北:揚智文化,民85。
胡 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民87。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 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民94.2。
張昆山、黃正雄,《地方派系與臺灣政治》。台北:聯經,民85。
許福生,《刑事學講義》。自版,民90.3。
陳東升,《金權城巿: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民84。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民84。
陳明通、林繼文,《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轉變》。台北:月旦出版社,民87。
陳國霖,《黑金:台灣政治與經濟實況揭密》。台北:商周出版,民93。
陳陽德,《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台北:四季,民70。
黃光國,《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民82。
彭懷恩,《精英民主理論評介》。台北:正中書局,民72。
,《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風雲論壇》。台北:三誠堂,民89。
趙永茂,《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出版社,民67。
,《台灣基層政治菁英之民主價值取向-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台北:撰者,民76。
,《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民91,增訂三版。
廖忠俊,《臺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民86,初版。
潘明宏、陳志瑋譯,C.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民93。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民81。
二、期刊
丁仁方,〈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臺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十期,民88.6。王業立,〈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一期,民87.5。王業立、蔡春木,〈從對立到共治:台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民93.9。王振寰,〈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刋》,第14期,民82。
王振寰、沈國屏、黃新高,〈誰統治地方社會—高雄縣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4期,民84。朱雲漢,〈如何面對民主時代政商關係的挑戰〉,《國家政策雙週刊》,第七期,民81。
,〈選舉競爭、社會分歧與政黨體制的演變-台灣民主政治的鞏固過程〉,《國家政策雙週刋》,第84期,民83。
朱雲漢、陳明通,〈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民81。
李湧清,〈檢肅流氓條例的初步實證評價〉,《警學叢刊》,第27卷第1期,1996。周文勇,〈組織犯罪〉,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94。
林東茂,〈德國的組織犯罪及其法律上的對抗措施〉,《刑事法雜誌》,第37卷第3期,1993。紀俊臣,〈單一選區劃分與行政區劃〉,《中國地方自治》,第五十八卷,第十一期,民94.11.1。
高永光,〈「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巿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民90。,〈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選舉研究》,第11卷,第1期,民93.5。
高政昇,〈修正檢肅流氓條例之芻議〉,《警學叢刊》,第27卷第1期,1996。許春金,〈美國組織犯罪現象及抗制措施〉,《警學叢刊》,第27卷第1期,1996。許福生,〈台灣地區組織犯罪防制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6期,2000。,〈台灣地區黑道發展之演變與執法策略之檢討〉,《警政論叢》,第四期,民93.12。
張茂桂、蔡明惠,〈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期,民83.6。陳東升,〈地方派系、黑道與地方政治〉,《「黑道、派系與財閥問題」研討會論文集》,民88.12.22。
陳添壽,〈政策制定: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立法過程的評析〉,《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1卷第6期,2001。
黃德福,〈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民83.5。趙永茂,〈台灣地區黑道與選舉之關係〉,革命實踐研究專題研究報告,民83。
,〈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四期,民90。
趙永茂、黃瓊文,〈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雲林縣水林鄉農會一九七0及一九九0年代為例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三期,民89。鄭明哲,〈台灣地區幫派問題及防治對策之研究〉,《警察學報》,第8期,民84。
鄭善印,〈日本不良幫派之處理模式暨我國可以借鏡之處〉,《警學叢刊》,第27卷第1期,1996。謝志得,〈地方派系的動員基礎—以宜蘭許派為例〉,《宜蘭文獻雜誌》,第二十四期,85.11。派系與政商關係研究工作室/簡錫堦立委辦公室,〈黑金縣市指標排行榜〉,《黑道、派系與財閥問題:研討會論文集》,民88.12.22。
本項研究成果,並未對外公開,該研究成果出版之日期:民86.2。
三、論文
王金濤,〈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2002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台中:東海大學,民91.12。
王靜儀,〈臺中縣地方派系發展史—以縣長及省議員選舉分析為例(1951-1987)〉,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3。
李建廣,〈組織犯罪偵查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民88.6。沈國屏,〈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民81。
林鑑棋,〈黑金政治影響公共工程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民90。林政緯,〈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巿巿長、巿議員及立委選舉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93。吳芳銘,〈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民85。涂一卿,〈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民83。徐永明、陳鴻章,〈地方派系與政黨正式結盟型態與程度的變化—以1983-2001區域立委選舉為例〉,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民92。
許春金、林東茂、鄭善印等,〈不良幫派處理模式之泛文化比較研究〉,民82.5。
陳彥慈,〈地方派系與黑金政治之關係-以台中市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民94.6。陳怡如,〈政黨競爭與地方派系轉型之研究—台北縣中和市的個案分析〉,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民92。楊英杰,〈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民85。楊嘉銘,〈當前台灣地區組織犯罪現象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民88.6。賴秀真,〈臺灣都市型地方派系之研究—臺中市議會派系之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82。四、文件
總統令:公布〈檢肅流氓條例〉,民74.7.19
總統令:公布〈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民85.12.11。
內政部警政署編印,〈內政部警政署執行94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治安維護工作任務講習資料〉,民94.9。
台中市政府民政局統計資料,民94.9。
五、報紙、雜誌
古文全,〈竹聯、天道合組『地下公共工程部』〉,《商業周刊》,1996.4.15。
司馬文武,〈黑道再黨政大員中有很多的「兄弟」〉,《新新聞》,第386期,民83。朱雲漢,〈台灣已經度過金權政治疫情的高峰〉,中國時報,民92.06.09,論壇。
沈雲聰,〈黑槍,指向選票還是金錢〉,《新新聞周刊》,民78.11.13。
沈國屏,〈文化城吃太多「地皮」而得了過度虛胖症〉,《新新聞周刊》,509期,民85。姜雪影,〈地方三害:炒地皮、貪污、黑道:二十一個縣市哪裡最嚴重?〉,《天下雜誌》,民82。陳志賢、陳金富,〈家族大手法揭露〉,《時報週刊》,第1032期,民86。
梁瑜榮,〈台灣重要幫派經濟實力〉,《財訊》,1996.10。畢刁瑜,〈黑白兩道金錢浮生路-透視民代與黑道的關係〉,《財訊》,1996.10。董希傑,〈106家上市公司遭政治、黑道介入〉,《商業週刊》,1996.10.16。
風雲論壇,〈台灣未來政治領袖〉,《台灣一九九0》,民88。
六、網路
大紀元新聞網,〈民調顯示五成八的民眾認為黑道干政未改善〉,http://www.dajiyuan.com/,民92.10.19。
王振寰,〈地方派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m1_2.pdf,民93.02.17。
台中巿政府全球資訊網,〈認識台中〉,http://www.tccg.gov.tw/sys/SM_theme?page=3fe6938e,民93.12.29。
陳敦源,〈誰掌控官僚體系?從代理人理論談台灣官僚體系的政治控制問題〉,http//cc.shu.edu.tw/~ppm/publications/teacher3/a3-4.html,民90.6.12。
董峰政,〈異想天開「創意」〉,《鯤島本土文化園地》,
http://www.dang.idv.tw/taiwan/t44.htm,,民90.4.21。
〈社會學的是與不是〉,《sociology study,第一講,序論》,http//ceiba.cc.ntu.edu.tw/sociology/lesson/。
貳、西文部份
(Ι)Books
Belloni, Frank P., and Dennis C. Beller, eds., Faction Politics :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dism in Compard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CA: ABC- Clio Press, 1978.
Gallin, Bernard, “ Political Factio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Village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aiwan, ” in Local-Level Politics.Marc Swartz, ed, Chicago: Aldine, 1986.
Huntington, Samuel P., and Jorge I. Dominiquez, “ Political Development, ” in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Volume3, Macropolitical Theory.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75.
Nathan, Andrew.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si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Nicholas, R. “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 in A.S.A. Monograph 2:Political System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Michael Banton ed. London: Tavistock, 1965.
Huntington, Samuel P. and Jorge I. Dominiquez, “ Political Development, ” in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Volume 3, Macropolitical Theory.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75.
Wui, Nai-Teh “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r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Doctoral Dissertation,unpublished. ” 1987.
(Π)Periodicals
Firth, Raymond “ Introduction to Factions in Indian and Overseas Indian Socie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No.8, 1957.
Nicholson, Norman K. “ The Factional Model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5,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