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10: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歐陽弘
研究生(外文):Hung , Ou Yang
論文名稱:電腦多媒體於高職水準測量教學上之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An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on the Leveling I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楊長義楊長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on-Yee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電腦多媒體教學水準測量學習成效問卷調查
外文關鍵詞:Computer Assisted on the Multi-Media InstructionLevelingLearning efficiencyQuestionnai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係以高職測量學中之水準測量為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多媒體教學系統,整合動畫、音訊、圖片以及文字等,實現學習內容的多媒體化。此教學軟體之設計流程包括腳本設計、教材蒐集與整理、軟硬體製作工具之選用、課程製作、系統測試與執行以及網頁教材傳輸等。軟體選用係以Dreamweaver MX為網頁編輯平台,再配合其他輔助應用軟體,製作出活潑、有趣的學習環境。最後,對本教材進行系統測試與執行,並進行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係針對惇敘工商建築科全體學生及綜合高中之建築學程學生共145人。測試方式分兩種樣本進行,一為沒有學過水準測量、另一為已學習過者;此外,又進一步將樣本按性別分類。學生在本多媒體教學學習後立即進行調查,利用不同樣本測試本多媒體教學對學生學習水準測量的滿意度及學習成效。此外,對學習者進行學習評量分析,以更客觀探討學習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為:(1)無論有無學過水準測量,其平均學習成效皆在84%以上,顯示本多媒體教學確實已有改善傳統教學之缺點,並增進學生學習意願與課後自學成效。(2)在「測量原理」及「測量應用」二單元,無論有無學過之學生平均學習成效皆在84%以上,且相差極小,表示此二單元的教學成效不錯,不會因背景不同而有太大差異。故教師在授課時應加強其他單元的敎授,以提高學生學習成效。(3)使用本教學多媒體後之評量成績分佈較為集中(成績標準差較過去低3.94),平均成績較傳統教學提高5.91分,表示多數學生評量成績皆有進步,尤其成績較差學生進步最多,因此,更驗證本教學多媒體對提升大多數學生學習成效是有所助益的。
This study mainly targets the leveling in measurement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t uses the self-developed multi-media teaching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animation, sound, pictures, and words, to realize the multi-media in the learning contents. The designed flow chart of the teaching software includes script design, the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choices of producing tools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programs producing, systems test and performanc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its homepage. It uses Dreamweaver MX as the editing software for its homepage, along with other applied software, to create a vivid and fun learning environment. Finally, the teaching materials will be tested and performed as well as surveyed by the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 mainly aims at the 145 students majoring in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in Dun X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re are two samples to carry out the test. One sample is the students who have never learned leveling, and the other is the students who have learned leveling. What’s more, it will b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sex. The students will be surveyed shortly after they have learned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By using different samples, the students will be tested about their satisfactory degrees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from the mulit-media teaching. Besides, it will analyze the learners’ learning evaluation to study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more obj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Whether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leveling or not their average learning efficiency is above 84%. That show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has actually improved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has increas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elf-study efficiency after class. (2)In the two units: “Measurement Principles” and “Measurement Application”, whether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them or not their average learning efficiency is above 84%,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very small. That means there is a good teaching efficiency on the two units. It doesn’t make a big difference becaus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s a result, the teachers should emphasize other units while teaching to heighten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3)After using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s more centralized (the score differentia is lower 3.94 than the past). The average score is 5.91 points higher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It indicates that most of the students have progressed in their evaluation results, especially those students who did not do a good job on their tests have progressed most. Therefore, it clearly proves that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is helpful to enhance most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目 錄
目 錄 Ⅰ
圖目錄 Ⅳ
表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方法 5
1.4 論文內容概要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電腦多媒體教學 8
2.1.1 電腦多媒體種類 8
2.1.2 電腦多媒體的特性與優缺點 9
2.1.3 多媒體對學習的貢獻 12
2.1.4 教學媒體之互動形式 13
2.2 電腦多媒體教學的相關理論 13
2.3 各種電腦輔助教學法 19
2.4 網路教學 20
2.4.1 網路教學的發展 21
2.4.2 網路教材之特質 22
2.4.3 建立我國網路教學課程的品質指標 24
2.5 多媒體製作 24
2.6 結合網際網路應用數位化教學 26
2.7 小結 27
第三章 網路化互動式多媒體教材製作 28
3.1 網路化互動式多媒體教學製作之硬體及軟體 28
3.1.1 所需硬體設備 28
3.1.2 編輯選用之軟體 29
3.2 教材編撰所需之軟體製作流程圖 37
3.3 小結 38
第四章 水準測量 39
4.1 概述 39
4.2 常用名詞之定義 39
4.3 水準測量之原理 41
4.4 水準儀之構造 42
4.5 水準標尺 46
4.6 水準儀之操作 47
4.7 水準儀之應用 48
4.7.1 逐差水準測量 48
4.7.2 對向水準測量 49
4.7.3 斷面水準測量 50
4.7.4 面積水準測量 54
4.8 小結 55
第五章 網路多媒體教材之建構 56
5.1 本教學軟體的使用說明 57
5.2 環境腳本設計 57
5.3 教材蒐集與整理 58
5.4 建構工具之選用 59
5.5 教材架構 62
5.6 系統測試與執行 85
5.7 網頁教材的傳輸 86
5.8 小結 87
第六章 問卷調查與評量之結果分析 90
6.1 成果驗證—問卷調查 90
6.1.1 問卷調查之樣本 90
6.1.2 問卷調查之執行 91
6.1.3 問卷調查結果 97
6.2 問卷分析與討論 115
6.3 學習評量分析 119
6.4 小結 12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23
7.1 結論 123
7.2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附錄:Visual Basic程式碼 130

表目錄
表1.1 電腦多媒體教學應用於土木領域國內博碩士論文 4
表2.1 電腦輔助教學最有效之方法 19
表3-1 選用軟體之功能優缺點比較 35
表4.1 縱斷面水準測量紀錄與計算 51
表4.2 橫斷面水準測量紀錄與計算 53
表5.1 水準測量之開頭動畫 62
表5.1(a) 開頭歡迎動畫 62
表5.1(b) 教材之主畫面 63
表5.2 水準測量之基本名詞 64
表5.2(a) 基本名詞第一頁 64
表5.2(b) 基本名詞第二頁 64
表5.3 水準測量之原理 65
表5.4 水準儀之構造 67
表5.4(a) 水準儀構造之主畫面 67
表5.4(b) 水準儀之望遠鏡構造 67
表5.4(c) 望遠鏡之物鏡與目鏡 68
表5.4(d) 望遠鏡之十字絲 68
表5.4(e) 望遠鏡之調焦 69
表5.4(f) 水準儀之水準器構造 70
表5.4(g) 水準儀之定平基座 70
表5.4(h) 水準儀之三軸 71
表5.5 水準標尺 72
表5.6 水準儀之操作 73
表5.6(a) 水準儀之操作主畫面 73
表5.6(b) 水準儀之設置 74
表5.6(c) 示範教學影片-水準儀之整置 74
表5.6(d) 示範教學影片-水準儀之定平 75
表5.6(e) 水準儀之觀測 75
表5.6(f) 水準尺之持立 76
表5.7 水準儀之應用 77
表5.7(a) 水準儀應用之主畫面 77
表5.7(b) 逐差水準測量 77
表5.7(c) 逐差水準測量範例 78
表5.7(d) 對向水準測量 78
表5.7(e) 對向水準測量範例 79
表5.7(f) 縱斷面水準測量 79
表5.7(g) 縱斷面水準測量範例 80
表5.7(h) 縱斷面圖 81
表5.7(i) 橫斷面水準測量 81
表5.7(j) 橫斷面水準測量範例 82
表5.7(k) 橫斷面圖 82
表5.7(l) 面積水準測 83
表5.7(m) 面積水準測量之範例 83
表5.8 課後評量 84
表5.8(a) 課後評量之單元選擇畫面 84
表5.8(b) 單元評量畫面 85
表6.1 問卷調查人數(以有無學過水準測量分類) 90
表6.2 問卷調查人數(以男女生別分類 91
表6.3 問卷調查表 91
表6.4 受訪對象為未學過水準測量之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 94
表6.5 受訪對象為已學過水準測量之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 94
表6.6 受訪對象為男學生之滿意度調查結果 95
表6.7 受訪對象為女學生之滿意度調查結果 95
表5.8 受訪對象為未學過水準測量之學生學習成效調查結果 96
表6.9 受訪對象為已學過水準測量之學生學習成效調查結果 96
表6.10 受訪對象為男學生之學習成效調查結果 97
表6.11 受訪對象為女學生之學習成效調查結果 97
表6.12 總滿意度-分學過及未學過 115
表6.13 總滿意度-分男生及女生 115
表6.14 總學習成效-分學過及未學過 116
表6.15 總學習成效-分男生及女生 116
表6.16 建二忠班水準測量評量成績 120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6
圖2.1 互動式電腦多媒體教學示意圖 8
圖2.2 超媒體串連式架構與其他軟體架構之差異 10
圖2.3 戴爾經驗的金字塔 15
圖2.4 學校使用網路教學之模式 21
圖3.1 Flash製作動畫流程圖 32
圖3.2 Dreamweaver製作網頁流程圖 33
圖3.3 教材編撰所需之軟體製作流程圖 38
圖4.1 水準測量機本名詞Ⅰ 40
圖4.2 水準測量機本名詞Ⅱ 41
圖4.3 水準測量原理 41
圖4.4 逐差水準測量 42
圖4.5 水準儀之構造 42
圖4.6 十字絲分劃板的幾種形式 43
圖4.7 十字絲之構造 43
圖4.8 望遠鏡之調焦 44
圖4.9 外調焦望遠鏡 44
圖4.10 內調焦望遠鏡 45
圖4.11 水準管 45
圖4.12 圓盒水準器 45
圖4.13 水準儀三軸之關係 46
圖4.14 水準標尺 47
圖4.15 水準器定平之操作方法 48
圖4.16 對向水準測量 50
圖4.17 縱斷面水準測量 51
圖4.18 縱斷面圖 52
圖4.19 橫斷面水準測量 53
圖4.20 橫斷面圖 53
圖4.21 面積水準測量 55
圖5.1 多媒體教學設計流程圖 56
圖5.2 腳本設計組織圖 58
圖5.3 按鈕設計方式說明 59
圖5.4 影像處理平台-PhotoImpact 8 60
圖5.5 動畫處理平台-Flash MX 60
圖5.6 編輯平台-Dreamweaver MX 61
圖5.7 影片製作平台-VideoStudio 8 61
圖5.8 課後評量編輯軟體-Visual Basic 6 85
圖5.9 教學網頁上傳至FTP 87
圖6.1 問卷調查之第一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98
圖6.2 問卷調查之第一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98
圖6.3 問卷調查之第二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99
圖6.4 問卷調查之第二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99
圖6.5 問卷調查之第三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0
圖6.6 問卷調查之第三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0
圖6.7 問卷調查之第四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1
圖6.8 問卷調查之第四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1
圖6.9 問卷調查之第五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2
圖6.10 問卷調查之第五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2
圖6.11 問卷調查之第六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3
圖6.12 問卷調查之第六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3
圖6.13 問卷調查之第七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4
圖6.14 問卷調查之第七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4
圖6.15 問卷調查之第八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5
圖6.16 問卷調查之第八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5
圖6.17 問卷調查之第九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6
圖6.18 問卷調查之第九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6
圖6.19 問卷調查之第十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7
圖6.20 問卷調查之第十題滿意程度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7
圖6.21 問卷調查之第一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8
圖6.22 問卷調查之第一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8
圖6.23 問卷調查之第二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09
圖6.24 問卷調查之第二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09
圖6.25 問卷調查之第三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10
圖6.26 問卷調查之第三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10
圖6.27 問卷調查之第四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11
圖6.28 問卷調查之第四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11
圖6.29 問卷調查之第五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12
圖6.30 問卷調查之第五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12
圖6.31 問卷調查之第六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13
圖6.32 問卷調查之第六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13
圖6.33 問卷調查之第七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學過及未學過 114
圖6.34 問卷調查之第七題學習成效分佈圖-分男生及女生 114
圖6.35 平均滿意度-分學過及未學過 117
圖6.36 平均滿意度-分男生及女生 117
圖6.37 平均學習成效-分學過及未學過 119
圖6.38 平均學習成效-分男生及女生 119
圖6.39 建二忠班評量成績常態分配機率圖 122
羅綸新(1994),「多媒體設計」,松崗電腦圖書。
陳世峰(2004),「虛擬實境在測量實習教學之應用」,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唐為灝(2004),「虛擬實境在全站儀測量實習教學之應用」,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邱欽融(2002),「虛擬實境在數值地形測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之應用」,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高士瑛(2001),「電腦媒體教學在國中藝術教育勝的應用」,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計惠卿 ( 1996 ),「CAI 課程軟體編製技術參考手冊--漫談多媒體與超媒體CAI」,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第8508期,第19-28頁。
張霄亭、朱則剛 ( 1997 ),「教學媒體」,五南圖書。
楊美雪(1994),「教學媒體之互動形式極其影響」,教學媒體的企劃、製作與運用,第321-325頁。
楊家興(2003),「網路教學課程品質指標的研究」,遠距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97-312頁。
施大偉、張淑滿、馬成珉(2003),「學校導入網路教學環境之實作策略分析-以私立大學為例」,遠距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47-160頁。
許仲佑等人(2003),「多媒體數位學習內容之同步與整合」,遠距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15-235頁。
惠志堅(1997),「電腦媒體通訊對教育的影響」,資訊與教育雜誌特刊,第188-193頁。
洪榮昭、劉明洲(1997),「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師大書苑,台北,第100-101頁。
王力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第二十九期,第24-35頁。
張玉玲(1995),「邁向多媒體的外語教學示範」,高雄師大學報,第六期,第261~286頁。
張春興、林清山(2000),「教育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
張霄亭(1997),「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心理出版社,台北。
陳華昌(1997),「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建構模式之研究-以機械製圖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葛盛軍(2005),「使用電腦多媒體輔助國中美術課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謝瑜萱(2004),「河川生態工法之網路化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徐照麗(1999),「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五南圖書出版。
陳文暉(2004),「Wow!會聲會影8:剪輯與燒錄的完美結合」,�眳p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旗威銘(2003),「Flash MX中文版躍動的網頁」,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永森(2000),「Visual Basic 6視窗程式設計經典-實務篇」,�眳p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白巨川(1911),「測量實習I」,矩陣出版。
施永富(2000),「測量學I」,東大圖書出版。
林守吉等人(2001),「測量學」,復文書局出版。
曾清渟等人(2002),「測量學I」,大中國圖書出版。
管晏如(1996),「測量學」,友寧書局出版。
陳幼欣(2004),「美濃地區斷層活動性監測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
Adlnet (2002),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The SCORM Implementation Guide”, Retrieved March 8,2003,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adlnet.org/adldocs/Documents/SCORM_IG.pdf,November 2002. [14] Learning Systems Architecture Laboratory.
Bruder, I. (1991), Guide to multimedia: How it changes the way we teach and learn, Electronic Learning, 11(1), pp. 22-26.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W.W Norton.
Clark, R.C. & Mayer, R. E. (2003),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JohnWiley & Sons.
Hoban, C.F.; Hoban, C. F. Jr.; and Zissman, S.B.(1937), Visualiz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The Cordon Co.
Jerrold, E. K., and Don, C. S., (1989), Planning, Producing, and Using Instructional M.E.D.I.A, 6th Edition, pp. 3-4.
Liedtke, J. (1993),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for education, The Technology Teacher, 53(3), pp. 9-12.
Mayhew, D.J. (1992),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in software user interface desig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Najjar, L. J. (2001),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In R. W. Swezey & D. H. Andrews (Eds.), Readings in training and simulation: A 30-year perspective, pp. 146-158, Santa Monica, CA: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Savery, J. R. and Duffy, T. M. (1995),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pp.31-38.
Smith, S. L. and Mosier, J. N. (1986),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Report ESD-TR-86-278, Electronic System Division, the MITRE Corporation, Bedford, M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