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資料
丁寶山(1998)。《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球化歷程與本土性轉變》,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亦婷譯(2005)。《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原書Toril Moi(2002)Sexual/ Textual Polo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朱夢慈(2000)。《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春蕤(1997)。《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
吳迎春(2000)。〈跨國大併購有多可怕?〉,《天下》。226期:196-198。
吳偉慈(1995)。《音樂錄影帶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正惠(1991)。〈正文、性別、意識形態-客麗絲特娃的解析符號學〉,《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
李岳奇(1996)。《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遠流。
李韶明(2005年5月29日)。〈陳珊妮能量十足 成了大贏家〉,《民生報》。
周倩漪(1996)。《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主體
性、庶民化》,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業謙等譯 (1999)。《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原書David Jary & Julia Jary (1995) 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林文源譯(2002)。《傅柯與酷兒理論》。台北:果實出版社。(原書Tamsin Spargo(1999)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
林怡伶(1995)。《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怡瑄(2003)。《文化中介者的能動性—台灣「獨立唱片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靜玲(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邵義強編譯(1987)。〈音樂與女性〉。台北︰志文。
邱素惠(2004年11月19號)。〈UBU硬地音樂 「華山」比嗆〉,《星報》。
邱素惠(2004年7月20日)〈好音樂照嗆 543燒賣〉,《星報》。
南方朔(2002)。《語言是我們的希望》。台北︰大田。
南方朔(2004)。《語言之鑰》。台北︰大田。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紀大偉主編(1997)。《酷兒狂歡節—臺灣當代Queer文學讀本 》。台北:元尊文化。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孫志硯(2004)。《不可承受之重?初探攝影記者的性別與勞動之關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志硯(2005)。《找回身體—從報社攝影記者的工作實踐分析新聞專業的性別化過程》。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中華傳播年會。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原書Andy Bennett(2001)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 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翁健偉(1996年2月24日)。〈分明是沙文主義作祟,豈配做都會女性代言人〉,《中國時報》。
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 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
張小虹(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2):109∼128。張容瑛(2002)。《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純琳(1990)。《台灣城市歌曲之探討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甄薇(1992)。《衝突性社會議題之新聞框架研究—以台灣政治反對運動為例(1960∼1991)》,輔仁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錦華、柯永輝合著(1995)。《媒體的女人》。台北︰碩人。
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John Fiske(1990) 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郭政倫譯(2000)。《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楊智文化。(原書Peter Wicke (1987)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ety.)
陳友芳(1999)。《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中之性別論述》,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慧玲(2002)。《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傅舒汶(2004)。《從〈鹿港小鎮〉到〈東方之珠〉—論羅大佑的音樂創作與其在兩岸三地所引發的文化效應》,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倩文譯(1993)。《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原書Simon Frith(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曾湘雲(2003)。《檢視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結構與產品多樣性之關聯性—從歌曲內容及音樂產製面談起》,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叢書。
黃雅芸(2002)。《逆流的「好」商品—以王菲的流行音樂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瑞祺(2001)。《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瑞祺(2001)。《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黃營杉等譯 (2002)。《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原書Kerlinger, F. N. & H. B. Lee(2000)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黃顗穎(2003)。《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久穎(1997)。《搖滾尼希利》。台北:萬象。
楊久穎(2001)。《女搖滾》。台北:果實出版社
楊久穎譯(2002)。《搖滾怒女》。台北:商周。(原書Andrea Juno(1996)Angry Women in Rock.)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惠晴(2001)。《台灣獨立廠牌之發展與現況》。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香港年會
葉淑明(1998)。《全球與本土—台灣流行工業的轉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臧汀生(1990)。《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劉世鼎(1999)。《跨國唱片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劉仲冬(1999),陰陽殊行、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於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台北:心理出版
劉惠琴(1999),〈辯證的歷程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本土心理研究》(台灣),11:153∼202。
蔡宜剛(2000)。《搖滾樂在台灣之可能與不可能》,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辯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小芬譯(1999)。《後女性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原書Sophia Phoca(1999)Post Feminism)
謝鴻源(2004)。《本地唱片業者如何因應當前主要問題之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振昇(1999)。《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顧燕翔等編(2001)。〈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
書。(原作者鄭至慧)
顧燕翔等編(2001)。〈後現代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原作者莊子芬)
顧燕翔等編(2001)。〈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原作者范情)
二、英文資料
Barthes, R. (1982). A Barthes Reader. New York: Hill and Wang.
Bennett, A.(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New York: McGraw-Hill.
Burr, V. (1995).What do discourse analysts do? In V. Burr (E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pp. 159-18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Chesler, P. (1997). Letters to Young Feminist. New York, N.Y.: Four Walls EightWindows.
Eagleton, T. (1983).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Eco, U. (1979). The Role of the Read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Fiske, J.(1990) 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Frith, S.(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London: Constable.
Fry, Donald L. & Virginia H. F. (1986). A Semiotic Model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M. L. McLaughlin.(ed.), Communacation Yearbook, (pp. 443-462). Beverly Hills: Sage.
Gillett, C. (1983). The Sound of the City: The Rise of the Rock and Rroll. London: Souvenir Press.
HarperPerennial.
Jary, D. & Jary, J. (1995)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 NewYork:
Juno, A.(1996) Angry Women in Rock. New York : Juno Books.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lary, S. (2002). 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oi, T.(2002). Sexual/ Textual Polo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Routledge
Phoca, S.(1999) Introducing postfeminism. England : New York.
Solie , Ruth A.(1993). Musicology and Difference :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usic. Los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argo, T.(1999) 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 NewYork: Icon Books.
Weedon, C. (1993). Feminist Theories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N.Y.: BasilBlackwell Inc.
Whiteley, S. (2000). Women and Popular Music: Sexuality, Identity and Subjectivity.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Wicke, P. (1987)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e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oodward, K. (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Young-Eisendrath, P. (1997). Gender and Desire: Uncuring Pandora.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部份
C showbiz娛樂網站(2000)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news/C8970430.asp
人山人海(2005)
http://peoplemountainpeoplesea.com/profile_veegay001.htm
五四三音樂站(2005)
http://music543.com/whats543.html
六一歌詞庫(2005)
http://so61.com
女性電子報第41期(1999)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41news.htm
我要音樂台(2000)
http://www.iwant-music.com/cht/current/contest/big5/star5.html
陳珊妮(2005)
http://www.sandeechan.com/
樂流網路音樂雜誌第四期(1997)
http://home.kimo.com.tw/iq943/body_Welcome.htm
《搖滾怒女 Angry Women in Rock》(2002)—女人,你為什麼不憤怒?座談會http://music543.com/feature/AngryWomenSW.htm
sswwer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