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專書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2.王勇志主編,全球新聞神經大透視。臺北:中央通訊社,2004年。
3.王寧,全球化與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4.王樂理,政治文化導論。臺北:五南,2002年。
5.石之瑜,文明衝突與中國。臺北:五南,2000年。
6.朱耀偉,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臺北:臺灣學生,2002年。
7.吳俊雄、張志偉合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2001年。
8.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
9.李永年主編,香港青少年問題:廿一世紀初的現象、剖析與對策。香港:香港大學,2002年。
10.李光雄等編,歷史與文化:香港史研究公開講座文集。香港:香港公共圖書館,2005年。
11.李英明,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臺北:生智文化,2003年。
12.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
13.林孟和,中共的民族主義與香港回歸政策。臺北:水牛,1999年。
14.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翰蘆圖書,2002年。
15.阿里夫.德里克著(Arif Dirlik),王寧等譯,後殖民氛圍。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16.袁鶴齡,國家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灣案例研究。臺北縣:高立,2003年。
17.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1995年。
18.張明貴,政治學: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2002年。
19.許明雄,政治發展。臺北:黎明文化,1995年。
20.陳清僑編,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1997年。
21.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臺北:桂冠,1985年(再版)。
22.程美寶、趙雨樂編,香港史研究論著選輯。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
23.馮木清、魏開星、與關毅合著,危城—新香港啟示錄。香港:明鏡,2002年。
24.黃碧雲,後殖民誌。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25.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
26.爾東,香港歷史之謎。香港:明報,2001年。
27.鄭德華編,歷史追索與方法探求 : 香港歷史文化考察之二。香港:三聯,1999年。
28.鄭曉云,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2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臺北:地球,1994年。
30.羅永祥、陳志輝合著,香港特別行政區施政架構。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
31.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王寧等譯,後殖民氛圍。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32.Alan R. Ball、B. Peter Guy著,陳一新、鄧毓浩、陳景堯譯,最新現代政治與政府。臺北:五南,2003年。
33.奧斯丁.倫尼(Austin Ranny)著,倪達仁譯,政治學。臺北:雙葉書廊,1995年。
34.巴特.摩爾-吉爾伯特(BartMoore Gilbe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臺北:聯經,2004年。
35.史雷特(Don Slater)著,消費文化與現代性。臺北:弘智文化,2003年。
36.Jerome Bruner著,宋文里譯,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臺北:遠流,2001年。
37.謝區(Susanne Schech)、哈吉斯(Jane Haggis)著,沈台訓譯,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38.韋安仕(Stephen Vines),香港新貴現形記。臺北:時報文化,2000年。
貳、中文期刊論文
1.刁曼蓬,「香港資本市場再起的關鍵-用法治向世界吸金」。天下雜誌(臺北),2005年12月15日。2.王中江,「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誤區」。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總第3期(1993年5月)。
3.王若梅,「文化的沙漠與經濟的綠洲-大陸學者評析香港的經濟與文化特徵」。21世紀(北京),第1期(2000年)。
4.王章偉、羅金義合著,「尋找第三種角度的香港歷史書寫—以戰前港英社會福利發展為例」。明報月刊(香港),1997年6月。5.石之瑜、姚源明合著,「社會科學研究認同的幾個途徑」。東亞研究(臺北),第35卷第1期(民93年1月)。6.朱立,「從英式到中式『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新聞自由」。明報月刊(香港),1997年5月。7.余閑,「對香港新聞自由現實的觀察」。明報月刊(香港),1997年5月。8.吳國光,「中國政治變革中的『香港效應』」。二十一世紀(香港),第50期(1998年12月)。9.呂大樂、趙永佳合著,「香港的社會運動與民主政治」。明報月刊(香港),1997年6月。10.呂劍虹,「後回歸香港:文化裂隙、文化認同與彌合」。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東),第3期(2001年2月)。
11.宋國誠,「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第43卷第10期(2000年10月)。12.李文軍,「香港:中國民族文化發展的警示」。固原師專學報(甘肅),第25卷第1期(2004年1月)。
13.李松根,「文化與文明的辯證」。中國事務(臺北),第9期(2002年7月)。14.李俊勤,「從香港回歸看香港同胞的愛國主義」。當代亞太(北京),第3期(2000年)。
15.李劍明,「經濟奇蹟建基於不干預政策?—論港英的『垃圾桶模式』治港」。明報月刊(香港),1997年6月。16.李雪莉,「龍應台看香港-沒有文化深度,路走不長」。天下雜誌(臺北),2005年12月15日。17.杜耀明,「新聞自由:可變的公共空間」。明報月刊(香港),1997年5月。18.阮新邦,「理性辯論、愛國愛港與公共空間」。明報月刊(香港),1997年5月。19.林瑞芳、劉綺文合著,「對地區和國家的雙重認同:中港青少年的縱貫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第26期(2003年秋~冬)。20.林驄,「疑心.離心.向心—港人身份再思考」。明報月刊(香港),1996年9月。
21.唐麗芳,「認同與排斥的悖論—從『胭脂扣』與『霸王別姬』看香港文化定位」。江漢論壇(上海),第11期(2004年)。
22.徐賁,「公共生活和群體認同」。明報月刊(香港),2005年1月。
23.張北海,「迪士尼的樂園」。明報月刊(香港),2005年9月。
24.張玉佩,「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新聞學研究(臺北),第64期(民89年7月)。25.張志銘、林信華合著,「兩岸關係中的台灣文化實踐與文化認同」。國家發展研究(臺北),第3卷第2期(2004年6月)。26.張辰龍,「『一國兩制』與香港的憲政民主」。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總第48期(1998年8月)。27.符麗,「陳冠中:八十年代香港的轉型—雜種城市的世界主義」。亞洲週刊(香港),2005年7月8日。28.黃坤堯,「香港語文教育的思考」。中國語文通訊(香港),1994年3月。29.陳朝政,「大陸台商的認同變遷:理論的歸納與推論」。東亞研究(臺北),第36卷第1期(民93年1月)。30.陳鏗任,「香港語言教育政策及問題剖析」。中等教育(臺北),第54卷第6期(2003年12月)。
31.陳韜文,「文化移轉: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新聞學研究(臺北),第66期(民90年1月)。32.陳韜文等,「國際新聞的『馴化』:香港回歸報導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臺北),第73期(民91年10月)。
33.葉國華,「政爭與中港的文化落差」。明報月刊(香港), 2004年5月。34.趙志裕、康螢儀著,「我是香港人:實證研究結果對香港策略性發展的啟示」。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第26期(2003年秋~冬)。35.趙劍英,「文化認同危機與建構社會基本價值觀的緊迫性」。馬克斯主義與現實(北京),第2期(2005年)。
36.劉平君,「文化研究的『翻譯』:從英國到台灣」。新聞學研究(臺北),第64期(民89年7月)。37.劉兆佳,「『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總第7期(2002年10月31日)。38.劉綺文等著,「 香港青少年的社會身份認同:過渡期中的社群間觀感」。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第26期(2003年秋~冬)。
39.潭天媚,「香港母語教學的迷思」。亞洲週刊(香港),2005年7月24日。
40.蔡寶瓊,「政治的教育,教育的政治」。明報月刊(香港),1996年9月。
41.鄭宏泰、黃紹倫,「從回鄉證的沿革看香港華人對中國人身分認同的轉變」。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第26期(2003年秋~冬)。42.鄭貞銘,「香港大眾傳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兼論香港新聞自由的前景」。新聞鏡周刊(臺北),第527期(民97年12月14日至12月20日)。43.鄭培凱,「香港政治亂象背後的文化焦慮—訪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紫荊(香港),2004年3月。
44.鄭經翰,「『香港之子』曾蔭權」。明報月刊(香港),2005年7月。45.龍應台,「文化政策省思與北京奧運」。亞洲週刊(香港),2005年11月13日。參、研討會論文
1.朱耀偉,「『香港散文』與本土認同」。何沛雄教授榮休紀念中國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2000年10月26~27日。
肆、學位論文
1.夏君佩,「良性的民族主義在多元分歧的社會是否可能」。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2.高金鈴,「香港回歸前後的身分認同觀察」。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3.梁裕康,「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查里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承認政治論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伍、英文書目
1.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New York: Courier Publication, 1991.)
2.Lawson Kay. The Human Polity: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3rd ed.(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3.)
陸、網頁資源
(一)電子報
1.錢其琛,「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預備工作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1995年6月22日。取自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6/34152/34156/2540029.html.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2.彭麗君,「香港文化研究的歧異與特色:參加香港文化研討會後感」。明報,1999 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polyu.edu.hk/~gec/student_area/publication/bulletin_Feb2000/bulletin1f.pdf.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3.王家英,「你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明報(世紀版),2002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synergynet.org.hk/m14_1_5.htm.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4.張炳良,「尋找中國,也尋找香港的身份」,明報(世紀版),2002年8月7日。取自http://www.synergynet.org.hk/m14_1_5.htm.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5.江澤民,「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7)」,2002年11月17日。取自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21117/868421.html .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6.「從明星到農民-訪香港演員廖偉雄」,2004年8月10日。取自人民日報華南新聞,http://www.people.com.cn/GB/yule/1082/2696934.html.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7.「曾蔭權就任特首演辭全文」,2005年6月21日。取自雅虎香港新聞-星島日報,http://hk.news.yahoo.com/050621/60/1drd0.html.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8.周展鴻,「心是香港的心 人是中國的人」,2005年6月22日。取自雅虎香港新聞-明報專訊,http://hk.news.yahoo.com/050621/12/1dqxa.html.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9.「曾蔭權誓全力搞好經濟」,2005年7月2日。取自雅虎香港新聞-星島日報,http://hk.news.yahoo.com/050701/60/1e3k7.html.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10.馬傑偉、梁啟智,「保維港重建灣仔反西九 塑造港人身分」,2005年8月1日。取自雅虎香港新聞-明報專訊,http://hk.news.yahoo.com/050731/12/1f30s.html.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11.陳岡,「吸引說英語中學生來港就讀」,2005年8月4日。取自雅虎香港學習-明報專訊,http://hk.learning.yahoo.com/050803/273/1f7r7.html .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12.「典禮中西合璧 綻夢幻風采」,2005年9月13日。取自雅虎香港新聞-東方日報,http://hk.news.yahoo.com/050912/10/1gk5b.html.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二)官方文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4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info.gov.hk/chinfo/maintext.htm.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大會上的講話」,1997年7月1日。取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訊中心(新聞資料庫),http://www.info.gov.hk/ce/archive/97-05/speech/cesp-c.htm.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3.香港藝術發展局研究部,「五十年文化紀事:香港文化行政與文化政策(1950-2000)」,2001年1月。取自香港藝術發展局網站,http://www.hkadc.org.hk/tc/infocentre/research/report_20010115.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4.香港特別行政區文化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咨詢文件」,2001年3月。取自http://www.info.gov.hk/archive/consult/2001/culture-c.pdf.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5.「文化委員會政策建議報告」,2003年3月31日。取自香港民政事務局網站,http://www.hab.gov.hk/index.htm.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三)網路文章
1.佚名,「中國民族教育」,夏越中國教育報。取自中國民族教育網站,http://72.14.203.104/search?q=cache:T0dQ_D3EH7sJ:www.edu.cn/20010827/208335.shtml+%E4%B8%AD%E5%9C%8B+%E6%B0%91%E6%97%8F+%E6%95%B8%E9%87%8F&hl=zh-TW. Visited on September 29, 2005.
2.佚名,「淺論香港的文化認同問題—看電影甜蜜蜜有感」,2001年4月。取自世紀中國網站,http://www.cc.org.cn/.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3.李國章,「立法會第二十題-國民教育」,2004年11月3日。取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訊中心新聞公報,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411/03/1103213.htm.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4.李國章,「在中小學校懸掛國旗」,2002年12月4日。取自立法會口頭質詢,http://www.cheungmankwong.org.hk/question/q021204.html.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5.金耀基,「新世紀的香港文化身份」,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大講堂演講內容,2000年1月10日。取自http://ihome.cuhk.edu.hk/~b102437/congress/scripts/king.html.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6.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政策研究組,「合作與共生」。取自http://hkccla.catholic.org.hk/image/doc/d.doc.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7.張京育,「香港新情勢與兩岸三地關係之發展」,民86年7月29日。取自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mac.gov.tw/.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8.陳明,「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補議」—以朱學勤文展開」,2002年2月26日。取自http://www.wsjk.com.cn.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9.楊榮斌 、陳超合著,「世界城市文化發展趨向——以紐約、倫敦、新加坡、香港為例」,2004年2月。取自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whbg/503891.htm.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10.龍應台,「思索西九龍」,2003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ied.edu.hk/chi/lyt/lyt1.files/03.doc.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11.羅民威,「香港人的文化與身分認同」,時代論壇(網上版),第592期(1999年1月3日)。取自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Content.asp?ID=3887&PaperID=0001. Visited on November 30, 2005.
(四)其他
1.中國期刊網,http://cnki.csis.com.tw/.
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網站,http://www.info.gov.hk/basic_law/.
3.香港大學民意網站,http://hkupop.hku.hk/.
4.香港核心價值網站,http://www.hkcorevalues.net/index.asp.
5.香港藝術發展局網站,http://www.hkadc.org.hk/tc/.
6.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