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21: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尤臺蓉
研究生(外文):Tai-Jung Yu
論文名稱: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形成與發展
論文名稱(外文):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 Sino-Russian Partnership of Strategic Coordination.
指導教授:趙春山趙春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戰略夥伴關係
外文關鍵詞:partnership of strategic coordin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中俄關係交往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兩國關係基本上是侵略與被侵略的關係;從1949年中共建政之初對蘇聯的關係採取「一邊倒」政策到五○年代末期,中蘇因意識形態的分歧,導致兩國關係發生變化。1963年中蘇關係全面破裂至1969年珍寶島事件,七○年代末蘇聯更在中國邊界部署百萬兵力,並透過支援越南對高棉用兵及武力入侵阿富汗,讓中共深感在地緣政治上形成鉗行包圍,至此,中蘇關係嚴重惡化。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中俄關係產生巨大變化。冷戰後國際體系呈現美國一超獨強與其他大國多強並存格局,而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加速發展,「經濟掛帥」的對外政策,成為冷戰後左右國家關係的重要因素。
中、俄兩國自1992年「互相視為友好國家」,1994年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夥伴關係」,1996年更提升至「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1年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到2005年8月份聯合軍事演習更使兩國發展關係達到最高峰。首先,促使中俄兩國戰略匯集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突破美國所主導的「北約東擴」,對俄國的地緣壓縮與在東方的「美日安保」對中國的圍堵策略;其次,為能全面發展經濟,改善週邊國家關係,營造有利的內外環境,有助於中、俄各自經濟利益;此外,在國際合作領域中共同支持建立國際新秩序、世界多極化發展,除使雙方能在多極化格局中有更大發展空間,同時亦可相互聲援,打消美國氣焰,並能提高雙方各自在國際聲望與區域影響力。
中、俄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發展過程在各個領域上的合作逐漸擴展,無論在政治互動、經濟往來、軍事合作、解決邊界問題及文化教育交流上均呈現穩定發展,尤以雙方在軍事合作領域有逐漸加溫趨勢,對於穩定區域平衡與台海安全造成影響,但在歷史、經貿、邊界移民與軍售等侷限因素,影響兩國關係發展。「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需要中俄在國際反恐議題上支持,但美國借反恐將勢力進入中亞地區,損及中俄在中亞地區影響力與戰略利益,更促使中俄相互依恃以遏制美國在中亞勢力,從2005年8月份的中俄「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演,即是針對美國而為。
鑒於中俄各自戰略的考量,「美國因素」對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形成決定性影響,美國期對中、對俄外交主動權以牽制中俄雙方,而中俄兩國則相互協作以改變對美國關係被動性。未來中俄將仍透過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持續發展以滿足各自國家利益,然而是否會更深化彼此關係甚或結盟有待後續研究探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has been going on in the last three hundred odd years. Basically it was built on 「invading」 and 「being invaded」. Since 1949 when Communist China government established, it adopted a「land slide」policy for Russia . At the end of `50s, their relationship became deteriorated, owing to the disparity in ideology. In 1963, their relationship was completely broken, and in 1969 happened the「Gin-Bow Island Incident」. At the end of `70s Russia deployed a million of strong army near the Chinese border, supported Vietnam to invade Cambodia and attacked Afghanistan by force. These measures by Russia had tightened the screws on China, leading to the complete break-up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ding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Soviet Republics, the Sino-Russia relationship began to shed some light. After the Cold War, America became the sole super country along with several strong countries. With the speeding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the unification of district and economy, 「Priority on Economy」had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deci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Since 1992, Russia and China look on each other as 「Mutually Friend Countries」;in 1994, established 「21 Century Constructive Partner」; in 1996, scaled up to 「Strategic Cooperation Partner」; in 2001,signed 「Mutually Cooperation Friend Treaty」. The August, 2005 united military exercise made their relationship reach to the plateau. The leading cause to the strategic unification was aiming to break the area compression of 「NATO」, led by America, in the west; and to fight the containing strategy of 「America-Japan Security Protection Treaty」in the east. Secondly, Russia and China wanted to fully develop their economic; to improve relationship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facilitate their individual economy benefits. Moreover, by cooperation, they wanted to establish new order in the world, and to develop multi-polarization so as to have more room for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they wanted to reinforce each other in warding off America bullying, and to elevate their international prestige and distric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friend partner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is expanding steadily, no matter in political inter-reaction, business dealings, military cooperation, frontier problem solving, and culture and education exchange, and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military cooperation. This has influenced on district balance and on the security between Taiwan Strait. But it still has limits. In order to beat 「Three Evil Forces」Russia, China and five countries in mid-Asia established「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2001, to give them more room for cooperation on the security and district economy . After「911 Incidents」,America needs the support of Russia and China to fight terrorism. However, America uses antiterrorism as an excuse for ushering its influence into mid-Asia, damaging Russia and China influence and strategic benefits in this region. This forces Russia and China to further their cooperation, so they can curb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 The「Peace
For Mission-2005」, a military exercise, was really staged for this purpose.
Considering the strategic of Russia and China, 「American Factor」will decide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 Sino-Russia relationship. America hopes that it can limit Russia and China, while Russia and China hope to overcome their passiveness by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Russia and China will still keep on cooperating as strategic partner and pursue their individual benefits. Whether they will deepen their partnership, or even make further alliance with each other, remains to be observed.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途徑………………………………………………….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架構………………………………………………………………….5
第貳章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形成背景…………………………………7
第一節 冷戰後國際局勢變化.…………………………………………………….7
第二節 外在因素影響……………………………………………………………10
第三節 關係建立基礎…………………………………………………………….22
第叁章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程…………………………………27
第一節 世紀末戰略協作夥伴關係(1996-2000年)……………………………27
第二節 新世紀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1年至911事件)…………………….35
第三節 「九一一」後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2年-迄今)……………………43
第肆章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侷限與影響…………………………55
第一節 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侷限………………………………………………….55
第二節 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影響………………………………………………….62
第三節 未來展望………………………………………………………………….70
第伍章 結論……………………………………………………………77
第一節 研究心得………………………………………………………………….77
第二節 研究發現………………………………………………………………… 78
附錄一《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1年7月16日)…………………… 83
附錄二《中俄聯合聲明》,(2002年12月2日)……………………………… 87
附錄三《中俄聯合聲明》,(2003年5月26日)………………………………..91
附錄四《中俄聯合聲明》,(2004年10月15日)………………………………95
附錄五《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2005年7月1) ………… 99
附錄六《中俄聯合聲明》,(2005年7月3日)…………………………………102
參考書目……………………………………………………………… 107
參 考 書 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1. 王奇,冷戰後中蘇關係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2.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市:五南,2005年3月。
3. 王定士,俄羅斯對中國政策之內外在動因及其侷限1992-2002,桃園:明耀圖書,2002年。
4.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
5. 王樹春,冷戰後的中俄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6. 王緝思,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
7. 尹慶耀著,獨立國協研究-以俄羅斯為中心,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4年10月。
8. 布里辛斯基,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民國87年。
9. 汪寧,普京的俄羅斯思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10. 宋魁,跨世紀中俄資源合作,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0年6月。
11. 李登科等著,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面面觀,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台北:正中書局,民國91年10月。
12. 李登科等編著,國際政治,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5年8月。
13. 李英明主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年,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6月。
14. 余祁湘、曹國憲主編,國際新秩序構想評析,成都:科學研究院,93年2月。
15.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16.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3年。
17. 汪寧,普欽俄羅斯新思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3年11月。
18. 周煦,強權競爭下的阿富汗,台北:漢苑,民國79年5月。
19.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書局,89年6月。
20.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89年6月。
21. 林宗達,戰區飛彈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2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80年12月。
23. 姜毅,許志新,吳偉,李勇慧著,重振大國雄風——普京的外交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4月。
24. 胡祖慶,後冷戰時期的東歐,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25.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6.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27. 殷雄,劍與血—北約東擴的背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10月。
28.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年1月。
29. 高連福,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
30.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31. 畢英賢主編,俄羅斯,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3年6月。
32. 陳啟懋主編,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市:吉虹資訊,民國89年。
33. 張五岳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公司,2003年7月。
34. 張五岳等著,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出公司,2003年9月。
35. 張小明,中國週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6月。
36. 張森主編,1999年俄羅斯和東歐中亞國家年鑒,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37. 程春華,中俄關係現狀及發展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10月。
38. 陸忠傳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2月。
39. 馮紹雷、相蘭欣主編,普京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
40. 馮紹雷,一個歐亞大國的浮沉,台北:五南出版社, 82年6月。
41. 葉自成著,李炳南主編,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8月。
42. 聞一,走進俄羅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5月。
43. 潘德禮主編,許志新副主編,俄羅斯十年政治經濟外交,(上、下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2月。
44. 鄭羽,從對抗到對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45. 鄭羽主編,獨聯體十年:現狀,問題,前景(下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46. 劉德海,南韓對外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7年。
47. 劉德喜、孫岩、劉宋斌著,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48. 劉德喜,從同盟到夥伴-中俄(蘇)關係五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1月。
49.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50. 薛君度,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6月。
二、期刊
1.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構國際新秩序分析」,問題與研究,38卷6期:頁58 ~ 77(民國88年6月)。
2.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初的中俄戰略關係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6卷2期:頁84 ~85(民國92年3、4月)。
3. 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4卷7期:頁49-50(民90年7月)。
4. 王定士,「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中華民國應有的作為」,遠 景季刊,1卷4期:頁112(2000年10月)。
5. 王定士,「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之研究」,俄羅斯學報,1期:頁127-130(2001年。
6. 王定士,「俄羅斯軍售中國之研析—200-2003年:對亞太及台海安全衝擊」,俄羅斯學報,3期:頁160(2003年)。
7.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36卷8期:頁32(民國86年8月)。
8. 王憲舉,「增進中俄相互了解,提高相互信任度」,中亞東歐研究,1期(2005年)。
9. 石之瑜,「中共第三世界外交原則之評述」,問題與研究,32卷7期:頁69-80(民國82年7月)。
10.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9卷2期:頁1-11(民國89年2月)。
11.邢廣程,「對近期中俄關係的幾點分析」 ,中亞東歐研究,1期:頁71(2005年)。
12.李勇慧,「普欽執政以來的俄日關係」,中亞東歐研究,3期:頁64(2004年)。
13.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頁49-51(民國88年10月)。
14.李靜杰,「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俄羅斯學報,2期:頁100,(2002年)。
15.李靜杰,「中俄經貿關係」,俄羅斯學報,3期:頁5-7(2003年)。
16.李傳勳,「俄羅斯對華輿論消極方面的歷史文化分析」,中亞東歐研究,6期:頁11(2004年)。
17.周祉元,「評湖錦濤的訪俄之行」,展望與探索,3卷10期:頁95(民94年10月)。
18.周祉元,「評析中共俄羅斯的新進接觸」,展望與探索,12卷2期(93年12月)。
19.高飛,「上海合作組織研究綜述」,中亞東歐研究,4期,頁79(2004年)。
20.高秋福,「美國進軍中亞的如意算盤」,暸望,頁8-12(2002年5月)。
21.胡仁霞,「從俄羅斯經濟的對外依賴性看其未來走勢」,中亞東歐研究,頁33-35(2002年)。
22.姜毅,「俄羅斯的國際地位與外交政策選擇」,東歐中亞研究,3期(2002年)。
23.范偉國,有鮮明普欽時代特徵的俄新政府」,瞭望,頁60-61(2000年)。
24.徐瑞雯,「普丁政府的亞太外交」。俄羅斯學報,1期,頁:145-150(2000年)。
25.夏義善,「俄羅斯對外政策的新調整」,國際政治,頁75-78(2002年)。
26.耿麗華,「普欽時代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東歐中亞研究,頁56-57(2000年)。
27.孫午生,「俄羅斯外交政策分析」,東歐中亞研究,3期(2002年)。
28.孫晋忠,「美國對華政策新動向」,瞭望,13期:頁47(2005年3月28日)。
29.徐琳,「美日安保的含金量有幾成?」,華盛頓觀察週刊,8期,2005年3月21日。
30.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 25卷9期:頁43(民國88年9月)。
31.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頁:21(民國85年12月)。
32.畢英賢,「中共與俄羅斯軍事關係評析」,共黨問題研究,19卷10期,頁:2(民國82年8月)。
33.許志新,「俄羅斯對外政策綱領及其不確定性」,歐洲,1期(2001年)。
34.郭武平,「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44卷3期,,頁:143-144(民國94年5、6月)。
35.郭武平,「中俄首度聯合軍演所顯示的意義」,展望與探索,3卷9期,頁:1(94年9月)。
36.陳小沁,「鄧小平外交思想與中蘇關係正常化」,東歐中亞研究,5期(1999年)。
37.陳德門,「2005-2010年中共海軍對我實施封鎖能力評估與我因應之道」,國防政策評論,4卷1期,頁:114-117(2003年秋季號)。
38.須同凱,中俄經貿關係發展情況」,中亞東歐研究,1期頁:80~81(2005年)。
39.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45卷2期,頁:47(民國91年3、4月)。
40.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中國大陸研究,43卷3期,頁:6(民89年3、4月)。
41.黃鴻博,「後冷戰時期中共與俄羅斯互動關係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1卷9期,頁9(民國82年8月)。
42.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9期(民87年6月)。
43.趙春山,「後冷戰時期的中共對外政策」,理論與政策,6卷4期,頁:7(81年7月)。
44.趙春山,「從中共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理論與政策,12卷1期,頁:2。
45.趙春山,「中俄戰略互動:美國的認知與對策」,俄羅斯學報,1期,頁:218(2000年)。
46.趙華勝,「中俄關係地位模式趨勢」,世界經濟與政治,5期,頁:41(2004年)。
47.趙華勝,「中俄關係進入新時代」,中亞東歐研究,1期,頁78(2005年)。
48.鄧浩,「美俄中亞爭奪的新態勢」,國際問題研究,2期,頁55(2001年)。
49.羅德明,「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台海紛爭意涵」,俄羅斯學報,4期,頁:16,(2004年3 月)。
三、論文
1. 丁永康,「中共的國際新秩序:理論發展與實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90年5月。
2. 李怡,「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2003年7月。
3.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亞安全合作」,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88年7月。
4. 康四維,「後冷戰時期中俄關係演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90年5月。
四、網站
1. 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com.cn
2.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3. 中國機構http://www.people.com.cn/zixun/rmdh/center.htm
4.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
5.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6. 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
7. 中共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index.htm
8. 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http://www.zgg.org.cn/index.htm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index.html
10.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
11.俄新華網(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home.htm
12.俄羅斯中歐東亞研究所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chinese/index.html
13.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http://www.russia.org.cn/chn/?SID=103
14.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15.解放軍報http://www.pladaily.com.cn/
貳、西文部份
一、專書
1. Baldwin, David A. Economic Statecraf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Holsti, K.J. International Politics:A framenork for analysis, 1983.
3. Miller, Robert F. Soviet Foreign Policy Today : Gorbachev and the New Political Thinking. New York : Unwin Hyman Ltd,1991.
二、期刊
1. Baryshnikov,Victor.“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from Three Alliances to the Treaty of Good-Neighborliness,Frendship,and Cooperation,” Far Eastern Affairs, V32(2004):84-88.
2. Konstantin ,Vnukov. “Russia-China:Enhancing 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On the outcome of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s visit to China),” Far Eastern Affairs , V32(2004).
三、論文
Adams, David John.“Global Environmentalism: International Treaties in World Society.”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基成、周保男(2001)。線上影像式虛擬校園導覽系統。資訊與教育雜誌特刊,338-348。台中市:資訊與教育雜誌社。
2. 張再明、陳政見(1998)。特殊教育實施電腦輔助教學之相關問題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2,73-93。
3. 許秀影、全宏志、簡肇胤、趙榮耀、劉虎城、楊大鶴(2000)。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遠距教學之研究。遠距教育,13,9-11。
4. 許美鈴(1995)。虛擬實境應用簡介。資訊與教育,50(3),3-8。
5. 林和姻(2001)。因應轉銜需求為目標的高職特教班社區教學規劃與實務。特教園丁,17(1),41-46。
6. 林宏熾(1999b)。智能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驗證性因素分析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 59-83 。
7. 林秀玲(1994)。生態評量與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國民教育,34(12),48-51。
8. 沈義訓、梁朝雲(1998)。網路虛擬實境博物館之互動展示設計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7(3),275-298。
9. 沈亞梵(1996)。虛擬實境製作大師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7(5),13-14。
10. 何東墀(1989)。生態學的評量模式。特教園丁季刊,5(2),11-13。
11. 王建堯(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提昇學生學習動機的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0-125。
12. 楊惠甄(1998)。高中職智能障礙職業能力訓練之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4(3),33-37。
13. 鄭淑芬(1999)。身心障礙青年的社區適應。特殊教育季刊,73,23-28。
14. 盧家宜(2004)。老師,電腦真的好好玩--談啟智班的電腦輔助教學。特教園丁,19(4),12-17。
15. 謝建全(1993)。生態評量在特殊需求學生輔導上的意義。研習資訊,10(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