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1. 王奇,冷戰後中蘇關係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2.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市:五南,2005年3月。
3. 王定士,俄羅斯對中國政策之內外在動因及其侷限1992-2002,桃園:明耀圖書,2002年。
4.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
5. 王樹春,冷戰後的中俄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6. 王緝思,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
7. 尹慶耀著,獨立國協研究-以俄羅斯為中心,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4年10月。
8. 布里辛斯基,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民國87年。
9. 汪寧,普京的俄羅斯思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10. 宋魁,跨世紀中俄資源合作,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0年6月。
11. 李登科等著,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面面觀,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台北:正中書局,民國91年10月。
12. 李登科等編著,國際政治,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5年8月。
13. 李英明主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年,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6月。
14. 余祁湘、曹國憲主編,國際新秩序構想評析,成都:科學研究院,93年2月。
15.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16.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3年。
17. 汪寧,普欽俄羅斯新思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3年11月。
18. 周煦,強權競爭下的阿富汗,台北:漢苑,民國79年5月。
19.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書局,89年6月。
20.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89年6月。
21. 林宗達,戰區飛彈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2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80年12月。
23. 姜毅,許志新,吳偉,李勇慧著,重振大國雄風——普京的外交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4月。
24. 胡祖慶,後冷戰時期的東歐,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25.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6.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27. 殷雄,劍與血—北約東擴的背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10月。
28.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年1月。
29. 高連福,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
30.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31. 畢英賢主編,俄羅斯,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3年6月。
32. 陳啟懋主編,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市:吉虹資訊,民國89年。
33. 張五岳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公司,2003年7月。
34. 張五岳等著,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出公司,2003年9月。
35. 張小明,中國週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6月。
36. 張森主編,1999年俄羅斯和東歐中亞國家年鑒,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37. 程春華,中俄關係現狀及發展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10月。
38. 陸忠傳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2月。
39. 馮紹雷、相蘭欣主編,普京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
40. 馮紹雷,一個歐亞大國的浮沉,台北:五南出版社, 82年6月。
41. 葉自成著,李炳南主編,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8月。
42. 聞一,走進俄羅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5月。
43. 潘德禮主編,許志新副主編,俄羅斯十年政治經濟外交,(上、下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2月。
44. 鄭羽,從對抗到對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45. 鄭羽主編,獨聯體十年:現狀,問題,前景(下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46. 劉德海,南韓對外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7年。
47. 劉德喜、孫岩、劉宋斌著,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48. 劉德喜,從同盟到夥伴-中俄(蘇)關係五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1月。
49.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50. 薛君度,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6月。
二、期刊
1.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構國際新秩序分析」,問題與研究,38卷6期:頁58 ~ 77(民國88年6月)。2.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初的中俄戰略關係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6卷2期:頁84 ~85(民國92年3、4月)。3. 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4卷7期:頁49-50(民90年7月)。4. 王定士,「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中華民國應有的作為」,遠 景季刊,1卷4期:頁112(2000年10月)。
5. 王定士,「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之研究」,俄羅斯學報,1期:頁127-130(2001年。6. 王定士,「俄羅斯軍售中國之研析—200-2003年:對亞太及台海安全衝擊」,俄羅斯學報,3期:頁160(2003年)。7.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36卷8期:頁32(民國86年8月)。8. 王憲舉,「增進中俄相互了解,提高相互信任度」,中亞東歐研究,1期(2005年)。
9. 石之瑜,「中共第三世界外交原則之評述」,問題與研究,32卷7期:頁69-80(民國82年7月)。10.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9卷2期:頁1-11(民國89年2月)。11.邢廣程,「對近期中俄關係的幾點分析」 ,中亞東歐研究,1期:頁71(2005年)。
12.李勇慧,「普欽執政以來的俄日關係」,中亞東歐研究,3期:頁64(2004年)。
13.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頁49-51(民國88年10月)。14.李靜杰,「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俄羅斯學報,2期:頁100,(2002年)。15.李靜杰,「中俄經貿關係」,俄羅斯學報,3期:頁5-7(2003年)。16.李傳勳,「俄羅斯對華輿論消極方面的歷史文化分析」,中亞東歐研究,6期:頁11(2004年)。
17.周祉元,「評湖錦濤的訪俄之行」,展望與探索,3卷10期:頁95(民94年10月)。
18.周祉元,「評析中共俄羅斯的新進接觸」,展望與探索,12卷2期(93年12月)。19.高飛,「上海合作組織研究綜述」,中亞東歐研究,4期,頁79(2004年)。
20.高秋福,「美國進軍中亞的如意算盤」,暸望,頁8-12(2002年5月)。
21.胡仁霞,「從俄羅斯經濟的對外依賴性看其未來走勢」,中亞東歐研究,頁33-35(2002年)。
22.姜毅,「俄羅斯的國際地位與外交政策選擇」,東歐中亞研究,3期(2002年)。
23.范偉國,有鮮明普欽時代特徵的俄新政府」,瞭望,頁60-61(2000年)。
24.徐瑞雯,「普丁政府的亞太外交」。俄羅斯學報,1期,頁:145-150(2000年)。25.夏義善,「俄羅斯對外政策的新調整」,國際政治,頁75-78(2002年)。
26.耿麗華,「普欽時代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東歐中亞研究,頁56-57(2000年)。
27.孫午生,「俄羅斯外交政策分析」,東歐中亞研究,3期(2002年)。
28.孫晋忠,「美國對華政策新動向」,瞭望,13期:頁47(2005年3月28日)。
29.徐琳,「美日安保的含金量有幾成?」,華盛頓觀察週刊,8期,2005年3月21日。
30.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 25卷9期:頁43(民國88年9月)。31.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頁:21(民國85年12月)。32.畢英賢,「中共與俄羅斯軍事關係評析」,共黨問題研究,19卷10期,頁:2(民國82年8月)。
33.許志新,「俄羅斯對外政策綱領及其不確定性」,歐洲,1期(2001年)。
34.郭武平,「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44卷3期,,頁:143-144(民國94年5、6月)。
35.郭武平,「中俄首度聯合軍演所顯示的意義」,展望與探索,3卷9期,頁:1(94年9月)。
36.陳小沁,「鄧小平外交思想與中蘇關係正常化」,東歐中亞研究,5期(1999年)。
37.陳德門,「2005-2010年中共海軍對我實施封鎖能力評估與我因應之道」,國防政策評論,4卷1期,頁:114-117(2003年秋季號)。38.須同凱,中俄經貿關係發展情況」,中亞東歐研究,1期頁:80~81(2005年)。
39.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45卷2期,頁:47(民國91年3、4月)。40.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中國大陸研究,43卷3期,頁:6(民89年3、4月)。41.黃鴻博,「後冷戰時期中共與俄羅斯互動關係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1卷9期,頁9(民國82年8月)。42.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9期(民87年6月)。43.趙春山,「後冷戰時期的中共對外政策」,理論與政策,6卷4期,頁:7(81年7月)。44.趙春山,「從中共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理論與政策,12卷1期,頁:2。45.趙春山,「中俄戰略互動:美國的認知與對策」,俄羅斯學報,1期,頁:218(2000年)。46.趙華勝,「中俄關係地位模式趨勢」,世界經濟與政治,5期,頁:41(2004年)。
47.趙華勝,「中俄關係進入新時代」,中亞東歐研究,1期,頁78(2005年)。
48.鄧浩,「美俄中亞爭奪的新態勢」,國際問題研究,2期,頁55(2001年)。
49.羅德明,「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台海紛爭意涵」,俄羅斯學報,4期,頁:16,(2004年3 月)。
三、論文
1. 丁永康,「中共的國際新秩序:理論發展與實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90年5月。2. 李怡,「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2003年7月。3.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亞安全合作」,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88年7月。4. 康四維,「後冷戰時期中俄關係演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90年5月。四、網站
1. 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com.cn
2.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3. 中國機構http://www.people.com.cn/zixun/rmdh/center.htm
4.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
5.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6. 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
7. 中共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index.htm
8. 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http://www.zgg.org.cn/index.htm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index.html
10.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
11.俄新華網(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home.htm
12.俄羅斯中歐東亞研究所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chinese/index.html
13.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http://www.russia.org.cn/chn/?SID=103
14.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15.解放軍報http://www.pladaily.com.cn/
貳、西文部份
一、專書
1. Baldwin, David A. Economic Statecraf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Holsti, K.J. International Politics:A framenork for analysis, 1983.
3. Miller, Robert F. Soviet Foreign Policy Today : Gorbachev and the New Political Thinking. New York : Unwin Hyman Ltd,1991.
二、期刊
1. Baryshnikov,Victor.“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from Three Alliances to the Treaty of Good-Neighborliness,Frendship,and Cooperation,” Far Eastern Affairs, V32(2004):84-88.
2. Konstantin ,Vnukov. “Russia-China:Enhancing 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On the outcome of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s visit to China),” Far Eastern Affairs , V32(2004).
三、論文
Adams, David John.“Global Environmentalism: International Treaties in World Society.”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