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3 23: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雅文
研究生(外文):Ya-Wen Li
論文名稱:胡笳十八拍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指導教授:陳慶煌陳慶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Hua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胡笳十八拍文姬歸漢蔡琰胡笳
外文關鍵詞: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The Story of Lady Wen-chiTs”ai Wen-chiNomad Flu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胡笳十八拍》是敘寫東漢末年,蔡琰被擄北方十餘年後,飽受憂患才重返中原的故事,這樣一個在離亂中產生的悲憤作品,從文獻中還可以找到數篇同題詩,但是在文學史上鮮少有不同性情文人,跨朝代以同題詩來相應和的情形,這其中必有密切關聯的地方值得探討。
《胡笳十八拍》除了有詩以外,還可以找到音樂、繪畫、小說及戲劇方面的作品呈現,但鑑於前人對《胡笳十八拍》在音樂、繪畫和戲劇方面的研究已多所成就,故本論文著重在於詩文上的分析,但為求此研究之完整性故亦兼論及《胡笳十八拍》其他相關體裁的呈現。
緣蔡琰另有二首《悲憤詩》述說此不幸遭遇,特於第三章比較其與《胡笳十八拍》之異同,然後再作深入之探討。茲就研究《胡笳十八拍》心得,摘錄於下:
一、《胡笳十八拍》以蔡琰故事為題材,同題詩的作者們藉由文學的想像及自身的經歷,賦予同題詩更寬廣的想像空間及生命力。
二、胡笳聲受限於胡笳樂器的特徵,擅長表現懷土思鄉之哀怨情感,因此之故,現存的《胡笳十八拍》琴譜依然保存「哀笳慢拍」的特色。
三、《胡笳十八拍圖》在宋以後大量被繪製,繪者多是藉題發揮、有所託寓,然而畫中的人物、飾品和風俗具有當代的風格,可作為考察繪者當代社會風俗的佐證。
四、「文姬歸漢」故事至今仍不斷的在舞台上演著,不管文姬的形象如何被塑造,歷史上那個詩才出眾、悲慘遭遇的文姬形象,已牢牢的深植在人們的心中。
總之,蔡琰以其本身的毅力和尊嚴成為中國文化在詩歌、音樂、繪畫和戲劇中最傑出的女性藝術原型之一,而這一原型的外表和歷史的蔡文姬形象,在呈現上早已有了顯著的不同。
A study of 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is the album to describe the struggling life of a war prisoner in North China in the Han Dynasty. The album was describing the feelings of the authors in the hardship and there were some creations using the same title to respond each other, which is rare to find in the history. Therefore it must deserve to find the connec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poetry, there are still creations of music, painting, novelette, and drama in the album of 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poetry in it because there had been a lot of studies of music, painting, novelette, and dram.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s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poems which has the same title and was created by the same author, Cai Yan to the poem in the album of 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because the formers were not collected in the same album as the latter. Then the next step is to do the analysis deeply in the poetry. After my researching, there are some findings,
1) The main story was focused on the role, Cai Yan and other authors expanded the life of the album by adding their imagine and experience in literary.
2) Nomad Flute has the outstanding feature to show the feelings of missing hometown by its special sounds. As a result, the existing music in the album of 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still has the aforementioned special feature to show the author’s feelings of missing hometown.
3) After the Sung Dynasty, a lot of artists had their paintings based on 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to show their concerns to the society. The details of these paintings have the feature of that time, which is good evidence to know the life style in Sung Dynasty.
4) The Story of Ts”ai Wen-chi is still played in nowadays. The role, Wen-chi, had been shown by different images but everyone remembers the image that she was a gifted female scholar in poetry but lived in hardship.
As a result, the author of 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Cai Yan, had been seen one of the outstanding female scholars in the history by showing her talent and thinking in the album. Although the role of the album, Ts”ai Wen-chi, was thought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author, they had developed different image and position by the supplementing to the album by other scholars in the later ag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3
第二章 蔡琰《胡笳十八拍》詩歌探究 6
第一節 作者考證 6
第二節 內容探究 15
第三章 蔡琰《胡笳十八拍》與二首《悲憤詩》之比較 43
第一節 《悲憤詩》考辨 43
第二節 《胡笳十八拍》與《悲憤詩》二首之比較 53
第四章 《胡笳十八拍》同題詩探究(上) 56
第一節 劉商《胡笳十八拍》 56
第二節 王安石《胡笳十八拍》 76
第三節 陳師冠甫《新胡笳十八拍》 96
第五章 《胡笳十八拍》同題詩探究(下) 109
第一節 李綱《胡笳十八拍》 109
第二節 文天祥《胡笳曲(十八拍)》 128
第六章 音樂繪畫小說戲劇中的《胡笳十八拍》 149
第一節 古琴曲中的《胡笳十八拍》 149
第二節 繪畫中的《胡笳十八拍圖》 155
第三節 小說、戲劇中的「文姬歸漢」故事 160
第七章 結論 165
參考資料 169
附圖 180
參考文獻
一、書籍
東漢
鄭玄注《毛詩》,《漢文大系》第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5年)
鄭玄注《禮記》,《漢文大系》第十七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7年)
南朝
范曄《後漢書》,(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4年)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民國83年)

白居易編著《白氏六帖事類集》宋刻本,(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8年)
李肇《唐國史補》,(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杜佑《通典》,(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2年)
張彥遠《法書要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8年)
虞世南編《北堂書鈔》,(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0年)

王安石《王安石詩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2年)
王應麟《玉海》合璧本,(台北:大化書局,民國66年)
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台北:清流出版社,民國65年)
朱長文《琴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
朱熹《楚辭後語》,(台北:萬國出版社,民國45年)
李綱《梁谿先生全集》,(台北:漢華文化,民國59年)
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范祖禹《唐鑑》,(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
高文虎《蓼花洲閒錄》,(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8年)
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影印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9年)
楊仲良編《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
楊萬里《誠齋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台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6年)
蔡夢弼會箋《杜工部草堂詩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蘇軾《蘇軾全集》,(北京:中華文史出版社,1999年)
嚴羽《滄浪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佚名《靖康要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

辛元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吳萊《淵穎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9年)
脫脫《宋史》,(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4年)
蔣子正《山房隨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王世貞《藝苑卮言》,丁仲祐撰《歷代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8年)
安磐《頤山詩話》,(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
胡震亨輯《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3年)
黃淮、楊世奇等編《歷代名臣奏議》影印本,(台北:學生書局,民國53年)
羅貫中撰、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0年)
蔣克謙輯《琴書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何焯《義門讀書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
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沈欽韓《後漢書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沈德潛《古詩源》,(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4年)
沈德潛《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吳闓生評選《古今詩範》,(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9年)
陳夢雷編撰、蔣廷錫校正《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8年)
張玉穀《古詩賞析》,《漢文大系》第十八冊,(台北:新豐出版社,民國67年)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董誥等輯《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閻若璩撰、王夫之注《尚書古今疏證》,(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宏業書局)
王忠林等合著《中國文學史初稿》增訂版,(台北:萬卷樓,民國91年)
王風桐、張林《中國音樂節拍法》,(北京:中國文聯出版,1992年)
王震亞編《中國古代歌曲五首》附鋼琴伴奏譜,(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文學遺產編輯部編《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台北:萬卷樓,民國87年)
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五代宋遼金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編《古代歌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年)
史林編著《胡笳十八拍》,(台北:詠春圖書文化,民國92年)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萬卷樓,民國79年)
江西省歷史學會編《浩然正氣—文天祥逝世七百周年紀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
江西省撫州王安石研究會編《王安石研究資料匯編》,(南昌:江西省撫州王安石研究會,1986年)
何永清《修辭漫談》,(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9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發行,2000年)
李萬慶《運悲性堅》,(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李春祥主編《樂府詩鑒賞辭典》,(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呂晴飛等編著《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0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0年)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8年)
林葱《中國音樂故事》,(台北:學藝出版社,民國71年)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8年)
周宗盛《中國才女》,(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民國81年)
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
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修海林《古樂集錦》上篇(遠古-隋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孫玄齡、劉東升編《中國古代歌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許健編著《琴史初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許仁圖編著《新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冊,(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78年)
陳彭年重修、林尹校訂《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民國70年)
陳建華《文文山詩探賾》,(台北:新中國出版社,民國78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論稿》,(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3年)
陳星《廣陵絕響—歷代音樂佳話》,(台北:幼獅文化,民國84年)
陳冠甫〈壬戌詩卷.寄意篇〉,《心月樓詩文集》
張公鑑《文天祥生平及其詩詞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8年)
張白山《王安石》,(台北:萬卷樓,民國82年)
張修蓉《漢唐貴族與才女詩歌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4年)
張峻榮《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5年)
梁啟超《王安石評傳》,(上海:世界書局,民國2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92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1年)
祿欽立輯校《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
傅璇琮、張忱石、許逸民編撰《唐五代人物傳紀資料綜合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
賀新輝主編《古詩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8年)
黃永武《字句鍛練法》(增訂本),(台北:洪範書店,民國75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8年)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傅隸樸《修辭法》,(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9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1年)
華人德主編《中國歷代人物圖像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翻印,民國74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音樂史料》第三輯,(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
楊萬鼐《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9年)
褚柏思《中國政治史話》,(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民國69年)
萬繩楠《文天祥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4年)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續集》,(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8年)
蒲享強、蒲享健、彭李玲編著《中國古代名曲鑑賞大觀》,(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7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劉文淵編《文天祥研究資料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
劉東升、吳釗編著《中國音樂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鄭光儀主編《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趙渢編《中國樂器》,(香港:珠海出版社,1992年)
蔡東藩《後漢通俗演義》,(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6年)
盧昆、孫安邦主編《漢魏晉南北朝隋詩鑑賞辭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錢穆《國史大綱》上冊(修訂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薛宗《中國音樂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羅忼烈《兩小山齋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
二、單篇論文
王竹樓〈《胡笳十八拍》不是蔡文姬作的嗎?〉,《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60
王達津〈《胡笳十八拍》非蔡琰作補證〉,《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186
李鼎文〈《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作的嗎?〉,《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181-182
邱燮友〈兩漢的故事詩〉,《中國歷代故事詩》(台北:三民書局,民國58年),頁76-79
柯慶明〈苦難與敘事的兩型〉,《文學美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9年),頁83-105
祝本〈關於《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224
郭沫若〈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1-3
郭沬若〈四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25
郭沫若著〈為「拍」字進一解〉,《郭沫若全集》卷十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9年),頁383-392
陳師慶煌〈古典詩習作芻議〉,紀念林景伊師逝世十週年學術討論籌備委員會主編《林尹教授逝世十週年學術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頁255-276
陳師慶煌〈傳統詩詞習作建言〉,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二集,(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出版,民國82年),頁109-155
傅熹年〈南宋時期的繪畫藝術〉,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美術五千年》第一卷繪畫篇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頁183-189
劉大杰〈關於蔡琰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148
劉大杰,〈再談《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165-166
劉盼遂〈談《胡笳十八拍》非蔡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191-192
三、期刊論文
力高才〈蔡文姬晚年事跡考〉,《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二期,2003年6月,頁22-25
于琦〈蔡琰《悲憤詩》的女性主義解讀〉,《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四期,頁69-71
王去非〈關於明摹胡笳十八拍圖的一些問題〉,《文物》1959年第六期,頁35-37
王震亞〈琴歌《胡笳十八拍》淺釋〉,《音樂研究》1983年第三期,頁79-91
王小盾〈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新考〉,《復旦學報》1987年第四期,頁23-29
王勛成〈從敦煌唐卷看劉商《胡笳十八拍》的寫作年代〉,《敦煌研究》2003年第四期,頁61-63
曲六乙〈說三道四說《胡笳》〉,《中國京劇 京劇評論》,頁42-43
余志海〈蔡琰五言《悲憤詩》的情感透視〉,《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一期,1995年3月,頁108-113
余冠英〈蔡琰《悲憤詩》辨〉,《國文月刊》第七十七期,民國38年3月,頁26-28
沈從文〈談談「文姬歸漢圖」〉,《文物》1959年第六期,頁32-35
何洛〈蔡文姬與胡笳十八拍〉,《古今談》總126期,民國64年11月,頁61-66
邱燮友〈一曲胡笳欲怨誰—蔡琰〉,《國文天地》第3卷第九期,民國77年3月,頁34-36
李曰剛〈蔡琰《悲憤詩》之考實辨惑與評價〉,《師大學報》第十二期,民國56年6月,頁8-9
李行夫〈蔡琰《悲憤詩》語譯〉,《國文月刊》第七十七期,民國38年3月,頁29-30
李德瑞著、吳伏生譯〈蔡琰藝術原型在詩畫中的轉換〉,《中外文學》第22卷第十一期,民國83年4月,頁108-124
李吉提〈從「理還亂」中走出—琴歌《胡笳十八拍》分析體會〉,《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第三期,頁19-20
呂洪靜〈「拍彈」的結構樣式及張力〉,《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1卷第一期,2002年3月,頁11-16
易大軍〈蔡琰《悲憤詩》考〉,《暢流》第46卷第十期,1973年1月,頁40-43
河洛〈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圖卷〉,《明報月刊》第114期,1975年6月
周國安、王愛華〈蔡琰與琴歌《胡笳十八拍》〉,《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六期,2000年11月,頁82-83
高木森〈文姬歸漢圖的鑑賞〉,《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七期,民國72年
章江〈《悲憤詩》的作者蔡琰〉,《自由青年》第39卷第十二期,頁24-25
張長弓〈讀「蔡琰悲憤詩辨」〉,《國文月刊》第八十期,民國38年6月,頁23-24
張安治〈宋代傑出畫家李唐〉,《美術研究》,1981年第二期,頁66-73
張曉兵〈《悲憤詩》的寫作年代考〉,《聯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4年第二期,頁101-105
張蕾〈蔡琰《悲憤詩》的獨特敘事視角與女性心理觀照〉,《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一期,1999年3月,頁62-64
康式昭〈文姬歸漢題材的新視角新突破〉,《大舞台》藝術雙月刊,2002年第二期,頁11
許世瑛〈談談蔡琰的悲憤詩〉,《文壇》第三十一期,頁18-21
許世瑛〈蔡琰悲憤詩句法研究兼論其用韻(上)〉,《故宮圖書季刊》第3卷第一期,民國61年7月,頁1-10
許世瑛〈蔡琰悲憤詩句法研究兼論其用韻(下)〉,《故宮圖書季刊》第3卷第二期,民國61年10月,頁13-23
勞榦〈蔡琰悲憤詩出於偽託考〉,《大陸雜誌》第26卷第五期,民國52年3月,頁1-2
葉慶炳〈蔡琰悲憤詩兩首析論〉,《中外文學》第1卷第二期,民國61年7月,頁6-15
彭慧萍〈馬臀燙印與番馬畫鑒定:以台北故宮本《胡笳十八拍圖》冊為例的斷代研究〉,《藝術史研究》2002年第四輯
彭慧萍〈時代的烙痕:大都會博物館本《胡笳十八拍圖》卷之「官」字燙印考〉,《歷史文物》第13卷第七期,2003年
彭慧萍〈錯綜的血親:對波士頓本《胡笳十八拍》冊作為劉商譜系祖本的質疑〉,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一期
彭慧萍〈燙印的破綻:由馬臀燙印質疑波士頓本《胡笳十八拍》冊之版本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二期
楊光莉〈蔡琰《悲憤詩》的悲劇意義和認識價值讀解〉,《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一期,頁41-43
趙紅〈蔡琰《胡笳十八拍》與劉商《胡笳十八拍》藝術性之比較〉,《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24卷,頁70-71
劉明瀾〈琴歌《胡笳十八拍》的樂音美〉,《音樂藝術》1997年第一期,頁9-14
劉凌滄〈中國畫裡的《胡笳十八拍圖》〉,《文物》1959年第五期,頁3-6
劉臨淵〈文姬歸漢圖與明妃出塞圖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卷第三期,民國61年,頁207219
劉芳如〈解讀「文姬歸漢」冊〉(上),《故宮文物月刊》第13卷第三期,民國84年6月,頁4-27
劉芳如〈解讀「文姬歸漢」冊〉(下),《故宮文物月刊》第13卷第四期,民國84年7月,頁24-39
劉華民〈文天祥《胡笳曲(十八拍)》初探〉,《鐵道師院學報》第15卷第三期,1998年6月,頁55-59
鄭向�琚q胡笳曲韻悲憤詩—蔡邕、蔡琰父女的悲情故事〉,《國文天地》第6卷第十二期,民國80年5月,頁16-20
蔡瑜〈辭離經歷與身分認同—蔡琰的悲憤交響曲〉,《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八期,民國86年4月,頁29-54
穆薇〈蔡琰《悲憤詩》與中國古代敘事詩傳統〉,《齊魯學刊》1998年第五期,頁44-46
樸月〈一曲胡笳萬古愁,蔡文姬「歸漢」的悲歌〉,《歷史月刊》第120期,民國87年1月,頁119-129
戴君仁〈蔡琰悲憤詩考證〉,《大陸雜誌》第4卷第十二期,民國41年6月,頁1-2
蘇芸〈以女性眼光看待憂患與生命—從蔡琰的五言《悲憤詩》談起〉,《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6卷第四期,頁92-94
躍進〈蔡文姬和她的作品〉,《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一期,2004年2月,頁83-88
四、報紙論文
程弘〈古代戲曲中的蔡文姬〉,《光明日報》1960年1月3日
葉慶炳〈有關中國文學史的一些問題〉(上),《聯合報聯合副刊,民國61年4月28日》
五、學位論文
方定君《悲憤詩與孔雀東南飛之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論,民國93年
李淑芳《李綱詩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民國83年
唐翠蓉《琴歌胡笳十八拍音樂之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民國91年
陳玉燕《魏晉音樂史》,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論,民國66年
梁明雄《王安石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民國62年
葉龍《王安石詩研究》,香港九龍能仁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1994年
黃秀蘭《宮素然《明妃出塞圖》與張瑀《文姬歸漢圖》析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民國87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許世瑛〈蔡琰悲憤詩句法研究兼論其用韻(下)〉,《故宮圖書季刊》第3卷第二期,民國61年10月,頁13-23
2. 許世瑛〈蔡琰悲憤詩句法研究兼論其用韻(上)〉,《故宮圖書季刊》第3卷第一期,民國61年7月,頁1-10
3. 高木森〈文姬歸漢圖的鑑賞〉,《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七期,民國72年
4. 易大軍〈蔡琰《悲憤詩》考〉,《暢流》第46卷第十期,1973年1月,頁40-43
5. 李曰剛〈蔡琰《悲憤詩》之考實辨惑與評價〉,《師大學報》第十二期,民國56年6月,頁8-9
6. 邱燮友〈一曲胡笳欲怨誰—蔡琰〉,《國文天地》第3卷第九期,民國77年3月,頁34-36
7. 何洛〈蔡文姬與胡笳十八拍〉,《古今談》總126期,民國64年11月,頁61-66
8. 勞榦〈蔡琰悲憤詩出於偽託考〉,《大陸雜誌》第26卷第五期,民國52年3月,頁1-2
9. 葉慶炳〈蔡琰悲憤詩兩首析論〉,《中外文學》第1卷第二期,民國61年7月,頁6-15
10. 劉芳如〈解讀「文姬歸漢」冊〉(上),《故宮文物月刊》第13卷第三期,民國84年6月,頁4-27
11. 劉芳如〈解讀「文姬歸漢」冊〉(下),《故宮文物月刊》第13卷第四期,民國84年7月,頁24-39
12. 蔡瑜〈辭離經歷與身分認同—蔡琰的悲憤交響曲〉,《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八期,民國86年4月,頁29-54
13. 樸月〈一曲胡笳萬古愁,蔡文姬「歸漢」的悲歌〉,《歷史月刊》第120期,民國87年1月,頁119-129
14. 戴君仁〈蔡琰悲憤詩考證〉,《大陸雜誌》第4卷第十二期,民國41年6月,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