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24.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3 05: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春美
研究生(外文):Chun-Mei Wu
論文名稱:勞工退休金條例之勞工權益與基金運用管理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Labor Rights and Fund Management Regarding Labor Pension Act
指導教授:繆震宇繆震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 heu-Yu Mai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風險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退休金勞工退休條例個人帳戶制退休金基金管理
外文關鍵詞:Labor PensionsLabor Pension ActsIndividual AccountPension Fund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3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攸關數百萬勞工退休保障的勞工退休金條例(勞退新制)2005年7月1日正式施行,目前已有超過400萬勞工參加新制,加上未來新進職場及轉換工作勞工,均強制適用新制,勞退新制將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社會安全支柱。而新制退休金可攜性雖然明顯降低勞工領不到退休金的風險,但新制強制雇主按月提撥6%,合計1年僅0.72個月,如勞工自行相對提撥,也遠低於舊制前15年1年2個基數的退休金水準,所得替代率偏低,將造成勞工退休金不足的隱憂。且新制採確定提撥制,退休時的個人帳戶餘額即為勞工可請領的退休金總額,因此勞退基金的經營績效更顯重要。本論文透過文獻蒐集整理分析,及網路問卷調查,獲致重要結論包括:(一)多數受訪勞工認為新制比舊制有保障,有半數選擇自願提繳退休金,而自提理由大多認為雇主提繳的6%不夠,並有八成以上的受訪者有安排個人退休金計畫。(二)勞退新制強制雇主提撥6%,企業人事成本增加,也影響部份現職勞工的勞動條件,包括工作量、工作時間增加,薪資、福利減少。(三)有多數受訪者(75.6%)滿意我國目前退休金制度,多數(66.3%)認為月退休金較有保障,有半數受訪者願意轉換為年金保險。(四)對勞退基金的投資運用與管理,傾向由勞工主導投資決策(74.2%),而認為政府應委託專業投資機構辦理勞退條例退休基金之投資運用也有66.8%,並有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應每季揭示退休基金投資績效。
The new Labor Pension Act, whic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safeguarding the welfare of retired labors, was implemented on the 1st of July, 2005. Currently more than four million labors have opted for the new plan offered by the Act. Since the new Act is made mandatory for future labors and those who make career changes, it is likely to become part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oundation, upon which our social security is built.
Although the portability of individual accounts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Act clearly reinforces labors'' entitlement of pension,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even with the 6% deposited by the employers and/or workers'' voluntary contribution, it still does not compare favorably with what was offered by the old Act in this aspect. Such a low replacement rate raises concerns about insufficient Labor Pension. Due to the defined contribution system imposed by the new Act, the amount in the individual account of the labor upon retirement equals the total amount of assumable pension. As a result,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the Pension Funds becomes paramount.
With an analysis of current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via the internet, several findings have been made in this essay: (1) the majority of lab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project consider the new act to be superior and offers more security for their pension; and about half of them are willing to contribute to their own pension fund, feeling that the 6% contributed by the employer is not quite adequate; and more than 80% of them have set up their own personal retirement plans. (2) As the new Act compels employers to contribute the amount equivalent to 6% of a given labor''s wages towards his/her pension accoun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cost of manpower of the enterprise will increase, and this in return has som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labors'' working conditions,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workload, longer work hours, and less wages and welfare offered by the enterprise. (3) The majority (75.6%) of contributing labo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pension system in this county, whilst 66.3% of them feel more secure with monthly pension payment. Half of them are willing to switch to the annuity insurance. (4) 74.2% of them have voiced a preference in offering the labors the right to steer investment policies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Labor Pension Fund, whilst 66.8% hav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ought to commission trustworth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operate the Labor Pension Fund. More than half of them also think that the investment performance record of the Fund should be disclosed to the public on a quarterly basis.
論文目次
內容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我國勞工退休制度的沿革與比較 11
第一節 勞基法勞工退休制度 12
第二節 勞工退休金條例退休制度 17
第三節 勞工退休新、舊制度比較 21
第四節 勞工退休金條例之勞工權益探討 25
第三章 勞工退休金條例基金運用與管理 37
第一節 勞工退休基金之管理與運用 39
第二節 勞工退休基金之監理 45
第四章 問卷調查與實證結果 49
第一節 問卷調查實施步驟 49
第二節 實證結果 55
第三節 實證結果分析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4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39
附錄 141
表目錄
表1-1 勞退條例個人帳戶每月提繳概況表 3
表1-2勞退條例個人帳戶年齡及性別提繳人數統計表 3
表1-3雇主與勞工提繳人數概況表-按提繳工資 5
表2-1 2003年企業經營年數之家數分配 15
表2-2 世界各國社會安全制度退休給付及企業退休金保障比較表 26
表2-3 薪資等級及成長率推估退休金金額試算表 27
表2-4 工作年資推估退休金金額試算表 27
表2-5 投資報酬率推估退休金金額試算表 28
表2-6 自願提繳%推估退休金金額試算表 29
表2-7 退休基金最低保證收益參考指標 31
表3-1 勞退新舊制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比較表 41
表3-2 勞退監理會新舊制比較表 46
表4-1 勞工提繳退休金的次數表 55
表4-2性別與自願提繳之交叉表 56
表4-3 年齡與自願提繳之交叉表 56
表4-4 教育程度與自願提繳之交叉表 57
表4-5 婚姻狀況與自行提繳之交叉表 58
表4-6 薪資所得與自行提繳之交叉表 58
表4-7勞工自行提繳百分比的次數表 59
表4-8 性別與自願提繳百分比之交叉表 59
表4-9年齡與自願提繳百分比之交叉表 60
表4-10 教育程度與自願提繳百分比之交叉表 61
表4-11 婚姻狀況與自行提繳百分比之交叉表 61
表4-12 薪資所得與自行提繳百分比之交叉表 62
表4-13 自願提繳退休金理由的次數表 63
表4-14 性別與自提理由之交叉表 63
表4-15 年齡與自願提繳理由之交叉表 64
表4-16 教育程度與自願提繳理由之交叉表 64
表4-17 婚姻狀況與自提理由之交叉表 65
表4-18 薪資所得與自願提繳理由之交叉表 66
表4-19 勞退條例施行,影響勞動條件之次數表 66
表4-20 性別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一) 67
表4-21 性別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二) 67
表4-22 年齡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一) 68
表4-23 年齡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二) 68
表4-24 教育程度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一) 69
表4-25 教育程度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二) 69
表4-26 婚姻狀況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一) 70
表4-27 婚姻狀況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二) 70
表4-28 每月薪資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一) 71
表4-29 每月薪資與勞動條件之交叉表(二) 72
表4-30 勞工認為較有保障退休制度的次數表 73
表4-31 性別與新舊制何者有保障之交叉表 74
表4-32 年齡與新舊制何者有保障之交叉表 74
表4-33 教育程度與新舊制何者有保障之交叉表 75
表4-34 婚姻狀況與新舊制何者有保障之交叉表 75
表4-35 薪資所得與新舊制何者有保障之交叉表 76
表4-36 退休金合理請領年齡的次數表 77
表4-37 性別與退休年齡之交叉表 77
表4-38 年齡與退休年齡之交叉表 78
表4-39教育程度與退休年齡之交叉表 79
表4-40 婚姻狀況與退休年齡之交叉表 79
表4-41薪資所得與退休年齡之交叉表 80
表4-42 退休金請領方式的次數表 81
表4-43 性別與退休金請領方式之交叉表 81
表4-44 年齡與領取退休金方式之交叉表 82
表4-45 教育程度與領取退休金方式之交叉表 83
表4-46 婚姻狀況與領取退休金方式之交叉表 83
表4-47 薪資所得與領取退休金方式之交叉表 84
表4-48 月退休金提繳年資下限的次數表 85
表4-49 性別與提繳年資下限之交叉表 85
表4-50 年齡與提繳年資下限之交叉表 86
表4-51 教育程度與提繳年資下限之交叉表 87
表4-52 婚姻狀況與提繳年資下限之交叉表 87
表4-53 每月薪資與提繳年資下限之交叉表 88
表4-54 月退休金帳戶最低額度的次數表 89
表4-55 性別與月退休金帳戶最低額度之交叉表 89
表4-56 年齡與月退休金帳戶最低額度之交叉表 90
表4-57 教育程度與帳戶最低額度之交叉表 91
表4-58 婚姻狀況與帳戶最低額度之交叉表 92
表4-59 每月薪資與提繳年資下限之交叉表 93
表4-60 願意轉換年金保險的次數表 94
表4-61 性別與轉換年金保險之交叉表 94
表4-62 年齡與轉換年金保險之交叉表 95
表4-63 教育程度與轉換年金保險之交叉表 95
表4-64 婚姻狀況與轉換年金保險之交叉表 96
表4-65 每月薪資與轉換年金保險之交叉表 96
表4-66 我國退休金制度滿意度的次數表 97
表4-67 性別與滿意度之交叉表 98
表4-68 滿意度與轉換年金保險之交叉表 98
表4-69 教育程度與滿意度之交叉表 99
表4-70 婚姻狀況與滿意度之交叉表 99
表4-71 每月薪資與滿意度之交叉表 100
表4-72 個人退休金計畫的次數表 101
表4-73 性別與個人退休計畫之交叉表 102
表4-74 年齡與個人退休計畫之交叉表 103
表4-75 教育程度與個人退休計畫之交叉表 104
表4-76 婚姻狀況與個人退休計畫之交叉表 105
表4-77 薪資與個人退休計畫之交叉表 106
表4-78 退休基金投資決策者的次數表 107
表4-79 性別與基金投資決策者之交叉表 107
表4-80 年齡與基金投資決策者之交叉表 108
表4-81 教育程度與基金投資決策者之交叉表 108
表4-82 婚姻狀況與基金投資決策者之交叉表 109
表4-83 薪資與基金投資決策者之交叉表 110
表4-84 選擇委託專業機構投資運用退休基金之次數表 110
表4-85 性別與基金委外操作之交叉表 111
表4-86 年齡與基金委外操作之交叉表 112
表4-87 教育程度與基金委外操作之交叉表 112
表4-88 婚姻狀況與基金委外操作之交叉表 113
表4-89 薪資與基金委外操作之交叉表 113
表4-90 最低收益保證之合理性(2年定存利息)次數表 114
表4-91 性別與2年定存保證利率之交叉表 114
表4-92 年齡與2年定存保證利率之交叉表 115
表4-93 教育程度與2年定存保證利率之交叉表 116
表4-94 婚姻狀況與2年定存保證利率之交叉表 116
表4-95 薪資與2年定存保證利率之交叉表 117
表4-96 退休基金經營績效揭示期間之次數表 117
表4-97 性別與基金績效揭露期間之交叉表 118
表4-98 年齡與基金績效揭露期間之交叉表 119
表4-99 教育程度與基金績效揭露期間之交叉表 120
表4-100 婚姻狀況與基金績效揭露期間之交叉表 120
表4-101 薪資與基金績效揭露期間之交叉表 121
表4-102 由勞工自選投資標的且自負盈虧的次數表 122
表4-103 性別與勞工自選投資標的且自負盈虧之交叉表 122
表4-104 年齡與勞工自選投資標的且自負盈虧之交叉表 123
表4-105 教育程度與勞工自選投資標的且自負盈虧之交叉表 123
表4-106 婚姻狀況與勞工自選投資標的且自負盈虧之交叉表 124
表4-107 薪資與勞工自選投資標的且自負盈虧之交叉表 124
表4-108 投資標的次數表 125
表4-109 問卷結果彙整表 127
表4-110自提退休金與人口統計變數之相關性彙整表 128
表4-111勞退新制保障內容與人口統計變數之相關性彙整表 129
表4-112 勞退基金管理與人口統計變數之相關性彙整表 130
圖目錄
圖1-1勞退條例個人帳戶勞工性別分布圖-2006年第1季 4
圖1-2各年齡及性別提繳人數長條圖-2006年第1季 4
圖1-3 個人帳戶提繳年齡分布圖-2006年第1季 4
圖1-4各年齡及性別平均提繳工資趨勢圖-2006年第1季末 5
圖1-5 個人帳戶提繳工資分布圖-2006年第1季末 6
圖1-6 研究流程 9
圖2-1 歷年勞工退休金提存率與受益員工率 16
圖4-1 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次數分配圖 55
圖4-2 新舊退休制度何者有保障的百分比 73
圖4-3 勞工希望的退休年齡百分比 77
圖4-4 勞工退休金請領方式百分比 81
圖4-5 請領月退休金之提繳年資下限 85
圖4-6 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之滿意度 97
圖4-7 勞工個人退休計畫 101
圖4-8 勞退基金投資決策者百分比 107
圖4-9 基金應委外操作的百分比 111
圖4-10 基金經營績效揭露期間 118
圖4-11 勞工選擇的退休金投資標的 126
中文部份
1.王季云(2002),「我國退休金制度與老人經濟安全保障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程社會財經組碩士論文。
2.王靜怡 (2002),「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之提撥暨其投資運用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53卷第2期,頁129-146。
3.王儷玲 (2004),「勞退新制對勞工退休所得與未來退休市場之影響」,中央大學勞退新制學術研討會。
4.行政院主計處(2004),「國情統計通報」。
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1),「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說帖」。
6.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勞工退休金條例Q&A」。
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勞工退休金條例立法說明」。
8.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新舊勞工退休制度比較」。
9.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臺閔地區勞工退休準備金提撥狀況」。
10.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05),「勞工退休金新制說明」。
1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05),「勞工退休金業務手冊」。
1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06),「你選好了嗎-勞退新制改制紀實」。
13.余雪明 (2001),比較退休基金法,元照出版。
14.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初版,知城數位科技。
15.林怡君(2004),「新經濟體系下台灣女性勞動者經濟安全保障之研究─以退休金制度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林傑斌、林川雄、劉明德、飛捷工作室 (2004),SPSS 12統計建模與應用實務,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7.林菊芬(2003),「勞工退休金制度與年金保險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邱駿彥(2004),「勞工退休金新制研修」,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研討會。
19.柯木興 (2002),社會保險,三民書局。
20.柯木興 (2005),「談個人帳戶制與年金化」,壽險季刊135期,頁37-39。
21.柯木興(2002),「談社會保險年金與退休金的一些概念」,保險實務與制度,第1期,頁1~9。
22.柯穎鑑(2004),「從企業社會責任觀點論可攜式退休金年金制的實施」,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3.胡萬如(2002),「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24.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2004),「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大躍進─保險業因應之道」,民國2004年7月30日研討會。
25.張士傑、林妙姍,確定提撥方式下退休所得的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學報第1卷第1期,1999年5月,頁49-55
26.張熒真(2001),「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變革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符寶玲 (2005),退休基金制度與管理,四版,華泰書局
28.郭冠甫 (2001),「評析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的變革與香港強制性公積金制度之比較」,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3卷第2期,頁93-119。
29.陳仁泓(2001),「退休金個人帳戶下投資決策與所得替代率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陳心虹(2005),「台灣壽險公司參與勞工退休金市場之評選」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1.陳月霞、施博基(1996),「台灣企業退休金概論」,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季刊第2期,頁13~27。
32.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 (2005),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3.陳虹菁(2001),「退休基金績效與資產配置之研究-兼論委託經營之效益」,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
34.陳姵羚(2003),「勞工老年經濟安全保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35.陳登源 (2000),「退休基金制度設計與委託經營及共同基金市場關係之探討」,退休基金季刊第1卷第1期,頁29-41。
36.陳登源(2002),「從社會安全觀點看勞工退休金改制之精神─評論與建議」,退休金季刊,第3卷第1期,2002年,頁19~25。
37.陳運忠(2003),「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8.章繼宗(2003),「臺灣勞工退休金制度改革發展與國外制度比較分析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39.「勞退新制下金融保險業之機會與挑戰」研討會之會議內容,政治大學風管學系與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合辦,2004年10月13日。
40.黃雅如(2002),「新制勞工退休金之投資模擬與探討」,逢甲大學統計與精算研究所碩士論文。
41.楊通軒(2004),「從勞工退休金條例的制定看勞工保險年金化的演進」,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研討會。
42.鄭清霞(2002),「我國老年經濟安全制度給付水準之探討」,保險專刊,第18卷第2期,頁169~191。
43.賴勁麟(2005),「台灣退休基金監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44.鍾俊文(2004),「人口結構轉變對所得、儲蓄與退休制度影響的探討」,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
英文部分
1.Allen, E. T., Joseph, J. M., Jerry, S. R. and Jack, L. V., Pension Planning Pension:Profit Sharing and Other Deferred Compensation Plans, Homewood, Illinois:Dow Jones-Irwin., 1998.
2.Ambachtsheer, Keith P., 1994, The Economics of Pension Fund Management,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s, Vol. 50,Iss.6, pp.21-31
3.Gustaman and Steinmeier, 1995 April,“The stampede toward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s?”Industrial Relations, Vol.34, No.2:218-241.
4.Ginn, J. and Arber, S., Gender, Age and Attitudes to Retirement in Mid-life,” Aging and Society, No. 16, 1996, pp. 27-55.
5.McGill, M. D., Fundamentals of Private Pensions, Ircrin, 1979.
6.OECD, Guidelines of Pension Fund Governance, 2002, Pension Fund Governance.
7.Rejda, E. G., Social Insurance and Economic Security, Prentice-Hall, 1976, pp. 3-5.
8.World Bank, Averting the Old Crisis: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網路部分
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站 http://www.cla.gov.tw
2.行政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網站 http://www.bli.gov.tw
3.全民勞教e網 http://cla.hilearning.hinet.net
4.行政院主計處網站。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2. 江義德(1989)。析論我國當前的公民教育。訓育研究,28(3),12-17。
3. 王錦雀(1997)。台灣地區國中學生班級氣氛與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公民訓育學報,6,225-272。
4. 吳明清(1994)。塑造學校文化特色。竹市文教,10,29-33。
5. 吳重禮、湯京平、黃紀(2000)。我國「政治功效意識」測量之初探。選舉研究,6(2),23-44。
6. 李文政(1997)。兒童的政治社會化。國教世紀,176,19-26。
7. 李文政(1999a)。教科書在學校政治社會化中的功能。國教世紀,185,35-41。
8. 李文政(1999b)。政治社會化的理論探討。社會科教育學報,2,127-147。
9.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10. 林水波(1973)。學校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11(3),13-22。
11. 林水波(1978)。大眾傳播媒介與政治社會化-傳播模式的角色分析(上、下)。思與言,15(5),27-33與15(6),74-83。
12. 邱明義、邱秋悅、施清廉、范振慶、張俊英、陳其柏、董金松、簡而文(1987)。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18,101-127。
13. 姜得勝(2005a)。校園符號與社會變遷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24,175- 202 。
14. 姜得勝(2005b)。校園符號之探究-以「國民中學」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5,29-57。
15. 洪國峰(2002)。職業學校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7,21-28。